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和动机理论指向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任务设计与个体的内在动机_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实证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任务设计与个体的内在动机: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的实证研究引言: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是指学者德西和瑞恩于1985年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个体在执行任务时的动机和自主性。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被视为个体自主性的根本动力。
在任务设计中,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研究者可以提高个体对任务的参与度和持续性,从而促进任务执行效果。
本文旨在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探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任务设计与个体的内在动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相关理论。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假设与任务设计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内在动机是其自我确定性的表现,可以通过满足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来提高内在动机。
这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需求。
任务设计过程需要考虑这些心理需求,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
如何设计任务以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一方面,可以提供个体更多的自主性,让其能够自主选择任务的方式和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设置一定的挑战和目标,使个体感到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时,任务设计还需要注重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以满足人际关系需求。
二、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任务设计与内在动机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内在动机的实现涉及到多个大脑区域的协同工作。
这些区域包括额叶、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中脑多巴胺系统等。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研究者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区域在内在动机实现中的作用,设计更加符合个体认知和脑机制需求的任务。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技术观察参与者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脑活动。
通过对脑活动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脑区在内在动机实现中的作用。
这样的研究可以为任务设计提供指导,以刺激特定脑区的活动,从而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
1.不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是()。
A 医学问题可以用心理学方法去研究B 现代心理疾病比躯体疾病更重要C 心理社会有关课程应列为医学基础教育课程D 注意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能动作用正确答案:B单选题2.对于类似“性格”、“兴趣”之类的心理概念()。
A 只能作非量化的研究B 只能作描述性研究C 可以通过间接定量方式加以研究D 可以通过直接定量方式加以研究正确答案:C单选题3.研究本能、动机、情绪、睡眠、学习记忆的脑机制,这更属于()。
A 心理生理学B 神经心理学C 心理生理医学D 行为医学正确答案:B单选题4.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学科,科学和常识有时交融存在,因此()。
A 可称其为“常识心理学”B 应防止其成为“常识心理学”C 允许以“常识”代替“科学”D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B单选题5.精神分析心理结构理论把无法被个体感知的心理活动称为()。
A 催眠状态B 潜意识C 前意识D 超意识正确答案:B单选题6.做了好人好事后的满足,做了坏事后受到良心谴责,这些属于()。
A 理智感B 美感C 道德感D 优越感正确答案:C单选题7.一个术前病人既想通过手术解除病痛,又担心手术会影响机体的某些功能。
所形成的动机冲突是()。
A 双趋冲突B 双避冲突C 趋避冲突D 双重趋避冲突正确答案:C单选题8.主要以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咨询会谈等方式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学科是()。
A 心身医学B 行为医学C 咨询心理学D 临床心理学正确答案:D单选题9.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来辩明是非,分清善恶,遵循至善原则的人格部分是()。
A 自我B 本我C 理想我D 超我正确答案:D单选题10.注意的两个特征是()。
A 广泛性与集中性B 指向性与稳定性C 广泛性与集中性D 指向性与集中性正确答案:D单选题1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形容的是()。
A 认知的联想性B 认知的发展性C 认知的先占性D 认知的整合性正确答案:C单选题12.广义的认知概念中,认知的接受过程与传统心理学中的哪些心理活动有关?()A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B 感觉、知觉、动机、性格C 知觉、动机、记忆、思维D 感觉、知觉、智能、性格单选题13.“情人眼里出西施” 形容的是()。
2018年4月中一、前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认知控制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反应冲突范式,例如Stroop 范式,Flanker 范式等制造认知冲突,以探究认知控制是如何分配资源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水平变化。
在Flanker 任务(Eriksen &Eriksen ,1974)中,中心目标呈现一致与中心目标呈现不一致的试次相比,参与者对一致试次反应更快。
重要的是,参与者会根据这些不一致的试次调整他们的行为。
二、正文1、理论研究随着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发展,关于认知控制的研究不再是“冷”理论,而是近一步的认知情绪整合模型。
