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溶液引起渗漏性损伤的机制分析及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403.80 KB
- 文档页数:4
【关键词】静脉注射;血管损伤;防护静脉注射主要是通过静脉用药的途径,将药物快速输送到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的目的,是护理人员主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
在静脉注射操作流程中,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药物渗漏到血管周围皮下组织中,轻者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可致红斑水疱,静脉炎及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甚至可引起肢体组织功能性障碍。
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耽误了治疗时机,给患者经济与精神上造成很大影响。
为减少与避免药物外渗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必须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值得广大护理人员关注与探讨。
现将静脉渗漏性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及相关防护措施综述如下,为临床护士提供参考,以达共进共勉之目的。
1 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1.1 机械性因素机械性损伤是由于静脉操作技能较差及工作不谨慎所致。
(1)多由于穿刺时进针的深度掌握不好,致穿刺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使药液顺着刺破的血管壁向外渗漏至皮下组织中。
(2)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来回进退,探索性的寻找血管而损伤血管壁引起渗漏发生。
(3)多次反复在同一条血管部位进行穿刺,使血管壁受到损伤未得到修复又遭刺激作用下致药液外渗。
(4)选择血管时未细心琢磨即随便选择了细小、弯曲或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进行穿刺,以致穿刺失败后引起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的发生。
(5)操作中的力度不均:如松止血管、松拳、松开关活塞时动作幅度过大而带动针头刺破血管壁引起药液外渗。
(6)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滴速过快和加压输液压力突增,以及大量输液超过2 500 ml以上者,由于静脉管壁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而致药液外渗。
(7)推药时针头固定不牢而使针尖从血管内滑出到血管外使药液外渗。
(8)输液拔针时按压部位不准确及忽视患者心理护理,造成患者不合作等均是引起渗漏性血管损伤的机械性条件。
据有关人士不完全统计,其发生率为穿破血管占38.7%,患者躁动致针头滑脱占19.4%,因患者长期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致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在肢体末梢部位;如手足背、内踝等处穿刺输液所占比例为41.9%。
药物渗漏致皮肤损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静脉输注中,20%甘露醇发生局部组织炎性改变,20%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C,果糖二磷酸钠,50%葡萄糖,抗生素,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症状和体征一般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大疱,更严重者皮肤直接由红色变成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出现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坏死组织浸入真皮下层和肌层,露出韧带,坏死组织呈黑色。
引起局部组织炎性改变与坏死的原因分析1 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型变态反应有关。
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坏死,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性及水肿,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
2 物理因素微粒危害:在静脉注射中存在许多不溶性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这些物质不能被机体代谢。
环境温度和药物温度: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当室温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大量微粒沉积在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局部血管堵塞,血管痉挛,供血不足。
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时、10%葡萄糖酸钙是阳离子高渗性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刺激血管和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
有人曾对20%甘露醇在不同温度下对静脉血管的损伤进行了研究,在室温19~21e条件下,20%甘露醇对血管的损害比在室温37e更严重,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温后,溶液中小于25L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状态。
说明药物的损害作用与温度密切相关。
3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
在四肢循环衰竭时,血管通透性增加(如输注多巴胺后,局部出现苍白、隆起的血管网),停药后自然消失。
小剂量的多巴胺具有收缩血管作用,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因缺氧、缺血致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物渗漏。
4静脉推注药物的速度:临床操作时发现,静脉推注速度快,可使局部皮肤发红,减慢速度后,发红的皮肤颜色逐渐变浅,停止注射后,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原文地址: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预防、观察及处理作者:清泉来源:网络静脉输液中引起渗漏的几种处理方法【关键词】静脉输液渗漏处理方法静脉输液是防病治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给药途径,但在临床工作中,因些主客观原因而可能出现药物外渗或渗漏损伤,因此,及时观察和处理渗漏问题,是保障病人治疗的一重要问题1 常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药物1.1 抗生素类1.1.1 青霉素类青霉素钠、舒氨西林、氨苄青霉素、新治君等。
1.1.2 头孢菌素类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呋新钠、头孢噻肟钠、头孢米诺钠等。
1.1.3 环内酯类红霉素等。
1.1.4 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等。
