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及结果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40 KB
- 文档页数:2
细菌性⾷物中毒案例分析细菌性⾷物中毒案例分析(⼀):⼀起沙门⽒菌⾷物中毒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少华学习⽬的:1. 了解常见细菌性⾷物中毒的流⾏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2. 掌握细菌性⾷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原则;3. 掌握细菌性⾷物中毒的流⾏病学调查步骤和分析⽅法;4. 提出细菌性⾷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及撰写调查报告。
培训时间:4 课时培训⽅法:讲解、演练、讨论参考⽂献1. GB14938-1994 《⾷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2. WS/T13-1996 《沙门⽒菌⾷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 卫⽣部第8号部长令( 1999.12.24 ):《⾷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4. 《中华⼈民共和国⾷品安全法》( 2009.6.1 )5. 中华⼈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应急条例》( 2003.5.9 )6. 《国家突发公共卫⽣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作规范(试⾏)》( 2006.1.1 )第⼀部分复习基本概念第⼆部分事件的发现与报告第三部分现场控制与处理第四部分卫⽣学和流⾏病学调查第五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持第六部分结果分析与评价第七部分结案处理与措施建议附件《⾷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第⼀部分复习基本概念教学建议:阅读15分钟,讨论问题10?30分钟,主要是复习⾷物中毒及细菌性⾷物中毒的基本概念, 能够简述细菌性⾷物中毒的流⾏病学特点、中毒潜伏期及主要临床表现。
⾷物中毒( foodpoisoning ),是指⾷⽤了被⽣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品或者⾷⽤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品后出现的⾮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 急性、亚急性⾷源性疾病。
按照中毒致病因素分类可分为微⽣物性⾷物中毒、化学性⾷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物中毒。
细菌性⾷物中毒是指⼈们吃了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品⽽引起的⾷物中毒。
常见的⾷源性致病菌有:副溶⾎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肠埃希菌、蜡样芽抱杆菌、⾦黄⾊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性链球菌,我省以沙门⽒菌⾷物中毒为主。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评估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检测。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判断食品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并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项目包括总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等。
1. 总大肠菌群检测:总大肠菌群是一类细菌,它们是指在寒冷接种的液体培养基中,能够在37℃下以产气或产酸的方式生长的细菌。
总大肠菌群检测可以反映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粪便污染,是评价食品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2.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霉菌和酵母菌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它们能够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变质和产生毒素。
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菌检测可以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及时发现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菌污染。
3. 致病菌检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细菌。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
通过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食品的潜在健康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食品中毒的发生。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两种。
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指将食品样品进行培养,利用特定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来鉴定和定量微生物。
常用的传统培养法有平板计数法、滤膜法、涂布法等。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
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基因测序等技术。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和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和特征,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和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和检测要求来确定。
传统培养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定量,但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专业的培养技术。
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评价余军亮孔晓翠通讯作者发布时间:2023-07-05T06:08:53.084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余军亮孔晓翠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探讨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
方法调查2019年11月-2022年11月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均检测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情况。
结果突发细菌性食物中毒共28起,中毒人数共166人,检出菌株共309株,其中后厨厨具12株(3.88%),粪便195株(63.11%),呕吐物14株(4.53%),残余食品88株(28.48%)。
沙门菌108株(34.95%),金黄色葡萄球37株(11.97%),致泄性大肠埃希菌125株(40.45%)。
沙门菌中,肠炎44株(40.74%),鼠伤寒25株(23.15%),德尔卑25株(23.15%),14株(12.96%);金黄色葡萄球菌中,A型17株(45.95%),A-C型12株(32.43%),A-D型8株(21.6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致病性78株(62.40%),侵袭性32株(25.60%),产毒性15株(12.00%)。
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采用微生物检验能有效鉴别病原菌菌属与血清类型,明确污染源,对预防食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隆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云南保山 678000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
