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童蒙须知
- 格式:doc
- 大小:336.50 KB
- 文档页数:29
家训宝典之九十六:朱熹家训《童蒙须知》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开创了“理学”,朱熹也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的又一大儒学集大成者,朱熹集毕生精力完成的《四书章句集注》,集中体现了朱熹系统的理学思想,之后的元、明、清各朝,都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治国之本,不但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也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
同时,朱熹还努力开办学校,广教化,敦民风,朱熹亲自主持新建、恢复的书院就有白鹿洞书院、考亭书院、岳麓书院等,朱熹亲自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
朱熹提出的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做法,既是对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朱熹家训《童蒙须知》:序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着云。
衣服冠履第一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
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条或带束腰;脚谓鞋袜。
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
纽带不可令有缺落。
饮食照管,勿令污坏。
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
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
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
《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不会藏虱子跳蚤,不这样做衣服就会损坏。
如果能这样,则不但威仪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费衣服。
晏子一袭裘皮衣穿了三十多年,虽然其用意是为了以简朴来感化世俗,也是因他爱护有道。
这是警饬己身的关键,不要忽视。
语言步趋第二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閧、浮言戏笑。
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
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
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
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
当相告语。
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qiang ,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z h i。
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注释】详缓:和缓。
详,通“祥”。
高言:高声说话。
閧(h òng ):古同“哄”,喧闹。
浮言:无根据的话。
《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
”戏笑:玩笑;嬉笑。
教督:教导督促。
检责:检查。
分解:分辩,解释。
隐默:沉默不出;缄默不言。
细意:犹细心。
条陈:分条陈述。
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包藏:犹包涵;宽容。
声言:声称,扬言;声张。
趋跄:形容步趋中节。
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
亦指朝拜,进谒。
跳踯:上下跳跃。
【译文】凡是做人弟子的,一定要态度谦恭,说话和缓,不可高声喧闹、玩笑嬉闹。
父兄师长,有所教导,只应当低头听受,不可妄加议论。
师长检查,有时有错误,不可马上辩解,姑且缄默不言。
过段时间再慢慢细心分条陈述:说此事恐怕是如此,先前可能是不小心遗漏。
或者说:应当是偶然没考虑到。
如果这样,就不会忤逆师长,事理也自然明了了。
至于对于朋友,也应当如此。
凡是听到别人的不善事,下到婢女仆人,应当包涵,不应马上声张,应当私下以言语相告,使其改正。
朱熹《童蒙须知》感悟作文600字示例文章篇一:《读〈童蒙须知〉有感》我呀,最近读了朱熹的《童蒙须知》,这一读呀,可真是让我有好多好多想法呢!《童蒙须知》里讲了好多关于我们小孩子应该怎么做的事儿。
就像里面提到了我们的穿着打扮得注意。
它说衣服要穿得整齐干净。
我就想到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要是有同学衣服脏兮兮的,还歪歪斜斜地穿着,那看起来可真不舒服。
我就问我的好朋友小明:“你看,要是有人衣服都不好好穿,你啥感觉?”小明撇撇嘴说:“哎呀,看着就觉得他好邋遢,好像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似的。
”这就像一棵小树苗,如果树干都是歪歪扭扭的,那肯定长不成参天大树呀。
我们小孩子就像小树苗,穿着整齐干净就像是树干直直的,这样才能茁壮成长呢。
还有书里说走路要端正。
这我可有体会啦。
有一次我走路的时候蹦蹦跳跳,结果不小心就撞到了桌子角上,疼得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我就跟同桌小花说:“小花呀,这走路真得好好走呢,我刚刚就因为乱蹦跶撞到了。
”小花捂着嘴笑着说:“你看,就跟小蚂蚁似的,如果乱走一气,说不定就掉到水坑里去啦。
”是呀,走路端正就像是小蚂蚁沿着直线走,稳稳当当的,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在读书方面,《童蒙须知》也给了我启发。
它要求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正心诚意,心无旁骛。
我有时候读书,旁边有点动静就分心了。
我记得那次我在看一本很有趣的故事书,这时候外面传来一阵鸟叫声,我的心思一下子就飞到鸟儿那儿去了,想着鸟儿是不是在树上做了个新窝呢。
