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催化剂的几种表征手段
- 格式:ppt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97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子筛催化剂,尤其是ZSM-5分子筛的表征方法,介绍了分子筛物相表征、形貌表征、孔结构表征、酸中心表征。
介绍的方法为X 射线衍射法、电子显微镜观察、程序升温脱附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并对每种分析方法列出了具体实例。
关键字:分子筛,物相,形貌,孔结构,酸中心,表征目录第一章分子筛催化剂表征方法1.1分子筛简要介绍1.2分子筛表征方法1.2.1分子筛的物相分析(XRD)1.2.2分子筛的形貌分析1.2.3孔结构的表征1.2.4酸中心的表征第二章评价与总结第一章分子筛催化剂表征方法1.1分子筛简要介绍分子筛是结晶型的硅铝酸盐,具有均与的孔隙结构。
分子筛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水,加热时可汽化除去,故分子筛又称沸石。
分子筛的构型可分为四个方面,三种不同层次:1.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它们构成分子筛的骨架;2.相邻的四面体由氧桥联结成环;3.氧环由氧桥相互联结,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的多面体,也称为笼,主要有α,β,γ笼;4.笼通过氧桥连在一起。
分子筛有五种同的结构:1.A型分子筛结构,类似于NaCl的立方晶系结构;2.X 型和Y型分子筛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密堆立方晶系结构;3.丝光沸石型分子筛结构,这种沸石的结果和A型和八面沸石型的结构不同,没有笼,而是层状结构;4.高硅沸石ZSM型分子筛结构,这种沸石有一个系列,广为应用的是ZSM-5,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这种分子筛的表征;5.磷酸铝系分子筛结构,是第三代新型分子筛。
由于分子筛具有明确的孔腔分布,具有极高的内表面积,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故广泛的用作工业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在炼油工艺和石油化工生产中应用尤其广泛,这就有了表征的要求。
1.2分子筛的表征方法1.2.1分子筛的物相分析(XRD)分子筛的物相分析一般是采用X射线衍射仪,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布拉格方程,揭示了在一定波长下发生衍射时,晶面间距d同入射角θ之间的关系。
例如,采用Philips X’pert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Nu88分子筛样品的XRD分析。
结构表征:1. 晶相:XRD(多晶,单晶)——确定样品晶体类型(2θ-d 晶面间距,T强度);TEM(透射电镜)。
2. 化学环境,配位状态:IR,UV,UV-Ramon,XPS,NMR,EPS,Mossbour。
组成表征:XRF,ICP(准确),XPS,AEM(分析电镜)。
宏观物性表征:1. 粒度(密度,强度):SEM(扫描电镜),TEM,XRD,激光衍射和光散射(统计结果)2. 形貌:TEM+SEM3. 多孔性:氮气吸附,压汞法,烃分子探针4. 稳定性:TG-DTA,XRD酸性及酸强度表征:1. 酸性:NH3-IR,吡啶(Py)-FT-IR,FT-IR,MAS-NMR(31Al,1H)。
2. 酸强度:NH3-TPD,Hammett指示剂,吸附量热。
3. 内外表面酸的识别:探针分子反应法。
金属性表征:1. 分散度:H2吸附,HOT,TEM,XPS。
2. 还原性:TPR。
3. 氧化还原态:XPS。
4. 表面吸附物种:IR。
金属与载体/助剂相互作用:TPR,XPS,DTA。
再生:TG-DTA,TPO。
1 什么是XRF?一台典型的X射线荧光(XRF)仪器由激发源(X射线管)和探测系统构成。
X射线管产生入射X射线(一次X射线),激发被测样品。
受激发的样品中的每一种元素会放射出二次X射线,并且不同的元素所放射出的二次X射线具有特定的能量特性或波长特性。
探测系统测量这些放射出来的二次X射线的能量及数量。
然后,仪器软件将探测系统所收集到的信息转换成样品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及含量。
利用X射线荧光原理,理论上可以测量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
在实际应用中,有效的元素测量范围为11号元素(Na)到92号元素(U)。
2 X射线荧光的物理意义:X射线是电磁波谱中的某特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其特性通常用能量(单位:千电子伏特,keV)和波长(单位:nm)描述。
X射线荧光是原子内产生变化所致的现象。
一个稳定的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
红外光谱法用于固体催化剂表征董庆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030001)一.序言在非均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红外光谱法已成为常用手段之一。
一般说来,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研究催化反应机理。
2.考察催化剂本身。
但对复杂反应来说,红外光谱法用于前者往往受到限制,这是因为反应物、中间物以及最终产物的光谱叠加,大大增加了谱图解析的困难,再者,仪器的扫描速度也难以截获快速反应中寿命短促的中间物的信息,虽然“时间分辨光谱”附件的出现,已可使跟踪速度提高到微秒级,但对反应体系的苛刻要求,以及实验操作的复杂,又使一般实验室望而生畏。
然而如果用红外光谱法来研究非均相过程中另一主角催化剂的表面微观状态,则困难往往要小得多。
这种观察固体催化剂表面微观状态的测定也称催化剂的表面表征,或简称催化剂表征。
当用红外光谱法来进行这类表征时,不是直接测定催化剂本身的谱图,而是借助所谓的“探针分子”,用探针分子吸附物种的红外特征峰位置和强度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对探针分子的选择,一般要求其吸附态分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其特征峰的吸收系数较大(灵敏度高)和不被催化剂本身吸收干扰的优点。
目前常用的探针分子有:CO,NO,H2O,CO2,NH3,C5H5N(吡啶),HCOOH等,其中高纯CO由于价廉易得,在研究金属/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时,尤为常用。
