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有一个梦想》的语法隐喻特征看演讲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I Have a Dream的修辞艺术2019-09-291963年8⽉28⽇,25万⼈响应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King)的号召,在美国⾸都华盛顿游⾏,争取⽴法保障⿊⼈的权利。
马丁·路德·⾦在林肯纪念馆前的⽯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I Have a Dream演讲。
他以饱满的战⽃激情,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不但深深打动了亿万民众,⽽且也给政府以振聋发聩的警⽰。
该演讲词⽂采斐然,⼏乎每⼀句话都运⽤了⼀种或⼏种修辞⽅法,极具感召⼒和感染⼒。
1. Simile(明喻)明喻是⼀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法,就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对⽐,⽤另⼀种事物⽐⽅所要说明的事物。
它的作⽤是使语⾔形象⽣动,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No,no,we are not satisfied,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不,不,我们不会满意,直⾄公正似⽔奔流,正义如泉喷涌。
)湍湍流⽔及奔涌的江河本属平朴的⾃然物象,但将正义及公正与其相⽐,确是平中出奇,发⼈深思。
马丁·路德·⾦寓情于事,寓情于喻,尽情挥洒着饱满的情感,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2. Metaphor(暗喻)暗喻与明喻的不同之处在于:暗喻不⽤⽐喻词,有时甚⾄不⽤本体只说喻体,或者把甲事物当成⼄事物描写。
暗喻没有指明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点,⽽是⽤⼀个具有形象意义的词来直接称谓或代替某个事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暗喻⽐明喻更富有感情,更具表现⼒。
Let us not seek to satisfy our thirst for freedom by drinking from the cup of bitterness and hatred.(我们不能⽤仇恨的苦酒来缓解热望⾃由的⼲渴。
《我有一个梦想》艺术特色
1、感情激昂,文字优美,极富感召力:
在演讲里,马丁·路德·金时而对美国政府做词锋犀利的讽刺,时而对集会者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告,时而又对未来作美好的憧憬……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
尤其在演讲的后半部分,作者饱含激情的诉说:“我有一个梦想……”“让自由之声从析罕布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段已成为激励黑人进行斗争的座右铭。
2、多种修辞手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如在揭露美国政府没有实践它的诺言时,作者巧妙运用了一系列比喻:“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便退了回来。
但是我们决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决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储存机遇的巨大金库里竟然没有足够的储备。
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兑现支票,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在这段话中,作者把解放宣言比作了空头支票,把正义比作银行,把国家比作巨大金库,一连串的比喻使说理非常形象生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我有一个梦想》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要分享的是一篇关于种族的文章,而主角就是马丁路德金。
下面一起来分享《我有一个梦想》赏析。
一、整体把握黑人是美洲大陆的特殊居民。
他们祖籍非洲,十六七世纪起,被殖民者从非洲大陆大批贩卖到美洲,被迫成为种植园中的奴隶,受到各种非人的待遇。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南北战争胜利之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黑奴宣言》签署100多年之后,美国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仍然十分严重,黑人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二等公民。
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
尤其在南方诸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
在这种情形下,美国黑人以争取平等自由为目标,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
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
他曾在南方21个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
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他发表了这篇举世闻名的演说。
演讲一开始,马丁·路德·金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
他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讲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黑人生活的现状。