可是这样怎么能好好读书呢?我就对自己说:“我要是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心二意,怎么能把书里的知识学到手呢?”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宝藏的地方,读书就是找路的过程,如果老是分心,就像在岔路上乱走,永远也找不到宝藏啦。
再说说对长辈的态度吧。
书里强调要尊敬长辈。
我爷爷就经常给我讲过去的故事,我要是不耐烦地打断他,爷爷就会有点失落的样子。
我现在知道了,爷爷的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珍贵的珍珠,他想串起来给我看呢。
我可不能把这串珍珠弄散了。
zhūzǐt ónɡménɡx ūzhī《朱子童蒙须知》f ūt ónɡménɡzhīxué shǐ yú yī f úɡuàn l ǚcì j í y án yǔ bù qū c ì j í sǎ sǎo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ju ānji é cì j í dú shūxi ěwén zìj í yǒu zá xì shì yíji ēsuǒdānɡzhī j īn zhú mù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
今逐目ti áoli è mínɡyuēt ónɡménɡxū zhī ru ò qí xi ūshēn zhìxīn shìqīn ji ēwù yǔ fū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qi ónɡl ǐ j ìn xìnɡzhīyào zì yǒu shènɡxi ándi ǎn xùn zhāo r án kě kǎo dānɡcì dìxi ǎo dá zī bù 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 f ùxi án ɡzhùyún 复详著云。
译文: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
今天逐条列出,名字叫《童蒙须知》。
童蒙须知礼仪篇根据《养正遗规》《常礼举要》《弟子规》摘录汇集《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
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则耳目手足,无所持循,作止语默,无所检束。
及其即长,沿习偷安,徇情任气。
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
已放之条,不可盘郁,何所不至哉。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第一部分:检束身心之礼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以适性。
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
一、衣服冠履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头发、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
谓头紧、腰紧、脚紧。
意谓整衣欲直,结束欲紧,毋使偏斜、宽缓。
上自头发,下及鞋履,加以修饰,但不得诡异,华靡。
只令于礼容相称。
不可宽慢。
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一)容貌必庄,衣冠必整。
1.容貌必端严,勿轻易放肆。
毋粗豪狠傲,勿轻有喜怒。
2.虽燕居及盛暑时,尤宜矜持,不得袒衣露体。
《弟子规》云: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二)凡着衣服,常加爱护。
1.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另有所湿。
2.饮食须照顾,勿令点污;3.行路须看顾,勿令泥渍;4.就劳役,必去上服,只着短衣,以便做事;5.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
6.破绽(zhàn) ,则补缀之。
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弟子规》云: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三)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1.凡脱衣服,必齐整折迭箱箧(qiè)中。
勿乱顿乱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
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2.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
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
五种遗规原文及解释五种遗规原文及解释《五种遗规》,清陈宏谋辑。
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下面就是五种遗规原文及解释,请看:朱子《童蒙须知》原文: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宏谋按:前二篇,为学者定其纲宗,端所祈向。
而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朱子《童蒙须知》(原注译:有序)译文儿童启蒙的学问,从衣服鞋帽(的穿戴)开始,次及说话走路,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到那些繁杂琐碎的事情,都是应当知道的。
现逐条列出,名为《童蒙须知》。
至于那些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以及那些推究义理、穷尽人性的要领,自有圣贤的经典和训示,明白浅显可以参考,应当依次知晓通达,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宏谋按:前二篇,是为学者制定做学问的纲领和宗旨,端正所引导的方向。
而启蒙修养的入门之处,则一定要从容易知道并且容易遵从的地方开始。
