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第47讲探索世界的本质(学生版).doc
- 格式:pdf
- 大小:76.61 KB
- 文档页数:4
高二政治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教学内容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3、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要遵循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可以结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事例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
预习完成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和。
3、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的承担者。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和。
4、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静止是、
和。
5、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6、所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联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规律的概念(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二.教学过程一)学生讲评时事二)导入复习三)复习过程构建知识框架复习考点典型例题讲评学生学案1.构建知识体系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世界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探索世界物质性人类社会的本质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运动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认识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把握规律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典型例题自然界的物质性 D1.人们能够利用木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
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A.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C.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制作能力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为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回答以下两题。
1、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 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47讲探索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三、问题探究问题一:准确理解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2.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该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归纳总结:问题二: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3.(2015·长春模拟)“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
”这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归纳总结:问题三: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认识4.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归纳总结:问题四:对规律的理解5.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6.“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归纳总结:附:1.物质的含义2.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3(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第47讲探索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标分解考纲细化以背诵
案、教材
为载体,
以学生问
题反馈为
重点,通
过学生展
示落实基
础知识、
解决疑难
问题。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自然界的物质性、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等内容。
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一般不难。
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信息的解读,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启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考查为主。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主干知识梳理(写到背面)
三、问题探究
问题一: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2.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该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归纳总结:
问题二: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
3.(2015·长春模拟)“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
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
”这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归纳总结:
问题三: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认识
4.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归纳总结:
问题四:对规律的理解
5.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
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6.“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归纳总结:
附:1.物质的含义
2.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①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是具体物
质形态的共同特征。
②物质是不生不
灭、永恒存在的。
③物质是一个共性
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①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备物质的唯一特
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②具体的
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
③具体的物质形态
是个性问题,看得见、摸得着
联系
①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③如果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3.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4.辩证法、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形而上学的区分
类别基本观点
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运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成为进行诡辩最应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