方法调查2019年11月-2022年11月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均检测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情况。
结果突发细菌性食物中毒共28起,中毒人数共166人,检出菌株共309株,其中后厨厨具12株(3.88%),粪便195株(63.11%),呕吐物14株(4.53%),残余食品88株(28.48%)。
沙门菌108株(34.95%),金黄色葡萄球37株(11.97%),致泄性大肠埃希菌125株(40.45%)。
沙门菌中,肠炎44株(40.74%),鼠伤寒25株(23.15%),德尔卑25株(23.15%),14株(12.96%);金黄色葡萄球菌中,A型17株(45.95%),A-C型12株(32.43%),A-D型8株(21.6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致病性78株(62.40%),侵袭性32株(25.60%),产毒性15株(12.00%)。
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6-26T01:54:48.036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5期作者:崔婷婷[导读] 目的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
方法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7崔婷婷哈尔滨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0000【摘要】目的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
方法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70例确诊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纳入研究,均进行微生物检验,粪便、呕吐物及肛拭子、手拭子及食物取样等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统计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检出结果。
结果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类型包括致泻性大肠杆菌(12.9%)、副溶血性弧菌(24.3%)、沙门菌(7.1%)、金黄色葡萄球菌(11.4%)、变形杆菌(10.0%)、志贺菌(7.1%)、蜡样穿孢杆菌(10.0%)及其他(17.2%)。
结论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及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迅速找到致病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控制,降低不良影响。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分布;微生物检验[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microbial test results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Metho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rom November 2019 to October 2021. 70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in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feces, vomit, anal swab, hand swab and food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and detection results of main pathogens were counted. Results the main type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included diarrhea Escherichia coli (12.9%),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24.3%), Salmonella (7.1%), Staphylococcus aureus (11.4%), proteus (10.0%), Shigella (7.1%), Bacillus cereus (10.0%) and others (17.2%).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of pathogen distribution and microbial test results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is helpful to quickly find the pathogen,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control and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Key words]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Pathogen distributio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来说,是影响其身体健康及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问题。
2020年3月第5期影像学及诊断检验研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董月梅,李晓慧,刘春铭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毕节 551700【摘要】目的:研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总结其发病规律,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内发生的63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将其中40例患者已经食用过的食品及由于中毒发生呕吐反应的呕吐物进行检验,对其中15例造成中毒事件的厨师手试子检验,对其中8例中毒事件实施食品操作间的采样分析,探究食物中毒的原因。
按照法律规定展开检验工作,分析检验结果。
结果:根据细菌类型分析,检出率最高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其次是蜡样芽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检出率最低的是致病性大肠杆菌。
根据样品分类,最高的是食品,最低的是厨具。
食品检出率是17.5%,呕吐物检出率是52.63%,厨具的检出率3%,手试子的检出率是17.65%。
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能够查找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类型,进而为患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检验[中图分类号]R15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5-0169-02食品中毒指的是人们食用携带致病性病原菌食物,诱发机体中毒事件。
食品中毒具有广泛性、快速性等特征,在发生食物中毒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的情况下会致使患者身体脱水,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率,对国家安全及社会和谐影响较大。
文章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内发生的63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合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论述,分析微生物学检验的结果,内容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内发生的63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将其中40例患者已经食用过的食品及由于中毒发生呕吐反应的呕吐物进行检验,对其中15例造成中毒事件的厨师手试子检验,对其中8例中毒事件实施食品操作间的采样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彭 聪(龙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山东龙口 265700)摘 要:目的: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
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9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送检标本93份,送检标本类型有剩余食物、肛拭子、呕吐物,检测细菌感染情况。
