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选入教材中的篇目梳理及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75 MB
- 文档页数:18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解读人教版语文教材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其中,教材中所包含的经典作品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的内涵。
一、《朝花夕拾》─ 鲁迅的散文艺术《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必读文本。
这部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真实经历为背景,描绘了那个破旧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作者通过对儿时的回忆,以纯净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和真诚的感情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独到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维让读者对社会的不公与黑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激起了改革的欲望与动力。
二、《红楼梦》─ 曹雪芹的文学巅峰《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的巨著,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一上册的必读文本。
这部小说以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为核心,揭示了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之道。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描写,勾勒了一个真实又虚幻的红楼世界。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多变,让读者能够深深地为之感动。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和人性的研究。
三、《西游记》─ 吴承恩的奇幻之旅《西游记》是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必读文本。
这部小说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为主角,讲述了他们西天取经的故事。
小说采用了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奇幻元素,将东方文化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奇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让读者领略到了他对社会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思考。
《西游记》中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精彩的武打场面外,更体现了作者对理想追求、人性救赎和团结友爱的思考。
这些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草房子》─ 曹文轩的童话世界《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童话小说,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必读文本。
从先后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看鲁迅作品的选用情况及引起的思考笔者案头有上世纪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现将鲁迅作品在这三套教材中的选用情况介绍如下:第一套即1990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10篇,计有《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药》《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阿Q正传》(节选)《杂文二篇》《范爱农》等。
第二套即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7篇,计有《?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Q正传》。
第三套即2007年版的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册、选修2册,共7册,选鲁迅作品3篇,即《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
上述情况清楚地说明一个事实: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数量被逐次压缩减少,尤其是在现行教材中已只有三篇之数了,就连生动表现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心路历程的《〈呐喊〉自序》也都给删减了。
前些时间,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的强烈质疑,有关方面人士回应说:“只是非常小的微调,事实上没有作太大的调整”。
据笔者所知,初中语文教材可能是“微调”,高中语文教材也算是“微调”吗?还有一种解释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减少了,所以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这一解释更是掩耳盗铃。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加选修共7册,两册选修课本其实在许多地方也都作为必修了。
课文篇目究竟从哪减少的呢?可见,不论如何解释,都掩盖不了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被大量压缩减少的事实。
中学语文教材大幅缩减鲁迅作品而遭到广泛强烈地质疑,这表明当今社会对鲁迅及其作品仍是十分认同的。
其原因即如钱理群先生所言:“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
这样的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歌德等等。
”“他们的作品,总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们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长江日报》2014年10月28日)鲁迅作品,不论小说还是杂文,所给人的都不是一些阿猫阿狗、花哨消闲的东西,而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丑恶的揭露批判。
初中现代文名篇解读梳理现代文名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之一,是学生们接触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名篇的解读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对几篇常见的初中现代文名篇进行解读梳理。
1. 鲁迅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朱自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愤懑与不满。
作品中,朱自清描述了一个因受封建教育束缚而变得疯狂的人的形象,从而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局限与迷茫。
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2. 郭沫若的《祝福》《祝福》是郭沫若的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少年与一名传教士之间的真挚友谊,探讨了人性、友爱和宽容的主题。
在作品中,郭沫若以犬子的视角描绘了少年与传教士之间的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表达,传递出对人与人之间友谊的珍视和对和平的向往。
3. 茅盾的《子夜》《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压抑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子的婚姻和生活,通过细腻的文笔和深刻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4. 骆驼祥子《祥子的打算》《祥子的打算》是骆驼祥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主人公祥子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而艰难努力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祥子的努力和坚持,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5.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的描述,描绘了旧社会的封建残酷和新时代的光明与希望。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梦想,从而引起了读者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思考。
以上所提及的几篇名篇分别代表了不同作家和不同主题的创作风格和思想,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和梳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文的内涵和意义。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选文特点及教学重点分析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发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体会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通常在中学语文课上就是四书课文,就是属阅读教学。
根据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自学必须特别强调和协同科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扩散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含:领略存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
刘丹(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广州 510110)近年来,每当新学期伊始,或有新版中学语文教材出版,总会有关于鲁迅作品选目的爆炸性新闻和热烈讨论,题目和焦点总是充斥着吸引眼球且有摧毁性的“大撤退”、“过时”、“滚出”等字眼,这些争论的论据似乎很充足,其一,鲁迅作品的重点篇目比如《阿Q正传》被删了;其二,鲁迅作品的总体数量在减少。
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敏感与关注?鲁迅作品真的面临“过时”危机,要“大撤退”了吗?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梳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总结其变化规律并尝试分析原因,以期还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巾发展更替的全过程,为近年来对鲁迅作品的讨论提供一些借鉴。
一、梳理与回顾作为白话文创作的典范,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选人当时的诸多国文类课本。
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兔和猫》和《论雷峰塔的倒掉>6篇作品。
