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周民族的史诗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史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元谋人、蓝田人、周口店人;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禹奴隶社会夏启——桀↓商成汤——纣↓西周武王姬发(都镐京)——幽王(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入镐京,西周瓦解东周平王东迁洛阳↓ ↓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进入封建时代1、先秦生产力的发展石器————青铜器————铁器——牛耕天子——卿、诸侯——大夫(家臣)——士——庶民——奴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先秦的文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二、文学的发展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甲骨文、甲骨卜辞,刘鹗《铁云藏龟》、卦爻辞巫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发展进入黄金期,原因:A、政治的需要。
B、文化的解放和普及的结果。
C、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国初期的《论语》、战国中期的《孟子》,战国晚期的《荀子》(儒家),还有《墨子》、《庄子》、《韩非子》等,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文学的起源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说、巫术说、劳动说二、上古歌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弹歌》、《伊耆氏蜡辞》、《候人歌》、《葛天氏之乐》2、祭祀歌谣。
○1祈祷式。
○2咒语式(先民的反抗、征服):《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3、图腾歌谣。
(在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燕燕往飞》:“燕燕往飞。
”4、婚恋歌谣。
《候人歌》:“候人兮猗。
”《侯人歌》是中国古代最为古老的情歌5、战争歌谣。
《周易〃中孚〃六二》:“得敌。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三、神话1、神话产生的原因(万物有灵)2、神话的保存、分类和基本内容:(《山海经》、《淮南子》)A、开辟神话。
先秦1、《诗经》的来源和编订《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等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而无辞,故实有305篇。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说明《诗经》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诗经》只有少量篇目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等提及作者,此外作者已难确考,故司马迁《报任安书》只笼统而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由此可推,《诗经》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采自民间,再经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诗经》编订成集,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故孔子删诗说不足信,但孔子曾道“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则其所做属正乐性质。
《诗经》依《风》《雅》《颂》分类编排,现多据诗皆入乐认为主要是按照音乐特点划分的。
2、“风”“雅”“颂”的涵义和不同的语言风格风——解释较多,一者认为“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二者认为“风土之音”(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或谓“民俗歌谣之诗”(朱熹《诗集传》),现大多认为“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诸侯所辖地域乐曲。
风格杂言较多,重章叠句较多“雅”,王畿所言,即正声或雅言,及标准音,其中小雅大雅主要区别于音乐的不同和产生时代的远近。
风格多用严整的四言句“颂”,用于朝廷宗庙祭祀,以诗乐舞合一的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的祝祷辞。
语言风格,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3、《诗经》的内容分类及代表作品周民族的史诗,代表作《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颂歌和怨刺诗,代表作《小雅·南有嘉鱼》《小雅·雨无正》《魏风·硕鼠》婚恋诗代表作,《周南·关雎》《卫风·木瓜》《卫风·氓》农事诗,代表作《豳风·七月》征役诗,代表作《小雅·何草不黄》《秦风·无衣》4、赋比兴手法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1)文学考研重点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一、基本知识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
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这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二、农事《豳风·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全诗八章八十八句,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
三、燕飨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和载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四、怨刺如《邶风·新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五、战争徭役如《小雅·采薇》主要描写一个戍边兵士返乡途中对同玁狁战争的回顾及其哀怨。
六、婚姻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常为今人重视、喜爱。
又以郑、卫之风最为突出,多涉及男女之情。
如《邶风·静女》、《郑风·子衿》、《卫风·氓》七、描写故国之思如《王风·黍离》,写一位东周大夫的故国之思。
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
今人或以为《黍离》乃是流浪汉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
八、抒发爱国之情如《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二、景物描写《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三、重章叠句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2.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3.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练习题及答案(1)名词解释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答: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①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②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③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④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本领神异,有英雄气魄。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厚实。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孕《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2、原始歌谣特色:口头文学诗歌文学舞蹈三位一体;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3、神话的含义:①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话故事(形式)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应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内容)。
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文化内涵)。
是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艺术表现)②历代文学作者模拟神话或假借神以讽喻现象。
4、记载神话的主要作品:《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5、神话类型及代表作: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①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②对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
《盘古开天辟地》③对生产成绩的概括《鲧禹治水》④在生产中能够产生的征服自然的幻想。
《夸父逐日》⑤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也是神话产生的根源之一。
《黄帝擒蚩尤》二、《诗经》1、名称:原名《诗》或《诗三百》,列为儒家“六经”之一。
(先秦时期)汉武帝崇《诗》为“经”,称《诗经》,《诗经》的采编方法是采诗和献诗两种。
2、产生时代:西周初到春秋中(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
地域:《周南》《召南》——江汉汝水,其他十三《国风》都产生于黄河流域,“二雅”——二京都(西周都金高,东周都洛邑)“三颂”——镐京•《周颂》(西安)、曲阜•《睿颂》(山东)、商丘•《商颂》(河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至江汉流域。