近年来,认知控制最具代表性的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结论就是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和情绪加工中起着核心作用。
关于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两种理论。
一种是冲突监测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ACC 对先前冲突的监测,提高和调整了认知控制水平,所以能够更好地完成当前的任务。
认知系统提高了对当前任务中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任务相关信息加工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减少了无关信息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在脑成像研究中,存在着广泛的经验证据表明,前扣带皮层(ACC )在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种理论是结果评价说,该理论认为ACC 主要功能是检测、登记和评估行为表现,尤其是消极的行为,如果评估后的结果是消极的,那么就会被视为接下来选择行为动作的回避信号。
根据该理论,Botvinick (2007)提出了功能整合理论,他认为ACC 的功能实际上是监控和检测正在进行加工的处理流中的任何消极信号。
而ACC 对消极信号的监测的功能,往往对后续的选择来说是一种消极信号,因此认知冲突也被更多地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对后续加工产生消极影响。
2、实证研究为了探究认知冲突到底是消极信号还是积极信号,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情绪启动范式(Dreisbach&Fischer,2012;Dreisbach&Fischer,2015;Fritz &Dreisbach,2015)。
社区中的案例1.一群富裕的高中运动员将一个弱智的邻家女孩拖入家中对其进行性侵犯2.县政府——发展经济为由——将带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引进到了饮用水的源头。
因此,十年间当地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而周边的县市却环境较好3.一个年轻人放弃了买汽车的打算,转而将这笔钱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业中4.一个高中生用三年的时间来设计一门和平研讨课(为了学分)5.一个7岁的小孩子为孤儿收集了一千个箱子,这样他们就不用再提着他们的家当在垃圾箱周围转悠了6.一个商人将在其生意转手后所得1千万中的一部分分给了原来的雇员(他们在新雇主手下仍保留原有职位)是什么促使人们有这样的行为呢?动机理论认为动机可以塑造吗?社会工作者可以从理论中吸取哪些东西,来帮助他们理解、激励或制止以上哪些行为呢?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现实建构社会交换理论和权力组织关系理论冲突理论动机理论生态理论批判理论女权主义理论混沌理论动机理论概述一、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
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
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
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
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
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
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
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
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
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
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表象】: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自我控制与攻击摘要:心理科学在对攻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自我控制的作用。
幸运的是,在过去的五年中研究者对这一长期被忽略的课题开始关注,包括两个与自我控制有关的攻击性综合理论。
很多实验证据表明自我控制失败经常能够导致个体的攻击性增强,并且相反的是自我控制增强则会导致个体攻击性降低。
研究的归纳沉思也表明无法消去的愤怒能够导个体自我控制失败,相反自我控制就会增加。
来自社会效能感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能够调节自我控制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我控制,攻击性,沉思,社会神经科学在俄亥俄州的那一晚,那个冲动的夜晚,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它毁了你的一生。
——系列杀人凶手Dahmer当人们想象一个极其具有攻击性的人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想到一些非常冷血的,在很早之前就计划处一系列作案细节的、从来不会有对自己残忍行为具有摇摆情感的人。
但是,正如Dahmer曾经说的那样,即使他是一个系列案件的杀人凶手他在杀人的时候也是由攻击冲动引起的。
此外,正如在一个具有影响的元分析的结果那样“大部分的有关攻击的理论都忽略了自我调控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Bettencourt, Talley, Benjamin,& Valentine, 2006)。
当个体的攻击需要变为一种动机时,自我控制能够帮助个体根据个人或社会标准进行反应,对攻击具有抑制作用。
尽管犯罪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承认自我控制的重要作用(Gottfredson & Hirschi, 1990),但是这些相关联的学科缺乏使用实证方法的研究来验证这些观点。
攻击性冲动的个体自我控制较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验证这一问题对临床、司法鉴定、政府、社会、个人及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均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
我们从与自我控制有关的两个攻击理论开始,在这里我们将一个攻击定义为对一个企图躲避伤害的受害者施加侵害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一下心理学研究中关于自我控制对受到挑衅而进行的攻击的影响(也就是反应性攻击)。
奖励决策中冲动和自我控制的神经机制摘要:在奖励决策中,自我控制是为更有价值或更长远的利益而抵制即时诱惑的选择偏好;而冲动性表现为相反的选择模式。
自我控制决策的脑区定位主要涉及额顶叶区域和背外侧区域,冲动性决策主要涉及边缘皮质或旁边缘皮质区域。
奖励决策认知加工包含两个阶段:评价主观价值和进行选择阶段。
