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2
错误分析理论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错误/偏误分析1错误分析理论一.引言错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sLA)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与语言错误斗争的过程。
学习者会在语言学习和操作中犯错误.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所犯的语言输出错误。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
中国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十分薄弱。
写作错误是语言输出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语言学界对待错误的态度经历了兰个阶段,部分行为主义的学者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纠正错误,结果有学者认为纠正错误增加了学习者的焦虑:赞同交际法的一些学者不主张纠正错误,渐渐发展到对错误的放纵,导致了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产生;发展到最近才产生了对待错误的理性态度。
二、错误分析研究二语言习得的应用语言学要描述三个语言系统。
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L1)在外语学习中要起作用。
作为学习目标的外语或二语(U,即“目标语”。
学习者的中介语指介于未掌握目标语到掌握目标语的中间状态,因此,期望学习者避开中介语直接从L1达到k的水平是不切实际的【I】。
从母语、中介语和目标语三个语言系统.产生了三种分析范式:对比分析(cA),错误分析(EA)和迁移分析。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们明确提出了对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进行比较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理论认为。
二语学习者语言错误主要来源于母语干扰,目标语与母语越接近,学习者的困难就越少;反之,困难就越大。
然而,通过对比分析所预测的错误并未完全出现。
在对比分析受到批评之后。
20世纪60年代。
错误分析应运而生,通过中介语和目标语的比较。
S.P.Corder 提出了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的三个重要意义:1.对教师而言,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向目标语接近过程中已达到哪个阶段;2.对研究者来说,错误分析可以了解学生使用什么手段和程序掌握语言.为他们提供语言习得方法的证据;3.对学习者来说。
地理学经典错误理论
地理学经典错误理论指的是在过去的地理研究中存在或曾被广泛认可的一些错误观点或假设。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地理学经典错误理论的例子:
1.大陆漂移理论的否定:在20世纪早期,许多地质学家反对大陆漂移理论,即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断变化位置。
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发现了更多的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
2.平衡冰川假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平衡冰川假说认为冰川的积累和融化处于平衡状态,即累积和融化速率相等。
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冰川系统非常复杂,其动态变化涉及到多种因素,远非简单的平衡状态。
3.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地理环境为主导的观点,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忽视了人类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现代地理学已经转向了一种更加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的观点,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这些错误理论在地理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和认识的更新,它们逐渐被修正或者被抛弃。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演变和进步,通过不断纠正过去的错误,不断推动我们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理解。
有效市场假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论按照法玛(Eugene Fama,1970)的看法,“价格总是完全反应(full reflect)了所有可的得信息(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的市场被称为是有效的。
” 有效市场假说(EMH)是数量化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 同时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EMH也是当前金融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下面将通过实际角度和逻辑分析证明,有效市场假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论,没有任何一点正确的地方。
一、有效市场假说不符合实际1、关于弱式有效市场论述错在哪里?价格和成交量已经固定,但是其中的规律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的,就像月亮圆缺变化,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技术分析的盈利模型是从价格和成交量信息中归纳出来的,人们发现有效模型所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人很快就发现有效的盈利模型,有的人很慢,有的人无法发现,当一个盈利模型被大多数人所发现,成为大家都用的模型时,该模型就会失效,因为缺少对手盘,大家按同样的方式操作,股价会按照这种模型发展到极致,然后过度,导致失败。
人们必须重新发现新的模型才能有效地获利。
一个有效的技术分析获利模型必定是少数人掌握的模型。
如果考虑到价格信息背后的历史基本面信息,更是不可能完全反映,否则人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没有人会认为人们已经对历史有着完全正确全面的认识。
例如,1929年的大萧条,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对证券投资者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但是有多少人理解了这些信息?又有谁敢说自己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直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专家在从各种角度讨论,永远不会有完全反映的时候!2、关于“半强形式有效市场的论述错在哪里?关于价格信息,在上文关于弱式有效市场的论述中已经谈过,不再重复。