3、若干名词解释:(1)笙诗:有目无诗,共六篇,《南郂(hɑì)》《白华》《华黍》《由康》《崇五》《曲仪》(2)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有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韩(燕人韩缨)毛(大毛公鲁人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
(毛苌——“三家诗”其后失传,后惟有《毛诗》、今之《诗经》地方音乐、王羲之音乐)齐、鲁、韩属今文学派,毛属古文学派。
(3)风:带有地方色彩,即十五个国家的歌谣。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浅谈《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浅谈《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浅谈《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论文摘要】《格萨尔》和《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中都贯穿着强烈的英雄救济主题,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二者表现出来的具体救济方式和英雄特征有所区别。
英雄救济主题作为一种普遍出现的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共同思维和心理习惯是造成二者共享同一主题的核心因素。
【论文关键词】《格萨尔》;周民族史诗;英雄救济主题黑格尔断言中国没有民族史诗(他论述世界史诗发展的历史时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
他们的关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
”事实并非如此,《格萨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篇幅最长的史诗,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
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反映了古代藏族社会的原生态文化并折射出这一文化氛围中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于否认《诗经》中存在史诗的观点,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回。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典型的周民族史诗,以上五篇作品以周民族的发展历史为中心,选取其中的重点事件和有影响的先祖,记录了周民族产生、发展、及灭商兴周的历史进程,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史诗反映的内容是多方位和多层面的,虽然不同民族的史诗反映的社会内容与民族情感不尽相同,但是英雄救济主题却是不同民族的共同话语,古希腊荷马史诗、印度《罗摩衍那》如此,代表中国汉藏文化传统的《诗经》周民族史诗和《格萨尔》也不例外。
史诗以英雄救济主题为主线是人类童年时代生存状态的直观反映,也是先民作为人类族群的集体无意识的真实呈现。
本文以《格萨尔》和《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为例,说明二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差异性和人类共有潜意识中表现的心理同源性。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资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史1、研究时限:从上古到清末;2、研究对象:此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等。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从思想内容上看,古代文学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①“爱国”与“忠君”。
②“民本”与“仁政”。
③重视政教合一,主张文学艺术要为政治和道德服务。
2、古代文学表现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抗争。
3、古代文学表现对人事、对天命、对人在宇宙间地位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
4、古代文学表现出一种寻根意识和乡土情结。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是什么?1、它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心灵史。
2、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沃土。
3、中书西去,中国古代文学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朝代分期法:先秦文学→秦汉文学→代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
五、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
1、原始文学2、夏商文学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4、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5、楚地文化与楚辞六、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
七、神话1、定义: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山海经》是著录神话材料最为丰富的一部典籍。
3、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全部保留在《淮南子》中。
八、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简狄吞卵》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黄帝擒蚩尤》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九、中国神话蕴涵的精神: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第一、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文学”之美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接受人类文明洗礼的人类之一,作为四大闻名古国(中、印、埃、希)的唯一幸存者,从最初杂乱的民族形态到今天统一的民族实体,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和一种族体心理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弥漫演进、长期积淀,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既是我们历史生活的见证,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字概括为三美——①意美以感心(意境之美可使人在心灵上获得感恬审美愉悦,物境、情境、理境、由景起情,由景生情);②音美以感耳:元音占优势→乐音→节奏美,外国人听上去像唱歌,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贺敬之《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榆林,一想到延消水、宝塔山、小米粥,心情还真的蛮激动,可到跟前一看,水也快干了,灰头垢面)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东方红的故乡佳县→白云山;③形美以感目(汉字是东方魔块,方块字,有中心有外围)a对称合谐美;b.肢体语言美,象形文字c.绘画语言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要你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阔大、壮美的画面,一句话“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二、文学发展不平衡1、文体的不平衡首先,文体的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诗歌、散文商周就形成了,小说到魏晋才初具规模,戏剧宋金时期形成。
其次,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成熟,发展过程的长短也不同,如小说:从远古神话→唐传奇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赋以形成则很短。
2、朝代的不平衡总体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即使在一个朝代之内也不平衡,唐三百年,初唐一百年相对缓慢,经过二三代人的努力才繁荣,而一些小朝廷倒容易异军突起,如梁陈宫体诗,南唐和西蜀词。
3、地域的不平衡建安文学在邺都;梁陈文学在金陵;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较多;江西在宋;江浙在明清作家最多;岭南文学在近代。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答: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古代文学——周民族的史诗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源踩了天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便抛弃了他,但后稷得到了牛羊的哺乳、伐木工人的相救、大鸟的展翅掩护,竟神奇地活了下来,终于被留养。
接着写他对农艺的天赋才能,刚会爬行就能识别食物,稍大试种豆、谷、麻、麦、瓜等,庄稼经他手都长得非常丰美。
此诗颇富神话色彩,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
《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歌颂了他率领周人营建都邑、拓垦疆土的创业精神。
《绵》描述了周文王祖父古公亶(dan)父由豳迁歧的史迹,歌颂了周民族艰苦创业、由小到大,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光荣历史。
《皇矣》主要歌颂了周文王征伐古密国和古崇国的武功;《大明》着重赞扬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从《生民》到《大明》5篇作品,粗线条勾画出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和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史诗屈指可数,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