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周民族史诗
- 格式:ppt
- 大小:9.03 MB
- 文档页数:104
诗经所在的周民族史诗概况和镁片的基本内容黑格尔曾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
”但《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几首诗较全面地记述了周族起源、迁徙、发展、壮大、鼎盛的历史,基本具备了史诗的性质,可以说是史诗的雏形。
因此,《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叙述周民族的历史。
“史诗”最早出现在希腊,源自希腊文ePos,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本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史诗”这个概念,并将当时产生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黑格尔以荷马史诗为标准做了界定,即史诗必须是在流传已久的故事叙述的基础上形成的定本,必须要有相当的长度,并具有口传性。
因此他在《美学》中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式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起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大障碍。
”显而易见,由于文化的差异,黑格尔的这种观点是缺乏根据的。
他的缺陷就在于以荷马史诗为标准,这在逻辑学上是不周延的。
因此,他的理由是靠不住的。
人类历史在没有文字之前都是口头相传,如《尚书》中的“无字之歌”,篇名叫“歌”,显然是记载历史的。
又如中国藏族的《格萨尔》、蒙古的《噶大格林》等。
生前并没有见过《诗经》德文译本的黑格尔却武断地认为“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明显不可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艺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时,曾把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作为史诗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这三点是标志史诗的本质要素。
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诗经》中有史诗,而《诗经》中至少存在五大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讲述周民族的第一个男性始祖后稷神异的诞生,以及后稷发明农业、率领族人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写周人祖先公刘带领周人自邰迁居豳地以及在此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历史。
第三章周民族史诗第一节周民族史诗的认定“史诗”这个概念,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来的。
“史诗”一词原自希腊文,本意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史诗”应具备七个要素: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
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比较,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第二节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历史价值:记载了周民族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并记载了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情况,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记载了解我们的祖先。
文学价值:周民族史诗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具备了史诗的要素;2、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3、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4、讲究修辞技巧。
《生民》参考资料:1、《生民》,尊祖也。
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毛诗序》)2、及周公成王致太平制礼,以王功起于后稷,故推举之以配天,谓配夏正郊天焉。
祭天而以祖配祭者,天无形象,推人道以事之,当得人为之主。
《礼记》称万物本于天,人本于主,俱为其本,可以相配。
是故王者皆以祖配天,是同祖于天,故为尊也。
(《孔疏》)3、周公制礼,尊后稷以配天,故作此诗。
以推本其始生之祥,明其受命于天,固有异于常人也。
(朱熹《诗集传》)4、此诗,周公述始祖后稷诞生之异,以及其播种百谷之功,而肇修祀典也。
(姚际恒《诗经通论》)5、一章受孕之奇。
二章诞生之易。
三章保护之异。
四章嗜好天生。
五章克勤人事,教种膺封。
六章播种肇祀。
七章报赛祈年。
八章尊祖无怠。
通篇层次井然。
(方玉润《诗经原始》)6、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薦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诗经》中周民族史诗主要有哪几首?在《诗经》的赞美诗中,有三篇是专门记载周人古史而又堪称史诗的诗歌,它们是《大雅.生民》、《公刘》、《绵》。
它们证明了周王朝的姬姓周人原本是渭水流域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详细说明了周人先祖兴盛的过程。
在西周初年,周王朝的史官根据古史和民间传闻,加工编写了这三篇专记气先祖史迹的诗。
《生民》是描写周人初生的诗歌,是献给周氏族“第一个男人”后稷的赞歌。
它是一部被神话包裹的历史。
后稷的出生就与众不同,他的母亲姜氏踩了天帝的大脚趾印就怀孕了,由此后稷便出生了。
他成长的经历更是富于传奇色彩,谁也没有他的命大造化大,还是一个婴儿时,后稷就能逢凶化吉,经受了各种磨难与考验。
这是古代试子风俗的形象说明,因为生活的困难,生儿育女对于父母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是奉上天的旨意所生,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考验他。
如果能够通过,就把他抚养成人,万一不能通过,就遗弃掉。
但是这些考验后稷都神奇般地通过了。
也没有谁比他的天资更聪颖,他天才超越,仅仅是个幼儿时,后稷就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青年后稷精通稼穑,除杂草,播良种,禾苗茁壮成长,谷穗沉沉甸甸,足以迁居有邰,成家立业,养育子孙后代了。
后稷教子孙播种五谷,还教他们祭鬼神,祈丰年,消除子孙的灾祸,保佑后代的福祉。
《公刘》描写公刘领导周氏族举族迁徙,开辟一个新天地的一段历史,赞颂这位领袖的英雄壮举。
《公刘》叙述历史比《生民》更清晰,言人事而不言鬼神。
公刘时代的周民族已经演进为一个农业军事部落。
这个部落的酋长由族人推举,族人皆兵,按军事组织从事生产,生产技术已有一定水平,既能分清土地的燥湿、丈量土地的方圆、摸清水流的分布,又能利用太阳测定方向,还能搞一点“取厉取锻”的手工制作,文明程度和社会形态均高于后稷时代。
《绵》记载的是古公亶父领导周氏族的另一次迁徙,并且在周原建立家天下的周王国。