关于公开信息,有几点请注意:1)公开信息可能有错误财务报表可能造假,一个经营管理者在撰写年度报告时,看到的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真正的现实,每一份报告都是在撰写者大脑过滤下产生的,即使这个人道德上是诚信的,仍然可能忽略了很多事实,歪曲了很多事实。
论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理论摘要: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
但是,有很多人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理论误以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从而认为毛泽东思想中存在错误的理论。
这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理论,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前进。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但是,有很多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理论也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错误理论,毛泽东思想是不正确的。
作为一名新的马克思主义者,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何为毛泽东思想在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文件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科学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着丰富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等。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不可能发生错误的。
运用错误分析理论探索英语写作教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改进与提高依赖于对学习过程的理解,而错误分析理论正是通过分析学习者所出现的语言错误来揭示语言学习过程的。
通过分析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类型,探讨纠正错误的正确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英语写作教学错误分析理论纠正错误一、错误分析理论的概述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外语学习和学习中的语言错误就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1967年,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 pit corder)发表了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
该文被seliger称为心理语言学领域的里程碑,同时拉开了错误分析理论研究的序幕。
他在文中指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为错误能揭示学习者的过渡性语言语法和目标语语法之间的差异。
这些错误反映了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试图对目的语体系进行判断的表现。
就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外语学习者也是根据所接触的语言素材,对目的语性质作出假设,这种假设只有在与目的语体系不符时才会出现偏差,因此,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该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鉴别、描述、解释、评估各种类型的错误,来了解语言学习者处理输入信息的方式,并寻找错误来源,帮助语言学习者纠正错误。
二、英语写作中的错误类型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是外语学习中的必然过程,因此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
明确错误类型能帮助我们确定错误分析研究的方向,规约错误分析的数据收集范围,提供参考标准,总结错误分析的结果,引导修正错误方法的产生,促进二语习得。
根据杨连瑞(2007)的观点,根据错误的起因可以将英语写作中的错误类型分为以下六大类:(一)语间语言错误学习者在生成目标语的过程中在语音、词义、语法结构、文化习俗等方面经常会受到母语经验的干扰而产生语间语言错误。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的反思与革新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人对法律存在违法行为。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违法是因为他们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对法律的意义和作用不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醒,这一理论的错误性也逐渐显露出来,进一步反思和革新是必要的。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忽视了社会和经济因素对违法行为的影响。
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工具,其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人因为物质利益的诱惑而选择违法行为。
这些人往往是弱势群体,他们身处困境,他们可能没有法律知识,也可能丧失了对法律的信任。
要解决违法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违法性认识错误,而是要从根源上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忽视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的问题。
法律的成立是为了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但是如果法律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就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一些地方的法律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了违法行为的滋生。
一些法律规定过于复杂、繁琐,社会成员难以理解和遵守。
这些问题都会让人们产生对法律的不信任和对法律约束力的减弱。
我们应该反思和革新法律制度,让其更加完善、透明、公正,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度,增强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同感。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忽视了道德价值观对违法行为的影响。
