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美术九上第一课《长河漫步》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长河漫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河》的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背景;(2)通过阅读选文,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培养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讨作品中的地域特色;(3)实践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雅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长河》选文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2.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和乡土风情描绘,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提升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的理解;2. 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 将作品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河》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长河》选文,了解作者沈从文;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长河》;(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对作品背景有所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长河》选文,理解故事情节;(2)结合文本,思考问题:作品中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描绘有何特点?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中发现的写作技巧;(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3)组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 深入探讨(1)分析作品中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2)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并进行简要评析;(3)教师点评,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
5. 实践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写一篇以自然景观或乡土风情为主题的短文;(2)教师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
《长河漫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长河漫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家作品简介及文本阅读《长河漫步》a. 简介:《长河漫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篇散文,描绘了我国沅水两岸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b.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结构及写作特色a.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突出主题的。
b. 探讨《长河漫步》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语言风格等。
3. 第三课时:感悟课文情感,进行情感教育a.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沅水两岸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怀念之意。
b. 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 第四课时: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a. 学生分组讨论,就课文内容、结构、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交流。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5. 第五课时:写作练习a. 以《长河漫步》为例,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散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3. 采用课堂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4. 运用写作练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口头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3. 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长河漫步》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沈从文及其作品的介绍,沅水两岸的风土人情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作家作品简介及文本阅读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结构及写作特色3. 第三课时:感悟课文情感,进行情感教育4. 第四课时: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5. 第五课时:写作练习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美术教案【热门】美术教案模板合集九篇美术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_长河漫步课题《长河漫步》明示了编者的意图。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通过对彩陶、青铜器、兵马俑以及古代绘画的欣赏,长河漫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漫步”中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长河漫步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列举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同时考虑到不同门类和不同形式。
彩陶部分提出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彩陶纹样的分析,帮助学生揭示艺术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青铜器和兵马俑的介绍,将象征和写实的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的社会性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审美体验;古代绘画部分尽可能地选用了不同形式、题材的绘画作品,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风俗画和文人画等等。
通过这些作品在视觉美感上各自的鲜明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不同切入点。
以下将课本呈现的材料作简略分析: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1课长河漫步1.彩陶纹与青铜器纹饰之间的联系彩陶纹样内容分别和不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仪式发生联系,如猪纹、鸟纹之于河姆渡人,鱼纹、人面纹之于半坡人那样。
彩陶纹样中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纹样,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抽象纹样大多是写实纹样变化的结果;青铜器纹样中的饕餮、夔、龙、凤等为想像中的神异动物,这些纹样更具有装饰性,常常对称排列,教材上的鸟纹和凤纹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青铜器也有和彩陶纹相同的几何纹,如云雷纹、圆涡纹、回纹以及方格、三角等纹饰,常常作为陪衬的底纹。