诗共九节,前四节描写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找到了周原这块土肥水美的地方,指挥族人兴修农田水利,种植庄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周民族史诗汪慧美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五四时期,《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首诗歌被认定为周民族史诗,这对周民族史诗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本文主要从史诗、周民族史诗的界定和《诗经·大雅》五首史诗的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周民族史诗。
关键词:周民族史诗;《诗经•大雅》;主题内容作者简介:汪慧美(1995.12-),女,甘肃省张掖人,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94-01黑格尔曾说中国没有史诗。
随着《格萨尔王传》等四大少数民族史诗的出现,黑格尔的学说渐渐被打破,五四时期,学者们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定为周民族史诗。
这五首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起源、发展直至建立国都的历史,所以《诗经》的研究学者把这五首诗称为周代的史诗。
作为民族史诗,它们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和周民族的民族特色。
一、“史诗”与“周民族史诗”的界定“史诗”源于希腊文Peos,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所有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史诗”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把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类。
黑格尔的《美学》中详细地论述了“史诗”这种重要的诗歌体裁,他将史诗分为原始史诗和正式史诗两大类,但他并未给“史诗”下明确的定义,而是称《荷马史诗》为正式史诗,后人也以此为准,对史诗的创作时间及主题内容等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辞海》中将“史诗”定义为:史诗,指古代叙事长诗,反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历史事件,以古代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歌颂民族英雄精神,结构规模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一般来说,凡是从较早时期流传下来,带有神话色彩的,叙述民族历史或英雄事迹的口头诗歌或由口头诗歌记录而成的文本形态的诗歌,都是史诗。
《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题解]这是周人纪录关于他们的始祖后稷的传说,歌咏其功德和灵迹的诗。
第一章写姜嫄履迹感孕的神异。
第二章写后稷诞生的神异。
第三章写后稷被弃而不死的神异。
第四章写后稷在幼年所表现的对农艺的天赋才能。
第五、六章写后稷对农业的伟大贡献。
第七、八章写祭祀。
[注释]1、民:人,指周人。
2、时:是。
姜嫄(原yuán):传说中远古帝王高辛氏(帝喾)之妃,周始祖后稷之母。
姜是姓。
“嫄”亦作“原”,是谥号,取本原之义。
以上二句言姜嫄始生周人,就是指生后稷。
喾(库kù):亦作“俈”,古帝王名。
《史记o三代世表》“帝俈,黄帝曾孙。
起黄帝至俈四世。
号高辛。
”3、禋(因yīn)祀:一种野祭。
祭时用火烧牲,使烟气上升。
这里似指祀天帝。
一说指祀郊禖(煤méi)。
禖是求子之神,祭于郊外。
4、弗:“祓(扶fú)”的借字。
祓是除不祥,祓无子就是除去无子的不祥,也就是求有子。
5、履:践,踩。
帝:天帝。
武:指足迹。
敏:脚拇指,“武敏”就是足迹的脚拇指。
歆:欣喜。
姜嫄践巨人脚印而感生后稷的故事是周民族的传说。
古代文学——周民族的史诗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源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便抛弃了他,但后稷得到了牛羊的哺乳、伐木工人的相救、大鸟的展翅掩护,竟神奇地活了下来,终于被留养。
接着写他对农艺的天赋才能,刚会爬行就能识别食物,稍大试种豆、谷、麻、麦、瓜等,庄稼经他手都长得非常丰美。
此诗颇富神话色彩,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
《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歌颂了他率领周人营建都邑、拓垦疆土的创业精神。
《绵》描述了周文王祖父古公亶(dan)父由豳迁歧的史迹,歌颂了周民族艰苦创业、由小到大,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光荣历史。
《皇矣》主要歌颂了周文王征伐古密国和古崇国的武功;《大明》着重赞扬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从《生民》到《大明》5篇作品,粗线条勾画出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和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史诗屈指可数,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
第二节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重点提示与难点讲解:
一、历史价值:周史诗以周民族的发展历史为轴心以几次重大迁徙和重大战争为主要事件,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以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并记载了当时周人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是我们研究周民族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二、文学价值:周史诗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们已从篇幅短小内容单纯的抒情诗发展到篇幅宏大、内容丰富的叙事诗。
三、艺术特色:
1、形象鲜明,情节完整,基本具备了史诗的七个方面的要素。
2、叙事与抒情、描写的有机结合:具有了情节性、塑造了光辉形象。
3、非常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按照历史事件的自然时空顺序依次叙述。
4、周史诗创作中特别讲究修辞技巧:或用比喻形象再现,或连用叠音词募声状态,增强节奏感。
还用了许多排比,对比,对仗等。
四、人文思想价值:周民族史诗所塑造的英雄是人性的英雄而不是神化的英雄,是健康的而不是依赖性的英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作者: 鲁洪生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77页
主题词: 周人;文王;民族史诗;母系氏族社会;荷马史诗;大迁徙;周王朝;周原;祖先;流传过程
摘要: <正> 一、周民族史诗的认定周民族史诗是“五四”以后的《诗经》研究者受西方诗歌理论的影响而对《诗经》内容进行的新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史诗”这个概念,并将当时产生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戊刷,黑格尔因承其说,并在《美学》中将史诗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详加论述。
生前并没有见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