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拉宾关于自我控制和拖延的理论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拖延行为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现代社会中,拖延行为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普遍问题。
面对琐事、工作、学习,我们总是倾向于将任务推迟到最后一刻。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时间,还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焦虑。
那么,拖延行为与自我调节能力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拖延行为的定义。
拖延行为是指在面对任务时,个体倾向于将任务推迟或延迟完成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伴随着对任务的担忧、厌恶或不确定感。
拖延行为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任务的难度、对任务结果的担忧、对任务的兴趣程度等。
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注意力和行为,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情绪调节、时间管理、注意力控制等方面。
一个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安排时间、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从而更好地面对任务。
那么,拖延行为与自我调节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呢?研究表明,拖延行为与自我调节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首先,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人更容易陷入拖延行为。
他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无法有效地安排时间和资源,从而导致任务的拖延。
相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更好地应对任务,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其次,拖延行为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长期以来,拖延行为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使个体逐渐失去对时间的控制和对任务的关注。
这种习惯性的拖延行为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难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注意力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的发生。
那么,如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制定任务的优先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任务,减少拖延的发生。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调节和注意力控制的技巧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例如,学会放松自己,调整情绪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此外,我们还可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例如定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这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减少拖延的发生。
浅谈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的关系摘要:拖延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自我控制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的一种人格变量,是其完成各种任务、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对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的方法如下: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技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在学校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
关键词:拖延行为;自我控制;大学生现在许多大学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我也不想把事情都堆到最后来做,可是实在是提不起精神。
”“复习太浪费时间,过会儿再说吧。
”“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再等等,再等等,结果时间就没了,只能心急火燎地赶工”……一次又一次拖延带来的后果,除了草草完成的任务,身心疲惫的通宵,还有焦虑、内疚和恼火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拖延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拖延的习惯,更加充实而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呢?本文对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的方法,来克服拖延习惯,为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矫正和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拖延的概念人们普遍认为拖延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对于拖延的具体定义,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
Sabini等人从认知角度考虑,拖延是一种不合逻辑的、非理性的延迟行为。
Solomon等人从情绪角度考虑,提出拖延是与个体的心理痛苦联系在一起的计划延迟行为。
之后的研究继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从拖延行为后果的角度来考虑,如一些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种推迟行为,这种行为会推迟计划中预期要做事情的开始和完成时间。
而Lay提出的定义则认为拖延具有跨时间、情景的一致性,是一种具有个人倾向性的行为延迟。
国内有研究者对这些不同定义进行了总结,认为拖延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这三个重要特征。
拖延是个体自主决定的、带有回避性质的,一种非理性行为。
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而且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会选择拖延。
拖延心理学与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面临着拖延的问题。
拖延行为不仅影响个人的效率和成就感,还会给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而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则是克服拖延心理学的重要工具和技巧。
本文将从拖延心理学的定义与影响、自我监督的原理与方法、以及自我控制的训练与应用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拖延心理学的定义与影响拖延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为什么容易拖延、拖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的学科。
拖延行为主要表现为推迟、拖沓,以及对于重要任务的逃避行为。
拖延行为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使个人陷入永远无法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中,进而影响到个人的成就感和生活质量。
拖延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拖延行为使得任务积压,导致个人感到压力巨大。
拖延者常常在任务即将截止之前才开始慌乱地进行工作,这种高压状态使得效率低下,任务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拖延行为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拖延者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负面情绪,对自己的价值进行贬低。
最后,拖延行为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拖延者常常无法按时完成交代给他人的任务,给他人造成困扰和不便,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友好。
二、自我监督的原理与方法自我监督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进行观察、评价和调节,以达到目标完成的过程。
自我监督具有以下几个原理:首先,自我监督需要个体对任务目标进行明确和具体的设定,以明确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或结果。
其次,自我监督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个体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自己完成任务的进展和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最后,自我监督需要灵活运用奖励和惩罚机制来促进行为的改变。