所以朱子按次序编写了启蒙教育的课程后,又进一步选择那些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的内容,编著成《童蒙须知》,使孩子们从这儿开始而循序渐进。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然至为细致至为详尽,但都是用来防范他们的放纵之心,培养其道德品性的,作为它日进一步修养德性、通达仁义的阶梯,就在这里了。
我但愿做父亲和兄长的人,不要(因为)看起来浅显易懂,就不拿来严格教导孩子;做为孩子,更不要认为不值得了解,而忽视它们,而轻视它们。
衣服冠履第一原文: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衣服、鞵韈,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朱子童蒙须知夫童蒙之学. 始于衣服冠履. 次及言语步趋. 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 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 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 治心. 事亲. 接物. 与夫穷理尽性之要. 自有圣贤典训. 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 兹不复详著云。
衣服冠履第一大抵为人. 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 衣服. 鞋袜. 皆须收拾爱护. 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 男子有三紧。
谓头紧腰紧脚紧。
头. 谓头巾。
未冠者. 总髻。
腰. 谓以条或带. 束腰。
脚. 谓鞋. 袜. 此三者. 要紧束. 不可宽慢。
宽慢. 则身体放肆. 不端严. 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 必先提整衿领. 结两衽. 纽带. 不可令有阙落。
饮食. 照管. 勿令污坏。
行路. 看顾. 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 必齐整折叠箱箧中。
勿散乱顿放. 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
仍易于寻取. 不致散失。
着衣既久. 则不免垢腻。
须要勤勤洗浣。
破绽. 则补缀之。
尽补缀无害. 只要完洁。
凡盥面. 必以巾帨遮护衣领. 卷束两袖. 勿令有所湿。
凡就劳役. 必去上笼衣服. 只着短便. 爱护. 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着衣服. 夜卧必更. 则不藏蚤虱. 不即敝坏。
茍能如此. 则不但威仪可法. 又可不费衣服。
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虽意在以俭化俗. 亦其爱惜有道也. 此最饬身之要。
毋忽。
语言步趋第二凡为人子弟. 须是常低声下气. 语言详缓. 不可高言喧哄. 浮言戏笑。
父兄长上有所教督. 但当低首听受. 不可妄大议论。
长上检责. 或有过误. 不可便自分解. 姑且隐默。
久. 却徐徐细意条陈云. 此事恐是如此. 向者当是偶尔遗忘。
或曰. 当是偶尔思省未至。
若尔. 则无伤忤. 事理自明。
至于朋友分上. 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 下至婢仆违过. 宜且包藏. 不应便尔声言。
当相告语. 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 须是端正. 不可疾走跳踯。
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 却当疾走而前. 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凡为人子弟. 当洒扫居处之地. 拂拭几案. 当令洁净。
《童蒙须知》朱熹原序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注释】童蒙:幼稚愚昧。
《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
”涓洁:洁净,清洁。
《逸周书·大匡》:“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於利,思义丑贪。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治心: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
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
《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典训:《尚书》中《尧典》《伊训》等篇的并称。
指经典或《尚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
”昭然:明白貌。
《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矇矣。
”晓达:通晓。
【译文】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
今天逐条列出,名字叫《童蒙须知》。
如果是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以及穷究万物的理与性的关键,自有圣贤的训诫,明明白白的可以参考,应当循序渐进地通晓,在此就不再赘述。
宏谋按:前二篇,为学者定其纲宗,端所祈向。
而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织至悉。
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注释】祈向:向导;引导。
编次:编排次序;编辑体例。
小学:这是朱熹所编撰的一本书。
此书为启蒙著作,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又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
卷首语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
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
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轮子的转动一样。
习惯的力量--不经意间会影响人的一生。
