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是一回事(李赵宏)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1、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2、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3、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
5、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6、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
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7、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
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8、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9、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0、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即生产某一种商品时,在该行业所必须的平均劳动生产时间。
含义简单的说社会劳动生产率即生产某一种商品时,在该行业所必须的平均劳动生产时间.时间越少则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如生产一支笔.甲要1小时.乙要半小时.丁要一小时半.那么生产一支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就是一小时.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社会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如原本全社会一单位时间能生产10双鞋。
一双10元,那价值总量是100元。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全社会一单位时间能生产20双鞋.那一双的价格将降为5元。
那价值总量还是100元.在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时.那就意味着个人的商品价值量会增加.举一个小例子.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工人生产一件物品的时间就会减少.也就是说工作时间不变,生产的东西变多.分摊下来.工人工资的成本是降低的.降低的部分就会成为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之间为反比关系.因此当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某一生产者提高自身的个人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便是企业发展生产的根本动力.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重要尺度。
提高方法就现在来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有:1.细化生产分工,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走工人技能专业化道路.2.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3.进行企业合并.二、1、商品价格与价值(量)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即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若其他条件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价格越低。
2021届高三政治经济生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易混易错知识辨析判断并改错!改错!!改错!!!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高考热度★★★)1.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2.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决定性作用。
4.生产与消费是连接分配与交换的桥梁和纽带。
5.我国当前的各项工作应该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6.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7.生产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贫富差距。
9.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0.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11.我们应当把社会大生产作为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3.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14. 集体经济,是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15.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1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17.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但劳动成果归集体所有。
18.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9.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20.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各地区居于优势地位。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高考热度★★★★)21.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企业。
22.公司的决策机构包括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23.企业应当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
24.企业兼并、破产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不利的。
25.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是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6.企业经营成功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7.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考政治常见计算题的原理和公式★一、商品价值量原理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无关。
1、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2、原来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现在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原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现在的社会生产劳动率原来的社会生产劳动率原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间现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原来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现在的单位商品价值量== 3、原来的商品数量÷现在的商品数量=现在的企业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原来的企业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原来的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现在的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动率原来的企业个别生产劳动率现在的企业个别生产劳间现在的企业个别劳动时间原来的企业个别劳动时原来的商品数量现在的商品数量== 4、现在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原来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幅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来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现在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 5、现在的商品数量=原来的商品数量×(1+企业个别生产率提高幅度)例:(09全国Ⅱ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
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C )A .720万元,6元B .720万元,5元C .600万元,5元D .600万元,6元【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2009年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属于社会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此仍然是600万元。
导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对2.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力。
错3.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错4.生产力中所包括的科学、管理、信息,它们都是独立的实体。
错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对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
错7.人们可以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
错第一章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对2.商品经济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
错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
错4.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对5.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错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对7.商品的二重性,从外面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要内容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错8.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
错9.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对10.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对11.无论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个方面。
错1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对1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错1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对15.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对16.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错17.虽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对18.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对19.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错20.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和货币的总量。
