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教材中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7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9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布,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多篇文章被删。
为何鲁迅的文章会从初中教材移除?官方的回答是:“有些经典篇目,因为时代久远,不再适合初中生阅读”。
对于很多八零后、九零后来说,鲁迅和周作人在当下的主要身份是两位思想者、观察者,即便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比于鲁迅的犀利言辞,周作人显得温润而中庸。
但正是这样一位温和、稳重的周作人,一生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无论哪个阶段,都始终摆脱不了那个“革命”的阴影,没能像鲁迅一样“以笔为枪”,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周作人并称“周鲁”,是20世纪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却有着自由的思想;他求学于洋务派办的学堂,却有着新潮的知识;他受聘于军阀办的报馆,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却被尊为“思想家”。
他看到“国人的魂灵,依旧沉睡”,于是决定以文学唤醒国人。
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于是他选择了写小说。
在文坛长期盘踞下来之后,鲁迅又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他先是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后又写杂文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写的杂文深刻犀利,短短一百字内便能够针砭时弊,指出问题的关键。
初中教材将其从课本删除,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事实,那就是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
对于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从初中教材移除,学者孟繁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以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无需再占据初中生课本”。
其实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凡是鲁迅的作品,基本都从中学语文教材上消失了。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鲁迅的文章就开始退出中学教科书。
其实鲁迅文章消失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历史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大趋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体制也应该随之改变。
教材内容的更替与时俱进,学生在升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动态发展的观念。
鲁迅入选教材的翻译作品
鲁迅翻译的作品有:《工人绥惠略夫》《一个青年的梦》《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苦闷的象征》《小说旧闻钞》《出了象牙之塔》《小约翰》《野草》《而已集》《思想山水人物》《壁下译丛》《近代美术史潮》《工人绥惠略夫》等。
鲁迅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鲁迅是公认的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研究更是一门显学,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鲁迅翻译文学的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对鲁迅文学的研究。
在鲁迅的一生中,翻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一生的创作和译作各占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翻译了15个国家,110多个作家,200多种外国作家作品,总字数超过500万字,其中包括小说、杂文、戏剧、诗歌、童话、散文、随笔、文艺理论等多种体裁。
鲁迅通过编译、意译、直译、改译等多种翻译手段,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别求新声与异邦”的个人理想,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学思想的推动都有着深入和广泛的影响。
吴钧甚至在自己的著作中首次提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后来才成为文学家”的新定位。
浅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会昌中学刘青高三语文谈起鲁迅,很多人心生崇敬之情,鲁迅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创造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他手中的笔刻画出他眼中时代,其思想之深邃,创作之丰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震撼。
作为中学生,也理所当然地去接受鲁迅作品的熏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鲁迅的颇多文章,鲁迅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并不陌生。
可是,当真正地提起鲁迅,提起鲁迅的作品,中学生们难免皱眉,尤其是在鲁迅所生存的五四时代离当下的青少年渐行渐远之际,更难以让中学生群体热情地去读鲁迅。
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的教学局面愈来愈尴尬,不仅是学生,就连教师也对寻求一种正确有效的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感到困惑。
对于鲁迅作品该不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曾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热议,鲁迅作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鲁迅的作品被放置于风口浪尖之际,庆幸的是依然有一部分群体热情地去呼吁鲁迅作品在当下存在的必要性。
即使五四时代已成历史,可是鲁迅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理由让它萌芽滋长,生长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正如郑振铎先生说:“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鲁迅已逝,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这位最真挚最勇敢最热忱的朋友的情怀和精神不死。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当下面临的挑战尽管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依然避免不了严峻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鲁迅作品应当退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原因是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与当下中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加之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让学生们对他的作品有着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另外其作品折射的思想内容已经渐渐远离当下的主导思想,并且其思想的深刻与深邃,内容的晦涩不能被中学生很好地消化吸收。