这里连用排比和大量形象的比喻,把黑人不公正的现实处境揭示在世人面前,现状与当初共和国的缔造者“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的诺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作者明确地指出,现在是政府兑现诺言的时候了!另一方面,作者也反过来提醒自己的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
解析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法。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语言基础是语言技巧的必备前提,只有在语言基础打牢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语言基础包括词汇量、语法构造、语音、语调、语感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记忆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是在语言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境、受众和目的,运用各种技巧、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表达更为生动、形象、生动。
在翻译实践中,有许多需要运用的语言技巧,例如借用、拟人、对比、象征、排比等。
通过这些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使翻译的内容更加精彩,而且可以增强读者的吸引力和阅读兴趣。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表达方法,也非常值得关注和掌握。
这些方法包括运用演讲技巧、引用名人名言、运用幽默等。
在演讲中,运用适当的演讲技巧,可以将自己的讲话更生动、活泼,使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听众传达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运用幽默的方式,可以使听众更加轻松、愉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除了以上种种,还需要一些其他的素质。
例如对文化的敏感度、对时事的关注度、对人文情感的把握力等等。
只有在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好地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热爱翻译的人,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
借助语言技巧和表达方法,我将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将更多的文化、思想、艺术带给更多的人,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启迪。
语文论文之浅谈《我有一个梦想》中巧用“比”法显文采李道生世界名篇《我有一个梦想》文采斐然,激情如火,气势磅礴,义正词严,既富逻辑性,又有浓郁的抒情性,结构严谨,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而文采尤为突出,这全在于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真是:“排比比喻出文采,比兴古法烧激情”。
如“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瞭望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有一种诗意和美感。
读本文,能够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这是排比之功,但是殊不知正忽视了比喻才是本文用得最多的方法。
不仅如此,在文中作者还使用了多种比喻形式,如明喻、借喻、暗喻(主谓式暗喻、偏正式暗喻)等。
如“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是明喻;如“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是主谓式暗喻。
本文用得最多的是格式为“本体+‘的’+喻体”的偏正式暗喻,如“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中的比喻“不义之火”,本体“不义”,喻体“火”,结构助词“之”把本体和喻体联结起来,组成偏正式暗喻。
在文中这种情况还多:种族隔离的镣铐/种族歧视的枷锁/物质充裕的海洋/穷困的孤岛/“资金不足”的戳子/正义的银行/机会之库/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种族隔离的……而看到文中这些比喻的灵活运用:“欢乐的黎明”与“漫漫长夜”,“物质充裕的海洋”与“穷困的孤岛”,“空头支票”与“‘资金不足’的戳子”,“流沙”与“磐石”,“爽朗的秋天”与“酷暑”,“绝望之岭”与“希望之石”,我们当会丛中学到使用比喻时要互相配合照应的妙招:或对偶或对比,或两两组合,或前呼后应,或互相补充,或千变万化。
这么巧妙使用比喻,升华了主旨,形式更整饬,语言更优美,不愧“文采斐然”四字。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我有一个梦想》的语言特色摘要:我们高中所学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
本文将就以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得•金所写的这篇演讲名作为例子, 来分析文章中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引用等修辞方法在这篇演讲词中的作用, 并指出修辞在这篇演讲词中所具有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修辞、语言特色正文:1963 年8 月28 日, 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 万人的集会上, 美国黑人牧师、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此文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 除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外, 主要得力于它诗一般的语言。