之后的近20年中,在已出版的73种国文课本中,有近50余种收录有鲁迅作品。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叶绍钧等主编,1923-1924年初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其中选人《鱼的悲哀》《鸭的喜剧》《故乡》《孔乙己》4篇作品;傅东华主编,1933~1935年初版的《复兴初级巾学同文教科书》,收录《秋夜》《风筝》《马上日记》《鸭的喜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维新与守』日》6篇作品;夏丐尊、叶绍钧合编,1935~1938年初版的《国文百八课》,收录《秋夜》《风筝》《孔乙己》《鸭的喜剧》4篇作品.进入40年代,在曰前所见的通行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的22套国文教科书巾,有20套都选人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学使用。
1951年,在解放区语文课本基础上修订出版的第一套初级、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同正式使用,共选人鲁迅作品9篇;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新编的中学文学、汉语课本增至14篇;1958年,人教社重编综合性语文课本,1959、1960年均有修订,鲁迅作品篇日增至20篇;1964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回落至15篇。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他的散文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扭曲,也呼唤着人性的觉醒与救赎。
在本文中,将对鲁迅散文选进行赏析与解读,以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价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刻画人物的精准度,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疯狂和不公。
故事讲述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叙述者,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的狂妄幻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与人性的扭曲。
在赏析这篇散文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首先,狂人代表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腐朽状况的愤怒和呼吁。
他通过夸张的叙事和对格局的扭曲,揭示了社会中普通人的无知、傲慢和偏见。
其次,狂人内心的幻想反映了个体在压抑和束缚之下的无法承受之虞。
最后,整篇散文通过狂人的视角,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的荒谬和矛盾,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变迁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困境和体制造成的无法逃避的命运。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塑造,既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尊严和价值缺失的现实,也通过对阿Q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探讨了每个普通人面临生活苦难时的心理状态。
故事中,阿Q以被动和消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压迫和打击,表现出了传统社会中个人尊严的崩溃和人性的裂变。
通过对《阿Q正传》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弱势群体命运的拷问和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故事中的阿Q是多数中国人民的写照,他们在封建制度下生活着,受尽压迫和歧视,承受着贫困和不公。
阿Q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悲剧,呼唤着社会变革的到来和个人尊严的重建。
总之,《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为鲁迅散文选中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扭曲,探讨了人性的困境与救赎。
2021年5 期 总第 610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王博(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摘要:鲁迅的作品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涵,但是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比例一直很大,此次更是有七篇作品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详细分析其内容与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人文素养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反抗封建旧思想的文学家。
鲁迅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更是在思想方面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的作品很受欢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作品最多的作家,足有七篇文章。
一、入选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内容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鲁迅作品七篇文章是: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的《藤野先生》与《社戏》、九年级的《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与《孔乙己》。
这七篇作品由浅入深,前后勾连,有针对性的构建学习层次,使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都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体散文。
前者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求学生活,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的对比衬托关系,表现了一个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另一个妨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从而对封建旧教育进行批判。
后者是作者怀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一篇文章,刻画了即封建愚昧又善良朴实的长妈妈,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长妈妈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恩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在《藤野先生》中,记述了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的具体经历,阐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情感变动,蕴含着着浓厚的爱国之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对他为人正直、不狭隘、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格的敬佩之情。
《社戏》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同伙伴们看社戏的经历,塑造了乡村人民性格淳朴、善良好客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乡村之中自由欢乐的画卷,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
七年级下册鲁迅作品知识点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巨大。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也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作品的知识点吧。
一、《药》《药》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因为久病不愈而受到父亲凌虐的故事,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批判。
这篇文章中注意点有:1. 描述细腻生动: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小女孩的病情细节,让读者可以感同身受,从而更能体会小女孩的痛苦。
2. 运用叙事技巧:鲁迅先生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来突出小女孩的遭遇,并不断加深读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心。
3. 阐述主题:这篇文章通过小女孩的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是对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二、《风波》《风波》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无辜的妇女被官员强行强奸,最终却要由妇女自己承担罪责的故事。
这篇文章中需要注意的点有:1. 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揭露: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官员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行为,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
2. 通过描写女性形象,表现社会问题:在《风波》中,鲁迅先生通过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女性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沦为附庸的不满。
3. 对人性的思考:作品中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忠诚和背叛、正义和邪恶等,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
三、《一件小事》《一件小事》以小林家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乡镇小民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幸与艰辛。
这篇文章中需要注意的点有:1. 描述自然,吐露真情:鲁迅先生的作品表现出淳朴、真实的乡村风貌与人情世故,让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小林家的生活状态。
2. 反映社会矛盾:《一件小事》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穷人的苦难、无奈与不幸,曲折而抒情的描写,独具特色。
3. 对封建道德的挑战: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个性和行为进行塑造,深刻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挑战和思考。
以上就是我们在七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学习的鲁迅作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同时也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