中学语文中被大家用戏谑之语说出来的那句“学生有三惧,一惧文言文,二惧写作文,三惧鲁迅文”,也有趣地反映了中学生们对鲁迅作品的抵制情绪。
在日益商业化的今天,鲁迅的作品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伴随时代而产生的尴尬现状大致归于四个因素: 第一:鲁迅作品生根萌芽以及繁茂葱郁的历史岁月中,鲁迅的作品被打上了深重的时代烙印,被特定的历史打上了政治的符号,人们的心里仿佛清晰地闪现着他紧握手中的笔杆,锋利尖锐地直指社会和人心最为脆弱不堪的一面,呼吁新的社会,剔除国民劣根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作为经典教材被广泛使用。
本篇文章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有思想价值;而且因为他的作品涉及广泛,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鲁迅的著作中几乎囊括了现代中国的各个方面,既有关于民生的抨击,也有关于思想启迪的示范。
例如,《药》、《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都是中学生接触到的鲁迅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个体面对民族的角色和尊严问题。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一)注重语言和文学形式的解读鲁迅的作品语言简练、有力,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其语言的魅力。
另外,鲁迅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文学形式,如白话小说、小品文等,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解析。
(二)注重情感教育鲁迅的作品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十分有益。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三)注重思想启迪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不容小觑,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重点讲解其思想内涵。
学生的思想和世界观也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熏陶。
(四)注重情境解读鲁迅作品的背景是社会现象、文化变迁等,学生应该把作品放入情境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其内涵。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当时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阿Q的生活环境、民族问题等背景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作品。
总之,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老师们应该注重启示性、思考性、启发性和魅力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育目的。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摘要: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占有绝对比重。
至新世纪,鲁迅作品收录情况在语文教材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鲁迅作品教学值得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一、新课标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收录情况建国以来,鲁迅作品具有很强现实性的,故成为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195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我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起,其中编写鲁迅作品最少的为1958年版选编了6篇,最多则为1963年版本为14篇,其余版本多为9篇左右。
[1]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教科书也随之改变,教材进入多元化时代。
笔者在此选取全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内地三套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进行统计分析。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10篇,其中人教版六册书共编选鲁迅作品9篇,编选数量是三个版本中最多的。
从选篇内容上看,《社戏》、《孔乙己》这两篇文章在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全部出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这几篇文章,在三个版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三篇文章选择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适合学生学习。
《鲁迅自传》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在新世纪,几个版本不约而同的舍弃了战斗性较强的杂文,将更具文学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的散文和小说选入教材,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作品日益凸显出来。
教材提示与教参解读理念也日益表现出它的人性化方面,体现了新课标“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6篇,通过三个版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版本的鲁迅作品高度重合。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情绪极具感染力,杂文《拿来主义》、《春末闲谈》文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短片小说《祝福》情节简单却意味深刻,中篇小说《阿Q正传》语言幽默带着讽刺,历史小说《铸剑》极具想象力,奇异之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2021年5 期 总第 610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王博(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摘要:鲁迅的作品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涵,但是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比例一直很大,此次更是有七篇作品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详细分析其内容与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人文素养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反抗封建旧思想的文学家。
鲁迅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更是在思想方面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的作品很受欢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作品最多的作家,足有七篇文章。
一、入选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内容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鲁迅作品七篇文章是: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的《藤野先生》与《社戏》、九年级的《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与《孔乙己》。
这七篇作品由浅入深,前后勾连,有针对性的构建学习层次,使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都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体散文。
