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降脂方案亟需优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个体化选药优化血脂异常/高血压治疗策略关键字: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心里程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
但研究显示,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2)人口老龄化。
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如何应对和遏制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
大量的研究证明,心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已经非常明确,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等。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中,需对危险因素予以积极的干预,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为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更有效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这两个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先声默沙东公司赞助的重点关注血脂异常、高血压优化治疗的“心里程”项目于近日正式启动。
“心里程”项目将整合国内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将血脂异常、高血压的最新研究进展、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传递给广大临床一线医生,以期提高我国国内医生的整体诊治水平。
期待通过“心里程”项目的运作,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充分认识高血压、血脂异常对患者的危害性,从而加强规范治疗,有效改善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现状。
基于危险分层优化血脂异常治疗策略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物质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是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众多循证医学证据证实,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各国权威指南一致推荐降低LDL-C 是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
目前各国权威指南均针对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血脂异常患者制定了相应的LDL-C降脂起始及治疗目标,危险分层越高的患者其LDL-C治疗目标值越低。
中国人更应使用中国降脂方案!指南推荐“起始中等强度他汀”!看赵水平教授谈中国人的降脂方案近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由于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趋势日趋严重,更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形成严峻挑战。
在全国,每年就约有240万人死于ASCVD,占所有死因的1/4[1]。
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其他含有载脂蛋白B(Apo B)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壁内的蓄积可诱发复杂的炎性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始动环节[2]。
可见,有效控制LDL-C等胆固醇水平,是防治ASCVD的关键。
然而HPS2-THRIVE研究发现,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的血脂管理是有所差异的。
在此,“医学界”有幸邀请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赵水平教授,围绕血脂管理以及适合中国人的降脂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与解答。
中西方人群胆固醇差异大,降脂用药需谨慎HPS2-THRIVE研究是由中国与欧洲合作完成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探究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二级预防试验。
赵水平教授指出:“该研究的特殊之处在于:入组患者包含了一万多名中国人,对我国和国际血脂异常治疗和ASCVD 二级预防有重大意义。
”最后结果显示,使用同等剂量的他汀治疗,中国心血管病患者肝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欧洲患者,肝酶升高率(>正常值上限3倍)超过欧洲患者10倍,肌病风险也高于欧洲人群10 倍。
而且采用完全相同的他汀药物和剂量,中国人群比欧洲人群的LDL-C达标率更高得多。
当时众多学者专家对此感到差异,并于香港专门组织了HPS2-THRIVE研究专家讨论会,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赵水平教授就曾参与其中,对此,他表示:“当时我就认为,中国人无法耐受大剂量他汀。
因为在血脂的管理上,无论是进化环境或者基因的改变,必须要承认人种之间的差异,一概而论是不现实也不理性的。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降血脂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与高血脂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动脉粥样硬化也是由于高血脂引起的。
在降血脂方面的用药是医学临床药物试验中较为常见的一项,降血脂药物主要是指能够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及(或)血浆胆固醇的药物,本文将对近年我国降血脂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一个基础的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降血脂药物;高血脂;应用;进展近年研究表明,我国高血脂症发病率在不断的升高且趋于低龄化,动脉硬化通常是由高血脂症引起的,同时也会引发其它各种类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等高危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而降血脂治疗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药物治疗,故而降血脂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医学研究中的重点,也是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
下文将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一个基础的介绍。
一降血脂药物的研究现状1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别称为羟戊二酰辅酶A还原抑制剂,在目前降血脂临床应用中,应用较为广泛,且效用较好。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作用于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原理主要是,在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对该阶段需要的酶类:限速酶HMG-CoA,的合成进行抑制,进而抑制患者胆固醇的合成,同时,促进细胞表面LDL 受体的反馈性表达,增加细胞内LDL受体数量,使LDL受体活性增强,在降低胆固醇合成的同时加速LDL、VLDL、IDL的清除,以此达到降低细胞内游离的胆固醇的目的。
他汀类药物常见的有: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其中后三种药物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
2 烟酸类降血脂药物烟酸类降血脂药物的研发时间长,研发程度也较为完善。
该类降血脂药物属于B族维生素,即代谢的辅助因子中的一种,其降血脂机理主要是通过影响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 2(DGAT-2),降低血浆内LDL-C与TG浓度,进而抑制VLDL 的合成,同时升高HDL-C,从而起到理想的降血脂作用。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引言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近20余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如北京,监测结果显示,从1984年到1999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明显上升,预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
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
与此同时,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的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在我国也十分常见。
调查发现中国人群血清脂质水平和异常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血清TC和LDL-C升高率的分布特点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富裕农村高于贫穷农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提示我们在经济转型期血脂异常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TC和LDL-C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高,到50~69岁组到高峰,70岁以后略有降低,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CO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甚至高于男性(附件2: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血脂在人群中的水平及分布状况)。