在未来研究中,应该结合更精确的实验设计和脑区定位结果,考察和分析各个子区域的单独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奖励决策;自我控制;神经系统假设;认知加工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和其他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经常需要在两个奖励之间做出选择,即奖励导向的行为(reward-directed behavior),比如搜索食物或者寻找配偶(Sescousse, Redoute, & Dreher, 2010)。
其中一个奖励可能从短期看比较有诱惑力而从长期来看是不利的,另一个奖励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得到但从长期来看具有更大的整体利益(Hare, Camerer, & Rangel, 2009)。
奖励可以被描述为个体能从主观上或客观上受益的积极的结果或事件(Mohr, Li, & Heekeren, 2010)。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人们发现在有关奖励的决策中,有两种选择倾向,分别是冲动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决策可以描述为在两个奖励之间,倾向于选择大的、延迟性的奖励而不是小的(通常更有诱惑力)、即时性的奖励,而冲动性决策的决策则表现为相反的选择偏好(Logue, 1988)。
但是长期观察研究发现,个体经常难以抵制即时奖励的诱惑,从而在奖励决策中做出不太理性或者非优化的选择。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能够产生直接的即时奖励的行动比那些在不久才会产生奖励的行动更具有优先选择性(虽然不久后产生的奖励可能更有价值),也就是说,奖励的延迟增加,那么它对于选择者的主观价值(subjective value)经常会下降(Bickel & Marsch, 2001; Frederick, Loewenstein, & O'Donoghue, 2002)。
冲突和动机理论指向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作者:王燕菲曾家勇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16期摘要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丰富,却没有达成统一共识。
关于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理论:冲突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协调思想、感觉和行为冲突的努力,并由大脑统一协调负责信息转换,此过程中,大脑前扣带回(ACC)的激活是神经机制表现;动机理论指向认为动机涉及目标的权衡和设定为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程度,这是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而前额叶皮层(PFC)负责奖赏表征,目标设定和行为进行都和它的激活相关。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考虑整合两种理论指向的认知神经机制,同时注意人格特质和不同文化对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冲突理论指向动机理论指向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20Self-control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Researchbased on Conflict and Motivation TheoryWANG Yanfei[1], ZENG Jiayong[2]([1]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2]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Abstract Self-control mechanism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fruitful, but did not reach a unified consensus. About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of self-control study based on two theories: the conflict theory that self-control is to coordinate the efforts of individual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conflict, by the harmonization of the brain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conversion process, the anterior cerebral cingulate return (ACC) is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activation performance; motivation theory point to consider trade-offs involved in motivation and goal setting effort to achieve the goal to pay, which is the main content of self-control, and the prefrontal cortex (PFC) is responsible for reward characterization, goal setting and behavior are associated with its activation. 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point to consider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bearing in mind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of self-control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Key words self-control;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conflict theory point; motivation theory point0 引言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机能。
它是人类个体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由于自我控制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括情绪、动机、认知和行为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而且为了自己的研究目的而对自我控制进行不同的界定,从而导致研究成果虽然多,但却显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随着认知神经研究技术(如ERP、fMRI)的发展,目前除了可以从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研究自我控制以外,还可以从认知神经这一层面来加以研究。
这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大进步,我们不但能够研究脑损伤病人来获得数据,而且还可以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脑神经发生机制,为统一自我控制这种支离破碎的研究局面提供技术方法的支持。
