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快速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450.50 KB
- 文档页数:52
第一章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一节概述一、食源性疾病WHO指出:凡是通过摄入食物而使病原体进入人体,以致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肠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
二、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一)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爆发性。
(2)发病与食物有关。
(3)中毒病人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
(4)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二)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
(2)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动物性中毒食品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作食品。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
(4)植物性中毒食品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大麻油等)。
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薯等)。
(5)化学性中毒食品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指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
2008年,卫生部收到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45.8%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致病菌和食物:沙门氏菌(禽、畜肉)、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肉毒梭菌(发酵制品、肉制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水产品、乳制品、冷藏食品)、大肠杆菌O157:H7(肉制品)等。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1、病程短、恢复快、预后好、病死率低但李斯特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食物中毒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介绍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第一条为做好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食物中毒的管辖(一)由直接提供可疑中毒食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管辖,不能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物中毒由进食地点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管辖。
(二)接到报告的卫生监督机构应立即向有管辖权的卫生监督机构通报情况,并开展初步调查,将调查资料的原件及时移交有管辖权的卫生监督机构,有管辖权的卫生监督机构需要跨区域调查时,应将情况及时通报市卫生监督机构及有关卫生监督机构,并做好有关资料的转接工作,有关卫生监督机构务必积极协助调查处理。
(三)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管辖有争议时,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四)市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或者参加下列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详见《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总则》(三)现场调查处理:3、发生下列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时,市卫生监督机构应到达现场指导、参与现场调查处理的规定。
(五)有管辖权的卫生监督机构负责食物中毒的全面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六)有管辖权的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造成食物中毒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行政处罚。
第三条接报与上报按《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总则》规定的标准、时限、程序执行。
第四条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前期准备(一)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成立专(兼)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队伍,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赶往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每次事故应由一名领导或者监督员全面负责。
事故处理队伍的成员与人数,视本单位实际情况而定,以能同时到达发病现场与可疑事故现场开展工作为标准。
(二)调查处理必备物品1、食品:包含固体、液体无菌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等)、刀、剪、勺、镊子、吸管等。
2、涂抹:灭菌生理盐水试管(5ml) 20个以上,有条件的单位应配备选择性培养基,消毒棉拭子若干包。
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本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生的特点,为更好地制定预防及控制食物中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6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人群,进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观察其细菌性食物中毒症状、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可疑来源以及食品情况、病原学鉴定结果。
结果6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人群,其中呕吐27例,占43.5%,腹泻62例,占100.0%,发热18例,占29.0%,腹痛36例,占58.1%。
潜伏期最短1 h,最长15 h,平均潜伏期(7.41±2.13)h。
进行病原学鉴定发现,最多的病原菌类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7例,占43.5%。
结论依据样品的合理采集以及检验方法,对病原学进行正确鉴定,可显著提升诊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几率。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鉴定;样品采集;检验在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多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的形势比较严峻,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1-3]。
本次研究6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人群作为研究對象,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中心2015年5月~2017年5月的6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饭店中毒4例,小学食堂中毒3例,中学食堂中毒55例。
男37例,女25例。
年龄22~49岁。
对其呕吐物、粪便及肛拭子等样品进行采集并检验。
①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②食物中毒调查报告;③食物中毒现场采抽样品。
1. 2 仪器与试剂所用仪器设备及耗材包括棉拭子、无菌生理盐水试管、温箱、冰箱、恒温水浴箱。
所用试剂均由本疾控中心提供,包括营养琼脂培养基、XLD琼脂、MAC琼脂、B-P琼脂、肉汤培养基、碱性蛋白胨水、伊红美蓝培养基、显色培养基。