作者就像一位修辞大师,整篇演讲, 新颖贴切的比喻、气势磅礴的排比、反差强烈的对比、动人心魄的反复、恰到好处的引用, 俯拾即是, 犹如“杂花生树”, 大大地增强了该演讲的感染力与表达效果。
一、恰切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的意义;用“ 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 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来比喻黑人的处境, 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象和他们内心的渴望。
“ 空头支票” 形象地表现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作者利用丰富多彩的比喻, 将一些抽象、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描述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既富于无穷的美感, 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令人难忘,回味久远。
二、多姿的排比这篇著名的演讲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使用排比的辞格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内涵, 并使表达的内容波澜起伏、气势雄伟, 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也显得优美和谐, 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 一) 短语排比。
例如第27 自然段:“有了这个信念, 我们将能一起工作, 一起祈祷, 一起斗争, 一起坐牢, 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 终有一天, 我们会是自由的。
”这一句中各分句之间的短语排比, 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 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与信念。
02《我有一个梦想》修辞赏析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激情,在修辞中燃烧这篇演讲义正词严,既富逻辑性,又具抒情性。
其冷静深入的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的运用更是独具魅力。
下面,我们就对此作具体的分析和探究。
一、排比的使用,加强语言情感的冲击力二、用比喻,使文章文采飞扬这篇演讲辞巧妙运用了比喻,文采斐然。
如首段中的“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这两句给人以典雅华丽的形象感。
以“灯塔”喻“宣言”,以“火”喻“摧残生命的不义”,妥帖、生动,褒扬之情溢于言表。
更以“欢乐的黎明”喻解放黑奴宣言诞生的历史意义,以“漫漫长夜”喻黑人的苦难生活,确切、形象,爱憎分明。
如文中的描述性比喻的使用“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该句比拟形象,荡气回肠,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三、用反复,加强说理的气势在第七自然段专门用了一组以“我们”领起的反复句。
这组句子由三个否定判断句和两个肯定判断句组成,毫无偏激的情绪。
不但指明了这次斗争的策略,而且对参加集会的黑人朋友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
马丁·路德·金不赞成暴力行动,呼吁大家以精神的力量来对抗物质的力量。
他始终把握好这次大规模争取自由平等权利运动大游行的方向,决不让这次斗争偏离美国宪法和“解放黑奴宣言”的轨道。
四、多种修辞综合使用,抒发豪情,憧憬未来。
《I have a dream》演讲赏析每一场感人肺腑的演讲,其实都是演讲稿和演讲口才的完美融合。
演讲稿是演讲的支撑,演讲口才是演讲吸睛的法宝。
对一场演讲的赏析,自然要从演讲稿和演讲口才两方面谈起。
一、演讲稿赏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次动人心弦、气贯长虹的演讲绝对离不开一篇妙笔生花、超凡脱俗的演讲稿,演讲稿写好了,演讲就成功了一半。
好的演讲稿必定会闪现出思想的光芒,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就是这些好的演讲稿中的代表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I have a dream》是一篇政治类演讲稿,强烈反映了黑人对于种族歧视政策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的追寻。
无论是话题、内容还是层次,都具有很大的特点。
首先,话题的政治性强烈,马丁•路德•金在其中表明了他的非暴力抗议与联合有良知的白人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他的政治倾向,理性地把握住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内容的鼓动性强烈,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思想深刻,发人深省;最后,层次的逻辑性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气呵成、滔滔不绝。
下面展开内容进行分析。
马丁•路德•金开门见山,揭示主题,表明自己演讲的目的:鼓励黑人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平等。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包含了问候语和对自由的渴望与信心,霎时令全场肃穆。
随后,引用美国前总统林肯签署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充满人性光辉和契约精神的法令,从根本上诠释了黑人追求自由的正义性与正当性,给种族歧视者当头一棒。
