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在教材中出现的文章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
名著导读之《朝花夕拾》★一、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三、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原题是《旧事重提》,★四、故事梗概:《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写了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
百草园中的美景、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给作者留下了甜美的回忆;三味书屋中“只要读书”的无奈,先生沉迷地读书,后院偷得的乐趣,课上的画画做戏,令作者带着些许惆怅,更多的却是思念。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的精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会引发他们很多有趣的回忆,也会产生很多的共鸣。
应该引导学生多自主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中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对三味书屋既无奈又留恋的复杂情感。
至于这篇文章是否有对封建教育的抨击,我个人认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太难理解,有点“强加”之嫌,不如不讲。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味作者对充满乐趣的百草园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从语言入手,理解文中写景、抒情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学习文中抓住特点,有序、生动的写景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文坛巨匠鲁迅,你了解多少?请简要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朝花夕拾》简介回忆性散文集,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
(三)检查预习1.给词语中的红体字注音:确凿záo 菜畦qí倘若táng 臃肿yōngzhǒng 攒cuán敛liǎn 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tǎng 拗ǎo 相宜yí盔甲kuī2.正音后齐读以上词语两遍。
(四)整体感知1.读题目:从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课文按空间顺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
2.阅读课文:找出这两部分的起止段落。
1-8自然段,写百草园;10-24自然段,写三味书屋。
3.齐读课文第9自然段,说一说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过渡段: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不舍和依恋。
鲁迅被选入小学教材的作文在我们的小学时光里,有一个名字总是如雷贯耳,那就是鲁迅。
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竟然走进了小学教材,这可真是件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儿。
还记得那时候,翻开语文课本,鲁迅的文章就那样赫然出现在眼前。
当时年纪小,不太懂鲁迅文字里的深意,只觉得那些文字好像有些晦涩难懂。
比如说,里面提到的何首乌、覆盆子,还有那神秘的美女蛇的传说,对于小小的我们来说,既新奇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我们在下面却听得云里雾里。
什么“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一大段的描写,我们要背得滚瓜烂熟,可心里却在嘀咕:“这有啥特别的呀?不就是些花草树木和小虫子嘛。
”但随着老师一点点地剖析,带着我们去感受每一个字背后的画面,我们好像慢慢走进了那个充满生机的百草园。
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小的鲁迅在菜畦里穿梭,好奇地观察着每一株植物;看到他小心翼翼地去摘覆盆子,然后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听到了蝉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看到黄蜂在花丛中忙碌。
那些原本觉得普通的事物,突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还有那篇,一个脖子上戴着银项圈,手拿钢叉,在瓜地里勇敢刺猹的少年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多鲜活的场景啊!我们一边读着,一边想象着那个夜晚,那片瓜地,那个勇敢的少年。
当时,为了理解这些文章,我们可没少下功夫。
课后的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一个都不能少。
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能争得面红耳赤。
还记得有一次,小组讨论“其间”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还是老师出马,给我们解释清楚,这才罢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名师说课说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
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在哀求国联无望之后,既而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
此时《大公报》也跟着起哄,于1934年8月27日在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上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早已濒于精神灭之域。
”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这一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之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以驳斥这一反动论调,这篇文章既义正严辞地批判这一悲观无望论调,又猛烈地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更热情地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也是我们这课书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应该完成的目标。
课标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悲观论调,这一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偏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作者以现实为纬,以历史为经组织材料,开头始于现实,摆出对方论据(第1自然段),紧接着引出对方论点(第2自然段),然后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也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它们论证不了论点(第3—5自然段),这是直接反驳;中间引申到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并举古今事例论证“中国有并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正确的论证,与对方谬论针锋相对(第6—8自然段),这是间接反驳;结尾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的概括,得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摘要: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占有绝对比重。
至新世纪,鲁迅作品收录情况在语文教材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鲁迅作品教学值得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一、新课标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收录情况建国以来,鲁迅作品具有很强现实性的,故成为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195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我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起,其中编写鲁迅作品最少的为1958年版选编了6篇,最多则为1963年版本为14篇,其余版本多为9篇左右。