2.彩陶、青铜器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与兵马俑的写实风格比较彩陶、青铜器的纹饰具有象征意义和装饰性,一是纹饰都依附于器物,或本身就是器物的造型。
课目第1课长河漫步年级9年级上册执教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媒体运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源流,了解彩陶、青铜器、兵马俑有关知识以及审美特点。
→多媒体演示图片与文字。
一、问题导入关联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入课题。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 熏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 芽1.器物的用途:关联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 ? 鸦2.设想陶器产生的过程。
小结:陶器的出现标志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随着采集、耕织和手工业的发展,定居后的氏族成员需要一些器物来保存种子,储藏粮食,要有适合日用炊饮的各种器皿。
最初这些器物很可能是用植物为材料制作的,如草、藤、木头等等。
由于编织器物不能放在火上作为炊具,人们就用黏土涂在木器或编织物的表面,增强其耐火性,很可能由此发明了陶器。
从早期陶器上装饰的绳纹、篮纹、席纹等编织纹上可以得到证明。
以植物为材料的容器;早期陶器上装饰的绳纹、篮纹、席纹等编织纹。
二、彩陶、青铜器纹样分析分析彩陶纹样,了解、推想史前人类社会生活;把握纹样细节,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揣测纹样中蕴含的意义。
欣赏分析《人面鱼纹盆》的纹样 ? 熏推想史前人类生活情景以及纹样所反映的社会内容;1.鱼在人面周围有规律的排列,形成规则的图形,纹样组合采用了哪些手法?2.渔猎是原始人类重要的生产方式,但图案并没有直接表现捕鱼的情景,你认为还有其他的意义吗?它是单纯的装饰吗?教学提示: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的象征,鱼在仰韶文化陶绘中是出现最多的图像之一。
→《人面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纹的分解动画。
→术语解释:巫术图腾。
《人面鱼纹盆》以图案结构线作为抓形的基础。
有人把它看做半坡人的巫术图腾,象征其氏族人丁昌盛的局面。
探究具象和抽象彩陶纹之间的联系以及变化规律。
分析彩陶纹样具象与抽象的变化,通过讨论得出方法和结论。
1.摄取、归纳并最大限度简化图形中的关键特征;2.按照一定规则重新组合排列。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课长河漫步一、教材分析_长河漫步课题《长河漫步》明示了编者的意图。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通过对彩陶、青铜器、兵马俑以及古代绘画的欣赏,长河漫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漫步”中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长河漫步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列举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同时考虑到不同门类和不同形式。
彩陶部分提出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彩陶纹样的分析,帮助学生揭示艺术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青铜器和兵马俑的介绍,将象征和写实的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的社会性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审美体验;古代绘画部分尽可能地选用了不同形式、题材的绘画作品,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风俗画和文人画等等。
通过这些作品在视觉美感上各自的鲜明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不同切入点。
以下将课本呈现的材料作简略分析: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1课长河漫步1.彩陶纹与青铜器纹饰之间的联系彩陶纹样内容分别和不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仪式发生关系,如猪纹、鸟纹之于河姆渡人,鱼纹、人面纹之于半坡人那样。
彩陶纹样中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纹样,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抽象纹样大多是写实纹样变化的结果;青铜器纹样中的饕餮、夔、龙、凤等为想像中的神异动物,这些纹样更具有装饰性,常常对称排列,教材上的鸟纹和凤纹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青铜器也有和彩陶纹相同的几何纹,如云雷纹、圆涡纹、回纹以及方格、三角等纹饰,常常作为陪衬的底纹。
2.彩陶、青铜器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与兵马俑的写实风格比较彩陶、青铜器的纹饰具有象征意义和装饰性,一是纹饰都依附于器物,或本身就是器物的造型。
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课长河漫步一、教材分析_长河漫步课题《长河漫步》明示了编者的意图。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通过对彩陶、青铜器、兵马俑以及古代绘画的欣赏,长河漫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漫步”中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长河漫步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列举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同时考虑到不同门类和不同形式。
彩陶部分提出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彩陶纹样的分析,帮助学生揭示艺术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青铜器和兵马俑的介绍,将象征和写实的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的社会性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审美体验;古代绘画部分尽可能地选用了不同形式、题材的绘画作品,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风俗画和文人画等等。
通过这些作品在视觉美感上各自的鲜明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不同切入点。
教学活动的设置各有所侧重:活动一从图形和构成方法的分辨入手,旨在通过细节的研究,加强学生对纹样的体验和感受。
活动二则是形式语言、思想情感、政治态度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运用。
在具体造型细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评论和文化认知的多方面素养。
评价建议栏目设置了有关短文撰写的评价内容,对写作重点做出了提示。
教材在资料库栏目中介绍了“谢赫六法”和画家朱耷,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线索和查询资料的方法。
学习大空间栏目更大范围地拓展了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启发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欣赏方法的一般掌握,力求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大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此激发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题:长河漫步课时: 1课时课型: 综合性授课对象: 初三上册教材分析:课题《长河漫步》明示了编者的意图,此文是整个初三教材中,开门见山的第一篇课文。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以及古代绘画的欣赏,长河漫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通过这些作品在视觉美感上各自的鲜明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不同切入点。