1.1.5 其他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磷霉素、白霉素等。
1.2 高渗溶液甘露醇、山梨醇等。
1.3 阳离子溶液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
1.4 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巴胺等。
1.5 扩血管药葛根素、丹参、碟脉灵、血栓通、培丙脂、丹奥等。
1.6 抗癌药物类(略)。
2 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2.1 治疗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2.2 具体方法2.2.1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进行)。
(2)肿块>5cm×5cm时,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湿敷。
(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目的)。
2.2.2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
静脉输液注射过程中渗漏损伤的防治小标题目录:一、基本问题1、什么是渗出及外渗?2、什么是腐蚀性的注射剂?(常见注射剂的酸碱度、渗透液数据表)二、基本原因三、临床表现四、渗出及外渗的预防五、渗出及外渗的治疗(一)评估(二)测量外渗范围(三)渗出的治疗处理(非腐蚀性药物)(四)外渗的治疗处理(腐蚀性药物)(常见药物外渗使用的解毒剂及处理方法)附:案例分析一、基本问题静脉输液治疗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由于药物性质不一样,对血管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
腐蚀性药物一旦渗漏在血管外,将会给患者造成局部皮下组织炎性改变、坏死,甚至功能障碍,尤其是婴幼儿、老年及危重患者。
严重的将可能造成三至四级医疗事故。
1、什么是渗出及外渗?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物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见图1。
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物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见图2。
图1 非腐蚀性药物渗出导致的局部水肿图2 腐蚀性药物外渗导致的局部腐蚀伤(发炎、变性、渗出或水泡、坏死等)2、什么是腐蚀性的注射剂?主要指临床常用的强酸性、强碱性或具有高渗透压的药物。
其外渗到血管外,对皮下组织造成损害,出现皮肤、皮下组织变性、水疱、发黑及组织坏死等。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有抗肿瘤药物、缩血管药物、造影剂、钙剂等。
具有腐蚀性的注射剂的一些性质:pH值: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5,pH值<7.0为酸性,pH值<5.0为强酸性;pH值>9.0为强碱性。
注射液的pH值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pH值超过此范围的药物均可能损伤静脉内膜上皮细胞,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渗透压: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渗透压危险程度:高度危险:渗透压>600mOsm/L中度危险:渗透压400—600mOsm/L低度危险:渗透压<400mOsm/L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摘要:药物从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与抢救危重病患者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因各种原因致药物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临床上并不少见,轻则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缺血坏死,造成功能障碍,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减少患者痛苦,现将我院近年来对发生渗漏患者的防治做一回顾分析。
关键词:渗漏性损伤,临床,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89-011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1)高渗性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液、20%甘露醇。
(2)抗休克、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
(3)纠正电解质紊乱药物:如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
(4)抗生素药物:如红霉素、丝裂霉素。
(5)碱性药物:如国外报道较多的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等。
2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某些浅表静脉使用较频繁,所以渗漏性损伤多发生于手背、足背及肘前窝等处。
药物渗漏后,首先症状是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痛,渐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
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及损伤机理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
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害,碱性药物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
药物外漏性损伤尚包括一些较为严重的合并症:①神经损伤,如高渗液致尺桡正中神经损伤、阿霉素对周围神经有直接损害作用。
②骨筋膜室综合征。
③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另外亦有皮肤完整,但肌腱、神经、关节周围已明显疤痕化的报道。
3静脉渗漏的治疗静脉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液体重吸收、灭活外渗的细胞毒性药物、使用拮抗剂拮抗药物效应。
目前对输液外渗的具体治疗方法有:①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如去接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的外渗。
②冷敷: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等对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如安定、红霉素等。
临床常见各种液体外渗定义、腐蚀性药物、分级分期、主要表现、种类及紧急处置概念外渗是指药物渗漏入血管外间隙,包括从血管漏出或直接浸润。
药物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致使非腐蚀性药液渗到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渗到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化疗药物外渗:是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过程中,药物渗漏至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腐蚀性药物1、腐蚀性药物主要包括化疗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强酸和强碱药物等。