[1]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教科书也随之改变,教材进入多元化时代。
笔者在此选取全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内地三套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进行统计分析。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10篇,其中人教版六册书共编选鲁迅作品9篇,编选数量是三个版本中最多的。
从选篇内容上看,《社戏》、《孔乙己》这两篇文章在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全部出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这几篇文章,在三个版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三篇文章选择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适合学生学习。
《鲁迅自传》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在新世纪,几个版本不约而同的舍弃了战斗性较强的杂文,将更具文学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的散文和小说选入教材,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作品日益凸显出来。
教材提示与教参解读理念也日益表现出它的人性化方面,体现了新课标“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6篇,通过三个版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版本的鲁迅作品高度重合。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情绪极具感染力,杂文《拿来主义》、《春末闲谈》文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短片小说《祝福》情节简单却意味深刻,中篇小说《阿Q正传》语言幽默带着讽刺,历史小说《铸剑》极具想象力,奇异之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被语文教材毁掉的鲁迅(上)导读:回顾:每本教材都有鲁迅的身影3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且不是文盲,绝对没有不知道鲁迅的,究其原因,无他,鲁迅文章是必学篇目。
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本教材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烙印其深,令人想忘都难。
[韩石山:中学语文主要学的就是鲁迅]初中课本上的篇目是:《社戏》、《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高中选的篇目是:《药》、《祝福》、《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呐喊·自序》、《拿来主义》、《灯下漫笔》。
以上共是十七篇。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人,从初一到高三六年中,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数鲁迅了。
这个多,不是相对的多,可说是绝对的多,其他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说是很多了。
以上篇目,并非一成不变。
我上过中学,也教过中学,一九五九年上初中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一九七○年到一九八○教中学语文。
在我的记忆中,还学过、教过《一件小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文学与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答北斗杂志社问》等篇。
虽有变动,但改动不是很多。
鉴于此,说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学生在语文课上主要是学习鲁迅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引自《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神话:中国教材青睐鲁迅的原因事实上,鲁迅在世时,其文就曾入选教材,但他当时是极力反对的。
鲁迅认为自己的文章流露出来的大多是对人世的悲观,他不愿意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文章竟然铺天盖地地走进了教科书,于其说这是一种“崇敬”,不如说这是一种“不敬”——违背了鲁迅的意愿!终于,教材里出现的鲁迅,永远都变成了正义的化身,永远都是伟大的典范,永远也都是无产阶级的指路人和明灯!假如说新中国成立之后,鲁迅文章走进教材成为“红宝书”一样的神圣读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鲁迅仍旧一身正义地挺身于教材里,原因何在?这——就是神化鲁迅后的必然结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含第27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朗读诗歌。
二、教学过程:屏幕前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的老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两篇课文。
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上海,只为见他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
这个人就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本文作者周晔一起再次走近鲁迅先生。
(一)默读课文,梳理文脉1.默读课文、梳理事件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们在五年级的策略单元学过“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回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圈画有用的信息。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同学们是否发现这篇课文在段落安排上与以往所学课文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细心的你一定注意到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空行。
通过梳理文章内容,我们了解到本文主要写了五件事。
这些空行正好将这五件事分隔开来。
你们看,依据段落之间的自然空行我们可以更快地梳理文章内容。
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小标题来概括事件内容。
屏幕上出现的是老师概括出来的小标题。
小标题的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适合的小标题。
比如谈《水浒传》,也可以概括为“谈读书”等等。
通过概括小标题,我们就将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梳理清楚了。
2.聚焦首段,感受“爱戴”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便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历史的回忆
鲁迅作品曾是中学传统教材的主流,但随着教育的“与时俱进”,很多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中走进了“历史,以此,专家有专家的解读,但作为一线教师,我想听一听同行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中消失,是否和我们现在提倡国家有些不协调?
附:【鲁迅曾在教材中出现的文章】
1950—1955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
1956年秋季全国中学使用新编的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
这套教材共选入鲁迅作品14篇,和1950年的教材相比,增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风波》、《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文章。
1958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次收录鲁迅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1978年的初高中教材新增了《拿来主义》、《狂人日记》、《阿Q正传》、《范爱农》、《雪》等五篇文章。
在2000年新编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增加了《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自传》、《灯下漫笔》(节选)、《流产与断种》等篇目。
注:《风筝》2013年被移除七年级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