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良《“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二课《拿来主义》教考融合练习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1、A 第一空: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从下文“拒绝外来文化”“盲目自信”来看,应选“故步自封”。
第二空: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发展。
从上文论述以及下文的“与国际接轨”来分析,应选“与时俱进”。
第三空:不屑一顾,形容极端轻视,认为不值得一看。
置之不顾,放在那儿不管。
从上午“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分析可知,应选“不屑一顾”。
第四空:海纳百川,形容胸怀宽广,能包容一切。
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
从下文“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分析可知,应选“海纳百川”。
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恰当。
2、D 材料第二段谈论的是文化输出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系。
A、B两项有总结第一段内容的作用,但没有引出第二段内容的作用,放在第二段开头不恰当,排除A、B两项。
C项的观点在文中找不到对应的信息,故排除C。
3、B(A项,语序不当,可将“针对这一问题”放到句首或者“应”的后面。
C项,“营造出……社会氛围浓郁起来”句式杂糅。
D项,“采取”与“活动”搭配不当。
分析可知,B项的修改最恰当。
)4、①但不至于读不懂/不理解②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的用意【解析】第一空:依据前文“虽然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可知,该空应该使用“但……”的句式;再依据前文“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推知,该空应填写“但不至于不理解”或“但不至于读不懂”。
第二空:依据前文“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可知,该空应使用“倒不如……”的句式;再依据前文“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可知,该空应填写“倒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先生的用意”。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鲁迅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些旧的文化传统,一种民族劣根性,一种社会状态。
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
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
而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
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而决绝地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人的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于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对于我们来说,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
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
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
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
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
但是无论如何,知识分子,尤其是研究鲁迅的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揭露“伪士”。
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
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
鲁迅的真实让恶人的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
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是由于性格所致。
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
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
2021届长春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说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所谓“改造”“生发”就是演义。
一般小说的“缘由”在现实生活中;而历史演义小说所采取的“一端”会直接来源于历史载籍,受到的制约不免要多一点。
历史演义小说总要兼顾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两方面,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典型。
凡演义总是虚实相生,以虚带实。
关于《三国演义》书中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权威分析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谓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其实这一估计与原书实际严重不合,乃是历史学家的一偏之见——史家对“实”部分的价值很敏感很重视,认为这些作品史学意义不够,而对“虚”的成分较为忽略。
《三国演义》以情节丰富生动取胜,其中好看的故事几乎都是书中虚构的部分。
例如从开头到第七回大抵按史料叙述了汉末黄巾起义之后的纷争,这些纷争头绪纷繁,故事碎乱,作为后续内容的背景铺垫,就小说而言并不怎么好看;当然这也没有办法,此后故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不得不先作番介绍。
直到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才有了比较具体的情节和好玩的故事。
《三国志·董卓传》和《后汉书·董卓列传》比较详细地写到这一事件,但都没说起王允安排美女间谍实施“连环计”,所谓貂蝉其人,史书中更没提到。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和生发,有着很强的主体性。
以关羽而言,有史料说当他随刘备与曹操联攻吕布时,听说投降过来的秦宜禄之妻甚美,打算娶过来。
他将这一非分之想向曹操报告,得到批准,但后来曹操却自己拿过去了。
这个小插曲一般来说是写小说的上好材料,但《三国演义》完全未提。
罗贯中要把关羽塑造成高大完美的英雄。
一度不得已归降曹操又复归于刘备,是关羽一生中的华彩段落,于是作者就此生发开去,大写其事,大力虚构加工来表现关羽德艺双馨的品质。
人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期中练习2024年11月5日班级姓名学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初三年级开展“探寻长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的任务。
(一)学生会宣传部同学整理了一段介绍“长城文化”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4题。
(8分)长城是中国古代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体系的巨型军事防御工程。
回溯历史,长城的营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明数代,两千多年的岁月浓缩其中,不计其数的故事传唱至今。
长城文化,一是与长城有关的遗迹遗存、民俗文化、传统村落文化、民间信仰,二是文学、文化意象中的长城文化,三是在近现代形成的,以抵御外侮、寻求民族独立解放为主题的近现代长城文化,四是以长城命名的文化地标、文化品牌等。
长城文化的价值,既植根于区域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有赖于长城象征意义的不断凝练和升华。
从长城的军事意义出发,历代杰出将帅的英雄事迹一直成为鼓舞人民的巨大力量,巍然屹立的城墙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甲】从长城悠久的历史看,它①着两千多年的苍桑变化,是一座记录战争与和平的丰碑,具有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从长城的②着眼,它像一条巨龙在横贯我国北方的高山大漠之上蜿蜒起伏,以龙为图腾的中华民族从这里很容易找到共同心声;就建筑艺术而言,长城雄伟壮观、布局巧妙、因地制宜的高超设计,显示了人民群众的高度智慧。
以长城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强化了长城作为民族之魂的文化象征意义。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语文练习32020.12一、基础•运用(共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11月24日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全速托举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简称“嫦五”探测器)划过夜空,迈出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第一步,可谓振聋发聩。
12月1日,“嫦五”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正式开启了月面工作,开始迎接新的挑战。
这次月球探测任务相比已经实施的绕月探测落月探测来说,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术跨越,为我国航天探索事业又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按照计划,“嫦五”探测器在着陆后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月球地表形貌探测,进行地质勘察,自动采集月壤并带回供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等。
嫦娥五号将成为我国首颗从月球采样后起飞返回的探测器。