接着反观现实,用四个"One hundred years later …"的排比句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描绘得淋漓尽致,令黑人愤怒,令怀揣良心的白人倍感同情,极大地讽刺了种族歧视者与当权者背信弃义的行为。
短短两段话就已经收获了人心,达到了万众瞩目的效果,使演讲得以顺利进行。
然后,用一张"未兑现的支票"比喻《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众所周知,支票当然是换取现金的了,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马丁路德金《Ihaveadream》演讲赏析第一篇: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演讲赏析《I have a dream》演讲赏析每一场感人肺腑的演讲,其实都是演讲稿和演讲口才的完美融合。
演讲稿是演讲的支撑,演讲口才是演讲吸睛的法宝。
对一场演讲的赏析,自然要从演讲稿和演讲口才两方面谈起。
一、演讲稿赏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次动人心弦、气贯长虹的演讲绝对离不开一篇妙笔生花、超凡脱俗的演讲稿,演讲稿写好了,演讲就成功了一半。
好的演讲稿必定会闪现出思想的光芒,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就是这些好的演讲稿中的代表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I have a dream》是一篇政治类演讲稿,强烈反映了黑人对于种族歧视政策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的追寻。
无论是话题、内容还是层次,都具有很大的特点。
首先,话题的政治性强烈,马丁•路德•金在其中表明了他的非暴力抗议与联合有良知的白人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他的政治倾向,理性地把握住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内容的鼓动性强烈,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思想深刻,发人深省;最后,层次的逻辑性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气呵成、滔滔不绝。
下面展开内容进行分析。
马丁•路德•金开门见山,揭示主题,表明自己演讲的目的:鼓励黑人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平等。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包含了问候语和对自由的渴望与信心,霎时令全场肃穆。
随后,引用美国前总统林肯签署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充满人性光辉和契约精神的法令,从根本上诠释了黑人追求自由的正义性与正当性,给种族歧视者当头一棒。
接着反观现实,用四个“One hundred years later …”的排比句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描绘得淋漓尽致,令黑人愤怒,令怀揣良心的白人倍感同情,极大地讽刺了种族歧视者与当权者背信弃义的行为。
短短两段话就已经收获了人心,达到了万众瞩目的效果,使演讲得以顺利进行。
从《我有一个梦想》的语法隐喻特征看演讲艺术
作者:池丽霞刘娲路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0期
【摘要】《我有一个梦想》是英语世界最成功的公众演说之一。
通过分析其在语法隐喻方面的语言特征,发现隐喻式和一致式在该演说辞中有机结合,各自发挥不同作用。
总结出演讲语篇在语法隐喻方面的艺术表达方式。
【关键词】《我有一个梦想》;语法隐喻;演讲艺术
0 引言
演讲又叫演说,最早见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随后便在西方世界繁荣发展。
演讲的目的就是演讲者与听众取得共识,使听众改变原有态度并能在一定程度采取行动,使事态朝着演讲者期待的方向发展。
成功的公众演讲确实能够达到争取听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公众演讲在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大行其道。
在英语演讲中,美国非裔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于1968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面对20多万听众所做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堪称英语演讲的典范之作,被后人世代传颂,编入多国的语文课本。
这篇演讲的主题是争取非裔美国人的民权和自由,反抗种族隔离等歧视政策。
演讲辞语言优美,气势磅礴,通篇使用排比、隐喻等修辞,字斟句酌,言以文远。
本文试图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我有一个梦想》进行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分析,从而总结好的演讲在语篇方面的艺术特色。
1 语法隐喻
韩理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1]。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会发生在词汇层面,即所指不同,能指相同。
韩理德认为隐喻还应该发生在语法层面,即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指的是语言在隐喻化过程中词的语法性状发生变化,而词的意义却没有变化。
语法隐喻可分为过程之间相互转化的概念隐喻和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的人际隐喻。
概念隐喻包含很多过程的转化,但名词化现象是其主要特征。
人际隐喻主要指抛弃正常的情态和语气表达方式,而采用其他的、不寻常的表达方式。
一致式和隐喻式是语法隐喻理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一致式指的是信息的展开与话语展现事件的原始状态一致,符合人们惯常的表达方法;反之则为隐喻式。
前者的表达往往可以分解为比较多的简明的小句,而后者在一个小句中含有比较多的语义长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即在语法层面上的隐喻。
