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中“鲁迅小说”主题的多元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293.86 KB
- 文档页数:1
鲁迅的文学作品彷徨解析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从青年时代开始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和挣扎。
下面是对这部小说的简要解析:
1.主题:《彷徨》主要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命运。
小说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传统文化的束缚、家庭伦理的扭曲、政治腐败等。
2.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在现实面前又显得无力和迷茫。
其他主要人物如方鸿渐的父亲、妻子、朋友等也各具特色,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面貌。
3.艺术手法:鲁迅在《彷徨》中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同时,他也采用了多种叙述方式,如对话、内心独白、回忆等,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和有趣。
总的来说,《彷徨》是一部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文学杰作,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解读大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作品风格犀利而深刻,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的作品以批判社会不公、呼唤民众觉醒为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关注。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部鲁迅的著名作品,并解读其中的内涵与特点。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本来心智正常的人在一个常人看来疯癫的社会中,逐渐变得疯狂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僚主义和封建礼教的愚昧与腐朽。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将自己内心的忿懑与沉默呐喊化为精深的思考,激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思考。
《孔乙己》是一篇题材独特的短篇小说,以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性格懦弱而淳朴的小人物。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悲惨状态的关切。
在这个故事中,孔乙己是一个背负社会歧视、被边缘化的平凡人物,他的悲剧命运使人们思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包容。
这篇小说通过真实而生动的笔触,呈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反思。
《阿Q正传》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阿Q的遭遇和情感变化,讽刺了中国旧社会的封建伦理观念和势利心态。
鲁迅以幽默而深刻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将自己视为英雄的懦夫的人生轨迹。
阿Q的形象是对封建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通过对阿Q的塑造,鲁迅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性的深刻触动,以及对个体被压迫与边缘化的关注。
《药》是鲁迅的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瘟疫爆发后医学伦理的揭示和批判,带给读者对人性的深思。
鲁迅以一种幽默而讽刺的方式,展示了在瘟疫面前人们的慌乱、自私和无能。
这个作品通过对社会现状的讽刺,揭示了人性的丑陋面,让人们反思文明与道德的关系。
鲁迅在《药》中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社会的虚伪和自私,让读者深刻思考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
总的来说,鲁迅是一位关注社会底层、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作家。
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浅析鲁迅先生小说的深刻性不在于他采用哪种形式、为它规定了什么样的主题,而是他利用这些作品为我们开辟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容纳了异常丰富的及至连鲁迅先生自己也未曾经历过的人生过程和体验。
为了能更清晰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我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孔乙己》和《故乡》两篇小说为例来作具体分析。
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和一个冷漠的社会——小说《孔乙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有过许多悲剧人物,像阿Q、祥林嫂、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孔乙己是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他的形象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人物画廊”单元。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小说去感悟,谛听作者以此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控诉。
《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鲁镇,这是一个清朝末期的中国农村小镇,也是旧中国社会现实的缩影。
小说写的是一群酒客,这群酒客由不同的等级组成:一类是以出卖劳力为生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一类是以地主、有钱人为主的坐着喝酒的长衫客。
小镇的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常来的地方,可他是唯一一个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
在这个社会群体里,孔乙己既不是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是个多余的人。
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和精神麻木,造成了他的双重悲剧性,这些正是中国当时“病态社会”及其“不幸的人们”的象征。
这是小说人物孔乙己活动的社会背景。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这揭示了他的身份和地位,也决定了他双重性悲剧:一方面代表着中国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也是旧中国底层社会被压迫被侮辱者的悲剧。
他的出场只会给别人增加笑料,以此反映了他在小镇里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蔑视,也暗示了他悲剧的一生: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受尽欺凌,悲惨死去。
这位被残酷抛弃在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黑暗社会所吞噬的读书人,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的结局,既是就中国广大下层读书人及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封建传统“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初中语文鲁迅文章的深层解析技巧李桥平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已成为我国文化的遗产,其中一些经典的文章作为典范频繁地出现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而且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占有不小的篇幅并且起到重要的作用。
虽然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有文采,还有深度,但是大多数的学生们却并不喜欢鲁迅的文章。
甚至有小部分的学生们对鲁迅的文章是厌恶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不能很好的领会到鲁迅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生们在解读鲁迅的小说过程中有很大的误区,主要是在解析鲁迅的文章时过分的强调了其政治思想的意义,忽略了文章本身的意义。
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下深层解析鲁迅文章的技巧。
【关键词】深层解析;鲁迅文章;技巧分析我国的文学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文人,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列入初中生必读的书籍,他的作品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占了大量的分数。
目前的初中语文中选取鲁迅文章的题材是比较多的,有部分的学生们就很难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尽量做到能让学生们客观并理性地解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内涵,并体会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
深层解析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技巧主要是从两个大方面入手,其一是对鲁迅作品的分析,对他的生活时代背景的了解,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追求出发。
其二是对文章本身的手法出发。
下面我为大家做下简单的介绍。
1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分析1.1从文章的题目出发很多的时候,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文章的题目在一定的程度上暗示了文章要表达的内容。