法律的形成是基于社会的共同道德标准,法律和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违法行为不仅是法律的问题,更是道德失范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一些人的道德观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对法律的约束力产生怀疑,甚至对于一些违法行为持纵容的态度。
我们应该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让道德价值观与法律约束相结合,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人的违法行为与对法律的认识的关系,但它忽视了社会和经济因素、法律制度的问题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错误的理论——随机漫步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上篇)资本市场是最不缺少理论的地方。
如道氏理论已经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但更多五花八门的理论,仿佛千百条歧路在时刻等待着新手误入歧途。
其中任何一条歧路,都足以让初学者荒山终老、皓首穷经。
除了耗尽他们毕生的精力和金钱,什么成果都不会诞生。
好在我们无需一一践行就能判断出一种理论是否有效。
这样做一是根据常识,二是要看这种理论是否是由具备实战经验的交易家所提出。
我想,借此机会表明我对流行理论的看法,是我对后来者的责任。
所有的赢家都是相似的,而输家则各不相同。
我之所以不主张新手学习巴菲特,就是因为他和所有人都不相似,无从学起。
而杰克·D·施威格在《华尔街操盘高手》(Market Wizards)和《华尔街点金人》(The New Market Wizards)两部书中采访过的30位当代杰出交易家,他们都非常相似——例如顺应大趋势,正确地捕捉战机,严格的资金管理,高度的自律,耐心地持长……等等。
他们全都可以视为杰西·利物莫的追随者或模仿者。
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吸取了他的经验教训,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年轻后学要想踏上成功的坦途,研究他们的做法和言论才是唯一出路。
如果一种理论的提出者不是有过辉煌战绩的实战交易家,而是某个学院派教授,则几乎可以肯定一钱不值,哪怕这种理论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行!有些学院派专家学者看似聪明,实则非常愚蠢。
“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 Theory)就是我所知道的最为愚蠢的理论之一。
这个理论认为,市场是随机游走的,是杂乱无章的。
但是面对这个毫无章法的市场,该理论竟然得出交易者应该“买进并持有”指数基金的结论,理由是没有人能够真正战胜指数。
可是“买进并持有”指数基金如果能够盈利,不就等于承认指数存在一个上升趋势么?一方面靠追随大势赚钱,一方面又否定趋势的存在,这是典型的自打嘴巴。
可是即便是买进指数基金也不是什么好建议。
错误分析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就错误分析理论的产生、基本观点、对外语教学研究的意义、错误分析的方法以及错误分析的程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和探讨了错误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的三个启示。
关键词:错误分析;错误;二语习得;外语教学错误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即对学习者在习得和使用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探索和研究错误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进而防止或减少语言错误的过程。
作为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错误分析理论有其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本文将对其择要作一介绍并探讨它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错误分析的理论研究(一)错误分析的产生及基本观点错误分析是人们对二语习得开展的最早的研究之一,它是在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Iysis或简称C.A.)受到挑战和批评的背景下产生的。
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是二语习得者的语言错误产生的主要根源,差异越大,学习者的困难就越大,出错误的可能性也越大,因为他们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母语习惯负迁移的结果。
通过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人们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推测母语规则对目的语可能产生的负迁移。
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重点讲解或强化练习的方法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达到减少或避免学习者语言错误的目的。
然而,通过对比分析所预测的错误并未完全出现。
而且,大量的研究证实,二语习得者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许多错误并非源于母语的干扰,对比分析无法对它们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对二语习得困难的预测能力及其有效性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于是人们便开始把研究焦点转向了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发现、了解、解释语言学习的策略和过程。
以功能派的认知理论为基础的错误分析理论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错误分析理论认为,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外语学习者也常常根据接触的语言素材,对目的语的性质作出假设,检验其正确性,并积极创造和建立目的语体系。
错误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错误是学习者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对错误理论的正确解读必将有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而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正确态度则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错误分析理论错误分析就是对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
错误分析被认为是第二代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错误的概念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尚未掌握所学语言的知识体系而产生的对语言规则的偏离。
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其语言偏离了目的语的标准。
