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联欢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狱中联欢(2篇教案+相关资料)1【教案1】课题:狱中联欢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狱中联欢》2、教材类型:剧本3、适用人群:高中生4、教学目标:(1)能理解剧本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2)能分析剧本的主题和社会意义;(3)能通过表演,深入理解剧本中的情节和寓意。
5、教学重点:情节分析和表演技巧。
二、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让学生参与表演,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3、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讲述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并引入《狱中联欢》的主题:狱中的自由。
2、学生阅读要求学生预习剧本,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3、学生自由讨论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到底是如何刻画的?大家对于自由的定义又是什么?4、学生表演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来表演剧本中的情节和场景。
5、学生分析从剧本中分析出主要的人物和情节,并讨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6、教师点评教师对于学生的表演和分析进行点评,并加以引导。
四、教学评价1、考试成绩。
2、课堂表现。
【教案2】课题:狱中联欢一、教学目标1、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于剧本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3、通过分析剧本,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和人性的复杂性。
二、教学内容1、情节分析。
2、人物性格分析。
3、表演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引入本课的主题:狱中的自由。
2、阅读剧本让学生阅读剧本,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尝试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组表演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来表演剧本中的情节和场景。
4、角色分配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并在小组里面进行分工合作。
5、表演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提高表演技巧。
6、展示和点评让每个小组在班级面前表演,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表演技巧。
四、教学评价1、考试成绩。
2、课堂表现。
3、表演成绩。
资料1:《狱中联欢》电影信息导演: 黄凯峰主演: 张翰 / 吉克隽逸 / 张乃明类型: 剧情 / 喜剧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普通话上映日期: 2017-08-17(中国大陆)片长: 103分钟资料2:《狱中联欢》剧本取自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一部以狱中自由为主题的舞台剧。
语文六年级《狱中联欢》教学设计【优秀3篇】语文六年级《狱中联欢》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时代背景;2、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四件事。
教学过程:一、解题。
1、齐读课题,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2、教师酌情补充。
(渣滓洞集中营)二、指导预习。
1、指名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这片课文节选自优秀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具体而生动的向我们描述了革命前辈所进行的狱中斗争。
3、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再跟大家讨论。
)三、默读课文1、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2、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4、在�四、反馈自学情况。
1、认读“猩、诙、谐、镣、蒋”5个字并组词。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扭转乾坤: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乾坤,天地。
妄加评论:乱评一气。
妄,胡乱。
猩猩: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是人却没有人的心肝,所以难友们给他取了这么一个绰号。
崩溃:完全破坏,垮台。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的巨大而彻底。
江姐:是小说《红岩》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位革命者,小说中的全名是江雪琴。
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留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被敌人枪杀,她的母亲因难产去世。
是难友们给她取了这个美好的名字。
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住的国土。
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以获得光明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苍劲:苍老挺拔。
课文里指字写得成熟、有力。
洋溢:充分流露。
诙谐:形容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参禅:原为佛教名词,指彻底理解了佛教禅宗的奥秘。
这里借用这个佛教名词,说的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挑剔:挑毛病,找碴儿。
博得:取得,得到。
劣绅和土豪:指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
狱中联欢(2篇教案+相关资料)目录•教案一:狱中联欢活动安排•教案二:狱中联欢教学步骤•相关资料教案一:狱中联欢活动安排活动背景狱中联欢是为罪犯提供一种机会进行社交和娱乐活动,以缓解他们在监狱中的压力和孤独感。
通过组织狱中联欢活动,可以为罪犯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他们的情感释放和心理健康。
活动目标•促进罪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罪犯在监狱中的心理状态•培养罪犯的艺术和表演能力活动内容1.活动主题:艺术表演2.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持续8周3.活动地点:监狱礼堂4.活动流程:–第一周:介绍活动目标和内容,鼓励罪犯参与–第二至五周:组织练习和排练–第六周:进行内部展示,由其他罪犯担任观众–第七周:进行外部展示,邀请相关机构和公众观看–第八周:总结活动成效,并讨论下一期活动主题活动资源•音响设备:提供音乐播放和演讲的设备•舞台道具:提供舞台和布景道具•衣物道具:提供服装和化妆道具•演员招募:通过监狱内部征集参与者教案二:狱中联欢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活动目标和内容在第一周的活动中,首先介绍狱中联欢的目标和内容。
解释该活动的意义和目的,鼓励罪犯参与其中。
讨论艺术表演的形式和各种表演形式的特点,以及表演的重要性。
步骤二:组织练习和排练在第二至五周,组织罪犯进行练习和排练。
根据参与者的兴趣和特长,分配角色和表演任务。
提供必要的训练和指导,以帮助罪犯们提升他们的艺术和表演能力。
鼓励他们在表演中发挥个人特长和创造力。
步骤三:进行内部展示在第六周,组织内部展示,由其他罪犯担任观众。
这不仅可以让参与者展示他们的成果,还可以增强团队合作和表演技巧。
展示后,进行评议,鼓励大家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步骤四:进行外部展示在第七周,组织外部展示,邀请相关机构和公众观看。
通过这样的展示,罪犯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关注和认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
同时,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罪犯改造和复员工作的机会。
步骤五:总结活动成效在第八周,总结活动成效,并讨论下一期活动主题。