结果:93份送检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显示,感染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35.48%)、变形杆菌(26.88%)、沙门菌(10.75%)等,单一感染占80.65%,二重感染占18.29%,三重感染占1.08%。
在2020年1-12月,金黄色葡萄球菌在1-12月均有发生,变形杆菌除了11月以外,其他月份均有发生,2020年1-12月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分布在5-9月,8月份达到高峰。
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沙门菌、蜡样芽孢杆菌均可在剩余食物、肛拭子、呕吐物中检出。
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强春末、夏季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工作。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沙门菌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PENG Cong(Longk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ongkou 26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Method: 93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objects. A total of 93 samples were sent for examination, including residual food, anal swab and vomit,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was detected. Result: The microbiological test results of 93 samples showed that the main bacteria infected were Staphylococcus aureus(35.48%), Proteus(26.88%), Salmonella(10.75%), etc. Single infection accounted for 80.65%, double infection accounted for 18.29%, triple infection accounted for 1.08%. In the period of January-December 2020, Staphylococcus aureus occurred in January-December, Proteus occurred in all other months except November.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in January-December 2020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May-September, with a peak in Augu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Proteus, Salmonella and Bacillus cereus can all be detected in leftover food, anal swabs and vomit. Conclusion: Related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in late spring and summer.Keywords: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microbiological te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Proteus; Salmonella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因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后的食物,继而引起的一种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2.1沙门氏菌属2.1.1 概述沙门氏菌(Salmonella)可引起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据国内外的统计表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约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2.6%~60%。
沙门氏菌属属于肠杆菌科,可分为6个亚属,即亚属Ⅰ、Ⅱ、Ⅲ、Ⅳ、Ⅴ和Ⅵ,到1987年底为止已有2213个血清型。
根据其致病范围可分为3个群。
第1群:仅对人有致病性,有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和副伤寒沙门氏菌(S. paratyphi)甲型、乙型及丙型。
引起人的肠热症。
第2群:对动物有致病性,并引起人的食物中毒,有鼠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murium)、猪霍乱沙门氏菌(S. choleraesuis)、肠炎沙门氏菌(S. enteritidis)、纽波特沙门氏菌(S. newport)、德波沙门氏菌(S. derby)、汤卜逊沙门氏菌(S. thompson)、鸭沙门氏菌(S. anatis)等菌型,称为食物中毒群。
第3群:仅对动物有致病性,如马流产沙门氏菌(S. abortus-equi)、鸡-雏沙门氏菌(S. gallinarμm-pullorum)。
近年来也有引起人发生胃肠炎的报道。
沙门氏菌通过动物(或人)患病、带菌直接污染食品或通过外源性途径污染食品,主要以肉、蛋、乳和鱼类食品等多见。
随食物摄入10万~10亿个沙门氏菌才会出现临床症状。
若摄入的菌数较少成为无症状的带菌者。
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
潜伏期一般6~12h,长者达24h,表现头痛、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既之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升高,并有水样便,有时带脓血粘液,重者出现寒战、抽搐和昏迷等。
病程一般3~7d,本病死亡率约为0.5%。
2.1.2 生物学特性2.1.2.1 形态与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大小约为1~3×0.4~0.9μm,无荚膜和无芽孢,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均有周鞭毛,能运动。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对细菌、霉菌、酵母、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的检出和数量测定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是确定食品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总生菌数:是指食品中各种细菌的总数目,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细菌的总数目是反映细菌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2. 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肠道内的一类细菌,它们通常存在于动物和人的粪便中。
在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可以说明食品可能受到粪便污染。
3. 霉菌和酵母:霉菌和酵母可以导致食品发酵变质等现象,它们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所以对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进行检验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4. 病原微生物:某些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可以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所以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验和分析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 传统培养方法: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将食品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菌落,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性来鉴定和计数微生物。