错误和失误不同:错误是由于学习者缺乏语言知识而产生的,是学习者不理解目的语,从而产生错误假设,具有系统性;而失误是指学习者在实际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并非源于语言能力的不足,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它显示使用者没能正确使用已掌握的语言系统,由于记忆力、体力或心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口误或笔误。
失误的出现是非系统的。
学习者的失误一旦发现或被指出后,会自行纠正。
2.错误的来源(1 )母语干扰性错误。
母语干扰的错误又称语际干扰错误,是学习外语时已有的母语知识或经验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
这类错误是语言迁移引起的,迁移有正负之分。
就语言学习来说,在一种语境中学会的东西有助于另一种语境中进行的学习,就产生了正迁移。
在一种语境中学会的东西对另一语境中的学习产生干扰,即为负迁移。
当一个人在学习掌握第二语言时,他的母语的发音、词汇、语法语用的特点都会产生负迁移。
中国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特别容易犯“中国式”的错误就属于母语干扰错误。
(2 )目的语内部干扰性错误是指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的语的经验或知识,对该语言作出不正确的假设或过度概括,从而类推出偏离规则的结构。
换言之,也就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词类用法掌握不好或不全而造成的。
此类错误为发展中的错误,他们不具有母语的特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内化规律本身产生的。
近十年错误分析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前,错误分析主要限于收集一些“普通错误”,进行语言学上的分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解释“错误”的理论框架。
现代意义上的错误分析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967年,corder发表题为“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的论文,宣告错误分析理论的开始。
错误分析理论以中介语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借鉴chomsky 的语言天生论和普遍语法学说,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研究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内在的学习策略。
其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脑中有一种处理语言的特殊机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揭示普遍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故错误分析可称得上是第二代应用语言学中的前沿阵地。
关键词:错误分析;理论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一、错误分析理论背景“想不犯错误,就一事无成”。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错误并不可怕,人都是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们也总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
这些错误就像是学生心灵的一扇窗户,推开这扇窗,便可窥见学生的内心活动。
正确分析和处理这些错误,不但能让学习者进步得更快,也可为我们今后的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鉴于此,错误分析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错误分析的过程错误分析的一般步骤有五个:(一)选择语料收集学习者语言样本时, 需要考虑语体、任务类型、学习者水平、文体和时间段等因素。
受各种因素影响,学习者所犯的错误是多样的。
选择什么样的学习者的语言样本,以及怎么样收集这些样本,对研究格外重要。
这些因素影响着语言规范的选取和语误严重程度的评价。
根据语料的大小,corder把它分为三大类:大样本、小样本和个案。
大样本指从大范围的语言学习者中搜集的多个语言样本;小样本指从有限数量的学习者中搜集的样本;而个案则指从单一学习者身上搜集的语言样本。
错误理论认识探讨概要:在笔者看来,第二语学习者要正确对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
不要觉得自己出现了一些错误就对自己丧失信心,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产生语言错误是学习者走向完善目的语道路上的站牌,学习者犯下语言错误往往正说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了,一直在进步中。
学习者要根据自己所犯的错误来确定自己今后的学习重点以及学习方法。
学习者需要注意分析自己所犯的语言错误,从其中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要重点注意自己哪一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效率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学习第二语是一个改变旧习惯养成新习惯的过程,是刺激反应的过程。
习惯是刺激反应的一种联系。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主要是接收到错误信息,所以他们觉得习惯可以帮助改正错误。
针对错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有错即纠、有错必纠。
后结构主义认为学习第二语是不断做出猜想假设的一个过程,错误就是对目的语所做出的错误猜想假设。
他们认为母语干扰是产生错误的主要根源。
当母语规则与目的语规则存在差异时,母语会对目的语产生错误影响。
所以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越少,第二语学习者犯的错误越少。
错误分析理论认为第二语学习者时常根据自己所接触到的材料对目的语进行猜想假设性的学习,但是在完全掌握目的语之前,学习者会有自己的一种中介语,中介语在对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完善和靠近的。
而中介语越靠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第二语水平越高。
错误分析是一种研究学习者在第二语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认为外语学习跟小孩学习母语是一样的,根据所接触的语言信息材料对目的语做出猜想假设,并不断的验证猜想假设的正确性,不断向目的语靠近。
这个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描述、解释不同类型的错误来了解第二语学习者处理接收信息的方式,寻找错误的来源,帮助第二语学习者改正错误,完善自己。
错误分析理论有两个理论基础。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错误分理论的语言学理论。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的先天语言能力。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很多人都知道,记忆不只是一种原子级的储存实体,而是一种复杂的过程。
