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7
9.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选择题1.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哲学依据是①改革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改革创新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改革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误的对立统一推动着改革创新的发展④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是人们不可避免且无能为力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对立统一。
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错误;④中“无能为力”表述错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依据是改革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误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答案为B。
2.有人指出: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不各美其美,就只能任人宰割,不美人之美世界就争端不断,只有美美与共,才能走向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
从矛盾的角度看,这体现了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②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要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④创造多种条件促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对立双方的斗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①③是正确的,②颠倒了二者关系;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不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转化,④是错误的;故本题选B。
3.2015年12月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要求,各国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本框题地位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
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学生分析“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思想教育理念: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习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学习重难点】1、矛盾原理及方法论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课前预习案【自主梳理】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即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 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指矛盾双方的属性和趋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二是。
(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双方、的属性。
3.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①同一以为前提;②寓于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学会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中,即;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即。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而不能回避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注意: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
【误点警示】(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能成为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
(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人们至今认识不清的矛盾或者根本未认识的矛盾,都大量地存在着。
这就需要人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3)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
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例如:人在熟睡时有没有矛盾?高山、大厦年复一年巍然屹立,有没有矛盾?如此等等。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包括三种情形:一是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和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同一矛盾的两个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即矛盾的和、和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方面,普遍性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要求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误点警示】(1)不要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如认为‚张三‛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三、李四,也包括了伊凡、汤姆,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错误结论。
(2)不要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这一错误结论。
【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探究1: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2:创设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3)根据例子分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例“教学相长”:同一性以斗争性为(),没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和发展;2.例“卖与买的关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没有(),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
3.例“小偷与锁”:矛盾双方既(),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探究三: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漫画“吃水果”。
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苹果、橘子、雪梨……马白马、黑马、黄马……(共性)(个性)问题探究: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你能举例吗?【高考模拟】1.(2014.北京朝阳高二模拟)毛泽东指出:“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之所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它是①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②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④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4.河南南阳模拟)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试点,主要目的是通过开放促进改革。
其哲学依据()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连结③运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④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3.(2014.甘肃张掖模拟)中国有句古话,“同行是冤家。
”作为同行,业务、市场基本相同,但却有各自的具体利益,竞争、冲突在所难免。
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A.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贯通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D.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4.(2014.河南南阳高二模拟)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紧”到“适度宽松”再到“稳健”的变化历程,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B. 事物发展的阶段不同,所以包含的矛盾不同C.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各有特点5.(2014.北京海淀高三模拟)矛盾解决的方式有一般规律可循,但也不会千篇一律,例如,是春风化雨般,还是疾风暴雨式,也因人、因时而异。
这是因为()①矛盾具有特殊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③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14.河南郑州高三模拟)近十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农业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功劳不小。
然而,我国还不能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进行巨额补贴,必须集中有限财力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这说明()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农业补贴对粮食丰产起决定作用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国情不同采取的政策也应有差异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农业补贴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要集中力量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2014.山东枣庄模拟)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B.整体与部分的统一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8.(2014.沈阳质检)由于我国的餐厨垃圾酸度高,不适用国际普遍采用的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循环处理的方法,于是我国研究出针对中国餐厨垃圾的机械生物处理技术。
依靠中国工艺向餐厨垃圾要资源说明①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②垃圾和资源作为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④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2014.石家庄质检)目前,从总体上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上述分析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运用了矛盾分析法,做到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重把握了主要矛盾④区分了主流和支流,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当堂达标1、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A、运动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这句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B、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D、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3、“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诗词中蕴涵的哲理是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③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④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③④7、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①对症下药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2011年8月4日,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建设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合作协议》,确定武汉城市圈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这一决策符合以下哲理()A、整体与部分的统一B、内容和形式的统一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D、多数与少数的统一9、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