前者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求学生活,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的对比衬托关系,表现了一个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另一个妨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从而对封建旧教育进行批判。
后者是作者怀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一篇文章,刻画了即封建愚昧又善良朴实的长妈妈,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长妈妈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恩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在《藤野先生》中,记述了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的具体经历,阐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情感变动,蕴含着着浓厚的爱国之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对他为人正直、不狭隘、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格的敬佩之情。
《社戏》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同伙伴们看社戏的经历,塑造了乡村人民性格淳朴、善良好客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乡村之中自由欢乐的画卷,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争议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人民教育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X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在某某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鲁迅作品成了语文课的“鸡肋”?论坛现场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带来了很多来自校园的声音,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
”“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某某某某中学语文老师陈剑告诉记者:“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
拿《阿Q正传》来说,我觉得就可以讲一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短短的几堂课时间太短了,也难怪学生难以理解。
”某某陈毅中学的X明辉老师表示:“其实,即使课本里减少点鲁迅作品也没什么,我们照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学习鲁迅的精神。
”人民教育新版语文教材要减少鲁迅作品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叫好者不乏人在。
有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
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
今年高考鲁迅“走红”:给力! 江苏省华士高级中学 耿怀海 2011年各地高考落下帷幕,语文试卷除了每年热议的作文外,就是今年高考鲁迅“走红”了,在18套高考试卷中,有三套考到了鲁迅的作品。湖北卷考了两个题目,共5分。一个是文学常识填空,即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1分;一个是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拜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要求考生为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人物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江西卷的15分小作文要求考生参照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对鲁迅的了解,刻画考生心目中鲁迅的形象。三套试卷中要数江苏卷最给力了,考了两个大题,共23分。一个是语言表达兼文学常识,即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要求考生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按语,5分;一个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阅读鲁迅的杂文《捧与挖》,完成三个表述题,即简要概括文本的论述思路(4分),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共18分。由此可见,今年高考鲁迅作品“走红”:给力!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对媒体质疑的强回应:“鲁迅大撤退”——“这是一个伪话题” 江苏省如皋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王学东老师是这样评析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今年鲁迅作品重归高考试卷,难倒不少考生。”因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鲁迅的《药》编入了课外读本,再者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很少考杂文,更很少考鲁迅的杂文。这篇发表于1925年的杂文《捧与挖》,考生在无资料可查的考场里要读懂也非易事。“不过,命题者出题旨在提醒老师和同学,不要忽略课外读本的学习,特别是课外读本中一些经典文章。”同时,这篇嬉笑怒骂的杂文,其实是一篇针砭当下的时文;试卷浓烈的鲁迅元素,其实是对“中学课文鲁迅作品是多是少”争议的强烈的正面回应。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基于2010年9月6日,著名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承载几代人记忆的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便引起网友不小的争议。9月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中学教材大换血,“民族魂”的境遇值得关切》的文章,文中说“今年新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印行后,绝大多数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课本,其新选用的课文35篇,占总量的64.8%,即使广东省自行编订、经教育部审批的新教材,新课文也占了54%。诸如《药》《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20多篇经典被排除在必修之外。”再度引起网友广泛且激烈的争议。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经典,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支持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网友表示,教材的更新很正常。“我们过去的教材编写不尊重学生的口味需求,不尊重教学需要,导致审美功能与人文精神缺失。而现在正在进行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的一次尝试,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选内容的丰富性,这实际是对现行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不少网友强烈反对语文教材有如此大的改动,认为教材求新是剑走偏锋。“编写教材,要用一种长远和宏观的目光来选择教材内容,既要能够传承文明,又能够面向未来。语文教材大换血可以,但不应把原先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篇目撤换殆尽,这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啻为一种灾难。”
