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9
作者: 高源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页码: 48-52页
主题词: 概念语法隐喻 形容词活用“一致式” “非一致式” 使动 名词化
摘要: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s)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s)。
和词汇隐喻一样,语法隐喻也是一种语义变化现象。
韩礼德同时区分了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congruent realization),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incongruent realization)。
本文试以古代汉语为例,来探讨概念语法隐喻与古代汉语形容词活用的关系,以此分析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与隐喻思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
动物词汇名词动用的概念隐喻阐释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动物的身体特征、能力、习性、行为等都与人类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人类常使用动物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等。
这种使用动物词汇的方法就称为动用概念隐喻,本文将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阐释。
一、什么是动用概念隐喻?动用概念隐喻指的是人们使用动物词汇来表达某一概念,从而给人以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这种方法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行为、心理、习惯等,如“狐狸精”、“老鹰抓小鸡”、“羊入虎口”等都是动用概念隐喻的例子。
动用概念隐喻是一种比较常见而且也很具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二、动用概念隐喻的作用动用概念隐喻常常被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将某一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动物联系起来,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这一概念的含义。
例如,“毒蛇”这个形容词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不轨,而“蜜蜂”则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勤奋和努力。
另外,动用概念隐喻还可以产生比较有趣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让听者或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记忆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拖泥带水”、“卖萌”等都是比较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效果较好。
三、动用概念隐喻的种类1. 形容词修饰动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动用概念隐喻,它通常使用某一动物词汇来形容一个人的特点或行为,如“鸡肚鸟肠”、“老鹰抓小鸭”、“狐狸精”等等。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人更加形象地理解这些性格或行为。
2. 动物之间的关系这种类型的动用概念隐喻通常是通过某些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狼狈为奸”、“狗咬狗一嘴毛”等等。
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准确地表达出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3. 动物的习性或行为这种类型的动用概念隐喻通常是通过某些动物的习性或行为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习性。
例如,“熟能生巧”中的“猴子爬树”、“狗仗人势”等等。
这样的比喻方法可以通过动物的形象化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表达的意思。
四、动用概念隐喻的优缺点动用概念隐喻的优点显而易见,它能够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理解和记忆起来更加容易和深刻。
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存在于文字和语言中,更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中。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花样,更是一种表达和理解的方式。
隐喻在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建立关联、激发创造力,并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隐喻在思维中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往往难以用直接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达,隐喻则提供了一种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方式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途径。
例如,我们常常用 "时间就是金钱" 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将时间与金钱相比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宝贵,并在日常生活中相应地管理和利用时间。
其次,隐喻在思维中帮助我们建立关联。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联系和意义。
这种联系和意义的建立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挖掘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 "爱是一道光" 时,我们通过将爱与光联系在一起,表达出爱的辉煌和照亮人生的力量。
这种隐喻帮助我们在情感层面上理解爱的深刻含义,并将爱与灯塔般的指引联系在一起。
此外,隐喻在思维中激发创造力。
隐喻的使用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框架,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将不同的事物相联系,我们可以创造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解和新的解决方案。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常规思维的限制,发现事物间的共性和相似之处,从而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新的想法。
最后,隐喻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隐喻被广泛应用来创造意境和表达情感。
在教育和学习领域,隐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提高记忆能力。
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隐喻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模型和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解释。
在商业和管理领域,隐喻可以用于品牌建设、营销和领导力培养等方面。
综上所述,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它通过建立联系、创造新意、激发创造力等方式,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建立关联、发散思维,进而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隐喻与思维方式引言: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是独特的,我们通过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思考和表达。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隐喻,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和运用、隐喻与思维方式的关系以及隐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隐喻的定义和运用:隐喻是将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者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为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用金钱来比喻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本质和重要性。