当选用CO作探针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作化学吸附时,有两个过程可能发生,即σ-给予(σ-donation)过程和π反馈(π-back donation)过程。
σ-给予过程发生在CO的5σ分子轨道〔“MO”(molecule orbit)〕和催化剂表面缺电子中心之间,由于CO 5σ-MO中的单独电子对与表面原子共享,将导致CO键增强,引起它的线型吸附态特征峰向高波数方向位移(兰移)。
所谓π反馈则发生在CO吸附在金属原子或金属离子上,其时,金属原子或离子上的d电子进入CO分子的2π*反键分子轨道(anti-bonding 2π*-MO),结果CO键减弱,它的线型吸附物种的特征峰移向低波数(红移)。
固体非均相催化剂的表征方法手性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均相手性催化反应一直占据手性催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成千上万种手性配体以及催化剂已经能够实现包括CH、CC、CO和CN键形成的手性催化反应,而且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不对称选择性。
尽管已经被报道的手性催化剂数目如此巨大,但是能够实际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手性催化剂却极其有限。
这主要是由于均相手性催化体系存在着催化剂与产物分离难、产物提纯难和价格昂贵的手性催化剂不易回收,无法实现循环再利用等缺点。
因此,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的均相手性催化剂的非均相化已经成为手性催化剂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某种作用将均相催化剂固定于某一载体上,从而可以使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回收并循环再用,这称为手性催化剂的负载化。
基于催化剂的负载化策略,我们首次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载体来固载金鸡纳生物碱季铵盐类手性相转移催化剂(PTC-1),制备出新型的PTC-1/MWCNTs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N-二苯亚甲基-甘氨酸叔丁酯和卤代烃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中。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系统地研究了五种有机溶剂对PTC-1在MWCNTs 上吸附和脱附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甲苯中MWCNTs对PTC-1的吸附率最高,达到53%,而在三氯甲烷中脱附率最低,仅为0.75%。
PTC-1/MWCNTs催化剂在催化N-二苯亚甲基-甘氨酸叔丁酯和不同卤代烃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中,所得产物的产率和对映体选择性都较高,而且PTC-1/MWCNTs催化剂能够被回收并反复循环再利用,这说明PTC-1经MWCNTs固载后,仍然能够有效地催化多种卤代烃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
利用一步合成法(one-potsynthesis)将衍生化后的均相催化剂形成固体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回收并循环利用的目的。
基于一步合成法策略,我们首次将1,1′-联二萘酚配体的炔基衍生物和叠氮化合物,经click反应一步合成出含有手性1,1′-联二萘酚配体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Polymeralkyne-azide)。
催化剂的表征及其活性测试一、引言催化剂是从化学反应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度,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选择性。
因此,对于催化剂的表征和活性测试,一直是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催化剂的表征技术1. X射线衍射(XRD)X射线衍射是一种常用的催化剂的表征技术。
该技术可以通过测定催化剂晶体结构的衍射图,来判断催化剂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化学组分、晶体结构、晶粒尺寸和晶格畸变等。
XRD技术还可以分析催化剂的形貌、表面态和晶体结构相,以及定量分析催化剂晶格畸变度和孔径分布。
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M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电子显微技术,可以在微观尺度上研究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结构和分子交互作用。
该技术通常用于研究催化剂的晶化程度、晶粒形貌、晶体内部结构、分子间空间关系和分布状态等方面的信息。
3. 稳态和瞬态表面分析技术稳态和瞬态表面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吸附分析、催化反应动态表征分析和光电子光谱学等。
吸附分析可以用来研究催化剂表面与吸附物的相互作用,催化反应动态表征分析用来研究催化剂活性中心、反应过渡态和反应机理,光电子光谱学则可用于研究催化剂表面发射性质、表面电荷状态和表面吸附物的分子结构等。
三、催化剂的活性测试技术常用的催化剂活性测试技术主要包括:热重分析、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催化反应机理分析和渗透技术等。
1. 热重分析热重分析是一种热学分析技术,可以测定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的脱水率或烧结程度。
该技术可用于定量分析催化剂表面积、孔径分布和热稳定性,以及了解催化剂形态、晶体结构和离子交换能力。
2. 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催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用于研究催化剂催化反应活性和反应速率等动力学参数。
该技术可通过变量温度反应和时域催化反应分析等方法确定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级别等。
3. 催化反应机理分析催化反应机理分析可以研究催化剂的反应机理,了解催化反应中的关键步骤、反应中间体和反应产物等。
