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003.50 KB
- 文档页数:24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和价值量是同一个概念吗?二者是何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是一个事物质和量的关系。
就质来讲是指耗费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量来讲是指劳动量的多少,即价值量。
那么,商品价值的大小用什么来衡量?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了。
2、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抬价值的大小,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的大小当然就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
又由于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如天、小时、分等),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就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l)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2)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是一个重要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强调说明三点:第一,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并非指绝大部分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比如织布,有的用织布机,有的用手工或电脑,如果社会上绝大部分布匹是用机器织出来的,而很少一部分是用手工或电脑织的,那么使用机器的生产条件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商品的价值量就由这个“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第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在同样生产条件下,大多数生产者所能达到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比如,在同样使用机器织布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有高有抵,生产经验有多有少,体力有强有弱,劳动态度有勤有做,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样一匹布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有快有慢,决定这一匹布价值量的既不能取决于快者,也不能取决于侵者,而是取决于大多数生产者或企业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大学政治经济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41.[单选题]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B)成正比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答案:A解析:2.[单选题]“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指:A)丝绸之路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C)高速铁路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3.[单选题]俄罗斯( )是“休克疗法”在所有制领域的体现,是快速私有化与国内资金匮乏的矛盾产物。
A)土地私有化B)证券私有化C)企业私有化D)产权私有化答案:B解析:4.[单选题]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C)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答案:B解析:5.[单选题]在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中,熊彼特提出的理论是( )A)存货周期B)投资周期C)长波周期D)创新周期6.[单选题]社会总资本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A)Ⅰ(v+m) =ⅡcB)Ⅱ(v+m) ﹥ⅠcC)Ⅰ(v+m) <ⅡcD)Ⅰ(v+m) ﹥Ⅱc答案:D解析:7.[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活动最可能产生消费的外部性?()A)学生坐在家里看电视B)学生在宿舍里聚会C)学生为了娱乐而读小说D)学生在学生会吃一个汉堡包答案:B解析:8.[单选题]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社会总产品D)社会总资本答案:A解析:9.[单选题]世贸组织取代了( )成为协调世界经贸关系的国际性组织。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C)关贸总协定D)联合国答案:C解析:10.[单选题]社会福利最基本的内容是( )A)社会服务B)社会保险C)社会救济D)社会优抚答案:A解析:所在章节:第七章第三节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答案:B解析:12.[单选题]预算线上的点表明( )。
薪酬制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薪酬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要素,对员工的绩效和工作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薪酬制度,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薪酬制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1. 薪酬制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绩效和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采用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给员工带来更多的激励,从而加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意愿,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工作积极性,有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的提高。
然而,薪酬制度的制定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需求,采用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往往会导致员工的不满,减少员工的绩效和工作动力,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
因此,企业应该采用合理的薪酬策略,并根据不同工作类别和岗位等级制定不同的薪酬标准,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选取合适的薪酬激励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 薪酬制度和员工动力的关系薪酬制度是对员工工作的一种直接激励手段。
通过薪酬制度的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薪酬激励方式:(1)固定薪酬方式此种方式采用固定的薪酬水平和薪酬标准,几乎不考虑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积极性,对员工的激励程度较低,难以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从而比较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计件制和计时制类别此种方式采用计件制和计时制等方式,将员工的工作量或工作时间作为薪酬计算核算的主要标准,对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长有着强烈的激励促进作用,较好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并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3)奖励制类别此种方式采用绩效奖励、年终奖等奖励形式作为员工的主要激励手段,通过激励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建议和总结综上所述,薪酬制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结合TPS推进,为有效熟知掌握生产指标和员工技能,现要求各生产车间按批次、月、季度、年核定如下各项指标,生产安全部汇总。
1、劳动生产率=产量/人数·年,按年统计。
各生产车间。
汇总:杨饶例:零件车间90人,2013年生产客车823辆,则劳动生产率=823/90=9.14,即2013年零件车间每人生产9.14辆车。
当然将统计单位换成月也可以得出月度劳动生产率。
2、单位产品投入工时(SOP后)=计算期内产品投入总工时/总产量,工艺部SOP后,产成品投入工时,按批次统计,月报。
工艺,各车间。
汇总:杨饶例如:形成标准作业的量产车型6101共计100辆,零件车间90人用15天(作业时间)时间下料完成,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90*15/100=13.5天,即每辆车在零件车间加工需要13.5天,每天工作6.5小时(工艺确定的作业时间,是基本作业时间+辅助作业时间,不含生理时间和不可控停顿时间),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13.5*6.5=87.75h(如果不是90人参与可按实际人数折合,在作业时间确认的情况下,人数越少单位产品投入工时越少)。
3、生产线平衡率(IE关键指标)=生产线各工序时间总和/人数*节拍*100%,按车型批次为统计单位,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杨饶工序作业时间是指剔除辅助时间的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
例:根据测时资料,已知完成某施工过程需要工人消耗基本工作时间100min,辅助工作时间的比例为15%,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的比例为5%,不可避免中断时间的比例为1.5%,休息时间的比例为10%,则完成该施工过程的工人工作的工序作业时间为(D)min。
A.134B.141C.115D.118100min/(1-15%)=118 min又:一项工作的基本工作时间(纯加工时间)是4h,辅助时间占工序作业时间的比率是12%,规范时间比率为7%,则该工作的定额时间是多少小时。
利用工时规范,可以计算劳动定额的时间定额,计算公式为:作业时间=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基本工作时间/(1—辅助时间%);定额时间=作业时间/(1—规范时间%),作业时间=4/(1—12%)=4.545(h) ,定额时间=4.545/(1—7%) =4.887(h).规范时间是工艺给出的余量。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决定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评估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总产值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简单来说就是农业生产中所有可量化的产品的总和。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资源配置、科技水平、农民素质等。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
计算方式通常是将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得出。
三、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能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四、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互作用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五、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农业投入等都是决定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六、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而北方地区则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七、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策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等。