隐喻并不仅限于语言层面,它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我们常用“喜欢”来形容我们对某种事物的好感,就把感情这个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覆盖面更广的事物进行了隐喻,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隐喻与思维方式的关系:隐喻是我们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它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概念和事物联结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边界。
比如,我们常用“她是一朵花”来形容一个女性美丽动人,这个比喻帮助我们通过将女性与花朵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她的美丽。
隐喻也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通过使用特定的隐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语言和符号中激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力。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工具。
它通过类比和比较帮助我们认知和理解抽象的概念。
通过不断地运用隐喻,我们可以形成一种更加灵活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隐喻的意义:隐喻在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扩展了我们的思维边界,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隐喻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抽象的概念提供了便利,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概念。
隐喻还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使用隐喻,我们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通过将时间和空间与弹簧和网进行类比而得出的。
成语的隐喻与象征透过成语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传达特定的语义和情感,更可以透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本文将通过探讨隐喻和象征在成语中的运用,带您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成语作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既有规范化的字词组合,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可以直接表达事物的特性和情感,更可以借助于隐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以达到更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首先,成语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
例如,“锦上添花”这一成语,字面意思是在锦缎上再加上鲜花,形容事物更加美好。
然而,它所隐喻的意义是在已经较好的基础上再度增添优点,展示了中国人崇尚完美和进取的思维方式。
又如,“画龙点睛”,字面上是指给一幅画龙的眼睛,使画作更加生动。
而在文化中,它常被用来形容文章、演讲、计划等在关键部分添加亮点,表达出中国人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的思维特点。
其次,成语通过象征的方式,运用具体的形象来代表抽象的概念,以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例如,“百鸟朝凤”这一成语,字面上是指百只鸟儿向凤凰飞去,象征着万鸟朝凤的盛况。
在文化上,它常被用来描述众人拥戴英雄、万众一心的场景,展示出中国人向往和追求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
又如,“一箭双雕”,字面上是指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
在文化中,它被用来形容工作、决策等中取得双重好处的情况,表达了中国人善于在复杂情境中寻求机会和灵活应对的思维方式。
除了隐喻和象征,成语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运用,体现中国人注重情节发展的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成语常被运用来形容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例如,“三顾茅庐”这一成语,是形容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求才。
这一故事情节以成语为载体,传达了中国人推崇才能和重视人才引进的思维方式。
这种情节的处理方式使得成语融入到故事中,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更让读者能够通过成语的隐喻和象征,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隐喻思维与概念理解隐喻思维和概念理解是我们日常思考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隐喻思维,我们能够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看似无关的概念或事物进行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而概念理解则是对一种事物或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隐喻思维是一种将一个事物或概念比喻为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的思维方式。
通过隐喻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将一个抽象或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更易理解的形象或简单的概念。
例如,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和它的有限性。
这个隐喻使我们能够把时间和金钱之间的特点联系在一起,更好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和管理。
通过隐喻思维,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概念理解是对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能力。
概念理解是我们对某种事物或概念的共同特点和本质进行整合和归纳,从而形成对它的认知。
例如,对于“爱情”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如感情的表达、关怀和支持等。
通过理解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隐喻思维与概念理解是相互促进的。
隐喻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并且概念理解则可以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隐喻。
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联系,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概念理解则是通过理解一个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为我们构建和应用隐喻提供了基础。
因此,隐喻思维和概念理解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推动我们对事物和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思维和概念理解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
