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影响诚信行为的机制:调节作用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501.28 KB
- 文档页数:7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道德自我调节,作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机制,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以及违规行为的可能性。
文章首先将对道德自我调节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进行界定和阐述,随后将分析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道德自我调节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提升个体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道德自我调节,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够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以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方式行动。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对亲社会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旨在促进他人福祉或社会整体福祉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和安慰等。
道德自我调节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从而激发和维持亲社会行为。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或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时,他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
这种道德自我调节的过程,使得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从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道德自我调节还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认同感,进一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他们更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如自我利益、群体压力等)而忽略或违反道德规范,从而表现出违规行为。
因此,在探讨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培养社会认同感,我们可以激发和维持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及提升策略摘要:自我控制关系着人类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双系统理论模型告诉我们,认知系统的激活和情绪系统的抑制对自我控制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其他相关研究表明,情绪调节与自我控制密切相关,积极情绪的情绪状态下,自我控制容易成功;消极或负面的情绪状态下,个体更容易失控。
因此,要善于调节情绪。
另外,进行自我肯定、自主支持等自我意识的调控策略,都可以提高自我控制力的提升。
关键词:自我控制;内在机制;提升途径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个人期望,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抑制、激发、调节的能力[1]。
自我控制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和事业成败,集中注意力、控制冲动、决绝诱惑、克服拖延等都需要自控力。
大多数人觉得自己自控能力薄弱——自我控制成功只是偶尔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却是常态。
自我控制失败导致的不仅是任务和目标的无法实现,还会使人陷入负面情绪和巨大压力,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那么,自我控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文欲对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提高自我控制的相关策略。
一、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1.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模型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控制情绪,会促使人们购买他们本不需要的东西;抵抗电子游戏的诱惑,会导致拖延做作业;工作时忍着不闲聊,会让人更难抵挡甜点的诱惑,即使没有真正吃甜点,也会发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做事。
美国心理学家Baumeister在观察这些现象后,提出一个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1)进行自我控制需要使用某种心理资源,而这种心理资源是有限的。
(2)所有进行自我控制的行为都需要使用心理资源,一项自我控制活动会减少另一项自我控制活动的可用资源。
(3)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是可已恢复的。
(4)自我控制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资源的多少因人而异[2]。
自控力资源有限模型又被比喻为肌肉模型。
Schmeichel认为,自我资源如同肌肉一样,存在二次反应的不应期,同样,也可通过练习变得更有力。
领导自恋对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分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调节中介模型摘要:领导风格是影响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以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为中介,自我控制为调节,构建了领导自恋影响员工知识隐藏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自恋;知识隐藏行为1、自恋型领导与知识隐藏行为“自恋”指具备膨胀的自我观点、功能失调的人际关系以及牺牲他人以增强自己这三种特点的人格特质(Morf & Rhodewalt,2001)。
Rosenthal和Pittinsky (2006)最早提出自恋型领导概念,他们指出,当领导者的行为主要受极端自私的个人需求和观念驱动而不是受他们所领导的组织机构的利益驱动时,该领导者即为自恋型领导。
许多学者对自恋型领导的内容和维度进行了探讨,Rosenthal和Pittinsky (2006)将自恋型领导的维度分为好大喜功、骄傲自大、自我陶醉、脆弱自尊、充满敌意等。
Ouimet(2010)提出自恋型领导包括五个维度: 魅力、自利影响、欺骗动机、智力抑制和“黑暗人格”特质。