这些分布特点表明血脂异常的防治应以城市和富裕农村、中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女性为重点。
在1996年底全国血脂研讨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1997年在有关方面专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旨在为各级医务人员在防治实践中提供科学依据。
1998年对全国多家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省部级医院、地县区级医院和乡村医院或卫生所1573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血脂合适范围的回答正确率仅30%~52%,对开始膳食治疗的血脂水平的回答正确率仅12%~13%,对开始药物治疗的血脂水平和血脂控制目标的回答正确率不及25%。
降脂治疗与管理新理念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健康饮食习惯的普及,高血脂症已成为人们健康的“杀手”。
高血脂症以其潜在的危害性和不容忽视的发病率,受到了广大医学界和患者的关注。
为了改变现状,降脂治疗与管理的新理念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和探索。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而导致的代谢紊乱,主要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的异常升高。
高血脂症在人体内会形成血管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降脂治疗与管理的新理念就是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以及合理运动等方式来降低脂质的含量,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的目的。
首先,降脂治疗与管理的新理念注重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习惯性的选择方便食品和外卖,这些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的脂肪、盐和糖分。
因此,新理念强调患者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工作压力,同时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其次,降脂治疗与管理的新理念强调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正确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含量。
患者应该选择低脂、低糖、低盐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此外,要避免摄入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鲜奶油、椰子油等,同时减少食用油脂的量,尽量选择橄榄油、菜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品。
再次,降脂治疗与管理的新理念提倡合理运动。
运动是改善人体代谢功能、增加脂质消耗的有效方式。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天坚持一定的运动量。
此外,患者也可以选择一些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质量,提高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的燃烧。
最后,降脂治疗与管理的新理念还包括药物治疗和定期检查。
对于一些血脂异常明显或伴有其他代谢紊乱的患者,可以辅助使用一些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同时,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血脂检查,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如何“中国式降脂”?作者:苏暄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20期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统计报告,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高血压患者超过3.3亿人,血压在正常高值的超过3亿人;有60%成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
在2016年刚刚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预防指南》高血压被列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明确提出了对高血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
在当前整合医疗资源、惠及多数患者的医疗大环境下,心血管病防治需兼顾花费和效益,长期降胆固醇治疗更需兼顾长期获益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选择适合中国人群的降脂药物和剂量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一级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受到的关注和期待也就不言而喻。
2016年10 月 14 日,在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高血压病房及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孙宁玲教授对今年8月刚刚发布的《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一级预防专家共识》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高血压患者血脂管理,如何优化?孙宁玲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规范血脂管理的历程。
为了优化血脂管理,我国多学科专家一直在积极探索出台相关的治疗指南和凝聚共识。
从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年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和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到2015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及2016年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这些共识和指南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提出了血脂调整的关键性理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性意见。
2016年8月,《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表,这一共识的发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2019)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2019)发布。
这也是基于最新临床证据,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对2014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进行的修订。
其中要点总结如下。
一. 推荐LDL-C为调脂治疗主要靶标,非HDL-C为次要靶标在保证LDL-C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将非HDL-C控制于目标值范围,尤其甘油三酯(TG)水平在2.3~5.6 mmol/L (200~500 mg/dl) 时。
若TG水平严重升高≥5.6 mmol/L(500 mg/dl)时,为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首选降低TG药物。
二. 建议ASCVD患者并存以下情况之一者列为超高危人群:1. 复发的ASCVD事件(下列事件2年内发作两次或以上:ACS、缺血性卒中/TIA和急性肢端缺血);2. 心、脑或外周动脉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糖尿病;近期ACS(1年内);LDL-C≥4.9 mmol/L(190 mg/dl);3.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两支或以上主要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
其他危险分层的标准见表1表1. 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注*: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BMI≥28 kg/m2、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三. 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表2. 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目标值四.调脂治疗综合策略无论是否接受药物干预,都须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坚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限酒和保持理想体重。
对于未确诊ASCVD的人群(除LDL-C 水平≥4.9 mmol/L者),可根据心血管病危险等级确定其LDL-C目标值。
经过积极生活方式改变,LDL-C值仍不达标,可考虑启动他汀治疗。
五.极高危ASCVD患者:要求LDL-C<1.8 mmol/L(70 mg/dl),在生活方式改善基础上启动他汀治疗,若治疗后LDL-C仍≥1.8 mmol/L(70mg/dl),建议联用依折麦布,如仍不达标,可考虑加用PCSK9抑制剂。
