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2课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人教版(优秀8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诀别2、简介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出处:《史铁生作品集》文体:散文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
两次写到秋天。
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母亲“我”。
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4、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追问,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二一、学习目标:1.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人教版秋天的怀念(谁怀念谁?和秋天有什么关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望着望着(用一个好不好?)天上北归的雁阵(什么季节的事物?会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会突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为什么用分号?)听着听着(用一个好不好?)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引起后面的反应?),我会猛地(去掉好不好?为什么?)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画线这句话照应了前一句中的哪个词?前后两句话是什么关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两句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眼边红红地(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说明什么?)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换成“带”好不好?为什么?)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为什么?)。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为什么?这句是什么叙?有什么作用?)“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表明什么?),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这句是什么叙?有什么作用?)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什么季节的事物?会给人怎样的感受?)。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为什么?):“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为什么用问号)”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为什么?)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说“坐立不安”行不行?):“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第2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教师版)【预习课导学】(自习30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史铁生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将这篇散文重点的字词摘抄至摘抄本上注意其音、形、义。
自我感悟: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欣赏电视散文《秋天的怀念》。
2、边读边结合写作背景、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
3、再次默读课文,、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同时在文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积累“诀别、瘫痪、整宿整宿”等词语。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作者透过一些小事来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资料助读】作者简介: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背景资料:在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文中蕴涵着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
教学关键: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创新实践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生:答师: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一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师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学习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生:想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什么?生:文中的母是怎样的人?师:轻声自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边读边想然后回答生: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身患重病,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师:课文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呢?生:对儿子的照顾无微不无至。
生:对儿子体贴关心。
生:坚强乐观。
生:母亲非常爱我。
三、理解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师:母爱是伟大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来呢?把这些让你感到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让你感到的理由。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书,然后回答。
生:让我最感到的地方是“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文中的“我”双腿瘫痪,经常发脾气,这时母亲却耐心的安慰我,鼓励我坚强的活下去。
生:“我”却一直不知道……母亲重病缠身,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这位母亲多么伟大而无私啊!生:母亲进来了……母亲已知道自己重病,她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独生子喜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生: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情感,理解母爱的内涵,感受爱母的思绪,感悟生命之美。
3、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4、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学习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感悟深深的母爱。
【学习难点】通过朗读,感情“好好儿活”的深远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即他21岁的时候,因“脉管炎”病导致双腿瘫痪。
也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的母亲去世了。
1979年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
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三、检查预习1.读准以下词组,并给加横线字词注音。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暴怒无常泼泼洒洒2.解释下面词语并造句。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泼泼洒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领悟文章蕴涵的无私伟大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在自查字典标注“读一读,写一写”读音和词义。
2.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简历及主要作品。
史铁生,北京人,小说家。
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
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
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集《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他的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课堂导学】一、导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并记住以下词语。