教材列举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同时考虑到不同门类和不同形式。
彩陶部分提出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彩陶、青铜类的分析,帮助学生揭示艺术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长河漫步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介绍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及早期彩陶、青铜器产生的作用及特征,并引入相应的背景资料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和讲解了解彩陶、青铜器纹饰的不同特点即有关知识,学会从不同方面欣赏古文化的器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源流、不同时期的美术现象以及审美特点,通过欣赏活动,感悟中国民族特色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介绍陶器、青铜器产生的过程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陶器、青铜器纹饰的异同点,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彩陶、青铜器纹饰具有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艺术风格与社会、文化背景间的内在联系,启发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欣赏相结合2.学法:练习、欣赏、思考教具准备:教材、各器具类范画、工艺品、幻灯片若干等学具准备:教科书、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3分钟)维护课堂,调整学生学习情绪二:引入新课:(10分钟)问题导入:(问)同学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器物叫什么名吗?——人面鱼纹盆它产生于什么年代?——新石器时代有什么用途吗?——陶器的出现标志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随着采集、耕织和手工业的发展,定居后的氏族成员需要一些器物来保存种子,储藏粮食,要有适合日用炊饮的各种器皿。
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教案,初初三上册Post By:2005-12-6 19:17:00 [教案]赵锟老师的教案支持(0) 中立(0) 反对(0) Post By:2005-12-6 19:18:00[教案]赵锟老师的教案支持(0) 中立(0) 反对(0)3 13:5 1:00Post By:2005-12-6 19:18:00[教案]赵锟老师的教案支持(0) 中立(0) 反对(0) 3:51:6 19:18:0000[教案]李白兰老师的教案支持(0) 中立(0) 反对(0) 1:00[教案]赵戈老师的教案支持(0) 中立(0) 反对(0)Post By:2005-12-6 19:19:00[教案]赵锟老师的教案支持(0) 中立(0) 反对(0) [教案]赵锟老师的教案Post By:2005-12-6 19:19:00[教案]向莲老师的教案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4课凝固的音乐(2009-02-01 16:15:57)标签:教育分类:美术备课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4课凝固的音乐[分析]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综合“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本单元采用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以建筑为教学题材,通过欣赏、制作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题《凝固的音乐》应理解为:建筑艺术和音乐一样,能够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
教材从欣赏进入,以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为对象,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引导学生用体积、空间的认识方式感受优秀的建筑作品的魅力。
两个教学活动按梯次由浅入深展开,从简单形体的制作尝试中理解建筑的某个部分,进而学生的想像,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较完整的建筑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立体构成的制作技法,获得知识技能的。
第一课《长河漫步》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线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产生兴趣。
通过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以形写神,及象征意义的表达。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形的准确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长河漫步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欣赏视屏资料,引出话题
1、马与人类的关系,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武力的象征——秦始皇兵马俑(特点,价值)
2、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名将与名马(项羽、关羽、秦琼等人的坐骑,学生回答)
霍去病(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叙述故事)---引出作品《马踏匈奴》(地位、艺术特点、风格、)第一次提到形与神
3、由《马踏匈奴》引出《马踏飞燕》重点讲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想象力——中国旅游标志。
与外国作品的比较——想象力
4、(设置问题)中国古代专门考察画家想象力的题目1踏花归来马蹄香,马蹄的“香”如何体现?2野渡无人舟自横,舟的“横”如何体现?3深山无人藏古寺,古寺的“藏”如何体现?——含蓄的美。
——想象力
5、小结汉代以前的艺术特点,存在形式。
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绘画进入了新阶段。
(纸的发明,理论的完善等)
6、唐朝绘画的“马”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以线造型,同时传达了时代的风貌——盛世的肥美、宽大
(设置问题)唐朝的盛世景象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
7、宋代绘画的“马”对比例,神态线描、墨染这说明在技法上除继承传统之外,又精研马的比例,神态,而使画马艺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以线造型与外国绘画的光影块面的对比)
8、(设置问题重点讨论)文人画家介入画马使画的内容寄托了人文情怀,人文情思。
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欣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
9、明代画马有成就的不多。
大多是摹拟宋,元笔法,缺少新意,缺乏独创性。
画马有意大利人郎士宁他的特点是形象准确,色彩鲜明,描绘细腻,一笔不苟。
但其画马过分写实,艺术的概括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还运用的不够。
10、近代的徐悲鸿先生,为画马的技法开了新生面。
借马寄托民族精神
三、教师总结
拉近学生和马的距离讲成语典故、十二生肖、马的姓氏………在民族乐器声中点
题——马是人类的好朋友(二胡曲——赛马同时回放本课图片)
四、结束新课
五、学习活动
1.尝试将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变化为抽象图形,并将其组合为适合纹样。
2.课后通过互联网、书刊杂志收集有关彩陶、青铜器和兵马俑的图片、文字资料,分主题进行编辑成册。
如:彩陶纹样中的鱼;饕餮纹样的组合变化;兵马俑造型集锦等。
六、
1.参与的程度与认识问题的深度;
2.明确辨识所学纹饰,对彩陶、青铜器有较清晰的了解;
3.图形的理解、变化能力以及美感在作业中的表现。
精心整理资料,感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