中药降脂药品营销策划方案一、市场概况和竞争分析1. 市场概况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药物,中药降脂药品作为一种中医药,具有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健康的功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血脂异常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一大部分人选择中药来调节。
目前,中药降脂药品市场规模达到xx亿元,年均增长率为xx%。
2. 竞争分析中药降脂药品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品牌包括xx、xx、xx等,各品牌的产品线较为完整,市场知名度较高,竞争优势明显。
同时,市面上也存在一些无效、劣质的中药降脂药品,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疑虑和不安。
二、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定位1. 目标市场中药降脂药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那些血脂异常、需要降低血脂的人群。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上的中年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
这部分人群更容易患上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对于中医养生和中药疗效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可。
2. 消费者群体定位消费者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1)血脂异常的中年人:他们希望通过中药来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2)对药物耐受性较低的人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中药降脂药品,避免药物副作用的风险;(3)注重健康养生的人群:他们在关注中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同时,也寻求中药的养生效果。
三、产品定位和特点1. 产品定位将中药降脂药品定位为安全、有效、具备中医特色的降脂产品。
通过科学配方、合理用药,帮助消费者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健康,同时提升中医药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2. 产品特点(1)中药文化:产品注重中药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强调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技术创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使产品更加安全、有效;(3)个性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方案,根据不同血脂状况和体质特点,调整药物组方。
四、营销推广策略1. 传统广告宣传(1)电视广告:制作有趣、温馨的电视广告,强调中药降脂药品的效果和安全性;(2)报刊广告:在健康、养生类杂志、报纸上刊登广告,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3)宣传单页:制作中药降脂药品的宣传单页,在医院、药店、社区等地方发放。
陆宗良教授:再谈国人调脂治疗从强化降脂到全面调脂(2011-06-27 10:20:14)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进行的无关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调脂治疗开始受到关注,近年来提出“强化降脂”理念,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越低越好”,但调脂治疗是不是真的“越低越好”以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临床意义究竟有多大等,这些仍是值得临床医生深入思索的问题。
1他汀的“反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的5个里程碑式的研究[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胆固醇和冠心病复发事件试验(CARE)、普伐他汀对缺血性疾病的长期干预研究(LIPID)、西英格兰冠心病一级预防研究(WOS)及德克萨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TexCAPS)][1-5]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
“强化降脂”、“降脂达标”成为热点话题,只要将患者血中的LDL-C水平降低,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预防都能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的观点受到关注,这奠定了他汀应用于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理论基础。
带来了一场他汀的“反动”,为他汀类药物防治冠心病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这些研究一致提示,通过用他汀药物调理血脂,可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及死亡危险明显下降,未见脑出血、肿瘤等非冠心病死亡事件的增多,从而可明显降低总死亡率。
临床已获得了如下共识:“调脂治疗冠心病,首要目标是降低L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首选的药物是他汀”。
发表于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6]提出冠心病及其等危症的患者LDL-C治疗目标值应在100 mg/dl以下,同时2004年美国根据新颁布的一些临床研究结果对ATPⅢ作了修订和补充[7],在原有危险分层(低危、中危、高危)基础上增加极高危人群,将伴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和多重危险因素(例如代谢综合征)患者列为极高危;而且强调对于极高危人群,LDL-C水平应降至70 mg/dl或以下,方能有效防治各种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的预后。
国人降脂方案亟需优化
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2013上报告了血脂异常国际研究(DYSIS)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中,很多人尽管一直接受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降脂药物治疗,但仍存在持续性血脂异常,其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的治疗达标率仅为62%和49%,难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专家认为,现行的降脂治疗方案可能亟需优化。
高血脂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最严重的危险因素。
增高的血脂可以说是血管中的“垃圾”,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会对血管造成严重的破坏,是引起冠心病、心梗的“元凶”,它们可以损伤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损伤后,内皮下层组织暴露,血液中增高的脂质就会通过损伤的内皮进入到血管壁,沉积于血管内皮下,使血管内皮增厚。
同时,在人体发挥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会迅速黏附、凝集于受损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班块。
粥样斑块又可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不易破裂,但会逐渐变大,使血管腔变窄,造成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引起冠心病心绞痛、脑供血不足;不稳定斑块容易突然破裂,斑块内涌出的物质形成血栓,随血流运行到大脑、心脏,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危险的心脑血管事件。
实际上,早有医学专家认识到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的不足之处,因而提出了降脂抗凝的“金三角”方案,所谓“金三角”方案就是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三药合用,可以降脂抗凝、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心脑血管病发生。
其中,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阿司匹林抗凝,通心络胶囊与他汀类组合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司匹林组合可以增强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效果,并能明显改善阿司匹林抵抗,据统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24%的人失效,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而同服通心络后,可以继续让阿司匹林发挥作用。
还有一部分人长期应用阿斯匹林引起胃肠道出血,应用他汀类药物引起了肝功能异常,这种情况下,单用通心络胶囊仍可起到较好的降脂抗凝的效果。
通心络胶囊含有五种独特的虫类药成分,其中的多种酶类、水蛭素等可以清除血管中的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抗凝集的血小板,从而使血流顺畅,心脑供血恢复正常。
最近几年的大量研究显示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女性心脏病和癌症,但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是阿司匹林可降低卒中的发生。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150毫克,在服药前后各饮用半杯水,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