常用的培养基有大肠埃希菌碧胱甘溶血琼脂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2. 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来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基因测序等。
这些方法通常具有快速、准确和高效等优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般而言,传统的培养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但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微生物,但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在实验室中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时,通常会结合使用不同的技术来进行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细菌性食物中毒采样对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摘要每年5~10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根据以往在处理食物中毒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对中毒报告不及时、专业知识不足、样品的采集与实验室检测等影响食物中毒原因查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应加强食物中毒行政管理措施、保证样品采集质量、加强实验室的质控管理以提高食物中毒病因检出率等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影响因素影响因素采集样品缺乏及时性:由于一些消费者对《食品卫生法》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生食物中毒后,不能首先及时向卫生监督部门报告疫情,而是自己与经营者私自交涉,在不能如愿的情况下才向卫生监督部门举报,因此造成一些经营者在知道发生食物中毒的情况下,首先处理掉一切可能的剩余食品,对加工经营现场、工具、容器进行了消毒和处理,延误了有效的报告时间,从而影响了对可疑食物的采集[1]。
采集样品缺乏代表性:由于食物中毒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细菌性食物中毒都有特定的潜伏期,毒素性中毒一般有1~3小时,细菌性中毒一般6~10小时。
当卫生监督部门接到疫情报告赶赴现场时,往往时间周期较长,可疑食物已被清理,即使采到几份剩余食品,也可能不是食物中毒当天餐桌上的剩余食物,因此常出现食品中检出的细菌与病人排泄物中检出的细菌不相符,影响了中毒结果的分析。
另外,食品加工、制作现场能提供线索的环节已被经营者清扫、消毒,食具和用具已被清洗干净,同样也影响了食品加工工具、容器、场所的采样和检验。
采集样品缺乏典型性:中毒病人发病后,患者一般自行服用抗菌类药物,严重时才到医院就医。
由于一些医务人员对食物中毒报告制度不够了解,导致了只管用药治疗,忽视了对病人呕吐物、排泄物的留取,导致了大量的抗生素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从而影响了致病菌的检出率。
采集样品缺乏完整性:一般中毒病人发病期的血样容易采到,而采集病人恢复期的血样,由于病人的不配合或提前出院往往采集不到,也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全面分析。
一起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食物中毒的实验诊断[摘要]目的:某一大酒店发生疑似食物中毒,通过样品采集和细菌培养确认中毒原因。
方法:实验室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致病菌。
结果:分别从熟鹅肝和患者肛拭中检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结论:根据菌株的同源性确认了这是一起由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污染所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蛋白酶2009年8月15日8:00时,江阴市cdc接报一起疑似食物中毒的病例,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先后到医院就诊。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排除化学性因素后经微生物检验,分别从熟鹅肝和患者肛拭中检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流行病学调查:本次事件发生于本市某一大酒店,有两批人员进食,中餐13桌130人,晚餐1桌11人,经调查14日中晚餐有明确的共同食物史。
自7月14日14:00起相继有人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而到医院就诊。
在14名用餐人员中,19人先后发病,潜伏期最短的2.5小时,最长的24小时。
1.2样品采集:患者肛拭3份。
操作工具涂擦物14份(包括砧板、操作台表面、熟食菜刀、熟食冰柜内壁等)。
可疑食物27份。
共计采样44份。
1.3检验项目: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弧菌、气单胞菌。
1.4检验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gb/t4789-2008、《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gb/t16852-2002、《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a)ws/t9-1996、《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1.5试剂来源:增菌、分离培养基及微量生化管均购于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血平板购于上海科玛嘉。
id32e购于法国梅里埃。
以上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盐耐量试验管,葡萄糖产气试验管,脱脂奶平板均自备。
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报告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实验室检验。
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GB/T4789.4~2008进行。
结果在呕吐物中检出一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
标签: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实验室检验The Inspection Report on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LI HongAnshan city TieXiOu hygiene epidemic station,liaoning 114012,China【Abstract】Objectivewith food poisoning lab test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mulgated《the food hygiene inspection methods of microbiology》GB/T4789.4~2008.Resultsin the vomitus in an alpha paratyphoid salmonella.Conclusionthis is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influenza paratyphoid salmonella.【Key Words】salmonella;food poisoning;lab tests2010年8月2日17点,7人在一酒店进餐,晚上11点李某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由于自觉症状轻微,没有及时就医。
3日早上一同吃饭的5个人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头疼、全身乏力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发病率为71.4%。
经实验室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检出一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1材料与方法1.1培养基肠道增菌肉汤,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MM),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GN 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BS),SS琼脂,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所,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分析摘要】目的调查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为临床诊断和现场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依据GB/T4789-2010、GB17012-1997、WS/T8、T13、T80、T81、T82-1996 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