正是在记忆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记忆。
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记忆错误的心理过程,研究它们的机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从而探究它们对人类记忆和思考的总体作用。
关于错误记忆的理论,一般认为它是由于记忆编码不当,加上记忆追溯和再加工过程存在问题而导致的。
另一种理论则是说,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容易被现有信息偏差影响,这种偏差可能是负性的,比如情绪色彩的影响,也可能是正性的,比如自己的偏见。
综上所述,人们不只是会有良性或者有害的记忆,而且会存在错误的记忆,而这种错误的记忆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研究错误记忆,最典型的实验就是采用极性反转词语加工法。
主要是由于言语特点,人们把正面向外表达的内容与负面内容联系起来,容易产生记忆错误。
比如极性反转词语实验,实验者需要记忆一组词语,但其中会有一些词语是极性反转的(比如“好”变为“不好”),经测试发现,实验者记忆极性反转词语的正确率要远低于普通词语的正确率,表明人们的记忆过程中,会受到负面的情绪限制而形成错误记忆。
此外,采用虚构事件记忆(MEM)实验也可以检测记忆错误的机制。
这种实验由研究人员先利用计算机向受试者随机提供一系列虚构故事,并在曝光后要求实验者根据记忆情况重构记忆,研究过程中实验者不会遭受任何外部影响,实验结果可以准确反映受试者自控记忆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更加准确的发现并分析导致记忆错误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记忆错误也给人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它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正确判断和行为,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有害的影响。
其次,它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到他们工作和生活水平。
最后,记忆错误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结构和规律的理解,使他们缺乏理性思维,无法准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记忆错误不仅会影响人的正常记忆和思维,而且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外在因素,所以,人们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切实做好自我保护,以避免记忆出现错误。
科学史上八大错误理论作者:杨孝文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20期人们喜欢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那些伟大的科学理论上,的确,正是这些伟大理论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
但是,并非所有的想法都是正确的。
很多理论虽然当时盛行一时,但是最终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尽管如此,它们仍是科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1“磁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利用罗盘导航横渡大西洋,但是包括他在内的当时的人们都不清楚罗盘的工作原理。
哥伦布推测,北极星导致罗盘的指针指向北方。
后来的航海家认为,北极有一座巨大的磁岛,任何船只永远都无法靠近它,因为这座磁岛可能会把船只的所有金属结构撕扯下来。
这座假想的被称作“黑色岩石”的山出现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地图上。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是第一个指出罗盘是通过地球磁场发挥作用的人。
2燃素理论17世纪的化学家看到木材在燃烧,认为这是木材释放出一种神秘物质的结果,并将该物质称作燃素。
他们认为,任何能轻而易举地在空气里燃烧的材料都含有燃素,该理论解释为什么一块很重的木材经过燃烧,会变成很轻的灰烬:这是因为木材里的燃素已经被释放到空气里了。
化学家还注意到,在封闭容器里木材不会充分燃烧,他们认为这是封闭容器只能容纳一定量的燃素的结果。
然而法国化学家安东尼·拉瓦锡分解出了氧气,并给它命名,而且还指出是氧气让燃料得以燃烧。
这项发现最终推翻了燃素理论。
3地球膨胀理论欧洲人绘制出地球大陆的形状后,他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大陆过去是不是结合在一起的?南美洲是否曾紧靠着非洲?它们又是如何分开得那么远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地质学家罗伯特·曼托瓦尼提出一个假设,认为地球在不断膨胀。
据他的理论推测,曾经一个大陆块包裹着体积较小的整个地球。
但是稍后地表在热膨胀作用下慢慢伸展,火山把整个陆地分裂成很多小块。
地球继续膨胀,小陆块被分开,海洋覆盖了盆地。
曼托瓦尼的理论曾盛极一时,但是德国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很快在这场竞赛中占据了上风。
二次革命论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一种错误理论。
由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提出的。
他们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在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也照搬这种理论。
他们认为,民主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就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并掌握政权,资产阶级力量雄厚,也有能力领导,因而应当一切权力归国民党;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助手,“获得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只有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无产阶级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可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二次革命。
这种错误理论,否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否定了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其实质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投降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对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1956-1976)毛泽东于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统一战线的主题。