错2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错2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对23.纸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是反比关系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量计算的试题大多都是考查考生对这一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但是,由于人们对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理解有偏差,致使高考试题中出现了把商品生产中某一个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当成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生产率来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失误,分析在2010、2011年的高考的两道试题,有助于我们纠正这一偏差,尽快走出误区。
一、企业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只是企业所生产的该商品个别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在接力比赛中,一个代表队跑完全程用的总时间是该队所有运动员所用时间之和,最后一棒运动员所用的时间,并不是整个代表队跑完全程的总时间。
在现代社会的生产中,商品生产不是一个环节完成的,企业从事的商品生产多是对原材料的加工,在这之前,上面的环节生产原材料已经耗费了一定的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的全部生产过程而言,企业最终生产出产品相当于接力赛中最后一棒的运动员跑完了最后的一段赛程,因此企业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只是该企业所生产的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一部分,而不是该商品个别劳动时间的全部。
2010年全国文综(II)试卷第24题中的“劳动耗费”只是个别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该题的答案是把企业的“劳动耗费”当成商品的全部个别劳动时间计算出来的,答案是不成立的,该题如下: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
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A.4元、4元、60万元 B. 6元、8元、90万元C. 4元、6元、90万元D. 8元、6元、120万元答案:C该题答案的解题思路是,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其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个别价值就是6元,企业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那么甲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就是6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第一单元例题解析【例1】(单项选择题)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A、劳动资料B、劳动时间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理解能力。
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故选B。
劳动资料、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都不能单独构成生产成本——劳动时间。
故不选A、C、D。
【解答】B【例2】(单项选择题)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________,而商品的价值总量___________。
A、越大越大B、越小越大C、越小不变D、越大不变【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应用能力。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技术的运用,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增加,但该时间内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并未增加。
因而该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并未改变。
当然由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减少,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变小。
【解答】C【例3】(单项选择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
A、价格波动B、不等价交换C、国家宏观调控D、统一的市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理解、应用能力。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当然也是“等价交换”的实现形式,故选A。
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是两回事,故不选B。
国家宏观调控和统一的市场只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出现,不可能成为价值规律的一般表现形式,故不选C、D。
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是一回事
——与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24题命题者商榷
-- 阿宏哥发起探讨(从逻辑上分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可能是一个概念,“一国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应该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现行教材(大纲版与新课标版)没有涉及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只是新课标教材必修(1)《经济生活》在92页的辅助文中出现了“甲国:每人的劳动生产率”的表述,说明教材也承认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是有区别的。
2009高考全国卷(Ⅱ)文综24题的答案,很容易让考生产生把二者混淆的误导,阿宏哥认为这是命题者的疏忽所致,在此提出与命题者商榷。
)
2009高考全国卷(Ⅱ)文综24题如下:
2008年某国生产甲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
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分别为()
A。
720万元 6元 B。
720万元5元 C。
600万元 5元 D。
600万元 6元
高考标准公布的答案是C。
一、该题的答案是如何得出的
公布的答案C说明甲商品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5元,是根据教材的原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必修1第14页)计算得出的,即6/(1+20)=5(元)。
显然,答案制定者把题中的“该国生产甲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当成了“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
“一国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尽管二者存在完全一致的情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
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阿宏哥认为,答案制定者在解答过程中混淆了“一国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概念,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人教社新课标版《经济生活》配套《教师用书》63页),根据该题的条件,甲商品的价值量不会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甲商品的价值量仍然是6元。
二、该题的命题者有疏忽
如果我们认可该题公布的答案的思路,对考生来说则会误以为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认可一个与教材相悖的原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是答案制定者的错误还是命题者的错误呢?阿宏哥认为是后者,因为命题者的本意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只是由于疏忽漏掉了一个前提条件:全球只有该国生产甲商品。
该题要求答题者计算两个量:甲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
第一个量“甲商品的价值总量是无法计算的,“价值总量是指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的总和”(人教社新课标版《经济生活》配套《教师用书》63页),题中的条件只能计算“该国的价值总量”而不能计算真正意义上的“甲商品的价值总量”,在什么情况下“该国的价值总量”就是“甲商品的价值总量”呢?在全球只有该国生产甲商品的情况下。
由此可以推断命题者设计试题时漏掉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全球只有该国生产甲商品。
加上这个条件,该题不失为一道很有水平的试题
三、2008年海南卷的同类失误
由于命题者疏忽而出现的同类失误在200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2题也同样存在,该题如下:
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
答案:B
我们不难发现,此题与今年全国卷(Ⅱ)文综24题存在同类失误,如果题中所求的“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某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选B当然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某国生产M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与“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同一概念。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需要的时间”(该时间可简单理解为全社会生产某种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
根据题中的条件,我们只能计算2008年某国生产一件M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是7小时,而根本无法计算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某国生产某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例如,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生产每吨石油的劳动时间是10小时,就认为石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除非全球只有中国生产石油。
很明显答案7小时的解题思路中偷换了一次概念,即用“某国M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替换了“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2008海南卷政治2题的命题者错把“全球生产M商品的企业仅有甲乙两家”弄成了“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同样是忘记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只有该国从事M商品的生产。
估计大家认为阿宏哥近几天脑子进水了,都在死磕一些小小
细节问题,对高考原题提出质疑,是不是想显示一下自己牛逼,不是这样的,请各位同仁理解,我只是想表达一些我认为专业的观点而已,没有其他意见,希望不要引起大家的攻击。
只是希望大家一起探讨学习,让这门学科变得更加专业。
即使将来我们不再教书,我们也不会忘记我们对此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