狱中联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狱中联欢》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2)树立学生面对困境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狱中联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狱中联欢》;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狱中联欢》的作者及其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情感的理解;(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为课后学习提供指导。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结合课后练习,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文《狱中联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学会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气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学生能够认识到团结协作和乐观精神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课文《狱中联欢》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意图。
2.2 课文内容: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狱中联欢》,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解读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3 词汇和句型: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狱中联欢》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狱中联欢》,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3 讨论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解读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4 口语表达和写作: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讨论和分享。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技巧,创作小故事或感想文章。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4.2 口语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狱中联欢》的文本,可以是教材或相关资料。
5.2 词汇和句型卡片:制作词汇和句型卡片,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5.3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有条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狱中联欢》情感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狱中联欢》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狱中的生活,敦促学生珍惜自由,了解宽容与友爱。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该篇文章,使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情与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生命的重要性,珍视自己的生命,一起探讨生命的真谛。
在众志成城的团结中,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学会宽容、建立友情、增加人生经验,学会去思考,去感受。
二、教学方法1.导入法:运用拓展思路、激发兴趣等导入方法,在引入文章之前,采取一些情境或歌曲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主题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互动法:通过问题发掘、疑点解答等互动形式,使学生积极交流、思考、表达,提高学生阅读、思考、表达能力。
3.体验法:利用角色扮演、情境再现、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感知与体验。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一下人的生活中哪些最重要,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思考兴趣。
2.精读与解读:教师在全班读过《狱中联欢》后,在黑板上进行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对难以理解的一些语句进行解析,激励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3.讨论与交流:教师参照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加强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思考深入。
4.课堂演示:由学生代表们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演,在小组当中进行演示,并对其他组的表演进行评论和评价。
5.作业布置:教师以作文的形式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人生哲学,就文章中表现出的精神与思想进行阐述。
四、教学反思《狱中联欢》情感教育教案旨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对自由、宽容、团结等人类情感的认识,同时通过教学将这些情感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对自由、宽容、友爱等情感的理解和感受也得到了加深,在教学中也能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狱中联欢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狱中联欢》的故事背景,理解小说所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者的高尚品质。
2. 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主人公的敬爱之情。
3. 学习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狱中联欢》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者的高尚品质。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主人公的敬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狱中联欢》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狱中联欢》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典型的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
2.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3.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四、情感教学(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狱中联欢》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者的高尚品质?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者的高尚品质。
2. 学生谈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者高尚品质的作文。
2. 搜集更多关于《狱中联欢》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联欢活动对革命者有什么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狱中联欢》是一部以狱中生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牢狱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以身陷囹圄的罪犯们为主要人物,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独到的刻画,生动再现了狱中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一、文学欣赏教案1、教学主题通过本次文学欣赏教学,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狱中联欢》这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人性关怀和道德理念。
2、教学目标(1)了解《狱中联欢》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旨。
(2)认识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形象以及其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意象和隐喻。
(4)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教学重点(1)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
(2)文章中的意象和隐喻。