从结构维度可以看出自恋型领导具有双重性,梳理以往的文献,大部分学者认为自恋型领导是较为负面类型的领导,例如,Khoo & Burch(2008)认为,自恋型领导主要基于个人目的或自利动机行使权力,其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大于正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交换关系,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便是一种典型的交换关系。
当领导使员工受益或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时,员工便会做出积极的反馈以回报组织。
而当领导损害了员工的利益或伤害了员工的自尊时,员工便会做出消极甚至破坏性的反应以报复组织。
社会交换理论为自恋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关系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自恋型领导乐于剥削他人的成果(Khoo & Burch,2008),傲慢,以自我为中心,具有一种优越感,且对他人缺乏移情性(Rosenthal & Pittinsky,2006)。
心理学对自我调节和行为控制的研究自我调节和行为控制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自我调节和行为控制的研究,包括定义、理论、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
一、自我调节的定义和理论基础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基于内部要求或外部环境的需求,通过调整行为、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表现,以维持和恢复内外平衡的一种心理过程。
自我调节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人格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稳定的自我调节机制,即人格特质,这些特质有助于个体平衡情绪、行为和认知。
认知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馈能力,通过评估自身状态和所处环境的信息,来进行行为调节。
二、自我调节的实验研究为了了解自我调节的机制和效果,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一项经典实验是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中,研究者给予儿童一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够抑制吃掉棉花糖,他们将得到额外的奖励。
研究发现,能够成功抑制诱惑的儿童在后续的学业和生活中表现更好,这说明自我调节对个体的发展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研究者还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研究自我调节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研究发现,自我调节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活动,如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等脑区参与到行为控制和抑制过程中。
三、行为控制的定义和理论基础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计划、执行和评价过程。
行为控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行为选择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控制是基于内在和外在的自主动机,个体对于行为的满足度和自主感决定了行为的持续性和质量。
自我效能理论则强调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即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实施某种行为将会增加行为的控制感和动力。
行为选择理论则认为个体在行为控制过程中,会对可选行为进行评估和选择,选择那些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
四、行为控制的实验研究行为控制的研究经常涉及实验室中的任务执行和学习过程。
比如,研究者会要求被试完成一个需要持续注意力和集中执行能力的任务,并测量他们的执行效果和主动性。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23,16(2):182-188未来自我连续性与自我控制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张馨月1高旭2(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摘要为探讨未来自我连续性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对青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未来自我连续性、自我控制、体育锻炼和主观社会阶层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体育锻炼在未来自我连续性与自我控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主观社会阶层能调节未来自我连续性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只有在低主观社会阶层条件下,未来自我连续性才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4)主观社会阶层能够调节体育锻炼对自我控制的影响,随着主观社会阶层的提升,体育锻炼对自我控制的正向预测作用逐渐减弱。
因此,未来自我连续性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主观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对自我控制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未来自我连续性;自我控制;体育锻炼;主观社会阶层DOI10.19988/ki.issn.2095-1159.2023.02.0101引言自我控制是个体有意识控制冲动行为、抵制满足直接需要和愿望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执行能带来长期利益的目标指向的行为(李琼,黄希庭,2012)。
先前的研究和元分析的证据表明,自我控制与健康促进行为、社会适应、学业成绩等正相关,而自我控制失败会诱发强迫性思维、毒瘾、攻击行为等(Alberts et al.,2011;Hamilton et al.,2019; Junger&van Kampen,2010;Shoda et al., 1990;Tangney et al.,2004)。
而且,研究者还提出了关于自我控制的两阶段模型(Myrseth&Fish⁃bach,2009)、双系统模型(Hofmann et al.,2008)和能量模型(Baumeister et al.,1994)等。
期末总结诚信考试模型一、引言诚信考试模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倡学术诚信而设计的一种考试形式。
本次期末总结旨在回顾、总结和分析我所参与的诚信考试模型的实施情况,评估其效果以及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本文主要包括诚信考试模型的背景、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
二、背景学术诚信是现代教育的基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修课。