在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不要忽略了题目,要尽量做到结合文章的题目再对文章进行分析与解剖。
我来举个例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大致猜测“三味书屋”和“百草园”跟鲁迅的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三味书屋”很有可能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读书的时光自然是枯燥又无趣的。
而“百草园”应该会是个鲁迅先生游玩的场地。
鲁迅先生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做了对比,意义深刻而又含蓄。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邹立群内容提要鲁迅小说,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由于多年来左的积弊,在鲁迅小说的解读上存在着极大的误区:那就是过份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导致的本文意义解读结果的一元论,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同时,由于近年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思潮(如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不少语文教师不加扬弃地引入教学,一种无限衍义的反向极端在教学中呈萌芽态势渐渐弥散开来。
本文从文学接受理论出发,提出对鲁迅小学本文意义的解读应持有多元的开放意识;同时,又以“文本互涉”理论为观照,反对本文意义解读中无限衍义的极端观点。
关键词鲁迅小说解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鲁迅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最早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取国际声誉便是从它开始。
“尤其是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使鲁迅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
可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塞万提斯、肖伯纳、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师媲美”(1),以致于罗曼罗兰也感慨他永远也忘不了阿Q那张忧愁的面孔。
可以说,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
因而,江泽民同志在《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鲁迅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
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鲁迅小说,作为共时态下的对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巨大的社会历史功用:鲁迅小说,作为历时态下的对象,在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次最为频密,这也直接印证了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
但是,毋庸置疑,在鲁迅小学的教学中,有着重大的疏漏和误区,这直接降低了它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语文教育观转型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鲁迅小学的教学呢?本文拟从鲁迅小说本文意义解读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中,鲁迅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作为一代文坛巨匠,鲁迅的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对鲁迅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其文章中的具体内涵,对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促使初中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策略在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下,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编选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中编选出的作品具有新的特点,这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中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应。
作为中国文坛上现代文学的开拓者,鲁迅的作品现代意识极为强烈。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化,有关鲁迅作品的讨论越演越烈,从而导致其作品在进行教学时得到了重点关注。
一、对鲁迅作品进行分析,把握正确中心1.从文章题目进行分析教师在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章的题目对全文进行分析。
本文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入手进行分析。
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知,其中“三味书屋”以及“百草园”都是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处所。
其中,题目中的“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在作者心中是小时候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作者读书写字的地方,代表着作者儿时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在这里暗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束缚意义的封建教育制度。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两个地方所代表的两种生活的对比,对相关的封建教育进行深刻而含蓄的揭示。
而且,作者文章的标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文章所要写的内容。
2.从文章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为一代文坛巨匠,鲁迅的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的文章受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其作品通过多种角度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运用曲折而含蓄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揭示。
在此我们对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教学手法进行分析,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点明的几个要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其一,有关鲁迅的求学经历,在鲁迅的其他几篇文章中曾被提起过,因为战争,其在学习过程中学的专业是医学,想要在毕业回来后多救助和父亲有着相似经历的病人。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选文特点及教学重点分析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发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体会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通常在中学语文课上就是四书课文,就是属阅读教学。
根据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自学必须特别强调和协同科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扩散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含:领略存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
初中教材中“鲁迅小说”主题的多元解析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
教师在讲授时大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然后归结一下小说的主题。
我在这里尝试着从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形象及命运的走向等角度进行多角度的解析,从而更好地、更为全面地解析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主题的多元解析人物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
(1)二十年前:“我”和闰土是两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少年的纯真、自然,让两颗童真的心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两个人在一起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说的都是双方感兴趣的话。
正因为这个原因,彼此才会对儿时的玩伴一直“念念不忘”。
(2)二十年后:“我”和闰土源于儿时美好而幸福的记忆,一直“怀念”着对方,两个人的重新见面,彼此都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文中这里对闰土再见“我”时的神态做了细致刻画,此刻的闰土,是如此的真实,说明他心里颤抖的真挚情感;然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于是,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让这对相隔二十年,彼此不忘的好友,在顷刻间有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厚障壁”?对,就是那声态度恭敬的“老爷”。
显然,二十年的时间,让闰土从原来那个不知世事的天真少年“锻造”成了一个“懂规矩”“讲道德”的知理之人。