结果 3份腹痛、腹泻病人的肛拭子标本中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份可疑食品中有一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论这是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关键词】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1 调查资料梧州市某大酒店200多名员工于2012年6月11日11时左右,在单位食堂集体进午餐,其中9名员工进食了同事从广州带回的卤鸭食品(封口塑料袋包装),中午13时30分左右,该9名员工中有5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中3名症状较重的患者到当地医院就珍;其他未食卤鸭食品的员工未出现上述症状。
2 实验室检测2.1 标本来源2.1.1 采集3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肛拭子标本,置C-B运送培养基中保存。
2.1.2 在酒店现场采集患者吃剩的周黑鸭脖、绝味鸭脖、绝味鸭翅共3份可疑食品。
2.1.3 上述标本采集完毕后均在4h内送达实验室进行检测。
2.2 培养基与试剂各种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增菌培养基、分离及鉴定培养基、各种生化鉴定管均由北京陆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各种显色培养基由上海科玛嘉公司生产,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由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兔血浆由青岛海博生物公司生产,以上培养基与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3 检测方法参照GB/T4789-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17012-199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WS/T8-1996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13、T80、T82-1996 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致病菌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原则。
2.4 病原菌分离2.4.1病人肛拭子把病人肛拭子直接划到选择性平板分离培养后,用生理盐水把肛拭子冲洗稀释,分别接种到各种致病菌增菌培养基中作增菌培养,6-24h后划选择性平板作分离培养。
• 论 著 •1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物中毒事件更是日益增长,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刻不容缓。
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人体食用了具有致病性病菌的食物进而引发机体中毒,食物中毒具有快速、广泛的特点[1]。
患者一旦中毒会出现呕吐、恶心、发热、脱水、四肢无力等症状,如果救治不及时严重者会引发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可见,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食物中毒这类病症,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对症治疗,因此,准确找出中毒的致病菌就显得尤为重要[2]。
而借助微生物检验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帮助患者找出病因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对于食物来源的追踪以及辅助诊疗都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次研究选取萍乡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36例确定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萍乡地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确定的36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抽检18例患者服用过的食物以及中毒后的呕吐物,对12例与中毒事件有关联的厨师进行了手试子检验,同时对6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食品操作间进行了采样检查,本次样品共计180份。
以此来分析和探索导致食物中毒的真实原因。
此次采用了电子天平、细菌生化检定仪分析系统、显微镜、恒温箱等试验设备进行检测,并选用了营养琼脂培养基、肉浸液肉汤培养基等试剂,以此来确保检测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1.2 方法: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主要检测对象为: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剩余食物以及厨师手拭子等。
在开展微生物检测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进行。
例如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算、沙门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霉菌检验等都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编GB4789系列》进行检测[3];而对于霍乱弧菌的检测则需要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相关检测办法进行检测[4]。
卫生检验综合技术-微生物检验部分课堂讨论模块二: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讨论一、一起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流程及检测技术2.熟悉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处理原则3.熟悉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的方法4.了解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学时:11学时课程内容:一、事件概述B市C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
其中寄宿生630名,走读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
根据学校报告,6月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月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
6月6日上午7:30学校向C镇卫生院报告并组织患病学生就诊。
【问题1】C镇卫生院接到报告后,首先应当开展什么工作?当卫生院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考虑?作何处理?【参考答案】C镇卫生院接到报告后应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核实情况,并及时开展救治。
当同一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则考虑食物中毒的可能。
因此,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当地CDC或卫生执法监督机构。
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6月6日上午8:30向B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问题2】B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如果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做何处理?【参考答案】及时将事件报告给市卫生局和省疾控中心。