2、临床常用的高危药物有:血管活性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高渗药:20%甘露醇、浓氯化钠、50%葡萄糖、脂肪乳、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3L营养液等。
化疗药: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碱类、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3、PH值: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5,pH值<5为强酸性,pH值>9为强碱性。
当药物 pH 值在 4.5 时 100% 引起严重的外周静脉炎,pH 值在5.9 时 50% 引起轻-中度静脉炎,pH 值在 6.3 时 20% 引起轻度静脉炎。
3、渗透压:1升液体中所含有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数量(毫摩尔),渗透压单位即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生理情况下,正常人体血浆渗透压为 240~340 mmOs/L,285 mmOs/L 是等渗标准线。
渗透压越高,对血管内膜刺激越大。
低渗溶液:<240mmOs/L 如 0.45% 氯化钠溶液;等渗溶液:240~340mmOs/L 如 0.9% 氯化钠溶液;5% 葡萄糖溶液、5%‰GNS溶液高渗溶液:>340mmOs/L,如 10% 葡萄糖溶液、20%甘露醇。
渗透压<400mOsm/L为低度危险,渗透压在400~600mOsm/L为中度危险,渗透压>600mOsm/L为高度危险,高度危险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外渗常见原因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液体渗漏的预防及处理液体外渗定义: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引起液体外渗的原因:针头斜面滑出血管外;穿刺针头斜面部分穿透血管后壁。
引起液体外渗的常用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高渗性溶液: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红细胞鲁米那,高渗盐水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钾盐,氨茶碱预防措施:1、环境因素:治疗环境光线要充足,避免背光操作,为穿刺成功创造必要条件。
2、避免机械性损伤: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首先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要固定针头,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住院患儿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壁刺激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对患者浅静脉破坏,从而减轻静脉渗漏的发生。
3、合理选择血管: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上肢静脉,因其阻力小,药液尽快输送和稀释,以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
若小儿选择上肢或者下肢静脉穿刺,应用木板手板做好固定,以防哭闹时引起液体外渗。
4、加强巡视: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注意观察输液速度及输液部位的反应。
输注易引起外渗及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在输液卡上挂上“观察巡视”牌,以杜绝外渗性损伤和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或者应用局麻药:①将能跨表皮吸收的硝酸甘油剂贴在患者输液管穿刺点的上方2cm处或2%(654-2)山莨菪碱溶液涂擦,能使输液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静脉外渗。
②在静脉穿刺点近心端外敷1%地卡因和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可防止静脉炎的发生,从而防止渗漏。
治疗措施: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立即报告,记录与家属沟通,取得理解和配合。
1、热敷:渗漏损份发生早且范围小者,可行局部湿热敷,促进液体的吸收,可用湿热毛巾,温度不宜超过50℃,适当抬高患肢。
2、药物湿敷:临床上常用静脉外漏局部湿敷的药物为硫酸镁,浓度为50%。
输液渗漏对机体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
因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损害,尤其是长期静脉输液致浅静脉永久性损害及再输液困难以致不能再输液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亟待解决的护理问题。
众所周知静脉注射药物渗漏是临床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治疗工作。
为此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临床治疗中所得经验教训对渗漏防治情况进行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1 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1.1 血管损伤体液及细胞漏出,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通过实验表明20%甘露醇更容易导致血管损害且不易恢复。
1.2 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药物的毒性作用。
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瘢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
1.3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由于输液大量渗漏,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的压力增高。
并压迫骨筋膜间隔使其容积变小,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骨筋膜间隔,使其压力进一步增高,造成了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2 引起输液渗漏的原因2.1 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如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人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渗漏。
2.2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舒缩状态是否相符。
针对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等。
2.3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
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瘀血。
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却无此改变。