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地月往返的探索之旅,又将面临哪些挑战?作为地球唯一的“小伙伴”,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苍茫大地,也让我们从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月球的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颗粒,年代久远,蕴藏着解锁太空奥秘的密码。
去月球“挖土”,再对这些土壤进行科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位近邻,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探索和认识太空能力的充分展示。
嫦娥五号任务,,。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战,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繁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从立项到发射经历了近10年的艰辛奋斗。
为达到功能最优,嫦娥五号探测器每一部分的重量都“克克计较”,足足用了两年时间进行“减重”【】为完美实现世界上首次月轨交会对接,探月人dān()精竭虑,进行了60余个专项试验,以期充分验证、不留疑点;国家航天局还组织了全国专家,对任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无死角的质量管控……有了中国航天人持之以恒的奋斗,“嫦五”飞天揽月才成为了现实。
姓名,年级:时间:第12课拿来主义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必备知识基础练运用错误!错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自诩.(xǔ)混淆.(yáo)磕.(kē)头故弄玄.(xián)虚B.国粹.(cuì)仪.(yì)节古董.(dǒnɡ) 冠冕.(miǎn)堂皇C.给.(jǐ)与毛厕.(cè)脑髓.(suǐ)剔除糟粕.(pò)D.譬.(bǐ)如吝.(lìn)啬孱.(chàn)头残羹冷炙.(zhì)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羡慕勇猛大度磕头贺喜B.辨别蹩进犀利礼上往来C.譬如嘻笑鱼翅发扬国光D.膏药摹登传道勃然大怒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尚:崇尚、重视)B.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
(诩:夸耀)C.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
(见:看出,看见)D.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炙:烤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D.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5.下列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入侵,之后清政府又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史实。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3分)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a)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
”他把他装在像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A组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ké sòu() 轻jié() ān dùn()调gēng() yōu yù() shēn wù tòng jué()不jì() kāi()桌子yōu()然mǒ( )杀gē da()2.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奢侈冷漠精于索求下联: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看着拥挤的人群,我的心情越来越焦燥,本来不满的情绪,也越想发泻出来。
于是乎,我疯狂地跑向山顶,想要脱离这个纷嚣的世界。
②她把四叶草固定在卧室的墙上,以此作为自己最大的动力,但竞选的结果还是不理想,仅管发挥很出色,但在强手面前仍然略逊一酬。
班长没有选上,只捞到一个课代表。
错别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改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挽着汉字跳舞①老于是高中语文老师,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字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清癯雅士。
虽然这所新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第一堂语文课,老于就郑重告诉学生:“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②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清新,如朝雨轻尘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又涌上心头。
方块汉字,有情有义,有起承转合,可纳泰山,可照肝胆,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
汉字与舞蹈,本质都是自然和生活。
③第一节课,老于讲到春天万物生长的那种神奇力量时,激情满怀。
他蹲下来,把全身蜷缩在讲台后面,像粒种子,又像枚鸟蛋,然后竖起食指,整个身体慢慢地向上旋转,一种向上的力量推举着自己盘旋上升。
全班鸦雀无声,个个伸长脖子看老于笨拙的“舞蹈”。
老于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又一次回到长第一颗牙、长第一根胡须的年龄。
2020年大连市旅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
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
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
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
如《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
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
2025届浙江省嘉兴市名校下学期初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鞭挞.(tà)寒噤.(jīng)关隘.(ài)眼花瞭.乱(1iáo)B.狡黠.(jié)联袂.(mèi)蜿.蜒(wān)炯.然不同(jiǒng)C.句读.(dòu)丝缕.(1ǚ)骤.然(zòu)拾.级而上(shí)D.连翘.(qiáo)狼藉.(jí)作揖.(yī)果实累累..(léi)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
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C.古时女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女子年已二十。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3.小雅参加的“江浙文化夏令营”,每天都开设了丰富的文化主题活动。
下面几项活动中,她最不可能体验的一项是()A.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之美。
B.品尝宁波的著名小吃猪油汤圆。
C.扮演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
D.走进鲁迅的故乡,坐坐乌篷船,听听社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进入新时代,由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全国的普及,中国掀起了全民“网上学习”。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
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
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
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
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
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
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
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
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
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
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
56.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57.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5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答案】
56.C
57.D
58.C
【解析】
5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C项,结合文本内容“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分析可知,
该说法与题干无关。
故选C。
5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D项,“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他的白话语言”这句话与文中“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相矛盾。
故选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结合文本内容“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分析可知,“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新文化的方向”。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