(3)文章中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4、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文章中的主题和思想。
(2)如何理解文章所涉及的意象和隐喻。
(3)如何把握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5、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讲解,呈现出作品中的各个方面。
(2)导读法:通过阅读课前讲解相应的背景材料和内容摘要,指导学生进行这部作品的阅读。
(3)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以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内涵。
6、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的背景介绍。
(2)文学作品的主题及其探究。
(3)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其体现。
(4)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隐喻及其深层含义。
(5)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7、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本文学作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本作品产生兴趣。
(2)讲授讲解本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和结构特点,并指出作者所采用的各种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达到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深层内涵,营造教学氛围。
(3)导读让学生阅读本文学作品,并根据阅读的内容进行分组小组讨论,以发现和理解这部作品的有关隐喻和意象。
(4)分析根据阅读和讨论的结果初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和情感,找出作品中的主题和内在联系。
(5)总结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收获,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内容,升华思想情感。
《狱中联欢》教案教案:《狱中联欢》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的善良与坚韧;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和寓意;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和寓意;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播放小说《狱中联欢》的封面或相关图像,引发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猜测。
并询问学生对战争时期人性的理解和观点。
2. 预习导航(10分钟)在白板上列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小说简介或扫读小说章节,预测每个人物的角色和命运。
随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说的主题和寓意。
3. 详细阅读(20分钟)让学生详细阅读小说《狱中联欢》的第一章,并注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情节,以及作者传递的信息和主题。
读完一段后,让学生进行简要讨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和解答。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和寓意,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5. 板书总结(5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在板书上总结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寓意,以及学生的观点和理由。
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补充。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小说《狱中联欢》的阅读,并撰写读后感,要求结合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狱中联欢》的主题和寓意,并能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还鼓励学生为社会问题关注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续)五、拓展阅读(20分钟)在学生完成小说《狱中联欢》的阅读后,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战争、人性与团结等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和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认识“渣滓洞、参禅、乾坤、崩溃猩猩”5个词。
2、了解文章背景
二、过程方法:
1、解读文中地点。
2、共同探究图片,监狱中生活那么苦,可是共产党的党员们为什么还要举办
联欢会呢。
3、看对联,了解对联寓意
4、思考文章中特务头子为什么叫“猩猩”呢?
三、深入了解共产党员具有什么品质
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四、四人小组讨论,说说狱中联欢的过程
五、全班汇总,讨论、交流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演示《狱中联欢》情景朗读。
2、说说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二、交流有关背景资料。
1、简介背景,导入新课,解读渣滓洞。
开国大典即将在北平举行。
山城重庆仍被国民党反动派盘距。
在那里的中美合作所(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仍关押着秧多革命者。
从全国形势看,国民党反动派已彻底失败。
他们不得不玩弄“停战”的把戏,伺机进行反扑。
渣滓洞特务对被囚
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姿态,革命前辈利用这一机会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联欢会,以巧妙的方式同敌人进行斗争。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投影片:自读课文,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
唱歌()-→()-→()
2、学生自读课文,填写,交流。
四、回读重点段。
1、“贴春联”段。
(1)自读,体会春联的含义。
(2)小组内派一名代表,随意读一副春联,说说含有的意思。
(3)在小组自由交流的时候,其他同学适当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①“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形容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横额“扭转乾坤”含有推翻反动派之意。
②“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意思是在敌人的监牢中坚持学习领悟马列主义的革命真理。
横额“极乐世界”道出了革命者掌握了革命真理的乐观心境。
③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旧景”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新春”指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的前景。
同横额“苦尽甜来”一起,表达了革命者坚信革命即将胜利的信念和对革命前途的憧憬。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借用古人的诗句,既表达了对反动派的蔑视(阻止革命胜利是徒劳的),又表达了对胜利(红杏出墙)的企盼、横额“大地回春”生动概括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⑤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这幅对联概括了革命者非人的铁窗生活。
根额“乐在其中”,表达了革命者视苦为乐的革命情怀,也是对反动派迫害革命者的巧妙揭露。
(4)质疑:革命者为什么要贴这些春联:讨论交流。
(抒发了革命情怀,同敌人进行既巧妙又坚决的斗争)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表演节目”段。
(1)思考:监狱里的革命前辈都表演了哪些节目?他们为什么在敌人的魔掌里还那么欢乐。
(2)学生讨论、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革命者的感慨和赞叹。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总结。
1、总结:课文通过记叙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前辈庆祝1949年元旦的联欢过程,表现了革命前辈巧妙的斗争艺术,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背诵五副春联。
2、课后读《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