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3 -纺织材料-1课件-苏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0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是孩子们科学探究旅程的开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以下是一些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知识点:1. 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例如阳光、空气、水和土壤。
学习植物的根、茎、叶等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动物的习性: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学习动物的分类方法。
3. 天气和气候:初步了解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风、雨、雪等。
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
4. 物质的性质:探索物质的基本性质,如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如何影响它们的用途。
5. 简单机械: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地球和宇宙: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
学习太阳系的构成,包括太阳、行星和卫星。
7. 物质的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它们的区别。
8. 能量的转换:了解能量的多种形式,如热能、电能、光能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方式。
9. 环境与生态:学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10.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够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索科学问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分享和讨论。
三年级科学教科书上册以下是一份可能适用于三年级科学教科书上册的目录:
第一单元水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
第2课《水沸腾了》
第3课《水结冰了》
第4课《冰融化了》
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第6课《加快溶解》
第7课《混合与分离》
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单元空气
第9课《感受空气》
第10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第11课《压缩空气》
第12课《空气有质量吗》
第13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14课《我们来做“热气球”》
第15课《风的成因》
第16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第三单元天气
第17课《我们关心天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版本的三年级科学教科书可能会有不同的目录和内容。
建议查阅您所使用的教科书的具体版本,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拟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拟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拟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1.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3.羽毛、面粉、纱巾、食盐它们也是固体吗?纱巾、羽毛比较柔软,面粉、食盐颗粒比较细小,但它们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都属于固体。
4.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还是固体吗?粉笔、纸、蜡经过外力作用,虽然形状、大小等改变了,但它们依然是固体。
5.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它们还是固体吗?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最后会变成小石子或沙子。
虽然它们颗粒较小,但仍属于固体。
6.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7.比较积木组的体积:可把积木组进行拆分。
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那么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
8.比较粉末堆的体积:可以把两堆粉末分别装入相同的杯子中,借助尺子或画线的方法,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从而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9.比较玩偶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也可以用埋盐法来比较玩偶体积的大小。
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其体积。
再分别把不同的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从而比较出不同玩偶体积的大小。
盐也可用沙子代替。
10.学生活动手册答案:把教室里的物品分成两类,填在下表中。
判断下列物品是不是固体,并写出理由。
写出比较不同固体体积的方法。
9.认识液体1.量筒的使用方法:①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②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2.量筒读数时,平视是正确的读数方法。
仰视和俯视是两种错误的读数方法。
仰视读出值会小于实际值,俯视读出值会大于实际值。
3.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4.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5.在水面放一根牙签更有助于观察水平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一、我看到了什么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二、校园的树木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水)、(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5.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2)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6.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外形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7.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重复按压,在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色彩。
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
树叶的形状像个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
这是一棵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三、大树和小草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动物),草是(草本动物)。
3.在校园、郊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旳生长变化》1.植物在它们旳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旳过程。
2、我们熟悉旳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旳新生命, 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裔。
不一样植物旳种子, 它们旳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性各不相似。
但种子旳里面是相似旳, 均有胚根和胚芽。
3.有些种子太小, 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
4.播种凤仙花旳环节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播种过程: 1.要挑选那些饱满旳、没有受过伤旳种子;2、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旳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旳小坑后再用土盖上, 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3、已经成株旳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 要浇就要浇透。
5、播下去旳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旳变化过程呢?(1)在透明玻璃杯旳内壁垫几层纸巾, 装进某些土壤, 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旳中间(不一样旳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水, 不要让种子浸在水中。
6.播下种子后你们做了什么?答;管理、观测、记录。
7、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旳观测活动, 要做好管理、观测和记录等工作。
8、通过观测, 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 再长茎和叶。
植物旳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旳生长速度较快。
每天约5毫米。
9、植物根旳作用: 1、吸取土壤中旳水分和矿物质;2、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0、通过科学家数年旳研究, 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满足植物生长旳需要。