目前关于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冲突理论指向和动机理论指向的指导下进行的。
冲突理论指向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协调思想、感觉和行为冲突的努力,并由大脑统一协调负责信息转换(Krug & Carter,2010);动机理论指向认为自我控制是认知和行为被用于完成内部目标的过程,而动机指向影响目标行为。
本文将主要介绍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的有关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方向。
1 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1.1 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早期发现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指出当前的冲突通常会导致知觉性选择的补偿调节以减缓冲突,从此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Schneideran和Detweiler(1988)明确指出了冲突与控制的联系,即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在一系列的加工模块中调节着信息的转换,当冲突发生在要聚合成一个模块中的信息之间时,控制将被纳入。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确凿的证据证明冲突管理在人类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冲突的发生会激发大脑的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的活动。
Posner和Pardo(1990)等人通过神经成像的研究证明ACC脑区负责认知控制。
Carter等人(1998)做了大量的Stroop色词实验后推测, ACC检测冲突反应(高冲突单元中的正确反应和错误反应的单元)并通过发送更多需要的信号间接作用于认知控制,以保持在将来不一致任务中的表现和避免进一步的错误。
Botvinick(2001)用ERP实验证明了以上的推论。
无论是错误的反应还是高冲突单元中的正确反应,都会产生高冲突的反应水平和背侧ACC的激活之间的联系。
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背侧ACC激活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在错误反应中,激活的高峰是在反应作出以后,而在正确反应的情况下,激活的高峰是在反应之前。
同样是用ERP来测量,Van Veen和Carter(2002)在Eriksen Flanker Task中,发现预测错误的ERN负波和预测正确反应的N2波都出现在相同的ACC区域。
这就意味着冲突理论可以解释背侧ACC的激活与高冲突正确反应单元和错误反应单元之间的关系。
为了作进一步验证ACC是负责行为选择还是负责冲突管理或者两者兼备,Botvinick (1999)用fMRI设计了一个Eriksen Flanker Task实验。
实验的结果证明了ACC是负责冲突管理的脑区。
随后Carter等人(2000)用Stroop色词实验再次证明ACC负责冲突管理。
ACC是负责管理冲突的脑区,那么哪一个脑区是负责控制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Macdonald等人(2000)用事件相关的fMRI设计了一个将任务分为准备期和执行期的Stroop 色词实验。
实验证明: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纳入会减轻ACC的激活强度,并且个体会在随后的不一致任务中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作出反应。
显然,在Macdonald等人的实验和后来的研究都证明ACC要纳入DLPFC来进行自我控制。
以上是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发展脉络。
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ACC与其说是直接作用于控制不如说是负责调节冲突,如果冲突水平很高而需要更多的控制,ACC就将DLPFC控制系统纳入进行控制以保持行为的表现,达到个体的目标。
1.2 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新近成果冲突理论从形成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0年,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支持,而且被应用于更广泛和更高级的认知控制领域。
最近的研究(Walsh等人,2011)表明,ACC的激活,除了会引发DLPFC的激活以外,还会预示着前额注意认知神经系统的激活,从而使被试在实验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即有更好的自我控制的表现。
因此,他们推论ACC与注意认知神经系统在自我控制中是相互作用的。
冲突理论和ACC所扮演的角色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情感和社会认知领域。
在情感领域,有的研究者认为认知和情感功能是由ACC的不同部位负责的,Spunt等人(2012)用fMRI实验证明背侧的ACC不但负责个体的认知控制而且还负责个体的负性情感控制。
而在社会认知领域,研究证明ACC的激活则预示着随后态度的改变。
2 动机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动机理论指向下的研究者认为自我控制是认知和行为被用于完成内部目标的过程,包括目标的设定、策略的制定、具体措施的实施和行为的执行。
动机涉及到权衡行为的利益和损耗,决定哪种行为是最好的,设定为了最终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因此动机是自我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机不但对外显行为产生影响,而且还对认知和认知控制过程产生影响(Locke & Braver,2010)。
2.1 社会与人格心理学中的动机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变量(如目标、人格与情感等)和任务变量都会通过影响奖惩对动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Heggestad 和 Kanfer(2000)认为个体完成他们的目标主要依靠“动机技术”,动机技术包含了追求目标完成和任务坚持的资源,同时这些技术是会随着时间而发展的。
人格心理学家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人格差异方面。
如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人,不但影响个体怎么看待自己和自我印象而且影响个体的动机。
在自我差异(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理论的基础上,Higgins’和Freitas(2001)认为个体关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预示着其关注自我提升;而关注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则预示着其关注自我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