因此能语法层面上的隐喻度越低越接近一致式,隐喻度越高越接近隐喻式[2]。
由此可见,一致式往往出现在日常口语中,而隐喻式则较常见于相对正式的书面语中。
2 《我有一个梦想》的隐喻分式析
重要的公众演讲的演讲辞往往在事前经过多次修改和润色,演讲者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演练。
因此,公众人物的公开演讲辞在语言上往往较日常口语偏于正式,遣词造句都具有书面语的部分特征。
而书面语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即隐喻式。
隐喻式是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实世界,反映出的是一种扭曲的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就是语言之间的隐喻过程,即在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发生的转化。
[1]概念隐喻式和人际隐喻式是隐喻式的两种模式。
名词化、动词化、形容词化都是常见的隐喻式结构。
《我有一个梦想中》就多次出现概念隐喻式。
名词化隐喻式的应用可以把表达重心放在隐喻成分上,可以加强演说的连贯性,同时使语言简约明确,更有力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如果使用一致式则会减弱句子的连贯性,使此句冗长复杂。
人际隐喻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前者表现为情态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用情态助词,也可以使用隐喻化的动词、名词等形式;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语言行为互相转换,如惯常的陈述语气可以由疑问语气代替。
在《我有一个梦想》中,人际隐喻主要体现在情态隐喻方面。
原本的普通情态动词转换成了小句式表达,突出了演讲者的关注听众的动作,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提高了演讲的可接受性。
3 《我有一个梦想》的一致式分析
一致式是隐喻式的对照形式,是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对应,是支持日常口语的重要语言形式。
一致式的判断标准分别是年龄、难易度、合乎自然历时和方式。
措辞中隐喻使用最少的情况意味着措辞达到最大限度简单化,这种“平白的,简单的英语”意味着那是通常的,所谓的一致式。
[1]
公众演讲虽然可以提前反复揣摩讲稿,但其表达形式依旧是“转瞬即逝”的口语表达。
这种口语表达,韩礼德将之描述为“我们的常识世界是用口语构建的,真是再这里奠定了一致式,建立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关系。
口语总是优先的,意义由此创立,范畴和经验的关系得以定义。
”[3]因此,对于演讲者来说,一方面是“口语优先”演讲特性,另一方面是众多的文化程度不一的听众,简单、通俗、平白的语言是最易于表达和接受的。
《我有一个梦想》中存在着大量的一致式表达,数量远大于隐喻式。
这样的句子往往简短有力,措辞简单,与隐喻式结合能够很好地调节演说的节奏。
同时,马丁·路德·金此次演讲的绝大多数听众为非裔美国人,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同时代的美国白人。
因此,通俗易懂的一致式语言更能为广大黑人民众所接受,可以更好地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这也是这篇演说中的一致式比例远高于一般的政治演说的原因之一。
人际一致式中语气一致式的大量存在也是这篇演说的重要特色。
马丁·路德·金大量运用了直接的祈使句,以及联排句式,加重了号召的力量。
众多的祈使句也避免了演讲者和听众之间不必要的客套,从某种意义上也拉近了和听众之间的距离。
4 公众演讲的语法隐喻特征
通过分析经典演讲语篇《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发现公众演讲的语法隐喻特征主要体现在:根据演讲主题、听众层次等因素,将隐喻式和一致式有机结合。
其中,隐喻式有助于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可以更好地体现文体价值,提高信息度;[4]一致式符合口语化的表达法式,体现更简单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演讲的可接受性。
因此,将隐喻式与一致式交替使用,有利于控制演讲节奏、突出重点内容,同时在权威庄重和亲切平易之间进退自如。
当演讲主题相对严肃,同时听众受教育程度整体较高时,隐喻式所占比例往往较大;当演讲主题相对轻松,或者听众受教育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一致式常被较多使用。
5 结语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辞在语法隐喻特征方面做到了隐喻式与一致式的完美结合。
隐喻式强调了非裔美国人遭受的隔离和压迫,使演说庄严郑重,具有震慑力;同时,隐喻式使用的名词化,使语言便于押韵和衔接,使演说气势恢宏,更具文体价值。
一致式简洁明了,平白清晰,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非裔听众更加容易接受;同时,大量句法结构相同的一致式排比使用,表达了对种族平等的美好期待,更能唤起听众的共鸣。
由此可见,由于演讲语篇同时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演讲语篇的语法隐喻特征是隐喻式和一致式的有机并存。
成功的演讲辞,必定是通过隐喻式使语言庄重权威,又通过一致式使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只有将两者巧妙结合,演讲者才能和听众在思想上取得共鸣,唤起听众的热情,并使他们最终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金娜娜,陈自力.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3]Halliday, M.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2 nd ed. London:Arnold, 1994.
[4]侯春杰.语法隐喻的篇章实现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