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史诗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论《诗经》中的史诗参考文献
关于《诗经》中的史诗的参考文献,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读物:
《诗经译注》:由中华书局出版,程俊英、蒋见元著。
这本书是对《诗经》的详细译注,对每首诗都进行了逐句的解释和翻译,同时也提供了对《诗经》中史诗内容的深入解读。
《诗经原始》:由清人方玉润所著,这本书对《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特别是对其中史诗内容的解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诗经>史诗研究》:由李山所著,这本书是对《诗经》中史诗内容的专题研究,深入剖析了《诗经》中史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由扬之水所著,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了深入解读,其中也涉及到了对《诗经》中史诗内容的探讨。
以上这些书籍都是研究《诗经》中史诗内容的重要参考文献,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诗经》中的史诗内涵和艺术魅力。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其他相关的研究著作进行阅读。
诗经所在的周民族史诗概况和镁片的基本内容黑格尔曾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
”但《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几首诗较全面地记述了周族起源、迁徙、发展、壮大、鼎盛的历史,基本具备了史诗的性质,可以说是史诗的雏形。
因此,《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叙述周民族的历史。
“史诗”最早出现在希腊,源自希腊文ePos,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本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史诗”这个概念,并将当时产生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黑格尔以荷马史诗为标准做了界定,即史诗必须是在流传已久的故事叙述的基础上形成的定本,必须要有相当的长度,并具有口传性。
因此他在《美学》中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式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起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大障碍。
”显而易见,由于文化的差异,黑格尔的这种观点是缺乏根据的。
他的缺陷就在于以荷马史诗为标准,这在逻辑学上是不周延的。
因此,他的理由是靠不住的。
人类历史在没有文字之前都是口头相传,如《尚书》中的“无字之歌”,篇名叫“歌”,显然是记载历史的。
又如中国藏族的《格萨尔》、蒙古的《噶大格林》等。
生前并没有见过《诗经》德文译本的黑格尔却武断地认为“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明显不可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艺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时,曾把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作为史诗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这三点是标志史诗的本质要素。
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诗经》中有史诗,而《诗经》中至少存在五大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讲述周民族的第一个男性始祖后稷神异的诞生,以及后稷发明农业、率领族人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写周人祖先公刘带领周人自邰迁居豳地以及在此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历史。
周民族史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
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
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周民族史诗的认定“史诗”这个概念,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来的。
“史诗”一词原自希腊文,本意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1、认定:“五四”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一致认为《诗经》至少存在五大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
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
2、标准:按马克思的标准,即具备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七个要素的即应该是史诗了。
3、内容: [讨论所讨论的五首诗基本具备了上述七个要素]A、《生民》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开创祭礼的历史;诗中姜嫄无夫而孕说明是母系向父系过渡。
诗经大雅中的五篇著名史诗包括
1.《大雅·文王》:以商朝的神话传说为背景,讲述文王奋起反抗暴君商纣王,建立周朝的故事。
2.《大雅·周南·关雎》:讲述姬发与蔡女在牧野之上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大雅·小雅·荡》:以商朝的水灾为背景,描述民众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天灾和人祸的悲痛和愤怒。
4.《大雅·小雅·车辚》:讲述商朝贵族的生活,描写了车马奔驰的场面和豪华的气氛,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奢靡和腐朽。
5.《大雅·小雅·采薇》:描写一个少女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执着和痴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柔弱和无力。
- 1 -。
《诗经》中周民族史诗主要有哪几首?在《诗经》的赞美诗中,有三篇是专门记载周人古史而又堪称史诗的诗歌,它们是《大雅.生民》、《公刘》、《绵》。
它们证明了周王朝的姬姓周人原本是渭水流域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详细说明了周人先祖兴盛的过程。
在西周初年,周王朝的史官根据古史和民间传闻,加工编写了这三篇专记气先祖史迹的诗。
《生民》是描写周人初生的诗歌,是献给周氏族“第一个男人”后稷的赞歌。
它是一部被神话包裹的历史。
后稷的出生就与众不同,他的母亲姜氏踩了天帝的大脚趾印就怀孕了,由此后稷便出生了。
他成长的经历更是富于传奇色彩,谁也没有他的命大造化大,还是一个婴儿时,后稷就能逢凶化吉,经受了各种磨难与考验。
