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隐喻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4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分析引言《红楼梦》是一部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而享誉世界,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艺术魅力1. 独特的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而著称。
小说以贾宝玉的梦境为背景,通过回忆和描写,呈现出贾宝玉所在的贾府和其他人物的生活,展示了一个富有封建社会特点的家族生活图景。
小说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充满悬念和戏剧性,使得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2. 纯熟的艺术语言和描述技巧曹雪芹以其纯熟的艺术语言和细腻的描述技巧打动了读者。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场景和情感描写的细致刻画,使得小说情感更为饱满、形象更为生动。
读者在阅读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笔触,仿佛置身其中。
3. 深刻的人性描写与情感表达《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人类情感和人性的理解更为深入。
4.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红楼梦》以其丰富的隐喻与象征而吸引了众多读者。
小说中的各种物象和景物常常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和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度。
读者通过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更好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
5. 揭示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楼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方方面面。
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和其他人物的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和家族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婚姻制度、宗族文化等诸多方面。
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艺术价值1. 文学成就与杰出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论《红楼梦》中石头的隐喻意义摘要:石头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作者以顽石的文化喻意构造出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底蕴,并以其身负“补天”使命而无法施展及被压抑的审美情感,表现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石头;主题;隐喻石头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书中提到的五个书名,《石头记》一名是最被脂砚斋所认可的,在他历次批注的定本中用的都是《石头记》一名;《红楼梦》叙事也是假借“通灵”的石头叙述其视野中所感知、所经历的一切来完成,由此构成独特的叙事角度,突出“石头”作为小说的一个中心意象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作者对“石头”意象的创造性运用,是这部伟大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红楼梦》中“石头”意象的分析探讨,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主旨。
一、石头的文化喻意万物有灵是原始宗教的特征,先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移注于万物之中,借助想象去诠释世间万物。
文艺创作也移情于物,情物交融,并按审美理想塑造审美具象物。
“石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寄寓了儒士们的优良品德,象征文人耿介坚贞的人格和孤高自许、不同流俗的独特情趣。
如《宋史·米芾传》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米芾因此被称为“米癫”。
米芾所呼“石兄”,后人又称为“石丈人”。
这段记载表明米芾癫狂痴迷的特异性格,如该传记对米芾所下评语:“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除此之外,“石能言”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此语原出《左传·昭公八年》:“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
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
不然,民听滥也。
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
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解读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极其丰富而复杂,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性,还以它丰富多样的意象和隐喻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索《红楼梦》中所运用的意象和隐喻,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并简要阐述文章结构;其次,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意象与隐喻这两个概念,并说明它们在文学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红楼梦中常见的意象,并探讨它们传达的符号意义;第四部分将着重研究红楼梦中隐喻手法的运用,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所得出的解读和观点,并展望《红楼梦》中意象与隐喻的现实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红楼梦》中意象与隐喻进行解读,深入探究小说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通过分析小说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力。
同时,通过对《红楼梦》这一经典作品的研究,我们也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及其艺术手法对于现代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红楼梦》中描绘的复杂情节和丰富瑰丽的意象。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所呈现出的观点和分析方法,鼓励读者去发掘并欣赏其他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意象与隐喻。