其中,分离培养基与增菌均产自于青岛高科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诊断血清产自于天津生物制品研究所,而生化微量管、细菌生化鉴定条产自于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均在有效期内进行使用。
86·FOOD INDUSTRY分析 检测 陈文财 惠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验方法泛用于遗传病诊断和微生物检验中。
(我个人认为沙门不会用)荧光定量RT-PCR检验法基于沙门氏菌fimY基因序列,进行引物和探针的设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对检测的定量标准品进行构建,可借助荧光定量RT-PCR法对沙门氏菌进行检测。
该方法操作简单、检验快速、适用范围广,在临床诊断、商品检验、食品卫生监管等领域均有运用。
多重PCR快速检验法多重PCR快速检验法基于质粒毒力基因spvC、16S rRNA、fimA、致病基因invB序列设计引物,多重PCR检测沙门氏菌株基因组DNA,以此实现对沙门氏菌的快速检验。
多重PCR快速检验法可对沙门氏菌的多种毒力因子进行鉴定,是沙门氏菌株检验和鉴定的新方法。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多重PCR反应技术可对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快速检测。
该方法以fimY基因为靶基因,选择引物可实现对多重PCR体系的优化,由此可对沙门氏菌进行快速鉴别。
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较高,其扩增产物为284bp,可对沙门氏菌进行快速检验,并能进一步验证多重PCR的特异性。
沙门氏菌是食物常见的病原菌,具有传播媒介多、途径繁复等特点,容易污染食品而危害人体健康。
另外,沙门氏菌是多种有紧密联系细菌的泛指,包括导致伤寒、胃肠及引起食物中毒的众多细菌。
文中提到的几种快速检验法与传统检验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但这些方法也存在各自缺陷,试纸快速检验法检验纯菌时,若目菌>103cfu/ml时,纸片菌斑密集,可导致假阴性反应的发生。
PCR检验的特异型取决于所选扩增的靶序列,若为保守的特异片段,所选引物就会显示出特异型。
LAMP技术的产物复杂多样,引物设计要求较高,目标单链DNA的分离困难,无法对扩增产物的序列进行分析;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采用多条引物扩增非特异性条带,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是指人因摄入含有毒素的食物或饮水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严重时甚
至危及生命。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食物中毒病例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首先,食物中毒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
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头痛等。
这些症状出现在食用食物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在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为食物中毒。
其次,食物中毒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饮食史,
包括最近一周内所食用的食物和饮水情况。
同时,医生还会了解患者所在地区是否有其他类似病例,是否有食物来源相同的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更好地确定食物中毒的可能原因。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是食物中毒诊断的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血液、
粪便或呕吐物样本来检测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或毒素。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菌培养、毒素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认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最后,食物中毒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
有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食物中毒
相似,如急性胃肠炎、肠道感染等。
医生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和详细的病史询问来排除其他疾病,确保准确诊断食物中毒。
总之,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
学调查、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来进行。
只有准确诊断食物中毒,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沙门氏菌的鉴定与PCR快速检测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起各种动物的沙门氏菌病,而且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病例中,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病例占首位或第二位。
沙门氏菌在公共卫生、食品卫生、畜牧兽医和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均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通过SS培养基的培养以及革兰氏染色检测鉴定和纯化菌株,并选用操作简便、快速、费用低廉的热裂解法来获得细菌基因组DNA,同时对热裂解的时间进行了比较实验,以及对PCR检测的敏感性和所用引物的特异性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所培养的菌确为沙门氏菌;菌体煮沸时间2min即可得到比较好的PCR效果;通过PCR能检测出129 pg的沙门氏菌DNA。
所设计的引物对沙门氏菌属有比较好的特异性。
关键词:沙门氏菌;PCR;快速检验Identification and Rapid Detection of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of SalmonellaAbstract: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nd purified by cultivation with SS media and Gram’s stain. The pyrolysis method was selected to obtain the genome DNA of Salmonella. Comparison of pyrolysis time, the sensitivity of PCR to the template DNA and the specificity of prime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ure was absolute specific Salmonella. The better effectiveness of PCR was obtained when the mycelium of Salmonella was boiled for 2min. 129 pg DNA of Samonella would be able to detect by PCR. The primer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was specific to Salmonella.Key words : Salmonella;PCR;rapid detection1 前言1.1 细菌性食物中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一、引言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其检验程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和疾病防控工作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沙门氏菌检验程序的流程和方法。
二、沙门氏菌检验程序的流程沙门氏菌检验程序主要包括样品采集、前处理、培养、鉴定和确认等步骤。
以下将逐一详细介绍每个步骤。
1.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沙门氏菌检验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检验结果。