个体可以给自己设定奖励和惩罚机制,以增强完成任务的动力和意愿。
在自我监督的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个体可以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为每个步骤设定明确的时间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任务的进展和时效性。
拖延心理学与自我调节能力在当代社会中,拖延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普遍现象。
拖延心理学研究了拖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而自我调节能力则被认为是改变和克服拖延行为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拖延心理学与自我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自我调节策略。
一、拖延心理学概述拖延心理学是研究拖延行为背后动机和原因的学科。
拖延心理学家认为,拖延行为是因为个体对任务的焦虑、无能感、恐惧或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逃避或逃避责任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们可能拖延是因为他们感到任务过于困难、无趣、乏味或认为完成任务会带来负面后果。
拖延者通常会在最后期限临近时才开始行动,导致任务完成质量下降,产生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二、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具有较高自我调节能力的个体更容易拥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自律性以及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自我调节能力不仅有助于克服拖延行为,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我成长和实现个人目标。
三、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1. 制定明确的目标与计划: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
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个体减少对任务的拖延和焦虑,并提供清晰的路线图指导行动。
2. 分解任务和设置里程碑:将大型任务分解为更小的子任务,并设定完成子任务时的里程碑。
逐步完成任务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增加成就感,并提供更好的自我反馈。
3.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规划时间、减少干扰和打破拖延周期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步骤。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钟法(Pomodoro Technique)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并提高工作效率。
4. 增强自律性:锻炼自律性是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关键。
个体可以通过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定期锻炼来增强自律性。
5. 采用积极的心理策略: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采用积极的心理策略对抗拖延心理。
如设定奖励机制、与他人分享目标、寻求支持和反思自我信念。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治疗方法拖延症在现代社会中越发普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然而,我们往往对拖延症的原理和治疗方法缺乏了解。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拖延症的原理,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拖延症是一种心理行为习惯,可以被分析为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1.情绪调节问题:拖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节个体的情绪,比如对压力的逃避。
当面对一项任务或项目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和不安,因此选择去做一些简单愉快的事情来缓解这种情绪,而拖延就成了最常见的选择之一。
2.决策困难:部分拖延者常常在做决定时陷入困境,对各种可能性无法做出有效的选择。
这种决策困难导致他们无法开始行动。
3.思维方式:某些人天性喜欢以过去的行为习惯来决定当前或未来的行为,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容易陷入惯性和拖延。
4.困扰性想法:有时,人们会想到一些对完成任务或项目产生妨碍的困扰性想法,如担忧失败、担心他人评价等。
这些困扰性想法进一步培养了拖延的行为。
二、拖延症的治疗方法拖延症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和心理技巧来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识别拖延行为:第一步是认识自己的拖延行为,每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拖延时,要及时停下来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意识到自己正在拖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设定明确的目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规划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并为每个小目标设定具体的截止日期。
3.制定详细的计划:为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列出需要完成的每个步骤,将大任务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任务。
这将减少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你更容易开始和坚持。
4.设定奖励机制:为完成任务设定奖励机制可以提供积极的激励,以增强你的动力和抵抗拖延。
自我奖励可以是小的、实时的奖励,如休息时间、娱乐活动等。
5.找到合适的环境:改善工作环境也可以帮助你克服拖延。
找一个安静、整洁的工作空间,减少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拖延任务或行为的心理学领域。
拖延是指人们在面临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行为时,延迟或推迟去完成或进行。
拖延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机因素:拖延的原因可以包括缺乏兴趣、低自我效能感、任务没有明确的奖励、焦虑等。
人们往往会选择更容易获得满足感的活动,而将困难的任务拖延。
2. 心理防御机制:有时候人们会通过拖延来逃避情绪上的不适或压力。
拖延可以成为一种对抗焦虑或压力的逃避手段。
3. 自我调节能力:拖延与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能够自我激励、计划安排和执行任务的人往往可以更好地避免拖延。
4. 习惯和行为模式:拖延也可能是一种习惯或行为模式。
长期拖延会形成采取刺激控制策略的行为习惯,使人们更
容易陷入拖延循环。
拖延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拖延行为的原
因和机制,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或管理策略。
一些常见的应
对拖延的方法包括设置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日期、分解任务、建立正向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等。
拖延≠懒惰,背后是情绪调节问题在作祟展开全文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克服拖延。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说到“拖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拖延”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一直与“懒惰”或者“自制力弱”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但其实,拖延背后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存在,归根结底是关于情绪调节以及自我调节的问题。
本文探讨了拖延产生的原因、拖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以帮助我们更客观、更深层次地了解拖延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克服拖延。
原文发表自Cognition T oday,文章标题:You Procrastinate Because Of Emotions, Not Laziness. Regulate Them To Stop Procrastinating!在面对要解决的任务和挑战时,我们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会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另一种则会为你带来动力。
在两者之间,犹疑不决则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会导致拖延行为产生的思路。
人们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将拖延看作是懒惰或者是意志力薄弱的一种表现,但其实这都不是对待拖延行为的最佳方式。