2. 意象与隐喻的概念解析2.1 意象的定义和作用意象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描写具体形象以及运用生动的细节和形容词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和想象力。
它能够帮助作者有效地传达情感、思想和主题,并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意象在文学中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它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中。
其次,意象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投射,使得读者对文字所传达的内容产生更为深刻和持久的记忆。
此外,意象还可以帮助作者创建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特点的语言风格,从而凸显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红楼梦》中的隐喻和意象《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形形色色,层层叠叠,关系复杂。
曹雪芹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倾注了大量心血,就连起名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紧扣书的主题,与内容协调一致,也与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相协调。
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
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
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曹雪芹是采用由远至近来触及和展开四大家族故事的,首先写了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等,从而交代了本书是“真事隐,假语存”,并以此提醒读者注意.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钗”与“黛”都是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代称,宝玉的名字拆开,分别给了两个少女,组成了“宝钗”和“黛玉”,由此可见他们三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其间的纠葛也必定是紧密和变幻莫测,以致有了宝玉钟情于黛玉,却与宝钗联了姻的结局。
妙玉也由一个“玉”字与宝玉相连,二人情投意合,性格上也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宝玉的一面镜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年华。
春天本来就很短暂,更何况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就更短了。
也有人认为是“原因探析”,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灭亡的原因。
王熙凤:凤为雄性神鸟,喻意凤姐像个才干卓越、犀利锋快的男人。
也谐音“枉是凤”,虽然才干出众,也免不了香消玉殒,一领草席裹尸丢旷野,女儿差点被卖的下场。
花袭人:花的姿色俱佳且香气迷人,却在背后给你温柔的一刀。
也喻示了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
《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摘要】《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花的象征意义、色彩和形态的隐喻、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在描绘人物心境中的作用以及花园景观的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看出花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花不仅是《红楼梦》中的象征元素,同时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添了小说的文学美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花在《红楼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影响着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花园景观的描绘更是展现出小说的美学意义和深厚的文学价值。
花在《红楼梦》中不仅是一种物象,更是一种富有深刻隐喻的艺术符号,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花、隐喻、美学价值、象征意义、色彩、形态、人物命运、人物心境、花园景观、重要的象征元素、内涵、文学美感1. 引言1.1 《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融入了深厚的美学内涵,成为小说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红楼梦》中,花不仅是繁华世界的象征,也代表了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内心世界。
通过对花的描绘和隐喻,作者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
花的色彩和形态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深刻的隐喻,不同花的品种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和命运,起到了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
花园景观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为故事情节提供了舞台背景,还体现了作者对美学的追求和审美情怀。
花是《红楼梦》中重要的象征元素,它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添了小说的文学美感。
通过对花的隐喻及描绘,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品味。
2. 正文2.1 花在《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花被广泛运用作为象征元素,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含义和意义。
花在小说中常常象征着美好和纯洁。
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表妹,常被描述为“花”,暗示着她的美丽和清纯。
在她的身上,花的象征意义得以体现,她如同一朵美丽的花朵,虽然身世堪忧,却依然保持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姿。
基于隐喻视角的《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本文借鉴西方隐喻研究中强调隐喻作为人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强调认知的全景隐喻视角切入,从语境构建、概念隐喻、隐喻叙事和辩证隐喻四个层面对《红楼梦》(八十回)进行一次较系统的语言考察。
