肝细胞癌综合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1.48 MB
- 文档页数:41
肝细胞癌诊断标准病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肝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它是全球第五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并且在亚洲地区尤为普遍。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与慢性肝病、肝硬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酗酒等因素密切相关。
肝细胞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常因为无症状而延误诊断。
然而,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胀、腹水等症状。
有时候,肝细胞癌还会引起上腹痛或背部不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易与其他肝病混淆,因此及早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病理学在筛查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组织活检或术后切片分析,确定肝细胞癌的存在和恶性程度。
肝细胞癌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细胞核异型性、细胞核分裂增多、细胞浆丰富以及癌细胞呈现出巢状、结构紊乱等表现。
本文将重点探讨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病理,旨在总结目前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及其病理学特征,并展望未来肝细胞癌诊断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通过深入了解肝细胞癌的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标准,我们可以提高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指导读者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讲述: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对肝细胞癌诊断标准病理这一主题进行简单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目的和整体结构。
2. 正文部分(Main Body):包括两个主要内容:肝细胞癌的定义和背景,以及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
在这部分,我们会详细探讨肝细胞癌的来源、发病机制、分类、病理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临床病例和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3. 结论部分(Conclusion):总结肝细胞癌诊断标准病理的关键点,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通过以上结构的组织,读者可以逐步了解肝细胞癌诊断标准病理的核心内容,从概述到具体细节,最终形成对该主题的全面认识。
增强CT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摘要:搜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经CT、MRI检查后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HCC共42例,两种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和对肿瘤的主要密度或信号特点及大小检出情况。
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细胞癌对脂肪变性、包膜及肿瘤直径≤1.0cm的检出,MRI要高于CT检查。
从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的准确性及检出率,尤其是较小的肝细胞癌,较CT更有优势。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增强扫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占肝癌病例的75%-85%。
这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第五种癌症,也是仅次于其他癌症的主要病因。
肝癌的发生发展是肝癌的关键时期,因此,尽早手术是最好的手术方式。
由于肝癌在初期不能显示特别的临床征象,因此大部分病人在被诊断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级别,因此,在早期通过放射学的方法来诊断肝癌;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近几十年来,包括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在内的无创成像方式在评估HCC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但两者成像方法不同,其优劣仍存在争议,因此比较不同影像学定性诊断肝癌的效能,能为早期确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42例经 CT和 MRI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
男性32名,女性10名,38~76,平均年纪为(52±3.75)。
症状:23位患者出现上腹胀痛,乏力,消瘦。
22名患者有乙型肝炎、2名丙肝、5名乙醇性肝病、8名肝脏囊肿;6位患者中有胆道结石,7位患者有过高血压,3位患者有过糖尿病。
发病的时间一般在5-3个月之间。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2)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和MRI检查的完整影像学资料;(3)临床资料完整。