这是古代试子风俗的形象说明,因为生活的困难,生儿育女对于父母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是奉上天的旨意所生,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考验他。
如果能够通过,就把他抚养成人,万一不能通过,就遗弃掉。
但是这些考验后稷都神奇般地通过了。
也没有谁比他的天资更聪颖,他天才超越,仅仅是个幼儿时,后稷就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青年后稷精通稼穑,除杂草,播良种,禾苗茁壮成长,谷穗沉沉甸甸,足以迁居有邰,成家立业,养育子孙后代了。
后稷教子孙播种五谷,还教他们祭鬼神,祈丰年,消除子孙的灾祸,保佑后代的福祉。
《公刘》描写公刘领导周氏族举族迁徙,开辟一个新天地的一段历史,赞颂这位领袖的英雄壮举。
《公刘》叙述历史比《生民》更清晰,言人事而不言鬼神。
公刘时代的周民族已经演进为一个农业军事部落。
这个部落的酋长由族人推举,族人皆兵,按军事组织从事生产,生产技术已有一定水平,既能分清土地的燥湿、丈量土地的方圆、摸清水流的分布,又能利用太阳测定方向,还能搞一点“取厉取锻”的手工制作,文明程度和社会形态均高于后稷时代。
《绵》记载的是古公亶父领导周氏族的另一次迁徙,并且在周原建立家天下的周王国。
诗共九节,前四节描写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找到了周原这块土肥水美的地方,指挥族人兴修农田水利,种植庄稼。
诗经中与周族有关的五篇史诗导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记录了众多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中,与周族有关的五篇史诗是对周朝兴起和衰落过程中的历史与人物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本文将从《周南》、《召南》、《卫风》、《魏风》和《唐风》五篇史诗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为读者呈现这段悠久历史中复杂多变、瑰丽绚烂的画卷。
一、《周南》《周南》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包含九首律诗,各具特色。
这些古代歌谣和诗歌描绘了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君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其中,《桃夭》一诗描绘了周文王与众臣万民共建太平盛世的场景,展示了周族的辉煌与宏大。
二、《召南》《召南》是诗经中的第五篇,共有十四篇诗歌。
叙述了周武王夺取政权后筹建周朝的历史。
其中,《召车》一诗通过描绘武王征战南方的经历,展示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奋发向前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周朝的辉煌发展。
三、《卫风》《卫风》是诗经中的第十七篇,共有十九篇诗歌,主要描写了周族人民在周朝初建时期的生活和民俗风情。
其中,《硕人》一诗以描绘勇士的形象,展示了周朝崛起时的强大和荣耀。
四、《魏风》《魏风》是诗经中的第十九篇,共有十四篇诗歌,大部分是讲述了战争、宴会和君臣之间的羁绊。
其中,《东方未明》一诗以对周灭商并建立周朝的壮丽景象进行描绘,反映了周王朝对于收复失地和扩张势力的追求。
五、《唐风》《唐风》是诗经中的第二十篇,共有三十一篇诗歌,其中大多以农田和社会风貌为主题,描绘了周朝初建时期的社会生活。
在这些诗歌中,《四月》一诗描述了夏王依赖天命而统治的景象,体现了周族对于君临天下的宏伟愿景。
结语通过《周南》、《召南》、《卫风》、《魏风》和《唐风》这五篇史诗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周王朝的兴起和衰落,更能体会到周族人民在周朝初建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这些史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和历史价值,为我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人文价值。
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古代文化的瑰宝,以此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我们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诗经大雅中表现周人史诗的作品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大雅是一组以歌颂周朝君主和描述周朝社会风貌为主题的诗歌。
大雅中有一些作品可以被视为表现周人史诗的作品。
首先,大雅中的《文王》是一首歌颂周朝创始人文王的诗歌。
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在随后的历史上被赋予了伟大的形象。
《文王》一诗通过赞美文王的智慧、仁德和能力,表现了周人对于自己君主的崇拜和臣民对于帝王的忠诚。
其次,大雅中的《大东》是一首描写周朝东方地区繁荣景象的诗歌。
它描述了周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和睦相处的情景。
这首诗歌表现了周人对于自己社会的自豪感,展示了周朝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形象。
此外,在大雅中还有一些诗歌通过描绘周朝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展示了周朝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大雅中的《常武》描绘了周朝农民的辛勤耕作和丰收的景象,展示了周朝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的勤劳。
另外,《长发》则描述了周朝士人的学识和智慧,强调了周人重视教育和知识的文化特点。
总的来说,大雅中的一些作品可以被视为表现周人史诗的作品。
它们
反映了周朝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表现了周人对于自己社会和统治者的自豪感和忠诚。
这些诗歌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周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中“史诗”类的文学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早期社会的历史、风俗、道德观念等,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诗经》中,“史诗”类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记载与国家文化:《诗经》中的“史诗”类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重大人物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展示了古代国家的风貌和统治者的才干。
这些史事记载使我们对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家文化有更加具体的了解。
2. 风俗民情的反映:《诗经》中的“史诗”类作品通过描绘人们的生活场景、饮食乐舞、爱情家庭等,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风俗民情。