首先,通过隐喻思维和概念理解,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和概念的本质和特点。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隐喻思维和概念理解使我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和概念,从而更加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后,通过隐喻思维和概念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表达。
形容词用作动词的隐喻思维作者:王健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词类活用的现象很普遍,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往往流于语法分析层面。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拟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不同于语法分析的结论。
关键词:隐喻;修辞;形容词用作动词一、前论(一)以鲁迅作品为例的原因鲁迅先生的小说,无疑影响了一个时代,直至今日仍是我们不可舍弃的精神食粮。
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作者之一,先生对词语选择精确、传神,对中国传统修辞格熟练、创新地使用,使得其文章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
修辞运用得巧妙而精当,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目前的中学教材里,鲁迅的文章越来越获得重视。
吕叔湘先生早在1980年就已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和文学交界处的学科。
”综上原因,作者尝试从隐喻这个角度来分析鲁迅文章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二)隐喻的相关概念1980年莱可夫与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隐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著作。
莱可夫等认为隐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
”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由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映射成立的条件就是这两个不同的域需要有相似性。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源域是金钱,目标域是时间。
时间就像金钱一样可以花费、节省、保存,将金钱的概念映射到时间的概念上,强化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二、形容词的隐喻属性文学创作中,需要新奇的字词表达言外之意,具有隐喻思维的词类活用成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并且使语言表达更精确、简练。
形容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性状和情态,与动词合称谓词。
在语法语用上有许多的相似点,这就为形容词的活用提供了语法上的支撑点。
在某些情境中,形容词用做动词,既保持原有的词汇意义,性状特点和色彩意义,又获得了动词的用法。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的隐喻思维本文从教材中挑选部分例句,分析如下:(1)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
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文章为例王健(合肥少儿艺术学校wangjian9872@)摘要:针对目前关于词类活用的语法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隐喻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教材中鲁迅文章里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章先阐述有关的隐喻概念,再结合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试图从有别于语法分析的认知修辞角度解释词类活用得以实现的原因以及活用后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隐喻;修辞;词类活用一、引言(一)以鲁迅作品为例的原因鲁迅先生的小说,无疑影响了一个时代,直至今日仍是我们不可舍弃的精神食粮。
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作者之一,先生对词语选择精确、传神,对中国传统修辞格熟练、创新地使用,使得其文章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
修辞运用得巧妙而精当,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鲁迅先生擅长使用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一方面前人已经叙述颇丰,在此不赘述。
本文中,我主要从人教版教材中挑选部分例句来阐述词类活用中蕴含的隐喻思维。
以教材为蓝本,一方面是教材挑选的文章符合学生理解水平,并且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文章时,涉及转类等语法问题时,绝大部分只是讲解一下某类词转为另一类词,并未进一步进行分析与赏评。
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以及缺乏对特定时代背景的了解,久而久之造成他们对鲁迅的文章不仅理解的不透彻,而且在心理上开始认为这类文章比较晦涩难懂,并因此害怕读鲁迅的文章甚至是厌恶起来。
这不利于大语文思想的培养,也收不到语文教学应有的目的。
吕叔湘先生早在1980年就已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和文学交界处的学科。
”[1]综上原因,作者尝试从隐喻这个角度来分析词类活用问题。
1 吕叔湘.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R]. 1980年10月22日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二)词类活用的常规研究角度及隐喻的概念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研究活用这一现象的文章并不少见,冯广艺在其《变异修辞学》中就专门分析了“词性变异”。
他认为“从变异修辞学的角度看,这种‘活用’是由变异造成的。
‘变异’是‘活用’的前提,‘活用’是‘变异’的结果,没有‘变异’就谈不上‘活用’”。
[2]该书中,作者观点新颖,例证翔实,确实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而且在其著作中,作者也的确阐述了词语的变异修辞,但仍侧重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变异”为何会发生,是不是任意的词语都可以活用以及这样使用产生了什么样的修辞效果等等涉及隐喻思维的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探讨,而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却又无法准确获得的认知思维。
一直以来对词类活用这一问题,人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语法现象进行研究,“词类活用”仅仅说出了常识都能判断的的表面现象,而要使修辞分析具有解释性,就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即转类的前提,转类的条件,哪些隐喻域涉及到这个过程?修辞永远都是有意识的行为,而修辞的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恰恰是修辞学研究最有意义的领域,目前在这一方面,隐喻的有关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
1980年莱可夫与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隐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著作。
他们认为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三大类。
莱可夫等认为隐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
”[3]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由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映射成立的条件就是这两个不同的域需要有相似性。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4]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源域是金钱,目标域是时间。