除了及时报告之外,还应:○1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包括停止食用中毒食品;采取病人标本,以备送检;对病人的急救治疗;○2对中毒食品的控制: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3对中毒场所采取消毒处理B市疾控中心立即将情况报告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于6月6日上午9:20分到达现场。
同时B市疾控中心向省疾控中心报告,并立即调集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学科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上述专家于6月6日下午13:00到达现场。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及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分析,探讨其病原性特征,评价微生物检验结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60例被确诊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相关的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厨师或食物售卖者手拭子以及食物操作间涂抹样。
结果:全部60例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比最大的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共16例,占比26.7%;占比第二位的致病菌是致泻性大肠杆菌,共8例,占比13.3%;占比第三位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共7例,占比11.7%;其余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6例,占比10.0%;变形杆菌5例,占比8.3%;沙门菌4例,占比6.7%;志贺菌3例,占比5.0%;另有11例为其他致病原菌,占比18.3%。
其中发生于春季的有12例,占比20.0%;发生在夏季的有20例,占比33.3%;发生在秋季的有24例,占比40.0%;发生在冬季的有4例,占比6.7%。
结论:在导致患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所有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是比例最高的两种病菌;从发生时间上来看,夏秋两季发生细菌性食物的概率较大,在生活中应当提高警惕。
此外,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实施微生物检验,能够迅速找出致病菌类型,找到致病污染源,对于有效控制病情,科学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物中毒;微生物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
引言
食品安全对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甚至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屡爆发,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重视。
患者食用了携带有致病菌的食物,就会引发集体中毒[1]。
食物中毒事件一方面涉及面广,往往是多人中毒甚至群体中毒,另一方面发病迅速,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患者很快就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直接导致患者脱水、乏力,治疗不及时,会引发多种严重病症,严重食物中毒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
在食物中毒患者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迅速准确的找到致病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只有找到致病菌,才能够对症治疗。
微生物检验是当前用来寻找致病菌的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发生的6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展开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60例确诊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对全部患者食用的剩余食物展开检验,包括:19例肉类食物,18例瓜果蔬菜类食物,11例饮料类食物以及其他12例其他类型食物。
同时,还对全部患者的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实施检查;另外对31例与中毒事件相关的厨师、食品售卖者的手拭子实施检查。
另外,在48例事件相关的操作间采集样本实施检查。
1.2 检查所用的仪器和试剂
所有检验使用的仪器包括如下:显微镜、电子天平、细菌生化鉴定仪分析系统、恒温水浴、菌落计数器、酶标仪以及荧光定量PCR仪。
使用的全部试剂如下:T-PCR检测试剂、3%双氧水溶液、各类检测所需的营
养素培养基以及缓冲葡糖糖蛋白陈水。
1.3 方法
全部检测均严格参照GB4789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执行;另外,霍乱弧菌的检测方法依据《霍乱防止手册》中的检查方法实施。
检测试验中试剂的使用方法,依据试剂说明书所示内容执行。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8.0来完成,其中计数数据表
示为(数量/百分比),以卡方检验来验证组间差异;计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
方差),以t检验来验证组间差异。
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分布状况
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看出,全部60例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比最大的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共16例,占比26.7%;占比第二位的致病菌是致泻性大肠杆菌,
共8例,占比13.3%;占比第三位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共7例,占比
11.7%;其余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6例,占比10.0%;变形杆菌5例,占比8.3%;沙门菌4例,占比6.7%;志贺菌3例,占比5.0%;另有11例为其他致病原菌,
占比18.3%。
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2 细菌性中毒事件时间分布状况
统计全部60例细菌性中毒事件的发生时间,其中发生于春季的有12例,占
比20.0%;发生在夏季的有20例,占比33.3%;发生在秋季的有24例,占比
40.0%;发生在冬季的有4例,占比6.7%。
可见,夏秋两季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的风险较高,日常生活中应当予以高度警惕。
3.讨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公共场合发生食物中毒现象更多,比如在集体食堂,或宾馆饭店等。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免疫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实际症状也不完全相同。
通常来说,导致
食物中毒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1)使用的食品原材料卫生不符合;(2)食品运输过程
中保管不善,导致感染致病菌;(3)食品采用的烹调方式不当,滋生致病菌,这在生鲜类
食物中比较普遍;(4)操作人员以及操作环境卫生状况不佳。
综上所述,在导致患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所有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杆
菌是比例最高的两种病菌;时间发生时间上来看,夏秋两季发生细菌性食物的概率较大,在
生活中应当提高警惕。
此外,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实施微生物检验,能够迅速找出致病菌
类型,找到致病污染源,对于有效控制病情,科学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峰.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3):22-23.
[2]赵月守,黄新萍.影响细菌性食物中毒快速检验的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
刊),2012,(0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