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交习俗,以及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3. 道德观念的传承:《诗经》中的“史诗”类作品常常以道德为重要内容进行表达,蕴含了古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
它们旨在教化人民,传承儒家思想,引导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崇尚仁义礼智等美德。
4. 文学形式与艺术效果: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史诗”类作品在形式上也具有创新性和艺术魅力。
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和韵脚,展示了古代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
总之,诗经中的“史诗”类作品以其对历史、文化、风俗和道德的记录与反映,以及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经大雅中的五篇著名史诗一、诗经大雅概述1.1 诗经大雅的背景•诗经大雅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大雅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1.2 诗经大雅的特点与意义•诗经大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诗经大雅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大雅中的史诗2.1 《文王》•《文王》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史诗,共有五章,描述了周文王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品德。
•该篇史诗通过讴歌文王的英明才略和仁德之举,弘扬了忠诚、仁爱和正义的价值观。
2.2 《周南》•《周南》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史诗,共有十一章,主要描写了周朝时期的田园生活和爱情故事。
•该篇史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3 《召南》•《召南》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史诗,共有十一章,描述了召公的英勇事迹和民众对他的景仰。
•该篇史诗通过歌颂召公的英雄形象,弘扬了忠诚、勇敢和民主的价值观。
2.4 《邶风》•《邶风》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史诗,共有十一章,主要描写了邶国的风土人情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该篇史诗通过描绘邶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民的苦难。
2.5 《卫风》•《卫风》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史诗,共有十一章,主要描写了卫国的政治斗争和民众的疾苦。
•该篇史诗通过歌颂卫国的英雄人物和表达人民的愤怒情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抗争。
三、诗经大雅的文学价值3.1 诗经大雅的艺术成就•诗经大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智慧。
•诗经大雅的韵律优美、意象丰富,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2 诗经大雅的思想内涵•诗经大雅通过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观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诗经大雅中的史诗描绘了君臣之道、亲情友情和社会道德等重要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史诗一、概述1.1 什么是诗经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集合。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古代诗歌的总称,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
诗经是汉代学者所编纂的汇集了许多早期诗歌的一部文集,其中包括了《国风》、《魏风》、《邶风》、《唐风》、《秦风》等五个部分。
1.2 什么是史诗史诗,是一种具有叙事性质的长篇诗歌,通常以宏大的叙事结构,描述英雄人物的伟业和历史事件的发展。
史诗通常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也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形式。
二、诗经:史诗的渊源2.1 诗经的创作背景诗经反映了早期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面镜子。
在古代,诗经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它们以打油诗、世情骚体、地方谣曲等形式出现,早期的诗经多是国家元首或首领的赞美之辞,是表达君王政治主张、统一思想的重要工具。
2.2 诗经与史诗的共性诗经与史诗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使用了诗歌的形式进行叙事,以抒发情感、传递信息。
其次,它们都具有宏大的叙事结构,通过描写英雄人物的伟业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三、诗经中的史诗元素3.1 史实的记录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是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存在。
比如《国风·周南·关雎》中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国风·唐风·葛覃》中描写了唐代的农业生产状况等等。
3.2 女性形象的展示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英雄气概的女性形象。
比如《国风·秦风·蒹葭》中的蒹葭姑娘,她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展现了女性的勇气和智慧。
3.3 英雄人物的赞美诗经中也描绘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伟业和感人故事。
比如《国风·邶风·硕鼠》中讲述了硕鼠抱柱的故事,以及《国风·郑风·蝴蝶》中描绘了蝴蝶为国家飞行的壮举。
3.4 社会风俗的描写诗经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风俗描写,比如婚礼、丧葬、农耕等等。
诗经大雅中表现周人史诗的作品有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歌总集。
其中记载了周人的史诗,这些史诗记录了周人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成为中国古代文明深厚的一面。
周人的史诗是一种高度精炼的历史记载,它们既有神话性质,又有实际史实的记载。
《诗经》中的史诗,大多是以神话的形式记载周人的历史。
例如《小雅·关雎》,这首诗记载了
汤伐纣的故事,传说汤伐纣是一位残暴的君王,为了报复他的一位谋士,他肆无忌惮的残杀自己的百姓,百姓相信只有绳命就可以结束伐纣的罪行。
《诗经》中还有许多史诗记载了周人的宗教,其中有《大雅·格颂》、《大雅·桑柔》和《大雅·小康》等。