八、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机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都是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积极影响。
工资、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摘要:文章利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工资及劳动力成本的影响程度。
企业层面的计量结果显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决定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变化并非同步。
垄断行业工资、劳动力成本对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更加敏感,而竞争行业更倾向于“挤压”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应带来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且不愿意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支付更多的劳动力成本。
所有制分割状态下的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倾向于“挤压”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高工资收入、支付的高劳动力成本,而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则更倾向于提高工人工资。
关键词:平均劳动生产率;边际劳动生产率;工资收入;劳动力成本;工资差距一、引言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是经济分析中常见的两个变量,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一直以来有观点认为名义工资的增长率应当相当于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加上通胀率,该也被称为“工资铁律”。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工资水平及其变动情况可能受到劳动力市场中其他很多复杂因素,例如市场分割等的影响,使得二者并不会处于增长率一致的理想状态。
通过研究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可以探讨影响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不一致的因素。
另外,从企业角度看,其更关心的是雇佣劳动力所付出的成本。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还将研究扩展到企业付出的“劳动力成本”方面,讨论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这样,通过分别研究企业劳动生产率对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以及企业付出的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所得信息对个人实际收入水平以及企业的成本管理都可提供有益参考。
前人在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收入以及劳动力成本关系的研究中已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
张军(2012)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推导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但该推导以一系列严格假定为前提。
他指出,在中国这一复杂经济体中,影响企业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二者的理论联系并不直接。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分析在微观经济学中,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联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工资水平的确定不仅与个体的技能和能力有关,还与劳动生产力的表现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影响这一关联的因素。
一、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工资是雇主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通常以货币形式给予。
而劳动生产率则是指单位劳动所创造的产出。
在市场经济中,工资往往是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和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来决定的。
而劳动生产率则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工作环境、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等因素。
二、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会导致工资的增加。
当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提高时,雇主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出,从而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来留住和激励这些高效率的劳动者。
此外,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从而有能力支付更高的工资。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加。
当工资水平较高时,劳动者有更大的动力去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努力工作,以保持高工资水平。
此外,高工资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某个行业或岗位,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影响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联的因素1. 技能和教育水平:技能和教育水平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具备高技能和良好教育背景的劳动者往往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
2. 技术水平和生产工具:技术水平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工具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产出,为雇主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进而支持更高的工资水平。
3.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会影响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
当劳动力供应相对紧缺时,雇主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往往会提供更高的工资待遇。
相反,当劳动力供应过剩时,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4. 劳动力组织和集体谈判:劳动力组织和集体谈判也会对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产生影响。
劳动生产率概念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 = 产出 / 劳动投入其中,产出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劳动投入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是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其次是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教育机会,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外,合理的劳动组织和管理也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员工等方法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利润的增加可以促进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消费能力,拉动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加入国际分工和合作,提高产品的出口比重,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设备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对一些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在劳动者素质提升方面也存在挑战。
一些地区和行业劳动力素质较低,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此外,一些企业在追求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忽视了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导致员工满意度和工作动力的下降,反而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科技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引言科技进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科技进步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并提出一些相关观点。
一、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动化与机械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与机械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引入可以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 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管理和生产方式。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调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3. 高新技术的推广:高新技术的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工具,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科技进步还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一些间接的影响:1. 教育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发生变化,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人们在面对科技进步时,更加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这种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创新能力的增强:科技进步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科技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相互作用关系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科技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1. 科技进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技术,使得劳动力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同时,科技进步还促使企业进行生产方式的改革,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更高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