在采集样品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容器,并在采集前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外源性污染。
此外,还应注意采集样品的数量和位置,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前处理前处理是为了提高沙门氏菌的检出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外消毒:对样品外表面进行消毒处理,可以使用酒精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
•清洗:对样品进行充分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细菌。
•细碎:对于固体样品,可以进行细碎处理,使细菌更易于检测。
3. 培养培养是沙门氏菌检验程序中的核心步骤,主要通过培养细菌来增加其数量。
培养需要使用含有适当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有菌落计数法和液体培养基。
在培养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情况。
4. 鉴定和确认鉴定和确认是确定培养基上细菌是否为沙门氏菌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检测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征和遗传特征,进一步确认其身份。
三、沙门氏菌检验程序的方法沙门氏菌检验程序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1. 传统方法传统的沙门氏菌检验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血清学试验和生化试验等。
这些方法操作相对繁琐,结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出,但其结果可靠性较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和临床诊断。
•菌落计数法:通过培养菌落来计数菌落的数量,从而估计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含量。
这种方法可以判断出样品是否存在沙门氏菌,但无法确定具体的种属和品系。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摘要食品安全隐患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因此食品安全检测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简述,对免疫学技术、生物芯片、PCR 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快速检验纸片法,色谱分析法等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对食品中非法添加剂、农、兽药残留、有毒有害元素、微生物、等易引起食品安全物质的快速检测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我国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关键词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方向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相继曝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老百姓日常关心的热点和焦点,甚至引起全球消费者的关注。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食品的监管、监测力度。
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原先靠简单的感官检查不仅满足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也缺乏执法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新的科技手段来支撑,于是一些快速、方便、准确的快检技术得以在卫生监督工作中广泛应用。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新的快检设备亟待破解高灵敏度、高精密度、高稳定性、高智能化,以及便携带、成本低、前处理简单、检测时间短等诸多难题。
从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方向上看,最终将向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精确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一、目前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种类繁多,其中绝大部分都能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
目前比较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技术、生物芯片、PCR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快速检验纸片法,色谱分析法等等。
1。
1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技术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建立的,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操作简便、无须昂贵的仪器设备和可以在采样现场分析等优点.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沉淀法、发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免疫分析法、免疫絮凝法、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等各种免疫学方法。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了有毒物质或被有毒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食物中毒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是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临床表现。
1.急性胃肠炎症状,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2.中毒症状,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出汗、眩晕等中毒症状。
3.其他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皮疹、过敏反应等其他不同症状。
二、实验室检测。
1.食物检测,对患者摄入的食物进行检测,确认是否含有有毒物质或被有毒微生物污染。
2.患者体液检测,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进行检测,查找有毒物质或微生物的存在。
三、流行病学调查。
1.调查食物来源,了解患者近期摄入的食物来源,查找可能的食物中毒源头。
2.调查疫情情况,了解是否有其他人出现相似的食物中毒症状,排查食物中毒的传播途径。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综合判断出以下诊断标准:1.急性胃肠炎症状+食物检测阳性,急性食物中毒。
2.中毒症状+患者体液检测阳性,急性食物中毒。
3.急性胃肠炎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急性食物中毒。
4.中毒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急性食物中毒。
5.其他表现+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急性食物中毒。
五、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为食物中毒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包括对症治疗、解毒处理、补液等措施,以及避免再次摄入有毒食物。
六、预防。
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首先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
其次,公众应该注意食品的选择和烹饪方式,避免摄入有毒食物。
另外,加强对食品中毒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总结。
食物中毒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
在确诊后,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公众对食物中毒的认识,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