11.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植物旳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旳养料。
(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托阳光提供旳能量, 运用二氧化碳和水, 制造出养料, 并释放氧气。
反应式: 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12.在制造养料旳同步, 它释放出动物和人呼吸所需旳氧气。
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花要通过花开花谢旳过程, 花凋落后成果;花包括萼片、花辨、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旳一部分发育而成旳;果实中有种子。
1、色龙在树丛中随环境改变,体色袋鼠在草原上跳的又快又远。
鸽子在空中自由飞翔2、鲤鱼的皮肤表面长有鳞片,刺猬的皮肤上长着刺。
大象的皮肤非常粗糙。
3、侧线属于鱼皮肤的一部分,多长在于身体的两侧,能够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的变化。
4、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长毛,这些长毛是中空的,无色透明。
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白色,能够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抵御寒冷5、有的动物皮肤表面覆盖着鳞、毛或甲等。
6、海燕能在暴风雨中飞翔,信天翁,能在天空中滑翔。
7、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8、有些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或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9、有的植物的身体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
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10、像菠菜这样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11、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的作用12、茎能支撑植物的身体,还能运输水分13、叶的表面有气孔,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这是叶的蒸腾作用。
14、花瓣落下来会逐渐变成土壤的一种成分15、在加热土壤的实验中,思考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的,就是在反思16、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腐殖质主要是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17、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
含沙多的是沙质土,含沙少的是黏质土。
含沙适中的是壤土。
这三类土壤渗水能力不同。
18、我国地域辽阔,土壤多种多样,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黑土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厚度有的竟达1米。
19、土壤上种植着很多农作物。
土壤的形成过程很漫长。
20、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2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2、观察岩石的特征,需要在岩石的新断面上观察。
23、花岗岩中有黑色的斑点24、给采集来的岩石分类,制作岩石标本。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以下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的大致内容:
1. 科学与日常生活:认识科学、科学的特点、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 科学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
3. 物体的重量:认识物体的重量,了解称量物体的方法。
4. 斜面:认识斜面的特点,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5. 物体的浮力:认识物体的浮力,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
6. 太阳的活动:了解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来源,认识太阳的活动现象。
7. 种子的发芽:了解种子的组成和发芽的必要条件。
8. 种子的传播:认识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9. 蒲公英的传播:了解蒲公英的传播方式和结构特点。
10. 石头的形成:了解石头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11. 铁的特点:认识铁的特点和用途。
12. 金属的特点:认识金属的特点和分类。
13. 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探究物体形状的变化。
14. 物体的软硬:认识物体的软硬程度,了解硬币的材质。
15. 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16. 空气的压力:了解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运用。
以上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可根据教材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学习和整理。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单元一:物体与材料1. 物体的分类:- 固体:有形状和体积,不能随意变形。
-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能够流动。
-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流动并且可以被压缩。
2. 材料的用途:- 金属:制作工具、建筑材料等。
- 木材: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等。
- 塑料:制作玩具、包装材料等。
3. 物体的性质:- 形状:物体所具有的外形。
- 颜色:物体所反射或透过的光的颜色。
- 大小:物体的尺寸大小。
- 质量:物体所具有的重量。
单元二:生物与环境1. 植物的生长需要:- 光线: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来源。
- 水分:植物吸收的养分来源。
- 空气:植物进行呼吸所需的氧气。
2. 动物的特征:- 形态: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形状和特点。
- 运动:不同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速度。
- 呼吸: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呼吸方式。
3. 环境保护:- 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 分类垃圾:将垃圾进行分类,方便回收利用。
- 植树造林:保护和改善环境。
单元三:天体运动1.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造成日夜更替。
- 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造成四季交替。
2. 月亮的变化:- 月相变化:月亮在不同的日期呈现不同的形状。
- 日食与月食: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星星与行星:- 星星:夜空中闪烁的光点,代表遥远的恒星。
- 行星:像星星一样亮,但会移动的天体。
以上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复习资料总结。
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植物的器官》,主要内容有: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掌握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植物器官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难点:理解各器官之间的关系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植物标本、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观察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片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特征,激发学生对植物器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以及它们的功能。
3. 实物观察(10分钟)教师拿出植物标本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各个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引导学生用彩笔在观察表格上进行记录。
4. 小组讨论(5分钟)5.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展示一道关于植物器官功能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检测自己对植物器官的掌握程度。
7.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认识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2)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植物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2. 答案:(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举例:我喜欢叶片,因为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提供能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植物器官的认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器官功能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器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