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CCC)是两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鉴别要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鉴别要点。
首先,从影像学的角度来看,HCC和CCC在CT扫描和MRI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CT扫描中,HCC通常呈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的肿块,边缘清晰,有时可见包膜。
而CCC则常常呈现为边缘模糊的高密度肿块,与周围组织难以区分。
在MRI中,HCC通常显示为低信号肿块,而CCC则显示为高信号肿块,这是两者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别。
因此,CT和MRI可以提供有助于鉴别HCC和CCC的重要信息。
其次,肝内胆管的扩张也是鉴别HCC和CCC的重要指标之一。
CCC通常伴有原发性胆管癌并发症,如胆管扩张、胆管结石等。
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胆管的扩张程度和位置是判断肝肿瘤是否为CCC的重要依据。
若出现胆管扩张或远离病灶的结石,有助于支持CCC的诊断。
此外,肝内血供的改变也可以帮助鉴别HCC和CCC。
HCC通常具有丰富的血供,并且在动脉期显示明显的强化,随后在门脉期显著减弱。
而CCC则常常伴有胆管的侵犯和梗阻,因此其血供相对较差,不容易在动脉期显示明显的强化。
因此,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HCC和CCC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超声检查也是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之一,对于鉴别HCC和CCC 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HCC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个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而CCC则呈现为囊性或实性高回声结节。
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胆囊、胆总管和胆管的状态,根据这些结构的改变往往可以推测是否为CCC。
综上所述,通过CT、MRI、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结合,可以鉴别HCC 和CCC。
应注意影像学上的特征,如肿块的密度、边缘清晰度、信号强度等,胆管的扩张程度和位置,以及肝内血供的改变。
这些鉴别要点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和预测病情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充分利用影像学技术,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全面评估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肝细胞癌(结节型)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概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通常亦称为原发性肝癌或肝癌好发于30-60岁,男性多见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50%-90%的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30%-50%肝硬化并发肝细胞癌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中晚期表现肝区疼痛、消瘦乏力、发热、黄疸、腹部包块、慢性肝病、肝硬化表现,晚期病人可呈恶病质改变肿瘤破裂时,可出现急腹症的症状60-90%肝细胞癌的血中AFP呈阳性转移灶症状病理分型••肿瘤大体分型分三型:巨块型:直径≥5cm,最多见(31%-78%)结节型:每个癌结节直径<5cm(19%-49%)弥漫型:弥漫小结节分布全肝(1.5%-10%)小肝癌:直径≤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肝细胞癌病理分级•HCC肿瘤根据分化程度,分为三级: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病理改变•••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肝实质,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肿瘤,形成假包膜HCC易侵犯血管形成癌栓或肝内外血行转移,侵犯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晚期可发生肺、骨骼等远处转移组织学特征••••癌细胞有肝细胞特征癌细胞排列呈条索状,粗细不一,索间有血窦,窦壁有内皮细胞,部分有腺泡或毛细胆管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可累及血管形成癌栓癌细胞中可见异型细胞,如透明细胞、梭形细胞等HCC发生原因•••最重要病因:慢性病毒感染(HBV或HCV或共同感染)及其所引起的肝硬化结节恶变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是HCC最重要的非病毒性危险因素其他:吸烟、黄曲霉素等影像表现••数目:单发或多发形态: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有假包膜者边缘清楚,浸润性生长的病灶无明确的边界影像表现•••••CT平扫:一般为低密度,有脂肪肝或肝硬化伴脂肪肝背景时呈等或高密度MRI平扫:多为长T1稍长T2WI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变性时T1WI出现高信号小的病灶密度/信号一般较均匀大的病灶中心常发生出血、坏死或脂肪变性肿瘤实性成分弥散受限影像表现••动态增强肿瘤可出现以下4种强化方式:动脉期呈高信号,门脉期、延迟期呈低信号动脉期、门脉期呈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动脉期呈高信号,门脉期、延迟期呈等信号