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歌曲简析
- 格式:ppt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1
《叮铃铃》教案分析教学目标、初步感受湖南民歌的音乐风格,认识巩固升记号、前倚音、下滑音。
2、能运用渐强强弱的力度变化表现铃声由远到近及由近到远的形象。
3、能用轻快和谐的声音初步合唱唱歌曲,表现少年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唱好二声部合唱教学难点正确演唱前倚音、下滑音和#,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教学方法听唱法、自学与视听相结合、练习法、启发引导式、对比练习……教学准备手风琴、养成教育训练点在二声部合唱练习中,做到相互倾听,相互兼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大家喜欢周杰伦吗?今天我就引用他的一首老歌里面的歌词,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马上把它念出来。
二、节奏练习单声部练习喂-︱喂-︱仁者︱无敌‖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哼哼︱哈嘿‖2二声部练习喂-︱喂-︱仁者︱无敌‖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哼哼︱哈嘿‖3.加入律动(八分音符拍手,四分音符拍腿,长音处作呼喊状)4.换词练习嗬-︱嗬-︱啰啰︱啰啰‖叮铃叮铃︱叮铃叮铃︱叮铃︱叮铃‖.加旋律练习3-︱3-︱33︱33‖i6i6︱i6i6︱i6︱i6‖三、三音游戏,强化音准,揭示形象。
、在上面的小调音阶中老师提取了三个音符,你能看着手势唱一唱吗?听琴、看手势、唱音符3、6、i(听音练习)2、视唱下列音组,幻灯出示36i6|0606||(反复6次表现“渐强”)幻灯出示36i6|36i6||(反复次表现“渐弱”)教室弹琴,请一个学生从教室外踏着音乐拍点走进教室。
听辨思考:同学的脚步声在音量上是怎样变化的?用“噔噔”反复演唱36i6|0606||6次表现“渐强”;教师弹奏《叮铃铃》A段音乐。
全体同学演唱,运用力度变化表现由远到近及由近到远的形象。
第一排同学加上走路形态律动。
3、三个音符还可以用同音反复的办法编成这样的旋律,你能唱吗?3333|6666|i6i6i6i6|I6|I6叮铃铃铃叮铃铃铃叮铃叮铃叮铃叮铃叮铃叮铃。
4、踩着清脆的铃声,踏着轻快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山坡上。
你听那是什么声音?教师范唱:悠长的吆喝声。
歌曲《叮铃铃》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叮铃铃》是一首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作为本歌的主导动机,旋律流畅,情绪愉快活泼,它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自内心的歌唱,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首歌在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以及演唱技巧方面要求较高,特别是前倚音和下滑音的使用增加了歌曲的乡土气息,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
二、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和演唱技巧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二声部的合唱曲学生也有一定的积累,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意境学唱二声部歌曲,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加深对音乐理解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三、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叮铃铃》中牧童赶羊群时的欢乐情绪,并能通过演唱、表演歌曲抒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能够用活泼欢快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恰当表现歌曲中的力度记号、速度记号。
3、正确演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变化音,通过演唱歌曲初步感受湖南民歌的特征。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用活泼欢快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正确演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变化音,通过演唱歌曲初步感受湖南民歌的风格。
2、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恰当表现歌曲中的力度记号、速度记号。
五、教学准备(一)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二)资源准备课件制作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问好回声“喂你好啊!”1)教师引导师生呼应问好2)教师引导音量与声音的位置2、歌声回声1)教师引导学生作歌声回声【设计意图】:由呼应形式,引导声音的传高传远,通过歌声的互动初步感受歌曲的齐唱的三个乐句,创设歌曲演唱的情境。
(二)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师:我们的声音把我们带去哪了呢?在这儿又有什么样的风景和心情等着我们呢?一起来听一听。
师:歌曲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情绪?生:很欢快的情绪师:你感受到了哪些风景?生:白云,山坡……师: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生:牧童的吆喝声,叮铃铃的声音师:这是小羊奔跑时脖子里挂的什么发出声音?生:铃铛【设计意图】:初步歌曲,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绪,并为发声练习创设演唱环境。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叮铃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叮铃铃》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单易懂的歌词,介绍了铃声的多种用途。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以描述铃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学校上课、放学、火车到站等;第二乐段则以问答形式呈现,使歌曲更具趣味性。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铃声在不同场合的作用,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铃声在不同场合的用途了解不全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铃声在不同场合的用途,学会歌曲《叮铃铃》,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叮铃铃》,了解铃声在不同场合的用途。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节奏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乐器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各种铃声,引导学生关注铃声在不同场合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叮铃铃》的背景、歌词含义,带领学生学唱歌曲。
3.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创作关于铃声的短剧,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音乐欣赏:教师播放其他有关铃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6.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铃声在不同场合的用途。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叮铃铃-范唱》教案一. 教材分析《叮铃铃-范唱》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歌曲《叮铃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歌曲《叮铃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旋律简单,节奏明快,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逐渐增强,他们喜欢通过歌唱、演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强,他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快速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叮铃铃》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地演唱这首歌曲。
2.让学生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歌曲《叮铃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叮铃铃》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范唱,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演唱技巧。
2.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唱、对唱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歌曲《叮铃铃》的相关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旋律图谱等。
2.教学乐器:准备吉他、钢琴等乐器,用于伴奏和范唱。
3.教学环境:布置音乐教室,确保教学环境的舒适和安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叮铃铃》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图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叮铃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叮铃铃》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表达了孩子们对铃声的喜爱和期待。
歌曲共四乐句,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韵律美,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