1957年3月,中央统战部以学习贯彻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召开了第八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研究讨论了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矛盾的问题。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由此,“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动起来。
中央统战部的工作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对李宗仁说:“红卫兵把全国政协、民主党派封了,但政协还是要的,民主党派还是要的。
现代西方教育中错误的理论阅读理解附答案(推荐9篇)篇1:《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阅读及答案《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
(10分)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
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
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
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
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
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
”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 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
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
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
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
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
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
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7、选文开头引用西方教育理论和明朝人沈君烈的观点的作用是什么?(3分)18、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错误的理论错误的理论——随机漫步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上篇)资本市场是最不缺少理论的地方。
如道氏理论已经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但更多五花八门的理论,仿佛千百条歧路在时刻等待着新手误入歧途。
其中任何一条歧路,都足以让初学者荒山终老、皓首穷经。
除了耗尽他们毕生的精力和金钱,什么成果都不会诞生。
好在我们无需一一践行就能判断出一种理论是否有效。
这样做一是根据常识,二是要看这种理论是否是由具备实战经验的交易家所提出。
我想,借此机会表明我对流行理论的看法,是我对后来者的责任。
所有的赢家都是相似的,而输家则各不相同。
我之所以不主张新手学习巴菲特,就是因为他和所有人都不相似,无从学起。
而杰克·D·施威格在《华尔街操盘高手》(Market Wizards)和《华尔街点金人》(The New Market Wizards)两部书中采访过的30位当代杰出交易家,他们都非常相似——例如顺应大趋势,正确地捕捉战机,严格的资金管理,高度的自律,耐心地持长……等等。
他们全都可以视为杰西·利物莫的追随者或模仿者。
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吸取了他的经验教训,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年轻后学要想踏上成功的坦途,研究他们的做法和言论才是唯一出路。
如果一种理论的提出者不是有过辉煌战绩的实战交易家,而是某个学院派教授,则几乎可以肯定一钱不值,哪怕这种理论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行!有些学院派专家学者看似聪明,实则非常愚蠢。
“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 Theory)就是我所知道的最为愚蠢的理论之一。
这个理论认为,市场是随机游走的,是杂乱无章的。
但是面对这个毫无章法的市场,该理论竟然得出交易者应该“买进并持有”指数基金的结论,理由是没有人能够真正战胜指数。
可是“买进并持有”指数基金如果能够盈利,不就等于承认指数存在一个上升趋势么?一方面靠追随大势赚钱,一方面又否定趋势的存在,这是典型的自打嘴巴。
可是即便是买进指数基金也不是什么好建议。
对这种想当然的结论,我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驳斥:一、仅仅追求和指数同步的收益只会永远原地踏步众所周知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不过略高于20%而已。
人们据此认为,只要保持20%的复利增长,几十年之后就会成为巴菲特第二。
可是事实上,年均20%的收益率非但不会成为巴菲特,相反只能永远呆在穷人的位置上动弹不得,最多也就是年复一年地原地踏步而已。
道理很简单,一般人的账户根本做不到封闭运行。
您得吃饭、看病、花销,您得不断从账户提款。
越是职业交易者,越是没有交易以外的其它收入。
更何况,从长期来看指数连10%的年均增长率都难以达到。
如果剔除通胀因素,持有指数基金的效果会更差。
二、超越指数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大有人在大多数人的确难以超越指数,但这不应该成为自甘平庸的理由,我们应该向卓越交易家们看齐。
理查德·丹尼斯魔术般地把400美元变成了2亿美元。
布鲁斯·柯凡纳1978~1987年间的平均收益率高达87%;即如果在1978年初投入他的基金2000美元,十年后该笔资金可以成长到100万美元。
同样是在十年时间里,麦可·马可斯使他操盘的资金增长了2500倍,折合年均报酬率约120%……金融市场的乾坤之大、能人之多,远非象牙塔里的书呆子们所能想象。
三、长期持有指数基金的最终结果有可能亏损日经225指数1989年底已经接近4万点,至今仍不足1万点(最低曾到过7000点)。
如果在峰位时介入,持有该指数基金20年的结果是亏损超过70%!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2000年3月曾经高达5132点,如今快十年过去了,依然匍匐在2000点的位置(最低曾见1100点)。
由此可见,买卖指数基金也要依据大势操作,并且进出场的时机很重要。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指数处于牛市时做多股指期货或指数基金,在指数处于熊市时则做空两者,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持有。
随机漫步理论虽然历史悠久,但迟至1964年才首次集中出现在保罗·H·库特纳(Paul.H.Cootner)编撰的《股票市场价格的随机行走特点》(Random Character of Stock Market Prices)一书中。
伯顿G·马尔基尔(Burton G.Malkiel)1973年出版的《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一书则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
马尔基尔在书中对技术分析者极尽嘲讽羞辱之能事:“走近技术分析师,仔细一瞅,常会看到他们的鞋子上有破洞,衬衫的领口也磨损了。