时间就像金钱一样可以花费、节省、保存,将金钱的概念映射到时间的概念上,强化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空间隐喻如“上一下”,“前—后”等,人们将这些表示空间的概念隐喻到无2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82页3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年第2期4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法准确描述的抽象概念上去,如,地位、能力等概念,形成了“不相上下”、“惩前毖后”等包含隐喻思维的词语。
结构隐喻指的是用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来建构另一种模糊的概念,如“人生是一场终究会谢幕的舞台剧”,利用舞台剧的开幕,演出,闭幕来隐喻人生的出生,经历和离世。
本体隐喻是莱可夫概念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指的是“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
[5]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形成了物质隐喻的基础。
在本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视一切事物为容器状态,既有边沿,又有内外面;仿佛事件、行为、活动、状态等都可隐喻概念化为容器,人们或位居其中,或置之其外。
”[6]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隐喻属性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无法像印欧语言那样靠丰富的形态变化来表意。
常用的汉字不过三四千个,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尤其是文学创作,需要新奇的字词表达言外之意。
这时具有隐喻思维的词类活用就可以用来弥补词项空缺的不足,并且使语言表达更精确、简练,既可以满足作者的表达需要,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名词称及事物,称及事物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确指某种东西。
而名词在称及事物的同时具有某种意象,意象的生动性可以加深记忆,在经验世界和概念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这就为隐喻的发生铺就了一条通道。
”[7]“动词描述世界的存在、运动与关联。
它具体而抽象。
具体是因为它所描绘的生命与活动如状目前;抽象是因为它确指某种东西,只是涵盖了不同事物的相似的行为与情状,所描绘的生命活动是不及物的。
动词的隐喻用法同样也能唤起某种意象,这就为名词转换成动词时隐喻思维的发生找到了契合点。
名词转换成动词失去了原本的指称意义,获得了描述的意义。
” [7]形容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性状和情态,与动词合称谓词。
在语法语用上有许多的相似点,这就为形容词的活用提供了语法上的支撑点。
在某些情境中,形容5张宽.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6杨卫东,戴卫平.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第12期7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词用做动词,既保持原有的词汇意义,性状特点和色彩意义,又获得了动词的用法。
词类活用突破了原词的常态,使词语在具体的句子或者语篇中获得了不同以往的新奇的使用方式。
名词、动词、形容词本身具有的特点为活用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鲁迅文章中活用现象蕴含的隐喻思维词类活用现象很多,本文主要就鲁迅文章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和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名词用作动词过程中的隐喻思维(1)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祝福》)(2)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祝福》)(3)老栓,就是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药》)..了你!你运气(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哀。
(《记念刘和珍君》)(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记念刘和珍君》)例1中,“祝福”常用来表示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祝福》中,该词指的是一种祭祀大典。
每到旧年年底,江浙一带的有钱人家就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其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先享受,祈求来年幸福。
在此句话中,将本是名词的“祝福”借用做动词,写出了四叔家为祭礼忙碌的情形:采购祭祀用品,女人们清洗、烹饪“福礼”,男人们参拜祖先并燃放炮竹来祈福辟邪。
将原先的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转换成了表示具有完整动作的事件,充实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2中,读到“间或一轮”时,读者首先想到的是眼睛的活动,即圆圆的眼珠在眼眶中灵活转动;接着联想到圆形的车轮缓缓行驶的场面。
所以,将“轮”用做动词有充分的联想理据:借车轮外形之圆与滚动之用比喻眼珠的转动,这比直接用“眨眼”等词语更形象生动。
而且用“间或”来修饰,更显其眼神呆滞,精神麻木。
例3中,“运气”意为“机会、机遇、幸运、命运”等,表示抽象的概念。
为了收到奇异的表达效果,这里转用做动词使用,使原来的词义具体化和扩大化。
读者阅读时首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大脑里调出有关运气的意象,它们可能是获得意外之财的窃喜,取得了超出意外成就的惊喜等等。
然后,再联系课文,华老栓幸运地买到了治好儿子痨病的人血馒头。
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杀头不是天天有的。
读者将两种意象拼合起来形成第三个意象:康大叔认为华老栓买到药引是十分值得喜悦的事情,不亚于捡到意外之财。
而且读者在理解当中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愚昧国民的讥讽,刻画出了霸道的刽子手康大叔的形象,明明是他占了别人的便宜,还偏要说是华老栓的运气好。
例4中,“味”的基本词义是舔尝东西所得的感觉或者用鼻子闻东西时获得的感觉。
“悲凉”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情感体验,这里赋予其味道,类比为具有气味的实物。
“味”转用为动词,表示“品尝”的动作,以及品尝后引发回味的持续状态。
这就将静态的无可把握的感觉变成了表示动作及动作导致的持续状态。
例5中,“面”的本意是脸。
“人脸总是朝向一面,带有‘面对或者对面’的含义,因此把它映射到动作类抽象域,就构成了很多与其有关的行为动作”,[8]例如,面对、面壁。
人们面对的不仅是实物,而且可能是抽象的概念。
使用名词表达一个动词短语表达的事件,就将一个概念性的名词集中体现为一个具有某一特定物质形态的、清晰可见的动作,即以具体代抽象。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过程中的隐喻思维(1)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
(《社戏》)(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社戏》)(3)……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社戏》)(4)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5)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6)……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阿Q正传》)(7)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
(《阿Q正传》)我们可以将上面的例句分为两种类型:(1)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以后后面带上8文旭,吴淑琼.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第33卷第6期宾语或者补语成份,如例句1、2、3;(2)形容词后面带有动态助词或趋向动词,表示某一状态的存在与持续,如例句4、5、6、7。
莱可夫认为本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最具典型性。
容器隐喻视一切事物为容器,它们既有边缘也有内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