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均为低信号前面两种为典型“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影像表现••轧塞酸二钠(Gd-EOB-DTPA,普美显)为肝胆特异性对比剂,既具有钆喷酸葡胺(Gd-DTPA)的特点,又能被肝细胞特异性摄取,具有靶向成像基础肝胆期:肿瘤多呈低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影像表现•包膜形成:平扫:CT呈低密度,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呈延迟强化影像表现•肝内血管、胆管侵犯或癌栓形成:肝内血管侵犯:门静脉受侵最常见,平扫管腔增粗,密度稍高(CT值50-70Hu),动脉期无或轻度强化,可见细小紊乱肿瘤血管,门脉期为充盈缺损或管腔不规则狭窄胆管侵犯:肝门部胆管受侵最多见,胆管内癌栓表现与HCC的密度和信号一致,可引起胆道扩张影像表现•远处转移:远隔转移早期少见,晚期可出现血行、淋巴道、腹腔种植转移血行转移常见肺、骨等转移淋巴转移最多见于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5%)腹腔种植出现腹水、腹膜及网膜增厚,脏器表面转移小肝癌影像表现•••••CT平扫:等或略低密度MRI平扫:呈长-等T1稍长T2信号,或稍短T1稍长T2信号可见脂肪变性假包膜形成动态增强:一般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男,76岁,体检发现肝占位2月女,60岁,发现“HBsAg阳性”20年,乏力1月男,62岁,体检发现肝占位半月男,45岁,发现肝占位3月男,55岁,肝癌综合治疗术后男,72岁 ,体检发现肝肿瘤1月余男,53岁体检发现肝占位2天男,78岁反复上腹痛5月余男,62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天鉴别诊断••••结节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肝腺瘤结节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多无肝炎或肝硬化病史,AFP多不高不规则低密度/混杂信号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动脉期边缘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渐进性强化病灶内部或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局部肝包膜皱缩,肝叶萎缩女,73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7天转移性肝癌••老年人多见,有原发肿瘤病史典型表现:环形强化,“牛眼征”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年轻女性多见平扫:界清,CT呈等或稍低密度,MRI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动脉早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稍低密度/信号,肝胆期呈等或稍高信号(快进慢出)中心瘢痕:平扫呈更低密度,或长T2信号,增强后延迟强化,瘢痕内或周围可见畸形血管男,31岁,中上腹胀、呕吐5月余肝腺瘤••••女性多见,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男性与糖尿病、使用雄性激素有关界清,有完整包膜,无中央瘢痕平扫:密度/信号多不均匀,常有出血或脂肪变性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稍低密度/信号男,20岁,体检发现肝占位3月余小结••••••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AFP多呈阳性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血供多丰富平扫:CT以多为稍低密度,MRI多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弥散受限增强:“快进快出”强化为主,肝胆期一般呈低信号一般包膜形成,呈延迟强化常有肝内血管或胆管侵犯、远处转移等谢谢。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像学检查:肝细胞癌常常可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来发现肝脏内的肿瘤,尤其是肝脏内的单发肿瘤更易于被发现。
2. 组织学检查:肝细胞癌的确诊需要通过组织学检查来确定,
通常采用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术的方式获取肝脏组织样本。
3. 肝功能检查:肝细胞癌对肝脏的功能影响较大,因此在诊断
过程中需要进行血清肝功能酶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查,如血清甲胎蛋白、肝功能酶、胆红素等。
4. 临床表现:肝细胞癌患者常常出现肝大、腹水、黄疸等临床
表现,这些症状也有助于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肝细胞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多个方面的检查结
果和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等综合评估,确诊后需要进
一步进行病理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综合影像对肝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叶慧义等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综合影像•US: Ultrasound (Ultrasonography)•CT: Computed Tomography•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其他( 如:DSA,核素等)图像观察US•病变的回声类型(低、等、高或强)•病变内回声的均匀性•病变周围情况:有无低回声晕等•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内外血流信息•超声对比剂动态增强观察血流动力学图像观察CT•病变的密度(低、等和高密度)•病变内外密度的均匀性•病变周围:有无假包膜等•病变动态增强的方式(血流动力学)•双时相或三时相或多时相扫描图像观察MRI•病变信号强度(低、等和高信号)•病变信号的均匀性•病变周围:有无假包膜等•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多时相动态观察)•非特异性造影剂(如:Gd-DTPA )特异性造影剂(如:Resovist 或/ 和Feridex)影像检查流程或程序肝脏US + AFP单发多发螺旋CT或MRI 螺旋CT或MRI术前CTAP 肝穿或TAE影像诊断思维方式•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肿瘤非肿瘤•良性、恶性炎性、其他•准确诊断(具体病名)肝病变诊断与鉴诊思维方式•首先确认是局灶、弥漫还是其他病变•其次确认病变的血供(多或少血供)•再结合肝脏有无肝硬化背景进行分析•能否从上述特征确定病变的良、恶性•能否从上述特征确定病变为某一病种•如: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血管瘤、FNH、HAML等•再逆向思维能否除外上述病变怎样看CT和MRI片?•首先观察CT和MRI的质量(特别是清晰度层次感)能否满足最基本的诊断要求•其次看片子的四角,特别是扫描参数的选择是否适当•病灶和背景的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先定位诊断,再定性诊断腹部MR 扫描参数•以横轴位为主,辅以冠状或/和矢状位•脂肪抑制的FSE T2WI,屏气梯度回波T1WI*,•不能屏气的患者可选用SE T1WI•行动态增强者可考虑选用屏气单次激发FSE T2WI•如T1WI可疑高信号或怀疑存在脂质,应采用脂肪抑制和/或化学位移成像(CSI)•常规用3D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Gd-DTPA)•据需要选用肝特异性造影剂(Resovist或Feridex)肝脏亚段的划分•三条肝静脉主干和门脉右主支为标记•I:尾叶V:右叶前下段•II:左叶外上段VI:右叶后下段•III:左叶外下段VII:右叶后上段•IV:方叶(左内侧段)VIII:右叶前上段MRI:长短、高低和黑白T1WI T2WI黑 低信号 长T1 黑 低信号 短T2白 高信号 短T1 白 高信号 长T2肝脏疾病的影像诊断肝脏局灶病变肝囊肿(单纯性、复杂性)•US:液性回声,无血流频普•CT:水样密度,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囊肿周围肝实质似见薄环状强化,这由肝实质强化衬托所致肝囊肿(单纯性、复杂性)•T1WI: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囊肿周围肝实质似见薄环状强化,这由肝实质强化衬托所致诊断•术前影像诊断:囊腺瘤或癌•术后病理诊断:肝囊肿并出血肝脏血管瘤•长T1,均匀长T2(“灯泡征”)•动脉期和门脉期:周边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期:显著强化,持续时间>5分钟•动脉期或门脉期:整个肿瘤明显强化,持续时间>5分钟•动脉期和门脉期:周边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期:显著强化,持续时间>5分钟,肿瘤内始终存在不强化的斑痕病例简介•男,46岁,US发现肝多发占位•患者否认乙型肝炎病史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诊断•完全性内脏转位•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脏脂肪肝•鉴别诊断要点:无占位效应,可见正常血管穿越•好发部位:左叶内侧段和外侧段•US:强回声,无异常血流频普•CT:稍低或低密度,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轻或中度强化•T2WI 等信号,T1WI 稍高或等信号肝脏局灶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局灶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弥漫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弥漫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弥漫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弥漫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focal nodular hperplasia 典型表现•无肝炎病史,HBsAg(–);中青年女性多见,可见于其他年龄组的男女性•临床上常常无症状,多由US查体发现•病理:均匀肿块,无包膜,由正常或接近正常肝细胞、胆管和枯否氏细胞构成中心或偏心可见斑痕,很少坏死和出血FNH 典型影像表现•US:稍低或等回声,星芒壮丰富血流•CT:稍低或等密度,动脉期:中度~显著强化,门脉期:“W ash-out”轻度强化,斑痕无强化,延迟期斑痕轻度强化•MRI:稍低或等T1,稍高或等T2;Gd-DTPA 动脉期:中度~显著强化,门脉期:“W ash-out”轻度~中度强化,斑痕无强化,延迟期斑痕轻度强化•Feridex:T2WI呈低信号(与肝实质比较)病例简介•女,22 岁,否认乙型肝炎病史,右上腹不适US 发现肝实性占位,血供丰富(彩色多普勒血流呈星芒状)•CT 示等密度病变,动脉血供丰富,增强方式“快进快出”,未见斑痕FNH 典型表现诊断•Gd-DTPA:FNH•上海手术切除病理诊断:FNH病例简介•男,38 岁,无症状,无乙肝病史•外院US查体发现肝内多血供块影FNH 典型表现FNH 典型表现FNH 典型表现诊断•Gd-DTPA:FNH•Feridex:FNH•2001-09-29 手术切除病理诊断:FNH 病理号:369385病例简介•男,60 岁,US发现肝占位•患者否认乙型肝炎病史多血供肝肿块多血供肝肿块多血供肝肿块诊断•术前影像诊断:FNH•2001-10-30 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病理号370677):FNH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Hepatic Angiomyolipoma•1976年首次报道至今,国内外120余例•中青年女性多见,肿块多单发,可多发•国外5%~10%合并结节硬化,国内未见•HAML与结节硬化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病理分型:混合型,肌瘤型,血管瘤型脂肪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