《红楼梦》语境构建正是源于隐喻的认知本质和功能,隐喻统摄着《红楼梦》的时空、对象等语境,参与了叙事语境的构建。
概念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本体隐喻是一组重新解读《红楼梦》的关键词,它让我们从认知视角领悟《红楼梦》精湛的对话艺术,并从而扩展到对文本相关方面概念隐喻的审美解读。
从隐喻视角关注《红楼梦》叙事,拥有隐喻身份的元叙事者“石头”是推动整部小说的元动力。
“梦”、“还泪”和“镜子”三种隐喻叙事策略把《红楼梦》隐喻叙事特点发挥到极致。
隐喻叙事策略凸显了《红楼梦》沉重的悲剧叙事。
《红楼梦》虚实相契的整体构架、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以及悲中有喜的二重旋律无一不体现出小说隐喻化的辩证修辞艺术。
这都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辩证思想。
隐喻化的修辞特点决定了《红楼梦》隐喻式的阅读模式,也决定了《红楼梦》的辩证阅读模式。
《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它描绘了一个丰富的人物世界和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而其中深刻隐喻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概念隐喻的探究,能够加深我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和文化内涵3. 《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和概念隐喻的关系4. 研究方法:文学理论分析、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三、预期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提供帮助。
预计研究成果如下:1. 完整地梳理《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剖析其思想内涵。
2. 探究人物塑造与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
3. 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思考,为二次创作或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四、论文结构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二章: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第三章:《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和文化内涵第四章:《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与概念隐喻的关系第五章:总结和展望五、参考文献1. 钟陵《红楼梦》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 纪君祥、张得寿,《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 王国维,《人间词话》班·倪·李篇,岳麓书社,2016年4. 毛宏芳,《红楼梦》中的隐喻意象及鉴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 李民骐,《隐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隐喻分析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则身前身后事,碧谁记去作奇传?【诗词鉴赏】《红楼梦》的作者为了易于发抒感叹,也为了引发读者的兴味,在全书结尾就把读者导入一个朦胧倘恍的神话世界,筹钱人们都熟识的女娲补天的神话,精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
石头的经历,就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就是贾宝玉的寓意,也所含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的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
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
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中,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
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
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作“顽石”,也就是小存有哲理的。
顽石的特点就是棱角分明,固执T5670,毫不通融。
人如果具有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浮躁无耻的上层社会时时榫头对不上卯眼。
他不适应环境这个社会的须要,这个社会就必然必须排挤他,不容他。
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套宝玉就是“穷困潦倒未通事务,惟独害怕念文章”、“天下懦弱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真实写照。
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就是用反语去赞美宝玉相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倔强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词品酒】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
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
《红楼梦》的意象描写与隐喻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描写手法极其精湛,其中意象描写与隐喻手法更是令人称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解释意象描写和隐喻手法的含义;然后分析《红楼梦》中所运用的意象描写和隐喻手法,并剖析其深层含义;最后总结其对整个小说情节和主题的贡献。
一、意象描写:意象描写指通过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外貌、声音、气味等感性形态来表达思想或感情。
在文学创作中,通过细致入微地展示场景与人物特征,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并更好地理解故事。
二、隐喻手法:隐喻是一种修辞技巧,通过比拟或类推来传达某种特定含义。
它能够使抽象观念具体化,并且给予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和隐喻手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意象描写。
《红楼梦》开篇即以“石头”为中心形象,通过对宝玉出生、成长过程的描述,展现了他与大观园众多女子之间复杂而缠绵的情感纠葛。
这种自然界中坚硬而冷酷的物质,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和情感色彩。
在整个小说中,“荣府”则是一个重要且多次出现的意象。