然而,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中,学生们的诚信意识普遍较低,存在着抄袭、作弊、舞弊等现象。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引入了诚信考试模型,旨在倡导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三、实施情况本次诚信考试模型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诚信宣言:在考试前,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诚信宣言,要求每位学生签署诚信宣言书,并在考试卷面上签字确认。
2.监考人员培训: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诚信性,学校举办监考人员培训,培养监考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诚信意识。
3.诚信考场布置:对于每个考场,我们设立了考场纪律标语,如“诚实守信,知识与你同行”、“违纪者,永不御史”等,以提醒同学们遵守考场纪律。
4.答题卡设计:为了减少作弊的可能性,我们采用了随机编号的答题卡,并要求学生在答卷前进行自我检查,确认答题卡上的信息无误。
5.考试监控措施:我们在每个考场装置了监控摄像头,并随时通过监控系统对考场进行实时监控,以防止非法行为的发生。
6.试卷的审查和防抄袭措施:我们对试卷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确保试题的质量和难度适宜。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反抄袭软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测。
四、效果评估1.学生的诚信意识明显提高:通过诚信考试模型的实施,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得到了大幅提升。
他们明白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考场纪律,不再抄袭作弊。
2.作弊现象减少:通过对学生们的观察和统计,我们发现抄袭和作弊的现象明显减少。
诚信考试模型的实施让学生们明白了作弊无法得到真正的学习和进步。
3.学习积极性提高:诚信考试模型的引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摘要:近二三十年以来,自我控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
无论是对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的探索还是对在生活中如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对我们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进展、自我控制的毕生发展、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及其自我控制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自我控制儿童情绪系统注意抚养方式1自我控制概念的界定人们对自我控制的思考起源较早,但有关自我控制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至今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甚至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用词。
1.1国外学者的界定(1) 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而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Savage,1991) [1];(2) 对年幼儿童来说,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成人要求的顺从,并且做出积极适当的行为;(3) 指对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冲动的抑制。
就这一定义来说与自我控制相反的特征就是攻击性。
(4) 指克制一个优势反应而执行一个劣势反应的能力。
1.2国内学者的界定(1)对优势反应的控制,对劣势反应的唤起(桑标,陈伟民,2002) [2];(2)指人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绪以及其它各种活动,以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目标的需要(肖晓滢1991) [3];(3)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叶奕乾,1997)[4];(4)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5];2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进展2.1A.Gifford关于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论述Gifford将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还原为一种选择行为,并提出了以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模型[6]。
Gifford认为自我控制本质上是个体在具有不同价值的行为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大家好。
诚信度是指以他人的判断为主要根据,评判个人或群体的诚实守信用的程度,而诚信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非短时间内能够改变他人对某一群体或个人诚信的评价与印象。
在诚信度这一问题的讨论中,社会因素主要是指通过外部条件如制度、风俗等规范人的行为,从而能使人被动地做出诚信行为的因素。
个人因素则主要指:通过内心引导行为,经过人的主动选择,而做出诚信行为的因素。
我方认为诚信度自身的稳定性决定了影响、提升诚信度需要长期的努力并不存在短期有效的手段,因此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何者为主要因素,就要看谁能使诚信度在长期范围内稳定地良性发展。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1、人基于内心的选择往往更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诚信的行为更加持久。
社会因素通过制度和教化等方式确实能规范人的行为形成弘扬诚信的社会氛围,为人们接受诚信观念做出诚信行为提供外在保障。
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社会的观念和制度并非简单的直接接受,而是需要经过自主的选择。
而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只有人发自内心地接受以后,才更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人们对于诚信品格的认可并且主动选择诚信时,才能保证诚信行为的产生是持久的。
2、个人因素作为一种内在的价值选择引导人的外在行为,能够使诚信度更加稳定。
社会因素的外部条件限制和约束着个体,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却不能影响改变人的思想。
一旦社会因素的约束力发生改变,诚信度便会有所波动。
而只有个人经过自主思考,接受规范的教化,认可诚信的价值观念并付诸实践,使内在的诚信观念与外在的诚信行为的统一时,诚信行为都能维持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