这些史诗既传达了周人对神明的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激之情。
《大雅·格颂》中有句“造物,彻底统治万物”,表明周人
认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的创造者。
《大雅·桑柔》中有句“我们祈求,使我们的祭祀有喜庆的结果”,表明周人信奉,崇拜他们的神明,期望得到的保佑。
此外,周人的史诗还充满了对民族和社会的热爱之情,例如《大雅·小康》中的句“国家安宁,天下平定,百姓安康,家
室和睦”,这句话表达了周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祝福,
也表明了周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总之,周人的史诗在《诗经》中表现得非常生动,这些史诗记载了周人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体现了周人对神明的敬畏和对民族和社会的热爱之情。
周人的史诗是中国古代文明深厚的一面,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歌总集。
《诗经》无长篇史诗的原因《诗经》无长篇史诗的原因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中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1((诗经》中有无史诗1. 1史诗的概念史诗源出古希腊,有平话或故事的意思,是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为文学作品分类时首先提出的。
“所谓史诗一般是指人类童年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往往取材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塑造崇高的英雄形象,充满激昂奋进的精神,它气魄雄伟、结构宏大,并富于神话色彩和纯真的气质,是文学史上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学体裁。
”1.2《诗经》中有无史诗在中国,史诗概念出现得很晚,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诗经》时才提出来的。
《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篇诗歌叙述周人从始祖后樱创业到建国的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诗经》中《生民》等数篇诗歌是不是史诗,或者《诗经》中有没有史诗的看法很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这五篇诗歌是史诗。
持此种意见的有陆侃如、冯沉君等,他们主要根据马克思论述希腊神话时提出的史诗“三要素”,理由是(1)((生民》等诗产生于野蛮和文明交替时期,是艺术发展尚不发达阶段的产物。
(2)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
(3)具备了马克思提出的史诗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五篇诗歌规模太小,根本算不上史诗。
余冠英《诗经选》称之为一般叙事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之为历史叙事诗。
这五首诗篇幅最长的《皇矣》是%句,篇幅最短的《绵》是54句,五首诗加起来才380句。
这同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15693行相差甚远。
持第一种意见学者由于论证充分,赞同的人越来越多。
每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篇幅的长短也不是断定为史诗的决定因素。
Study on Epics and the history written in poem in
the Book of Songs
作者: 陈鹏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8-60页
主题词: 《诗经》;史诗;诗史
摘要:《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等五篇作品在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
其实,它们决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且对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反,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是《诗经》中的“诗史”精神。
“诗史”一词虽然最初是用来评价杜甫的诗歌创作,但自《诗经》起,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就已形成了“诗史”的传统。
在《诗经》的《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历史,颂扬了他长于农事,勤奋创业的英雄业迹.《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歌颂了他率领周人营建都邑,拓垦土田的创业精神.《绵》描述了周文王之祖父太王(古公禀父)始迁岐周,以开王业的丰功伟绩,歌颂了周民族艰苦创业,由小而大,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光荣历史.《皇矣》主要歌咏了周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颂扬了文王继承先祖遗烈,发展壮大周民族的伟大功绩.《大明》则颂扬了文王,武王父子的非凡功德,着重赞颂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从《生民》到《大明》五篇作品,合而观之,适或一组史诗.它们虽然简朴,却像是用粗线条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周民族发详,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
史诗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它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与神话色彩.如荷马《伊利昂记》《奥德修记》与我国藏族《格萨尔王传》等.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史诗少得可怜,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不仅如此,这一组史诗在写作上还各有特点,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如《生民》写后稷之诞生及其对农艺的天赋才能,颇富神话色彩,全诗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公刘》刻画了个深受人民爱戴,既忠厚善良,又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英雄形象,充满了讴歌英雄的激情.《绵》依次写了迁岐,定宅,授田,作庙,筑室,立门社,服混夷和文王受命继承先祖遗烈等事迹,叙事章法明晰.《皇矣》出色地描述了伐密,伐崇的两次大战,气势不凡.至于《大明》一诗,则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师尚父的英武雄姿,形象鲜明,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