从外表上看,“荣府”气派豪华、富丽堂皇;然而,在内部却隐藏着各种勾心斗角、权谋利益之争。
这个富有欲望与享乐主义符号背后所暗示的是社会阶级分化带来人性扭曲变态。
此外,《红楼梦》还使用了许多隐喻手法来增强作品表现力,并使读者产生共鸣。
比如,黛玉常常被描述为一只薄弱娇美但注定凋谢枯萎的花朵,在她的心灵世界中,一直存在着与生命相似的追求和渴望。
王熙凤是另一个充满隐喻意味的形象。
她被描写为一只有毒蜂鸟,拥有美丽而危险的外表,在利益面前常常出于自我保护或攻击他人。
这种比喻再现了人性中复杂、多向的欲望冲动以及权力争斗中所体现出来的恶劣行为。
通过运用意象描写和隐喻手法,《红楼梦》深刻地展示了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幻无穷、多样复杂,并探讨了家族衰败、封建社会制度等问题。
它既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矛盾与社会弊端的关注,也跨越时空给读者以启迪。
广西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课题:论《红楼梦》的隐喻艺术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层次本科准考证号姓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前言 (1)一、《红楼梦》的背景 (1)(一)《红楼梦》作者的背景 (1)(二)《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2)二、《红楼梦》的隐喻 (2)(一)人名的隐喻 (2)(二)人物的隐喻 (3)(三)社会的隐喻 (5)三、《红楼梦》隐喻的艺术性 (6)四、《红楼梦》隐喻的作用 (8)总结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本文以《红楼梦》的隐喻艺术为研究对象,对曹雪芹先生的著作《红楼梦》进行了人物分析、事件分析以及小说背景的分析。
《红楼梦》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思想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多的是它在语言艺术方面的成就,就如本文所述,在《红楼梦》一书中,随处可见各种隐喻手法的使用,人名、人物、社会方面的隐喻均用得非常巧妙。
除此之外,本文在介绍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背景以及他的小说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深入地对其作品《红楼梦》运用的隐喻手法的艺术性进行阐述,让世人更加清晰曹雪芹笔下所隐喻的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
《红楼梦》中隐喻的应用,不仅成就了它的文学价值,巩固了它在世人眼中的崇高地位,更是影响了世人的文学创作思维与文学创作手段,而《红楼梦》中隐喻的作用以及它的艺术性也由此显现。
关键词:隐喻艺术红楼梦人物事件背景作用文学价值前言《红楼梦》一书是中国史上最具文学成就的一部古典文学著作,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巅峰。
同时它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红楼梦》于十八世纪中叶问世,问世以来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作者曹雪芹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非凡思想、创作才智与勇气都通过《红楼梦》艺术一一展现出来了。
《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荣与衰落为线索,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森罗万象的世俗生活与时代背景,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比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一种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文学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作者使用隐喻,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与言外之意;另一方面,使文学作品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
正是由于隐喻的运用,一个故事才显得意义深刻,充满趣味。
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张力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
文人喜欢用简洁、含蓄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情怀,同时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有些针砭时弊的评论不可直抒胸臆,这都为隐喻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这也是隐喻为何产生的原因及作用。
一、《红楼梦》的背景(一)《红楼梦》作者的背景曹雪芹出生于康熙末年,诞生在康熙的亲信贵族家庭里,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当时正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巩固其专制统治而残暴、恶劣地大兴“文字狱”的极端黑暗时期。
他的先祖曹振彦是明朝的军官,在战争中立有战功。
曹振彦的儿媳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乳母。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于此,曹雪芹家族与康熙帝均有着很特殊的关系,因此极受康熙的宠信。
曹雪芹生长在这样一个受到封建帝王宠信的贵族家庭里,因此曹雪芹的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游离在“秦淮风月”的繁华之地,过的是“锦衣玉食”、“繁花似锦”的公子哥儿生活。
然而,由于康熙末年的那场夺嫡之争曹家中有人参与了,于是雍正六年,继位不久的雍正对曹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打击与刁难,以曹頫“行为不端”、“巨额亏空”等的罪名将其革职下狱,并且抄没了家产,调京治罪。
曹家从雍正治罪起便开始没落,并一蹶不振走向了衰亡。
曹雪芹也同时由一个贵族公子哥落魄成了“一无是处,半生潦倒”的罪臣,流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受尽人世间的冷暖。
曹雪芹自幼聪慧过人,只是因为社会政治的压力与无奈,才被迫走上了一道“穷困潦倒”的生活。
在这种暴戾的政治与封建社会之下被摧残了一生的曹雪芹怀着无奈、愤懑与悲痛万分的心情开始了《红楼梦》的创作。
不难看出,《红楼梦》一书似曹雪芹一生的自述,也是他化悲愤为文字进行对社会现实与统治者的反抗与抨击。
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之下,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也只有且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反抗。
(二)《红楼梦》的时代背景《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描述的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背景下存在的种种矛盾、混乱与危机。