五年级养成教育目标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强身健体3、善于思考4、学会质疑5、孝敬父母6、社交礼仪7、爱护公共设施8、珍爱生命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学们,卫生与健康是生活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体现,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正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最根本、有效的保障。
因此,我们更要讲究卫生,防患于未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故事链接:陈鹤琴家教故事洗漱的习惯陈鹤琴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他在儿子一鸣一岁半以前,天天用药水棉花替他清洗口腔。
一岁半以后,就用小牙刷轻轻替他刷,等到他三岁多了,就开始叫他自己学习刷牙。
开始,一鸣不喜欢刷牙,陈先生就用种种方法来暗示他。
例如在盥洗室贴一张彩色图画,图上画了三四个儿童在一间美丽的洗脸室里,各人拿一杯水一把牙刷,欢欢喜喜地在那里刷牙,旁边有个母亲笑嘻嘻地看着他们。
还有一次邻居小朋友来玩,陈鹤琴知道她肯自己刷牙,就指着她对一鸣说:“她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若天天刷你的牙齿,也会像她这样整齐好看呢!”平时大人认真刷牙,为他做出示范。
一鸣自己刷完牙,陈鹤琴总不失时机地称赞他说:“呀!你的牙齿是白一点,好看得多了。
”一鸣听了非常高兴,渐渐地也就喜欢刷牙了。
一鸣洗脸刷牙固定在盥洗室,同时有自己的毛巾和用具,陈鹤琴教他用自己的小毛巾洗脸,洗完后挂在规定的地方。
洗脸时也常常用“扫地扫壁角,洗面洗眼角”之类生动的俗语和故事教育一鸣,教会他洗干净眼角、鼻子和耳朵。
饮食的习惯一鸣吃饭和吃点心很有规律,定时定量。
除了一日三餐外,每天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是吃点心的时间,吃的东西不太多,仅仅能够充饥罢了。
家里人把食物放在橱子里,既不乱藏也不乱摊。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食物应放在规定的地方,不该吃的时候不能自己乱拿乱吃。
一鸣也曾经自己打开食橱拿东西吃,被父亲制止教训了之后再没有发生第二次。
所以一鸣吃饭时胃口很好,身体也很健壮。
邻居家的青儿则不然,他家里很有钱,什么鸡蛋糕、杏仁酥、茶糕、饼干应有尽有。
他的父母宠爱他,他什么时候要吃、想吃多少都随他意。
这样,他吃起饭来总是不香,肠胃不好,人也非常瘦弱。
陈鹤琴说,一些做父母的以为小孩子多吃东西容易长大,容易强壮,所以不论什么东西,不论什么时候,有则给他吃,吃则尽他量。
闲食吃得很多,吃饭就受到影响,甚至弄得食积生病,害了孩子。
此外,一鸣小的时候,吃饭有自己的桌椅盘匙。
吃饭时围好围兜,独自一人先吃,等他吃完后,大人再一同吃。
陈鹤琴认为这样较有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
等孩子年龄稍大一些,基本形成进食习惯,自制能力稍强一点,就可以同家中成人同桌而食,享受团聚之乐了。
陈鹤琴说,卫生习惯与身体的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
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
若身体不健全,不仅小孩子终身受其累,做父母的也要因此多受许多操劳、痛苦。
讨论板块:1、怎样改掉卫生陋习,预防疾病呢?(1)有的同学不洗手就用手拿东西吃,吃完东西还喜欢舔手指。
(2)有的同学没到夏天就开始吃冰棍。
(3)指甲长了不及时修剪。
(4)用脏手揉眼睛,或喜欢挖鼻孔。
2、读一读,记一记,让我们远离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不可怕,讲究卫生远离它。
饭前便后勤洗手,不摸口鼻和眼睛,洗手用上二十秒,先湿后洗要讲究,用上洗液或肥皂,手臂指缝都洗到。
搓搓搓,洗洗洗,认认真真洗得好。
洗完要用清水冲,冲完手来冲龙头。
擦拭干净做游戏,同学之间少握手。
环境卫生要讲究,消毒通风很重要,发烧感冒医治早,身体健康成长好。
实践活动:1.制作一张预防手足口病的手抄报。
内容要求:简单介绍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2.开展“比比谁最讲卫生”活动活动要求:分为做和说两个方面;准备好发言稿,说说自己如何做才算是讲卫生;制作一个表格,看看谁按照自己说的做到了,标注一朵红花名人名言:晨必盥①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臵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②下称家③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弟子规》①盥:洗脸。
②循分:依照自己的身份③称家: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①,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②,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朱子家训》①庭除:指庭院台阶。
②息:休息。
2、强身健体五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被称为第二发展期。
此时,不仅身高体重明显增长,而且肌肉骨骼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
因此,要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
在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身体状况,还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自己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
故事连接:艺术家张大千的健身法张大千的“健吃”、“健谈”、“健步”是其健身秘诀。
被徐悲鸿先生誉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先生,才华横溢,勤奋作画6万多幅,作诗上千首,集诗、画、书法、篆刻、收藏、鉴赏、摄影、旅游、美食于一体,又以食疗营养的“健吃”、调理气息的“健谈”、活动身心的“健步”而驰名。
健步。
大千先生年少身体羸弱,健步对他强体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放前交通极为不便,1925年他初去荒山时,尚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方能开出一条小路来。