固体催化剂表面酸碱性测定--吸附指示剂滴定法固体酸(碱)催化剂表面中心的酸(碱)性质会直接决定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因此,在研究固体酸(碱)催化剂的作用原理、改进现有的固体酸(碱)催化剂、研制新型酸(碱)催化材料和研究催化剂酸(碱)位的性质、来源及结构等方面,都离不开对表面酸(碱)性的表征。
科学工作者在固体催化剂表面酸碱性质表征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研究,建立了许多测定方法,如吸附指示剂滴定法、程序升温热脱附法、红外光谱法、吸附微量热法、热分析方法和核磁共振谱等。
其中,操作简便的吸附指示剂滴定法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阐述吸附指示剂滴定法操作体系。
1固体酸表面酸性测定—吸附指示剂胺滴定法早在50年代初,Walling提出利用吸附在固体酸表面的Hammett指示剂的变色的方法来测定固体表面酸的酸强度;Tamele用对二甲氨基偶氮苯为指示剂,以正丁胺滴定悬浮在苯溶剂中的固体酸来测定酸量。
随后Benesi做了重大的改进,先让催化剂样品分别与不同滴定度的正丁胺达到吸附平衡,再采用一系列不同p K a 值的Hammett指示剂来确定等当点。
这样就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测得酸强度分布,形成了一个测定固体表面酸酸强度分布的吸附指示剂正丁胺滴定法,又称非水溶液胺滴定法。
由于操作比较简便,指示剂法广泛被采用。
但是这个方法从理论依据到试验操作都有不少缺陷,如到达吸附平衡耗时长等;几十年来,这个方法有了一些改进,包括使用超声波振荡器加快吸附平衡的到达,选用硝基取代苯类具更弱碱性的化合物作为指示剂测超强固体酸酸性,针对不同的样品体系选用合适的滴定用有机胺和溶剂等。
1.1 基本原理1.1.1 酸强度:酸强度是指给出质子(B酸)或是接受电子对(L酸)的能力。
不同的测定方法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参数来表征。
指示剂法用Hammett酸度函数H o表示,H o有明确的化学概念,使用广泛。
Hammett 酸度函数H o 将固体表面酸的酸强度定义为:固体表面的酸中心使吸附其上的中性(不带电的)碱指示剂(以B 表示)转变为它的共轭酸的能力。
1.2比表面测试单位重量催化剂所具有的表面积称为比表面,其中具有活性的表面称活性比表面,也称有效比表面。
尽管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以及稳定性等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化学结构,但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催化剂的某些物理性质如催化剂的表面积的影响。
一般认为,催化剂表面积越大,其上所含有的活性中心越多,催化剂的活性也越高。
因此,测定、表征催化剂的比表面对考察催化剂的活性等性能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催化剂的表面积针对反应来说可以分为总比表面和活性比表面,总比表面可用物理吸附的方法测定,而活性比表面则可采用化学吸附的方法测定。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的常见表征方法见表2。
1.2.1 总表面积的测定催化剂总表面积的测定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均为低温物理吸附法,而其中的BET法则更是推崇为催化剂表面积测定的标准方法。
有关BET法的具体介绍见第二章,在此不展开讨论。
1.2.2 有效表面积的测定BET法测定的是催化剂的总表面积。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催化剂的表面中通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才具有活性,这部分称为活性表面。
活性表面的面积测定通常采用“选择化学吸附”进行测定。
如附载型金属催化剂,其上暴露的金属表面是催化活性的,以氢、一氧化碳为吸附质进行选择化学吸附,即可测定活性金属表面积,因为氢、一氧化碳只与催化剂上的金属发生化学吸附作用,而载体对这类气体的吸附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用碱性气体的选择化学吸附可测定催化剂上酸性中心所具有的表面积。
表2列出了用于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常见方法。
表2 催化剂比表面表征金属表面积的测定方法很多,有X-射线谱线加宽法、X-射线小角度法、电子显微镜法、BET真空容量法及化学吸附法等。
其中以化学吸附法应用较为普遍,局限性也最小。
所谓化学吸附法即某些探针分子气体(CO、H2、O2等)能够选择地、瞬时地、不可逆地化学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不吸附在载体上。
所吸附的气体在整个金属表面上生成一单分子层,并且这些气体在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有比较确定的计量关系,通过测定这些气体在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量即可计算出金属表面积。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
1. 催化性能测试:通过将固体催化剂和目标反应物质进行混合,然后对反应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催化剂的性能。
2. 表面特性分析:使用表面科学技术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
3. 结构特性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晶格参数和功能基团等进行分析。
4. 吸附性能测试: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和等温吸附法(IA)等技术,评估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和吸附性能。
5. 反应动力学研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变换催化剂种类和用量等方法,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选择性和稳定性等影响,探索其反应动力学规律。
6.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研究:通过改变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优化其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而提高其催化性能。
