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劳动生产率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24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2、工时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工作工时*100%=实际工作工时/工作工时*100%3、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概述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因素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教学理论2013-06劳动生产率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这一知识点用数学方法理解,学生较容易接受。
笔者仅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利用计算法,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使用价值总量、价值总量、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假设一:2012年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A 生产部门生产1件A 商品的时间为4小时,每天为8小时工作制,每件A 商品的价值量价为100元。
如果2013年A 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2013年生产1件A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使用价值总量各是多少?因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成反比,2013年A 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所以生产一件A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2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且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关系,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2小时的同时,A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减少为2012年的1/2,即A 商品的价值量变为50元;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总量成正比,2013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的情况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也提高1倍,即每天生产4件;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商品价值量变为50元,每天生产4件,则商品价值总量为200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总量成正比;(4)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价值总量不变;(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成反比;(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使用价值总量成反比;(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时,价值总量不变。
假设二:2012年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A 生产部门生产1件A 商品的时间为4小时,每天为8小时工作制,每件A 商品的价值量价为100元;B 生产者生产1件A 商品的时间为2小时;如果2013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B 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2012年与2013年相比,B 生产者生产A 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总量、价值总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012年,B 生产者生产1件A 商品的劳动时间为2小时,则其使用价值总量为4件,价值总量为4×100=400元;2013年,B 生产者生产1件A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则其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使用价值总量为8件。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1简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动的效率。
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
从劳动方面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高劳 _________________ 动生产率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面。
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一般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
它是最综合、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3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4劳动生产率不会等于零,也不可能为负数,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较边际劳动生产率要稳定得多。
5统计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这一经济范畴的数量表现,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工作中重要的分析指标和评价指标,也是生产管理和劳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6简述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
答:⑴ 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他们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⑵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和变化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品产量变动和劳动力使用量变动的影响。
⑶ 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服务。
⑷ 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动的关系。
7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
P1158简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则。
答:⑴ 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
⑵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⑶ 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公式1: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 上一年度商品数量X(1 +本年度劳动者增加幅度(% ))X(1 +本年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 ))公式2 :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上一年度商品价值量/ 1+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 )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额/ 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公式3 :价值总额=单位商品价值量X商品数量价格总额=单位商品价格量X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 价格总额/ 商品数量公式4 :单位商品价格= 单位商品价值/ 单位货币价值公式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总时间/商品数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交换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额(量)、价格总额(量)、的计算。
(一)、使用价值:一般是计算商品的总件数。
与劳动生产率呈正比关系。
假设原来生产x 件,当劳动生产率提高50% 时,现在每天生产的使用价值(商品数量)=X*(1+50% )(二)、价值:一般是单位商品的价值。
与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假设原来M 商品价值为x 元/件,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M 商品的价值=x/ (1+50% )(三)、交换价值:由于价值与交换价值大小相等,因此计算交换价值,就是变相计算,因此,只要计算出价值,也就计算出交换价值。
(四)、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的大小与价值大小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价格=单位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
(五)、价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X单位商品价值量(六)、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使用价值量(商品总件数)X单位商品价格典型例题:(一)2007-2009 各地高考题1、(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 24T)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 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 倍,且5 件A 商品=2 克黄金。
如何解决我国生产环节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如何解决我国生产环节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因素,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劳动生产率分类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①个别劳动生产率。
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
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
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①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
②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
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劳动手段(劳动手段的局部的改良和采用新式劳动手段)的变化,还与单纯性生产工艺的变化、劳动力的合理安排,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企业内各生产环节衔接得更为紧凑息息相关。
劳动生产率对比发现,近几年来有关商品价值(或价格)的计算是高考的重点题型之一。
而且总是把商品价值(价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与商品价值(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纸币贬值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汇率等的关系放在一起混合计算。
考生把握住第二层关系是得出准确答案的关键,下面帮助考生重点总结纸币贬值率、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运用最多的概念的基本计算方法。
首先,要搞清概念。
通货膨胀率是纸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纸币贬值率是则用纸币超发部分与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之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则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其次,由基本概念推理计算方法。
方法一: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
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通货膨胀率=(200/100-1)×100%=100%。
纸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1-100/200)×100%=50%。
方法二:也可以通过价格指数变化计算。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价格上涨率是从低到高,以基期物价水平为基数);纸币贬值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现期物价水平(贬值是由高到底,以现期物价水平为基数)例如,一个国家去年的商品平均价格100元,今年商品的平均价格150元,那么,通货膨胀率=(150—100)/100=50%,纸币贬值率=(150-100)/150=1/3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动和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方法相同,实际生活中也是用价格的变动表示通货膨胀的程度。
最后,考生中要灵活应用,简化计算步骤。
我们可以根据试题给出的条件灵活运用上述两种计算方法。
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经济学中常被提及的概念。
它是评估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简单解释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开始,通过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回顾其理论模型,以及分析其对经济和个人发展的意义。
一、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或生产的产品数量。
简单来说,它可以衡量一定劳动投入所实现的经济产出,是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资源配置、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等。
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不断涌现,使得工人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重复性劳动可以被机器替代,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会对个体的劳动创造力产生直接影响。
一个掌握了先进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往往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个人和国家应该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并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也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生产效益的高低。
资源的流动和利用效率的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工具的升级和改进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采用更高效的机器设备、创新的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生产力水平。
二、劳动生产率的理论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劳动、资本和技术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关系,揭示了劳动生产率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联。
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作者:————————————————————————————————日期:2劳动生产率应该如何计算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2、工时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工作工时*100%=实际工作工时/工作工时*100%3、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概述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因素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