我个人从未认识什么成功的技术分析师,倒是见过好几个不成功的折戟沉沙,惨败不堪。
令人称奇的是,身无分文的技术分析师却从来没有一丝悔意。
如果你在社交场合冒昧地问他为何如此穷困潦倒,他会坦诚率直地说,之所以如此落魄,是因为他犯下了是人都会犯的错误:没有相信自己的图表。
有一次,我的一位图表师朋友请我共进晚餐时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当场被食物噎着,弄得自己非常尴尬。
自此之后,我就立了个规矩,永远不再和图表师一起吃饭。
这不利于消化。
”历史上任何一位知名交易家都不曾以如此狂妄的语气说话。
随机漫步理论不仅否定技术分析,还同时否定基本分析。
如果它成立的话,交易市场上的所有专家们都将无立锥之地,积极进取变得毫无意义,而众多杰出交易家的卓越绩效将不过是消极持有指数基金的结果。
但是众所周知市场是规律性(趋势行情)与随机性(无趋势行情)的统一体。
任何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有正确认识的人士,都不难凭常识看出该理论的荒谬性。
例如技术分析大师约翰·墨菲就曾经反驳道:“满目随机其实只是无力辨识系统性价格变化形态的代名词。
许多学者没有能力揭示价格形态,可这并不能证明价格形态不存在。
随便翻翻哪本图表书,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趋势确实客观存在。
如果价格变化前后无关,那么试问随机行走派诸君,如何解释触目可见的趋势呢?不少顺应趋势系统在现实交易中战果辉煌,利润丰厚,又该作何解释呢?”而在《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第八版献给约翰·迈吉的纪念辞中,作者——约翰·迈吉公司的总裁理查德·迈克德莫特(Richard McDermott)写道:“对于那些坚信随机游走理论的人,他们曾对约翰声称华尔街上不存在可预测的行为。
约翰对此的回答十分精彩,他说:‘您们这些家伙过分依赖您们的电脑。
到目前为止设计得最好的电脑仍然是人类的大脑。
一些理论家试图模拟股市行为,在最终宣告失败的情况下就声称股市中的运动是随机游走。
难道就不能同样平等地认为只是因为电脑程序不够灵敏,或者电脑本身不够强大,从而不能够成功地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吗?’接着,约翰走到他的一大堆图表处,从中取出他心爱的一张,将它展示给随机游走论者。
图上展现出:价格猛烈地上冲,伴随大的成交量;价格调整巩固,伴随小的成交量;价格再次向上猛冲,伴随大的成交量;第三次;第四次。
一张漂亮的、对称的图表:股价沿着一条界定清晰的趋势通道运行,成交量伴随着价格而运动。
‘您们真的相信这些形态是随机的吗?’约翰问道——他显然已经知道了答案。
”您是愿意听一个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的忠告,还是一个饱读兵书的书生的侃侃而谈?随机漫步理论在赢家那里没有任何市场,却因为“市场走势是随机的”这种说法颇能安慰输家们饱受创伤的心灵而大受其欢迎。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安德鲁·罗(Andrew W. Lo)博士,以《华尔街的非随机漫步》(A Non-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一书将该理论驳斥得体无完肤。
作者和所有的市场赢家们一样,都深信资本市场的规律性不仅清晰而明显,并且象山岳一样不可撼动。
因此凡是那些认为资本市场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理论都是错误的理论,这就是我们最终的结论。
错误的理论——随机漫步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下篇)1900年,法国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首次提出了金融资产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并假设股票价格服从布朗运动(物理学中分子微粒所做的一种无休止的无序运动),这成为随机漫步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共同的源头。
1965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 Fama)正式提出有效市场假说:“假说的前提是股票价格总是正确的,因此,市场走势是随机的,没有人能预测市场未来的方向。
价格正确的前提是,制定价格的人,一定是理性的,并且掌握充分的信息。
”根据这一理论,金融市场又被进一步划分为弱式(技术分析失效)、次强式(基本分析失效)和强式(内幕消息也失效)共计三类“有效市场”。
这个理论的要点是:一群“理性”的人,在同样的时间对同样的信息以同样的速度作出同样“理性”的反应之后,立即将该信息的影响传达到价格变化上,从而造就出一个“有效市场”。
后来,该假说进一步与哈里·马克维茨(Harry Markowitz)以“均值—方差”法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相结合,诞生了一般均衡框架中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从此,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一起,在传统金融理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些理论的特点就是在假设持有期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市场和指导投资。
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就主张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追求平均收益。
在我看来,有效市场假说至少存在如下疑问:一、完全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并不存在众所周知,人只是理性与非理性参半的动物。
不论是出于无知还是故意,交易者都完全有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选择。
所谓的“整体理性”也同样可疑。
《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的作者、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认为,市场有时候会被疯子和集体癔症所左右,这一观点实在是精彩绝伦(但是,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利用的好事吗?专业投机者无惧任何惊涛骇浪,唯独对死水一潭的市场一筹莫展)。
反观新兴的行为金融学把人的心理和情绪因素引进金融交易决策过程的做法,就显得明智和务实得多了。
二、人们不可能同时获得相同的信息,对相同的信息也不会作出同样的反应常识告诉我们,信息不可能像阳光一样不偏不倚地普照众生——亦即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永远存在。
况且国王和乞丐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有多大。
即便是对于同样的信息,人们的反应也会大相径庭。
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者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完全有可能导致有效市场的假设落空。
三、从历史走势出发对未来的价格涨跌作出部分预测完全可能随机漫步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都认为市场走势混乱无序,价格变动的路径不可预期,投资者无法根据过去的价格预测未来,也无法跑赢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