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第六章税收效应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47.0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税收2。
征税对象3。
纳税人 4.税率 5.超额累进税率 6.减税、免税7.起征点与免征额8.税收体系1。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2。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二、判断题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无偿性是第一性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6.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成计税价格。
第六章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在现代税制体系中,所有税种都影响经济行为。
它们在把资源从个人和企业那里转移到政府的过程中,会以某种方式改变各行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
当然,不同的税种将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也不会相同。
本章主要考察税收对家庭储蓄、私人投资、劳动供给等微观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我们在详细分析税收对各种经济行为的影响之前,首先要理解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理解税收影响经济行为的关键。
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一般含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价格变动情况下商品购买调整时使用的两个概念。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1)你能以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发生变化;(2)你的收入的全部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如果商品A的价格下降了,这意味着你为购买商品A可以少放弃一些商品B;同时,还意味着你的货币收入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A。
前者指的就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后者指的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具体来说,收入效应是用来说明,一种商品购买量的增减,是因价格引起的某一固定收入购买力的变化造成的。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收入效应就会使人们以既定的收入购买的商品减少了。
简单来说,收入效应是指因收入的购买力下降或上升对商品消费所作的调整。
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用一种价格下降的商品替代其他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增加对价格相对下降的商品的需求。
换言之,替代效应是指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对其开支结构所作的调整。
二、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简要回顾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基本含义之后,我们用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即一种税完全由消费者负担的情况来说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假定一个人的收入是固定的,他在衣服和食品这两种商品之间作出选择。
税收效应一、税收效应1、税收效应(Tax Effect):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
(税收效应是与税收中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2、思考:税收效应与税收职能的联系和区别。
3、税收效应的分类:(1)从税收对纳税人的影响来看,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所谓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
税收的收入效应本身并不会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它只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
但因收入效应而引起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作出的进一步反应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
例如,累进税率的提高,使得工作的边际效益减少,人们就会选择休息来代替部分工作时间;又如对某种商品课税可增加其价格,从而引起个人消费选择无税或轻税的商品。
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
(2)按影响的具体对象,可分为税收的行为效应(比如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储蓄,私人或企业投资等等按影响的不同层次,分为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消费行为与生产行为、私人储蓄、私人投资及劳动供给)与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收入分配)。
)与福利效应(私人、企业及社会福利)。
(3)按影响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商品间接税、行为税的税收效应。
二、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1、为什么选择生产、消费、劳动力、投资、储蓄作为税收效应的研究对象:(1)微观经济学架构为基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以收入及价格变动为媒介)(2)是对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解。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
其研究的是2、税收对生产的影响税收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者财产课税使市场的供求数量较征税前有所下降,即造成企业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税收2.征税对象3.纳税人4.税率5.超额累进税率6.减税、免税7.起征点与免征额8.税收体系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无偿性是第一性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6.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成计税价格。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中性-非中性效应一种税额外税负最小甚至没有;税负是否有差别税收原则概要税收原则理论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威廉·配第-赋税的公平、简便和节省三条标准英国亚当·斯密-税制建立的四原则:公平、确定、便利、节约德国瓦格纳- “四项九原则”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充分、弹性;国民经济原则:慎选税源、慎选税种;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平等;税务行政原则:确实、便利、节省。
当代西方税收原则当代西方税收原则通常从税收的财政收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政策三个方面来立论,并据此提出了当代西方税收的三项最高原则:一是效率原则。
其具体可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二是公平原则,亦称能力原则。
具体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含义。
——根本原则三是机能财政原则,亦称“稳定经济原则”。
税收要成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引导和保持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水平。
我国税收原则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税收原则(1)1950~1957年的税制;(2)1958~1978年的税制;(3)1979~1993年的税制。
公平原则—平等、普遍、能力原则效率原则—行政效率、经济效率稳定原则、财政原则、受益原则、简便原则、公平税负原则、合理负担原则、取之有度原则法治原则、文明原则、等税法的定义-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税法的调整对象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从广义上讲,税法是各种税收法律规范的总和,即由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税收争讼法等构成的法律体系。
从狭义上讲,税法指的是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正式立法的税收法律,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
税法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从立法过程看,税法属于制定法,不属习惯法;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权利是从属的,)而不是授权性法规;从内容看,税法具有综合性。
作用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经济作用税法原则基本原则1、税收法律主义-可概括成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和依法稽征三个具体原则。
第6章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单一自由竞争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供求弹性如何决定流转税的税负转嫁与归宿?答:所谓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种种方式将法律规定由其承担的纳税义务变为他人负担的过程。
所谓税负归宿,指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或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
(1)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与税负转嫁的关系需求弹性即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也就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通过需求弹性系数E dp衡量:Q为需求量,△Q为需求变动量,P为价格,△P为价格变动量;△Q/Q为需求量变动系数,△P/P为价格变动系数。
假定供给的价格弹性和其他条件不变,那么需求量对价格变动越敏感,即E dp值越大,纳税人通过提高卖价把税负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越困难;反之,需求量对价格变动越不敏感或越无弹性,即E dp值越小,税负越容易向前转嫁。
(2)供给弹性的概念与税负转嫁的关系供给弹性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反映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通过供给弹性系数Esp衡量。
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弹性高,意味着该商品的生产者在与原材料厂商及消费者关系上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易于把税负转嫁出去。
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弹性低,意味着该商品的生产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生产条件较不能适应课税变化,不易把税负转嫁出去。
某一种商品的供给无弹性,意味着税负完全由厂商负担而不能转嫁出去。
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意味着,征税后,税负通过涨价形式全部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3)总之,税负转嫁的主要途径是价格的变动,转嫁的幅度取决于供求弹性。
①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则转嫁给消费者或买者的部分较小,不转嫁或向后转嫁部分大;②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则转嫁给消费者或购买者的部分大,不转嫁或后转部分小;③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则往往由供给和需求两方共同负担税款,即厂商可转嫁一半于买者;④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影响在时间上有差别:需求弹性可以马上影响税负转嫁,因为消费者可以马上作出购买、不购买、少购买、选择替代品决定。
第四专题税收效应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即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税收对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称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以及由此影响到社会经济运行本身。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不干扰相对价格,仅仅削弱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或减少其可支配收入,而不产生额外的效率损失。
税收的替代效应:当相对价格(即广义相对价格,它不仅指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还包括资金价格――利率、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外汇价格――汇率,以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由于政府征税而发生变化时,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发生改变。
这种效应就是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导致经济的低效率或无效。
长期以来,税收学界一直信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即税收应保持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这种观点被称为“税收中性观点”。
但是,税收中性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上描述,或者说是建立完善税制的努力方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
税收作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国家占有社会产品,总会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发生影响,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也就是说,税收实际上是“非中性”的,对税收“非中性”的情况的分析研究正是税收对经济影响的构成内容的研究。
考察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应分别置于微观主体层面和国民经济宏观层面来考察。
在微观层面中,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分析税收对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投资以及个人储蓄等的影响。
在宏观层面,主要分析税收对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
税收的“非中性”特征使得国家征税行为对纳税人带来超额经济负担和决策行为的变化。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分析税收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影响厂商和个人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产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