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 格式:pptx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6
梨花风起正清明的阅读答案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实验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弄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蛮横,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
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
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坚信不疑的。
清眀节的诗《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 纷纷:形容多。
-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 借问:请问。
-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路上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奔波,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欲断魂”三字,将行人心中的愁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然而,行人还是想振作起来,于是他向人问路,想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寒;更重要的是,借此消散心头的愁绪。
在牧童的指引下,找到了杏花村。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
三、作者介绍:杜牧(803 年-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四、运用片段:“哎呀,今天这雨下得,真跟那诗里说的一样,清明时节雨纷纷啊!”我一边抱怨着,一边加快了脚步。
《苏堤清明即事》原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一、衍生注释:- 苏堤:元祐间苏轼官杭州时建于西湖。
-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6篇)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半山春晚即事》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借物抒情散文:梨花风起正清明静静的看着天空,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发现,原来完美已渐渐老去。
逝去的美好,只能留给回忆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
下面是有借物抒情散文,欢迎参阅。
借物抒情散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时节,扫墓缅怀先人本是国人习俗,也是人之常情。
而如今,像“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般的清明节已经渐行渐远。
在年节的祭奠中,比纸钱正规、漂亮,且面值往往极大“冥票”可谓是祭品中的香饽饽了,而这些耗费资源制造出来的“冥票”,与鲜花、菜品一起,或是灰飞烟灭,或是长留坟前……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我国每年花去的丧葬费达70多亿元。
面对这种荒唐祭品畅销的局面,凡理智之人都会感到震惊和忧虑。
虽然我们都明白“人死如灯灭,犹如汤浇雪”,都知道“死后风光,不如活着尽孝”。
但是,每当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免俗”,往往非常自觉、非常虔诚地加入到这种“浪费”的行列中。
或许有人认为,清明的“浪费”是文化必要的代价。
“茶有茶道,酒有酒道”,这里的“道”就是文化的仪式。
若无“道”,虽然茶还是茶,酒还是酒,但喝茶、饮酒总会觉得缺少了灵魂似的。
正如宋朝诗人王禹俏所言,“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文化的表达需要一种载体,一种仪式,否则文化就变得空洞和教条。
而我始终相信,自我砥砺才是对先人的最好缅怀。
多少人给已故亲人修建豪华大坟,殊不知亲人生前渴盼的只是你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又有多少人因亲人已故悲痛欲绝,一蹶不振,殊不知亲人生前渴盼的只是你擦干泪水,在悲伤中站起来。
曾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位富豪邻居,将大部分遗产传给了他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儿子,可因慈父的死悲痛欲绝的儿子迷恋上了赌博,万贯家产一朝化为乌有。
而最让人痛心的是,他自己也萎靡不振,欲了结一生……而我也无法忘记,汶川人的苦难,是何等地让举国黯然神伤。
而当国旗徐降,时间停下,一个崛起的民族更加奋发自强。
高考文学类阅读《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很多高考生对语文文学阅读题感到头疼,要想在这类题上得高分必须多进行阅读练习,接下来为大家带来高考文学类阅读《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行练习。
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
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一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
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
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
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
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
宋代-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苏堤清明即事
宋代-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翻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吹的时候便到了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出了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注释:
①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②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④笙歌,乐声、歌声。
④属,归于。
⑤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
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
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⑥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⑦梨花风,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⑧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
南宋后期诗人。
成都市第八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2.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3.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4.古诗文阅读春日秦观①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5.古诗阅读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宋]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长恨歌摘抄赏析《长恨歌》摘抄赏析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瑰宝之一,以其婉约动人的词句和深情细腻的描写,让读者领略了文人豪气与众多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
以下是《长恨歌》的部分摘抄,通过细细品味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深意与艺术魅力。
1. 在一望无际的长恨辽阔之地,我用一片凄美的心情抚摸着美丽的江山,思绪飘远,留恋不舍。
长恨辽阔,旷远无边,这样的描述让人感受到长恨的广袤气魄。
作者通过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将江山的美丽与自己纠缠在一起,表达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2. 明月皎皎照江楼,青鸟飞起不绝休。
忽闻水上琵琶音,主人忘归客不知。
明月皎皎,青鸟飞起不绝休,琵琶音声,这一系列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月夜的江楼之中。
在这个恍如隔世的环境中,忘情弹奏的琵琶音似乎唤醒了主人对于迷途客人的思念。
3.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银鞍金络寒香瘦,梨花风起正清明。
这一段琅琅上口的押韵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银鞍金络寒香瘦,梨花风起正清明,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4. 人生如梦不可贪,何事悠悠难自安。
长恨歌中凄断肠,风波滚滚泪长湿。
这一段文字流畅而有力地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人生如梦,不可贪,这是一种对于时光流转的警示和对于珍惜当下的呼吁。
长恨歌中凄断肠,风波滚滚泪长湿,以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悲怆和痛苦。
5. 红颜弹指老,切切怀人盼。
自识云中谁寄书,泪雨霏霏哭征鞍。
红颜弹指老,切切怀人盼,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逝去青春和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
自识云中谁寄书,泪雨霏霏哭征鞍,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长恨歌》以其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的诗句,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及自己一生的思考。
每一句都饱含深情,将作者的情感和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深深地融入其中。
通过对《长恨歌》的赏析,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白居易的文学才华,更能够领略到他对于爱与时光的思考和思念。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3.古诗文阅读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