在当时,清朝的腐败与封建剥削加剧,统治者镇压全国的军事,提倡封建的伦理常纲,控制人们的思想。
更有甚者,大兴文字狱,残害忠良。
而《红楼梦》一书便是在封建君主的强烈压迫下,老百姓民不聊生,贵族家庭夜夜笙歌、风花雪月的社会背景下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性描述。
二、《红楼梦》的隐喻(一)人名的隐喻要说到《红楼梦》人名的隐喻,曹雪芹先生那是用得极好极妙的。
就拿《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第十段的文字来说,短短的一段文字描述,就出现了多个名字的隐喻,如:“阊门”即“娼门”,在《红楼梦》中,这是当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公子风流之地;阊门外的“十里街”即“势利街”,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百姓们为生活所迫,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生活状态;街内的“仁清巷”即“人情巷”,呼曰人情巷,实则毫无人情;巷内的古庙“葫芦庙”即“糊涂庙”,人人都说庙内的菩萨都是神明,曹先生对其称“糊涂庙”也是对神灵的一种斥责,“糊涂庙”内住“神明”想来也觉得可笑,可以想见曹雪芹内心的怒;庙旁还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士隐,“甄士隐”即“真事隐”,将真事隐去倒也落得清闲;甄士隐有一女,名曰“甄英怜”即“真应怜”,甄英莲即后文中的香菱,一个可爱、单纯、美丽的悲剧性女性的代表人物,确实真的很可怜。
除此之外,在《红楼梦》一书中有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性人物“贾雨村”,虽然在曹雪芹先生的笔下对贾雨村着墨不多,但是从开头的一个文弱读书青年到其中的认清社会现实,从而随波逐流再到后来的位居权高,以一个极典型的反面角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一个过程,不仅贯穿整个故事,更是作者笔下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产物。
而“贾雨村”的名字隐喻即为“假语村”,谎言的代表,恶势力的代表,更是整个社会阴暗面的代表。
当然,还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这更是曹雪芹先生的自序,即“假宝玉”,假的东西如何能长久?这其实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命运的一种嘲弄。
更有甚者“薛宝钗”即“宝钗雪里埋”,又寓意插在发髻中的钗,隐指第三者,即插在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人,我们所谓的小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姓名的隐喻,如:“贾政、贾敬”即“假正经”;“甄宝玉”即“真宝玉”;“潇湘馆”即“消香馆”;“梨香院”即“离乡怨”;“怡红院”即“遗红怨”;“群芳髓”即“群芳碎”;“千红一窟”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杯”即“万艳同悲”;“王熙凤”即“亡西风”;“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即“原应叹息”;“李纨”即“理纨”;“秦可卿”即“情可轻”;“贾琏”即“价廉”;“贾珍”即“假真”;“冯渊”即“逢冤”等等。
(二)人物的隐喻《红楼梦》人物众多,在这里我以宝玉为例进行叙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看到的贾宝玉:“却是一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縧,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縧,系着一块美玉……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这两大段外貌描写,其实正是曹雪芹自己的少年写真,他的家族还未没落之前,自己也是这样娇贵的一位贵族公子。
然而曹雪芹也对其写了这样的一些批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乘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第三回)这看似是后人在嘲笑贾宝玉,更是曹雪芹对自己落魄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创作环境的形象描述。
曹家败落后,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君主专制黑暗的大的社会环境下,而生活周围的小环境也十分恶劣。
曹雪芹生活在来自市井人们不理解的冷嘲热讽加“诽谤”的创作环境之中进行写作的。
在世俗的人看来,他是一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乘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废人。
世俗之人的诟病令他烦恼。
但正是曹雪芹对自己的咏叹并表达了自己执着的性格和认真的人生态度。
自己本来就拥有者不受任何思想束缚而自由驰骋的性格,喜怒哀乐也不能影响自己心灵的基本感受。
但自从经历了家族败落痛苦生活的磨难,感受到了专制制度的残酷之后,内心便也变得强大起来,有了一种渴望自由的心态,就如《红楼梦》中的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样,拥有让往事随风漂流的闲适心态。
曹雪芹开卷就自嘲道自己是“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灵性已通’、‘自来自去’、‘ 可大可小’的‘一块顽石’。
”曹雪芹暗示自己是经过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下狂风暴雨中被磨炼得“顽劣异常”的假“宝玉”,真“顽石”。
贾宝玉的诞生又是极荒诞的,宝玉是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尘世的。
而且,“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
”曹雪芹对贾宝玉“衔玉而诞”的巧妙设计。
正如他在《红楼梦》的导语中说的,是“也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的。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衔玉而诞”是十分荒谬且违反科学的,但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也只能做样写,除了给故事添上奇幻的色彩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自己。
当时大兴文字狱,不想我们现在的时代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文字,一个不小心也许就命丧黄泉。
这样不仅保护了自己,同时也将自己的一切情绪埋藏起来,藏在这一个个文字里面。
其中有一点很明确的指明了自己其实就是宝玉的原型。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设计了一个与贾府是老亲的“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府,”一个与贾宝玉酷似的人物----甄宝玉。
并在第二、五十六回用了不少的笔墨对甄府和甄宝玉作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在详细的描述时,曹雪芹重点交代了甄贾二府密切的关系;在对甄宝玉进行描述时,说甄、贾宝玉各方面的酷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