他们喜欢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能够积极参与演唱、节奏、听力等方面的练习。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叮铃铃》,感受音乐的韵律美。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练演唱《叮铃铃》,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以及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聆听、演唱、节奏练习、分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唱,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通过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叮铃铃》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2.学习歌曲: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讲解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3.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纠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合作:分组进行歌曲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5.总结: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名称《叮铃铃》、歌曲节奏、旋律要点、音乐理论知识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图形、符号和文字呈现,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学习歌曲。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叮铃铃》教案一. 教材分析《叮铃铃》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展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歌曲中的歌词描绘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如节奏、旋律等,并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于音乐的节奏、旋律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对于一些细节部分,如音乐符号的解读、音乐术语的理解等,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较为内向,不敢大方表现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机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叮铃铃》这首歌曲,掌握其基本的节奏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节奏:歌曲中的节奏较为欢快,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节奏感。
2.旋律:歌曲的旋律较为简单,但其中有一些音高较高,学生需要准确地演唱。
3.音乐术语:歌曲中出现了一些音乐术语,如“减弱”、“强音”等,学生需要理解其含义。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术语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歌曲《叮铃铃》的乐谱和歌词。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
3.教师准备一些音乐道具,如小铃铛、手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叮铃铃》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歌词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歌曲的乐谱和歌词,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湘教版四年级下第十课《叮铃铃》教学设计本单元围绕“快乐乡村生活”这个主题,精选了具有浓郁湖南地方特色的歌曲《叮铃铃》、台湾民谣《清晨》以及民间锣鼓“蛇蜕壳”三个教学材料,让孩子们从快乐的音乐中感受美好的生活,抒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本课为湘艺教材第十课的教学内容,《叮铃铃》是一首带有湖南民歌风味的儿童合唱歌曲,用几个骨干音巧妙组合勾勒出高山白云、快乐的牧童、活泼的羊群等组成的美景。
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描绘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牧童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中“叮铃铃”既是羊群铃铛的声音,也是人们希望和收获的象征。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思维方式逐步转向理性思维,随着孩子们的视野的拓展,除了接触音乐课本音乐外,开始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喜好,同时也对我们民族民间的音乐也产生了一些兴趣。
二、课程标准小学音乐课标准要求以下:1、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是人格。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课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活动参与放在主要位置。
4、鼓励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浅质。
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用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注意装饰音和力度记号的表现作用,能将活泼、欢快的情绪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能在演唱和歌表演等形式中,感受歌曲的情绪,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表的对家乡的热爱。
3、情感目标:能够自信地参与表演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学法教法本课由学唱《叮铃铃》、听赏《蛇脱壳》以及歌曲《清晨》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课我以学生为本,根据歌曲的情境和结构设置教学环节和方法,通过情境设置和引导,做到化难为简,既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也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指导。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伴奏《叮铃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叮铃铃》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伴奏曲,歌曲以清新的旋律和简单的节奏展现了铃声的美妙。
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感受铃声的韵律,并通过演唱和伴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歌曲难度适中,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和声、伴奏等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叮铃铃》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对和声、伴奏的认识,提高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和声、伴奏部分较为复杂,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2.歌曲的节奏变化较多,学生需要灵活运用。
3.部分学生对团队协作中的音准、节奏控制有一定难度。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演唱和伴奏示范,引导学生跟随。
2.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练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
2.准备乐谱、教材等相关资料。
3.准备乐器,如钢琴、吉他等。
4.准备教学场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练习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叮铃铃》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铃声的韵律。
提问:“你们能听到歌曲中的哪些声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乐谱,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
重点讲解和声、伴奏的部分,让学生对歌曲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和伴奏练习。
先从简单的部分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0.1 《叮铃铃》湘艺版一. 教材分析《叮铃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选自湘艺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歌曲以清脆的铃声为主题,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歌词描绘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培养音乐审美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节奏和旋律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喜欢表现自己,对富有童趣的歌曲更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较弱,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个别辅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叮铃铃》的演唱,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4.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童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跳动。
2.歌词的理解和表达。
3.合唱部分的协调。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3.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魅力。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和旋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乐器:钢琴、铃鼓等。
3.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等。
4.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叮铃铃》,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引导学生谈论对歌曲的初步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逐句教唱歌曲,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跳动。
教师个别辅导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相互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