面对媒体的热议,9月9日,潘采夫编发了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曾多次参与江苏高考命题的王栋生老师在新京报的评论《让我们亲手翻一下语文教科书》,王老师在评论中道:“昨日网上看到题为《江苏版语文教材删除〈阿Q正传〉等文》的报道,感到惊讶,因为我手上正拿着最新印次的这套教科书,和前几年是一样的,怎么出了新闻呢?网友自由言说,即使用语过激,影响也有限,但严肃媒体的错误信息就有可能广泛地误导读者。我们相信,任何关心语文教育的人只要稍稍留心一下事实,都不至于有报道中说的‘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的担心。”“这是一个伪命题”,王老师在文中如是说。
王老师还指出高中教科书中鲁迅作品适当减少一两篇,未必涉及编选者的立场和态度。按照规定,课改后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教学时间只有五个模块,共计1.25学年,余下1.75学年用作选修与复习。也就是说,必修阶段一共只有两个半学期,而不是此前的3年6个学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教科书必须适当减少文本篇数,压缩教科书的内容,把一部分优秀作品调整到选修阶段去学习,或是移入读本中去安排学生阅读,否则教学计划不可能完成。比如,在高中阶段,学生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接触鲁迅的作品。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鲁迅作品选读》就是为专门的选修课程而精心编写的,学生通过36课时的课程学习,研读鲁迅作品,并通过检测获得学分。
2010年9月18日,《广州日报》发表《调查称六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鲁迅文章仍在》的文章,文中说“针对日前议论纷纷的语文教科书删除鲁迅文章一事,记者翻阅了目前全国各地采用的6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鲁人版、语文版、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发现,绝大多数网上传言被‘删除’的经典名篇依然在教材中。一些篇目只是从‘必修’调整到了‘选修’,并非被删除。”
笔者查阅了目前全国各地采用的8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粤教版、鲁人版、语文版、北师大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发现全国各省陆续启动“高中课改”,采用的新课标语文教材在结构和思路上变化较大,课文也作出相应调整,承载几代人记忆的鲁迅经典课文仍在。查阅内容如下。
册 篇目 版本 必修一 (第一册、高一上) 必修二 (第二册、高一下) 必修三 (第三册、高二上) 必修四 (第四册、高二下) 必修五 (第五册、高三上) (第六册、高三下)
人教版 必修 记念刘和珍君 祝福 拿来主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读本 自嘲 未有天才之前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隔膜 一点比喻 捣鬼心传 为了忘却的记念 灯下漫笔(节选) 春末闲谈 鲁迅序文两篇(题辞、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警世名言(先觉者与群众、关于奴隶与奴才、国民性批判) 狂人日记 《呐喊》自序 《阿Q正传》的成因
示众
苏教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必修 祝福 拿来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 读本 秋夜 药 阿Q正传
选修 鲁迅作品选读(44篇)
沪教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为了忘却的记念 白莽作《孩儿塔》序 拿来主义 未有天才之前 阿Q正传(节选)
粤教版 (广东教育出版社) 必修 祝福 拿来主义
阿Q正传(节选) 鲁人版 (山东人民出版社) 必修 为了忘却的记念 祝福 语文版 (语文出版社) 铸剑 北师大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必修 呐喊 论睁了眼看 祝福
新课标人教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 记念刘和珍君 祝福 拿来主义
注:表中内容参照8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其中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鲁人版、北师大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为必修一—五,沪教版为高一—三上、下,语文版为第一—五册,人教版读本为第一—六册,苏教版读本为必修一—五。
笔者亦查阅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语文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有关鲁迅作品的论文。查阅数据如下。
期刊 篇数 篇目 语文教学通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总篇数 祝福 10 7 17 拿来主义 5 1 6 记念刘和珍君 4 3 7 药 2 6 8 涉及鲁迅的论文 4 3 7 阿Q正传 6 6 孔乙己 3 3 狂人日记 1 1 呐喊 1 1 社戏 1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1 总计 25 33 58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1—6A,《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高中刊1—6。
表中数据显示,以前瞻的视角备受教育界关注的代表着语文界领衔者的《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共发表有关鲁迅经典作品的论文58篇,平均每期发表5篇。这无疑是其他作家无可比拟的。浓烈的鲁迅元素,其实也是对“鲁迅大撤退”争议的强烈的正面回应。
既然媒体杂志如此关心鲁迅,高考命题者索性放开手脚,将鲁迅作品当作命题素材,也是情理之中的了。这就直接促使了鲁迅作品在今年高考中“走红”。
二、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大检阅 今年高考有三套试卷考了鲁迅作品,与其他的命题选材相比,似乎多了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分值上。但笔者认为这样考并不多,因为在全国18套高考试卷中,仅有三套考到了鲁迅的作品,即3/18。高中教材中涉及鲁迅作品的篇目不少,这个数量是其他作家难与比肩的。现以比较流行的人教版和今年考鲁迅比较多的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收录了《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三篇,读本中则收录了鲁迅的《自嘲》《未有天才之前》《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隔膜》《一点比喻》《捣鬼心传》《为了忘却的记念》《灯下漫笔》(节选)《春末闲谈》《鲁迅序文两篇》(《题辞》《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警世名言》(《先觉者与群众》《关于奴隶与奴才》《国民性批判》)《狂人日记》《〈呐喊〉自序》《〈阿Q正传〉的成因》《示众》等19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同样收录了《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三篇,读本中收录了《秋夜》《药》《阿Q正传》三篇,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收录了鲁迅杂文、小说等共44篇,数量相当可观。
教材编者花了大量的心血,读者花了如此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付出总该有所回报,高考中适当考些内容,也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一种大检阅,反正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鲁迅作品同样具备检阅的功能,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好比名句名篇默写,考查时总不能全考课外的,学生在课内背诵范围内准备了,总得要有所兑现,这样才能使考生避免所考非所学的尴尬。说到这,套用孔乙己的一句经典台词,我想说,面对如此数量的作品,今年只有三个省份的高考涉及到,“多乎哉?不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