1947年,大千先生去康巴高原时,自瓦寺沟至康定的30多公里,还需要他随时行走在湍急溪流中。
在法国、瑞士、德国、西班牙、巴西、美国、新加坡、印度等许多国家的奇山异峰上,都留有他的足迹,爬山使他得到健身之乐。
大千先生晚年住在摩耶精舍时,每天要在园内散步,让自己沉浸在一片浓密的绿意里,耳闻淙淙的水声,他将“生命在于运动”体现在“健步”中。
健谈。
大千先生生性善良,为人热忱。
在听他人谈话时,对远方来客,他还能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地一面作画,一面“摆龙门阵”。
这一习惯,便是现在说的有氧代谢运动。
该法,古书有载,能疏通调和相关脏腑的经络和气血,从而使心悸、心绞痛等病得到缓解。
健吃。
儿时的大千先生,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身体一度羸弱,他深知适当的饮食调养会补益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曾言:“吃在肚里才实惠!”因此,他在绘画之余,饶有兴趣在食疗基础上,汇集家传、口尝、耳闻等各种佳肴美味做法,亲自下厨实践,对菜肴的选料、刀法、烹制、火候、调味等都有要求。
老年的大千先生,积劳致眼病、心脏病和糖尿病,他的“健吃”,先后改为“少量多餐”、“只吃菜不吃饭”的食疗。
1981年4月,他在为张学良将军多年收藏而装订成册的《大千菜单集》上题字:“吉光兼美。
”作诗:“萝生儿荠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
”同时又作白菜、萝卜和菠菜画配之。
看来,大千先生的健吃,皆与美食健身和情趣游艺相关。
美国总统布什坚持跑步身体好对美国人来说,总统布什堪称他们运动及锻炼身体的楷模。
布什的习惯是在健身房利用健身器材及跑步机强身,他的重量训练还包括坐姿推举、扩胸与扩背运动。
因工作繁忙,布什经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隙跑步。
曾经在访问墨西哥途中,他就在空军1号会议室里的1台跑步机上跑了起来。
可以说,布什是走到哪里就跑到哪里,他跑步的身影在美国许多地方出现过。
在总统套房里,在戴维营的林间小道上,当然,还有位于白宫顶楼的健身房内。
迄今为止,他个人跑步的最好成绩是6分钟45秒跑完1英里。
布什每周跑步4次至5次,举重至少2次。
其中周四进行长跑,周日一般进行快跑训练,其他时间进行慢跑和器械练习。
讨论板块:1、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同学能做到注意自身保健、增强身体素质?2、你和你的家人有暴饮暴食、抽烟喝酒和经常坐在电脑、电视机旁,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着屏幕很长时间的习惯吗?想一想,这样做对身体有哪些危害呢?实践活动:1、太极拳比赛活动活动要求:体育课要认真学习太极拳;课后要及时复习,动作要做到位。
;回家可以给父母演示;体育课上分组比赛,优胜组发奖状2、开展低碳文明行活动活动要求:制定低碳文明行的倡议书一份;平时上学或周末出行坚持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车等名言屋:读书佳者,宜有健全身体;道德高者,宜有健全身体。
——张伯岑吃饭莫饱,走路莫跑,说话要少,睡觉要早,遇事莫恼,经常洗澡。
——谢觉哉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清)曾国藩故天将降大任①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②乱③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①任:责任,担子。
②拂:违背,逆,不顺。
③乱:干扰,错乱。
3、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
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故事链接邵康节教子有一天中午,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
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
”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
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儿子想了一会儿说:“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儿子回答:“是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这回,儿子肯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
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聪明的商人有一年,市场预测表明:该年度的苹果将供大于求,这使众多的苹果供应商和营销商暗暗叫苦,他们认定:自己必将蒙受损失。
聪明的甲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苹果还在树上时,他就把自己剪好的“喜”“福”“吉”“寿”等纸字贴在苹果向阳的一面。
由于贴了纸的地方阳光照射不到,苹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迹——比如贴的是“喜”字,苹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喜”字。
第二年,他的这一手,别人也都学会了,但是他的苹果仍然卖得最火。
原来,他的点子更绝:苹果上不仅有字,而且还能鼓励“青睐者”成系列购买,即他的苹果可以组成一句甜美的祝福语:“祝您寿比南山”“祝爱情甜蜜”“永远想念你”等等。
于是,人们纷纷购买他的苹果作为礼品送人。
讨论板块:1、读了这些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2、谈谈古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3、同位讨论一下,你们遇到问题都是怎么思考和解决的?实践活动:1.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善于思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要求:班长讲话;宣誓仪式;学生代表发言;“诵读国学经典,践行勤于思考”签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