瘫痪憔悴诀别翻来覆去絮叨憎恨创伤捶打仿膳侍弄整宿2.思考:1)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的标题,从这个标题里,你读出了什么?2)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3)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四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4)全文展开叙事和议论的线索是什么?【课堂合作探究】1.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1) 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词句,感悟母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圣洁、最无私的一种感情,学习母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而母亲容忍我、体谅我。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我想大家将会对母亲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第3自然段1、轻声读课文,思考填空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所填词语的意思。
当我独自看着窗外的落叶时,母亲(央求)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
我勉强同意了,她(喜出望外)。
我同意明天去,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然后便(絮絮叼叼)地说了许多话,最后又忽然不说了。
2、读后试填,一生填,齐读3、你从这段话可能看出母亲对我怎样?(关心)从所填这些词可以看出来吗?(1)“央求”什么意思?(恳求)母亲央求我去干什么?她为会么央求我?(a、联系前文,“她总是说,而我总减不去”怕我不肯;b、我又在看落叶,心情悲哀,让我散心,忘掉烦恼、疾病)(2)“喜出望外”什么意思?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这里,母亲遇到了什么出乎意料的喜事?勉强同意,母亲竟这么高兴,说明母亲把我看得很重要。
(3)“絮絮叼叼”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哆嗦,来回地说。
母亲说了些什么呢?(知道我最爱吃的,记得我童年的趣事)a、对子女的点滴小事都记得,把心放在子女身上。
b、我嫌烦,母亲还要说。
省略号什么用?(怕我听到“踩”、“跑”这些字,会想到自己不会跑而伤心)c、母亲为什么又忽然不说了?(4)找出母亲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
(5)母亲的四次话,写法不同,一、二句说的话在前,提示语在后;四句说的话在后,提示语在前,第三句没有提示语,表达方式灵活。
小结:母亲在我脾气暴躁时容忍我、迁就我,在我言语冲撞时,体谅我、迁就我。
母亲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啊!4、让我们分角色读,师读“我”的话,你们读“母亲的话”(叙述的话不读)过渡:这样一位对子女病痛关怀备至的母亲,对自己的病又怎样呢?三、学习2、5两自然段1、课文中两处提到母亲的病,哪两处?2、出示“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种程度,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一、导学目标1. 了解情感散文的特点及写作方法;2. 通过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情感散文,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3.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观察能力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4. 培养学生对美好回忆的感恩之心,提高情感认知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从生活中秋天的景象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搜集学生的思考。
2. 提出问题What makes autumn so distinctive?(秋天是如何与众不同的?)3. 阅读学生跟读课文,借助生动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强烈怀念之情。
学生可以先独立阅读,然后再分组小组讨论张扬心中的答案和感受。
4. 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情感、主题。
语言:1)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秋天是大自然的调色板”、“枫叶像红色的云彩”等,生动形象。
2)借助独特的形容词和副词,如“瑰丽的霞光”、“温润的阳光”,强调多种感官的愉悦体验,让读者置身秋天的美景中。
结构: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给人一个直观的印象,介绍了秋天的气候、景色和感官体验,展现出秋天的生命力;第二部分是让人对秋天的感受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强调秋天为人们带来的美好,并以怀念之情为结尾。
情感和主题:作者的怀念之情渗透着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秋天美好的同时,也暗示了秋天短暂的寿命。
文章的主题是对生命与美好的感恩,秋天的生命力、绮丽的景象,都让人们想要珍惜它。
5. 思考根据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回想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字。
字数100词左右。
6. 拓展听一首关于秋天的歌曲,学生自由选择,推荐《枫叶之恋》。
听完后,学生用一些形容词、比喻等来描述这首歌曲,看看是否和文章呈现的感受相似。
三、课后作业1. 完成笔记,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语言和情感整理出来。
2. 复习一些比喻手法,搜集秋天中一些特殊的现象,运用比喻方法来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导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好习惯。
2、掌握并积累字词。
3、通过自学初步感知文本。
4、反复阅读,掌握本文的朗读基调【导学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导学过程】一、导入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母亲对我们那伟大而无私的爱我们又能感受到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共同体会无尽的母爱吧!二、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标示段落序号。
2、了解作者。
2、圈出要重点掌握的字词和生僻的字词,并查查字典,弄个明白、3、大声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并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
三、自学检测题1、了解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和散文集有和。
2、听写词语3、感知文本:(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说说您读完这篇文章后,您觉得母亲是一个如何的人?作者又是一个如何的人?(3)您觉得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如何的?试着依照这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
2、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初步了解象征手法【导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导学过程】一、学生自主探究文本探究点一、母亲深沉而伟大的母爱体现在哪里?提示:母亲深沉而伟大的母爱体现在具体而细小的事件中,体现在人物描写(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中,大伙儿能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谈。
1、2、3、4、探究点二、面对母亲的细腻而深沉的爱,作者的表现又是如何的?从中能够看出作者是一个如何的人?1、2、3、探究点三、如何理解“秋天的怀念”?二、学生交流。
第三课时【导学目标】1、拓展迁移,理解母爱,心怀感恩。
2、联系生活,激发创作欲望,并写写。
【导学重点】培养的写作能力和感悟能力【导学过程】一、说一说阅读下面这篇短文,您想说什么?妈妈的账单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
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认真地看了看,上面写着: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去商店帮忙购物,5美元;您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5美元;还有打扫院子20美分。
第1单元第2课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
要点:品味语言,重点完成学习目标4、5。
一、课前自主学习:
1.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听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活动指导:边听读,边圈划有关写史铁生情感的语句并认真体会。
二、课中互动学习:
学习活动: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读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
2.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3.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什么这样描写?
小组交流:先交流你体会到的内容。
组长安排1人进行全班交流,其他人补充。
回答对的小组加1分。
三、总结本节课收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