因此,个人因素对于诚信度在稳定起主要作用。
3、当诚信成为一种信仰时,诚信度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群体的诚信意识来自与个人诚信意识的觉醒。
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周围的人,对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个人其诚信事迹对社会公众起示范作用,即使是普通人在其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显露的诚信品德同样能对亲友后辈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锅炉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燃烧废气收集后经3个12m 高烟囱外排,可达标排放;废水站运行产生的臭气拟加强通风处理,四厂界最大落地浓度叠加值均达标,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影响。
5.2废水总废水量2082t/d(73.91万t/a,其中生产废水2061t,生活污水18t,冷却系统排水3t,拟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废水站处理后4t 回用于绿化灌溉,2075t 排入东部污水处理厂,冷却系统排水3t,进入雨水管网。
不会造成周边地表水体污染影响。
5.3固废项目共四类固废,即不合格产品、废弃包装袋、废水站污泥和生活垃圾,处置不当将对环境产生影响。
计划采取的措施是:不合格产品和废水站污泥拟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废弃包装袋拟由外单位回收再利用,生活垃圾环卫部门清运。
采取上述措施可达到对固废无害化处理目标,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影响。
5.4噪声经现场监测,正常生产状况下四厂界外1m 处的噪声值昼夜均达标。
5.5施工期影响分析扬尘:影响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受影响的人群主要为施工人员。
废水:生活污水有可能直接和间接污染水环境。
固废:生活垃圾和建筑弃土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噪声:施工噪声影响值昼夜均能达标。
6 项目建设规划相容性分析 6.1 产业政策相容性项目属于外商独资企业,主要产品为酸牛奶、乳酸菌饮料和奶酪,对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本、《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本和《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和工业指南》(2007年修订本,符合产业政策中的相关规www.en vi r .g ov .c n定,与国家和上海产业政策相容。
6.2 区域发展规划相容性 (1上海市总体规划相容性项目主要生产产品乳制品,地处上海奉贤金汇工业园区,属上海市产业布局划定的第三层次,符合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的布局要求。
因此本项目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容。
(2奉贤区总体规划相容性项目位于奉贤金汇工业园区,属奉贤区规划发展的四大工业板块中附属的镇级工业园区,和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符合“三个集中”之“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精神。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217-223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2033The Mechanisms of Self-Control Affecting the Honest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ModelChunxiang Hu1, Yangang Nie1,2*1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2The Research Center of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Guangzhou, GuangzhouEmail: *niezi66@Received: Jan. 16th, 2014; revised: Jan. 18th, 2014; accepted: Jan. 21st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try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the honest beha-vior from a variety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elf-control, but it does not indicate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of the influence, and it lacks 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neural mechanisms and re-sources which is the manipulated variabl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self-control af-fecting the honest behavior more systematically, we put forward the moderating model of self- control affecting the honest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dual systems of self-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self-control resource, which is that: if the resource of self-control is not depleted, individuals can maintain the personal standards i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be-cause they have sufficient self-control resource, and demonstrate the honest behavior consistent with their personal standards; Conversely, if the self-control resource of individual is depleted, which will be used to maintain the personal standards i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s a result, in-dividuals are unable to maintain the individual standards i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impulses in the subconscious level will make the individual's self-control failure, and show bad faith conduct. Future research could use the methods of dynamic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mechanisms of self-control affecting the honest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erating between double systems of self-control and self-control re-source.KeywordsDual Systems of Self-Control; Self-Control Resource; Honest Behavior; Moderating Model*通讯作者。