液体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液体外渗是指在储存、输送或使用过程中,液体物质从容器或管道中发生泄漏或渗漏的现象。
液体外渗原因包括容器或管道密封不良、结构缺陷、设备老化、操作不规范等。
针对液体外渗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加强设备维护:及时检查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发现有损坏或故障需要及时维修或更换。
2.改进操作方法:加强操作规范,确保操作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人为失误和操作不当带来的事故风险。
3.强化安全培训:加强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确保应急处置能力。
4.加强安全监管:对液体物质的储存、输送、使用和处理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设备、操作和环境的安全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5.定期排查检修:定期组织维护与检查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避免液体外渗问题演变成安全事故。
碘海醇渗漏的处理紫色的简药物外渗的原因:①由于穿刺不当,造成血管壁损伤或穿透血管,针头固定欠佳。
②患者系老年女性,长期输液致血管脆性强,通透性增加。
③使用高压注射器,造影剂流速快,冲击力强。
外渗性损伤的机制:碘海醇造影剂属高渗性溶液,一旦进入皮下间隙后能使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可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当药物进入细胞时也将水同时带入细胞,又使细胞因机械性膨胀破裂死亡。
临床表现:早期损伤的前臂肿胀,剧痛,颜色无改变,进而发展到整个手臂均肿胀且出现青紫色,压之不褪色,皮温低,质感硬。
药物处理:①50%硫酸镁湿敷。
硫酸镁属盐,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被吸收,而50%硫酸镁溶液对组织液而言则相应地为高渗溶液,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由于高渗透压平衡原理,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起到局部治疗作用,临床观察无不良反应,方法简便易行。
②或者用 0.05 %的地塞米松局部湿敷。
③对比剂外渗严重者,在外用药物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 5 mg/次, 3 次/d ,连用 3d 。
非药物处理:①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②冷敷:可减轻皮损程度,收缩毛细血管,减轻局部出血和疼痛,可用冰袋冷敷药物外渗处皮肤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
③严密观察。
由于使用高压注射器,造影剂流速快,达2~3ml/秒,对血管冲击力强,易造成造影剂渗漏皮下形成大面积软组织肿胀损伤,操作者在血管的选择上,首先尽量不要选择关节屈曲部位的血管,且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应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我们通常选择靠近高压注射器一侧的上肢弹性较好的血管。
如血管不充盈,系好止血带后嘱患者握紧拳头再松开,反复几次,这样更容易看清血管,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针头,进针要深,确定注射针头在快速回流良好的静脉内后,牢固固定针头,并试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数毫升(如试注射的为碘对比剂,最多只试注射3ml),确定无漏渗迹象后仔细检查管道并正确连接。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关键词】 ,,,,输液外渗输液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是门诊输液室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1 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
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
(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 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
(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 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
(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1.4 技术因素(1)穿刺过浅或过深。
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
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多巴胺渗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关键词多巴胺渗漏原因预防治疗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它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
在静滴或长时间外周静脉泵入过程中,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
早期主要表现在局部皮肤表现为鸡皮样缺血,边界不清,苍白、红、紫,肿胀或小水疱等缺血征象[1]。
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影响抢救工作,也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就多巴胺渗漏的机体损伤和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静脉用药渗漏机制机械因素:发现输液中发生液体轻微渗漏,多数由于穿刺技术不熟练,静脉穿刺时针头进入静脉太少,输液时间相对较长,而针头斜面向上所致,多次穿刺、拔针不当等对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可加大渗漏发生的可能。
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及其所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
物理因素:环境温度、输入液体量、温度、时间等以及针头的血管的刺激。
血管因素:选择血管不当、局部血管的舒张状态、营养状态差导致渗漏。
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多巴胺渗漏性损伤的原因分析通过微血管壁渗出性损伤分析:由于机体处于休息状态时,持续性低血压,可使末梢循环产生瘀血、缺氧、血流缓慢,此时血液成分通过血管壁外渗至周围组织中,这时静脉注入的多巴胺也随血液成分渗至血管外,从而造成穿刺点近心端静脉血管周围组织中多巴胺浓度增高,使α受体兴奋而造成局部组织微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或坏死。
药液直接输入皮下组织所致的损伤:患者休克早期烦躁不安,对治疗不合作,致使输液针头脱出血管腔而滞留皮下组织中没有及时发现所致。
由于局部组织受高浓度多巴胺药物的直接刺激,同样造成组织的缺血或坏死。
多巴胺渗漏的预防避免机械性损伤,提高静脉穿刺陈功率,力求应用外周静脉套管针及中心静脉导管输液,减少局部渗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