以上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相结合,对固体催化剂进行全面的性能评估和结构表征,为其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简称PXRD)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固体材料表征方法,广泛应用于固体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中。
通过分析材料的晶格结构和晶体学性质,粉末X射线衍射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固体催化剂的特性,从而指导催化剂的设计和改进。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粉末X射线衍射在固体催化剂结构表征中的应用,以便读者对这一重要的分析方法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粉末X射线衍射原理粉末X射线衍射是通过照射材料样品,利用晶体的衍射现象来获取相应的X射线衍射图谱,从中解析出材料的晶体结构信息。
在固体催化剂的研究中,通过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得知催化剂的结晶相、结晶度、晶格参数等重要信息,从而为催化剂的性能和活性提供理论指导。
二、固体催化剂结构表征中的应用1. 晶相分析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可以准确地确定固体催化剂中存在的各种晶相结构,包括晶体的种类、结晶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晶相分析是固体催化剂研究中的关键一步。
2. 晶格参数测定粉末X射线衍射还可以用于测定固体催化剂中的晶格参数,包括晶胞参数、晶格常数等。
这对于研究催化剂的晶体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科研人员理解催化剂的结构特征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
3. 晶体形貌分析通过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还可以得知固体催化剂的晶体形貌、晶粒大小等信息。
这对于理解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晶体学特性非常重要,有助于科研人员设计和改进催化剂的结构,提高催化性能。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固体催化剂研究中,粉末X射线衍射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表征手段,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面、深入的晶体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和性能表现。
对于固体催化剂的设计和改进而言,粉末X射线衍射是不可或缺的分析方法之一。
总结回顾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我们对粉末X射线衍射在固体催化剂结构表征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了解了粉末X射线衍射的原理、固体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催化剂表征方法催化剂是许多化学反应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它们可以加速反应速率并降低反应温度。
因此,催化剂的表征方法也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催化剂表征方法。
1. 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是一种常用的催化剂表征方法,它可以用于确定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学参数。
通过将X射线射入催化剂样品,并测量X射线在样品中的散射,可以得到催化剂的晶体结构信息。
X射线衍射还可以用于研究催化剂的物相和晶体学性质。
2.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研究催化剂表面的化学键和官能团。
通过将红外光线射入催化剂样品,并测量样品中红外光谱的吸收率,可以得到催化剂表面的化学键和官能团信息。
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研究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分子和反应产物。
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是一种红外光谱的改进版,它可以提高谱图分辨率和信噪比。
通过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线射入催化剂样品,并测量样品中的光谱,可以得到催化剂表面的化学键和官能团信息。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研究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分子和反应产物。
4.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是一种用于研究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元素价态的方法。
通过将X射线射入催化剂样品,并测量样品中的吸收近边结构,可以得到催化剂中各元素的价态和电子结构信息。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还可以用于研究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分子和反应产物。
5. 氮气吸附-脱附氮气吸附-脱附是一种用于研究催化剂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的方法。
通过将氮气吸附到催化剂样品中,并测量吸附和脱附氮气的体积,可以得到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信息。
氮气吸附-脱附还可以用于研究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分子和反应产物。
催化剂表征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研究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催化剂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表征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