因此,从“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变化上,我们发现了封建礼法制度将一个纯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麻木、愚昧的成年人。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我”和杨二嫂的关系。
杨二嫂是“我”近邻,二十年前,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也“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那个时候的杨二嫂,年轻美貌,“我”之于她并没有太多的印象,仅有的一回接触,也无外乎是小时候被抱过而已。
然而,二十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时,那个年轻美丽的杨二嫂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她来到“我”家,是专为捡便宜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解读鲁迅作品作者:吴作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2期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初中语文全册教材中收录最多的名家大篇,这足可见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不可比拟的教学意义。
但大部分的初中生往往疏远或排斥学习鲁迅作品,语文教师也一度认为鲁迅作品教学实施难度巨大。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呢?一、走进鲁迅,从精神世界开始想要理解鲁迅作品的真正内涵,我们首先应该从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开始。
学习鲁迅“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铮铮铁骨;学习鲁迅“一腔热血看世界”的民族魂魄等等。
只有如此,在解读鲁迅作品时,才能将其丰富而独特的社会经历进行代入,从作者生存的环境、经历的变故、精神的升华等多角度去理解他,从而理解作品。
鲁迅生活在旧中国,其独特的个人经历是鲁迅先生浓厚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催化剂。
鲁迅作品中不仅反对封建思想,还运用大量的笔墨关注儿童的命运,在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下,鲁迅的爱国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探寻旧社会的新出路。
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他虽然迂腐但心地善良,常给人们带来欢乐,却被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所毒害,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外,一无所有。
后因为偷拿了丁举人的几本书,被丁举人私设公堂打断了腿,最终因生活贫困慢慢死掉了。
全文,鲁迅先生并没有用直接的语句去抨击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所以如果我们不提前感知鲁迅的精神,那么这篇《孔乙己》就仅仅只是一篇描写小人物凄惨生活的小说,但如果在阅读中我们将鲁迅先生反对封建思想的精神进行代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篇小说是通过对一个小人物凄惨生活的描写去反应鲁迅本人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控诉,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同情,这就是鲁迅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务必要先引领学生走进鲁迅,让学生将鲁迅精神代入学习中,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初中教材中“鲁迅小说”主题的多元解析
发表时间:2017-11-08T11:49:16.32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5期作者:胡争艳[导读] 我在这里尝试着从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形象及命运的走向等角度进行多角度的解析,从而更好地、更为全面地解析小说的主题。
湖北省南漳县九集镇涌泉初级中学441500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
教师在讲授时大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然后归结一下小说的主题。
我在这里尝试着从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形象及命运的走向等角度进行多角度的解析,从而更好地、更为全面地解析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主题的多元解析人物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
(1)二十年前:“我”和闰土是两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少年的纯真、自然,让两颗童真的心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两个人在一起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说的都是双方感兴趣的话。
正因为这个原因,彼此才会对儿时的玩伴一直“念念不忘”。
(2)二十年后:“我”和闰土源于儿时美好而幸福的记忆,一直“怀念”着对方,两个人的重新见面,彼此都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文中这里对闰土再见“我”时的神态做了细致刻画,此刻的闰土,是如此的真实,说明他心里颤抖的真挚情感;然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于是,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让这对相隔二十年,彼此不忘的好友,在顷刻间有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厚障壁”?对,就是那声态度恭敬的“老爷”。
显然,二十年的时间,让闰土从原来那个不知世事的天真少年“锻造”成了一个“懂规矩”“讲道德”的知理之人。
因此,从“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变化上,我们发现了封建礼法制度将一个纯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麻木、愚昧的成年人。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我”和杨二嫂的关系。
杨二嫂是“我”近邻,二十年前,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也“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那个时候的杨二嫂,年轻美貌,“我”之于她并没有太多的印象,仅有的一回接触,也无外乎是小时候被抱过而已。
然而,二十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时,那个年轻美丽的杨二嫂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她来到“我”家,是专为捡便宜的。
故而,她硬说“我”阔了,“放了道台了”,“有三房姨太太”等等。
为了能从“我”家拿些东西,她把“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说得非常严重,好像这对“我”有了多么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须对她感恩戴德、牢牢记住她对“我”的重要性。
此后,还诬称闰土将碗碟埋在灰堆里,自己则乘机明拿暗偷“我”家的东西。
其尖嘴利舌、贪财爱小的性格特征,不仅对闰土淳朴诚实的品性是一种衬托,而且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等级观念的罪恶。
最后,我们再一起说一说宏儿和水生。
宏儿是“我”的侄儿,而水生则是闰土的儿子,他俩于我而言都是后生晚辈。
作品中描写的宏儿与水生,分明就是闰土和“我”的亲密关系的延伸。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大家又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作者所执着追求的,不仅是要重建儿时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的生活!
二、从人物的形象及命运的走向角度
1.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敬佩的英雄。
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便以“老爷”相称;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他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杨二嫂的形象: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
“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未来的憧憬。
“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的小说突破了我国古代小说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强调人物的刻画,他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尤其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人物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
所以,从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形象及命运走向等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析,采用多元角度解读,可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力和创造力。
当然,学生的多元解读一定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以防止多元解读的异化、泛化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
[2]沈振煜哀人间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中国现代文学采英。
[3]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