自我控制影响诚信行为的机制:调节作用模型胡春香1,聂衍刚1,2*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2广州人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广州Email: *niezi66@收稿日期:2014年1月16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18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21日摘要尽管以往研究从多种自我控制理论的角度解释自我控制对诚信行为的影响,但却没有指出具体的影响机制,以及缺乏考虑神经机制和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在其中的作用。
为了更系统地解释自我控制影响诚信行为的作用机制,我们从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理论的视角,提出自我控制影响诚信行为的调节作用模型,该模型认为:如果自我控制资源没有受到损耗,即个体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资源,那么个体可以维持意识层面的个人标准,从而表现出与个人标准相符合的诚信行为;相反,如果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使个体用于维持意识层面的个人标准的资源减少,导致个体无法维持意识层面的个人标准,潜意识层面的冲动就会使个体的自我控制失效,从而导致个体表现出不诚信的行为。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自我控制影响诚信行为的调节作用模型的视角,采用动态的认知神经研究方法,探讨自我控制影响诚信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关键词自我控制双系统;自我控制资源;诚信行为;调节模型1. 引言诚信行为既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已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诚信的概念加以界定:吴继霞(2009)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将诚信界定为: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出的以诚实、信用、信任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
另有研究者从诚信结构的角度对诚信行为进行探讨,赵子真等(2009)依据词汇学假设,通过人格词评定的研究手段得出诚信人格结构:由4个正性取向(实干重义、诚实信用、公正无欺和忠实可靠)和4个负性取向(自私欺人、钻营世故、多谋寡信、虚伪不实)的维度构成;吴继霞等(2012)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得出诚信结构:由诚实、信用、信任和责任心四因素构成。
宋玲等(2009)从心理学的视角,将诚信定义为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其中存在诚信认知、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
此外,赵爱玲(2004)认为诚信由“诚”和“信”组成,“诚”即诚实、诚恳,指在无人监督或不受舆论谴责的情况下,尊重事实真相的品德,它包含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对待别人的双重内涵。
“信”即守信用,是指遵守诺言的品德。
基于此,我们认为诚信行为(honest behavior)是一种个体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觉表现出来的尊重规范和信守承诺的道德行为。
已有研究表明,个体是否做出诚信行为受到个人因素(如人格特质、自我意识和心理理论)、家庭因素(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诚信行为的使用动机)和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社会支持)等的影响(McLeod & Genereux,2008;聂衍刚,黎建斌,林小彤,周虹,2011;曾敏霞,2012;徐芬,王卫星,张文静,2005;Steinberg, Lamborn, Darling, Mounts, & Dombusch, 1994;蒋奖,2004;Heyman, Hsu, Fu, & Lee, 2012;Mattews & Gallo, 2010;叶婷,吴慧婷,2012;刘霞,范兴华,申继亮,2007)。
关于诚信行为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做出非诚信行为(如说谎)的时候,P300波幅显著增高(Peter Ro-senfeld et al., 1987;Vahid, 2009;周亮等,1999;周亮,杨文俊,2000);另外,Fang等人(2003)关于个体作出非诚信行为决定(如说谎决定)的ERP研究结果表明,非诚信行为(如说谎)反应前会产生CNV (Contigent Negative Variation),即认知负荷波,并且与做出诚信行为反应相比显著的负同偏转。
崔茜等人(2009)的研究发现,P300和CNV可能放映不同的非诚信行为心理过程(如欺骗)。
个体在做出诚信行为和非诚信行为时涉及的脑电成分包括P300、P540及CNV,而诚信行为本身是由若干认知功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从自我控制的视角研究青少年的诚信行为是必要的。
另外,自我控制在个体做出诚信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人类一种主动控制不合理思想、情绪和行为,以使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的重要心理机能(黎建斌,聂衍刚,曾敏霞,窦凯,2012)。
和其他道德行为一样,诚信行为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一方面在于维护人际间的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在于提升自我的形象使自己能够在社会群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曾敏霞,黎建斌,聂衍刚,2012)。
然而,个体的诚信行为并不一定给其自身带来好处。
例如,一些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办事的人可能会让竞争对手或其他人来欺骗自己而使自身的经济、名声等受到损失。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先偏好那些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的行为与特质并通过基因将这些特质和行为模式留传下来,因此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有自私的基因的,这些基因的作用在于提高个体的生存和繁衍价值(Dawkin,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