据研究表明,情绪调节以及自我调节不良现象会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有些任务会让我们陷入一种糟糕的情绪之中,我们希望先修复这种负面情绪来让自己对这一任务产生更好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拖延与时间管理毫无关系,毕竟它有可能会影响到任务的最后完成期限,但拖延更多地还是属于一种在时间背景下的情绪/心绪修复机制。
Roy Baumeister 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曾说过,拖延是一种“最终会让你自食其果的行为模式,以让你获得眼前的短期好处但长远来看却会让你为此付出更多为标志。
”所谓拖延,也就是即便知道延迟完成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然选择对于眼前的任务进行故意、自愿性的延迟。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揭秘背后的心理机制近年来,拖延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拖延症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压力。
那么,拖延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拖延症的定义和特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拖延症的定义和特征。
拖延症是指个体无故延迟开始或完成任务的倾向。
拖延症的特征包括明确的任务,重要但是无法享受的行为,和拖延者内心的矛盾感。
拖延行为可能表现为逃避、分心、找借口等。
二、心理学原理之动机与情绪拖延症的心理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是动机与情绪的角度。
拖延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内在动机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动机是指个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驱动力。
当个体对任务缺乏兴趣或目标模糊时,动机将受到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容易陷入拖延的状态。
此外,情绪也在拖延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焦虑、恐惧和压力等负向情绪会引发拖延的倾向。
个体可能会因为对任务结果的不确定性或任务难度过高而感到焦虑和压力,从而不愿意着手开始。
三、心理学原理之自我调节与冲动控制除了动机与情绪,拖延症的心理机制还与个体的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能力有关。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利情境时,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
而冲动控制则是指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能够克制自己的行为。
拖延症者往往在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常常倾向于寻求即时的满足,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
这导致他们往往将重要的任务放在一边,去完成那些对他们来说更加有趣、容易的事情。
同时,拖延症者也容易分心,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四、心理学原理之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念和自信。
拖延症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们对任务完成的结果持有悲观的态度。
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不足能够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拖延症者可能会陷入“好想法做不好”的困境,他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标准感到怀疑。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个体故意推迟或延后任务完成的行为习惯,导致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或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当代社会,拖延症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拖延症。
一、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下的拖延症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判断出现矛盾的情境,而广义拖延者则是将自己置于这种矛盾情境中并无法解决。
拖延症的产生往往源于决策的不确定性、心态的不稳定、任务价值与难度的矛盾等因素。
1. 决策不确定性拖延症的患者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存在困惑和焦虑。
他们可能对任务的结果产生担忧,担心自己完成任务后评价不佳,或者任务的结果不能满足期望。
这种不确定性促使他们选择拖延,以便推迟面对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2. 心态不稳定广义拖延者往往具有情绪化和情绪调节困难等特点。
他们可能遇到一些情绪困扰,如内疚、焦虑、情绪低落等,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使他们远离任务,并以此来逃避情绪困扰。
3. 任务价值与难度矛盾拖延症患者往往对任务的价值产生质疑,怀疑完成任务能否带来真正的效益。
当任务难度较大或者其认为任务无趣时,他们可能会逃避任务。
这种价值与难度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更易选择推迟。
二、自我效能与拖延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价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拖延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1. 低自我效能感导致拖延拖延症患者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并倾向于将任务的困难归结为自己的无能。
这种低自我效能感的存在,使他们感到任务难以完成,进而选择拖延。
2. 拖延增加自我效能感的损害拖延行为往往会带来任务未完成或质量下降等负面后果,进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这种循环作用下,拖延者的自我效能感愈发减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拖延症与情绪调节的关联情绪调节是拖延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拖延心理学与自我控制力在现代社会中,拖延已经成为很多人面临的普遍问题。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拖延总是让人感到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们对拖延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自我控制力的重要性和提升方法。
拖延心理学是指研究拖延行为的心理学领域。
拖延者多半是那些容易受到注意力分散的人,缺乏自主性和自制力,总是倾向于将任务推迟到最后时刻。
这些人往往对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产生厌倦和焦虑感,却又无法主动去解决问题。
长期下来,拖延会影响到个人的效率和表现,进而加大学习或工作压力。
自我控制力是指人们控制自己行为和决策的能力。
它对于解决拖延问题至关重要。
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拖延倾向,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那么,如何提升自我控制力呢?首先,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拖延常常源于目标的模糊性和计划的不完善。
当人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计划,就容易陷入拖延的泥潭中。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清晰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时间表。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避免关注无关紧要的琐事。
其次,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是自我控制力的一个核心方面。
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任务,并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它们。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钟法、时间日志等,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时间,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此外,要注重对自己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管理。
情绪和精神状态对于自我控制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时,自我控制力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减少拖延的发生。
最后,合理分配任务的难度和奖励自己的努力。
任务的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自我控制力。
如果任务过于艰巨,我们可能会因为心理压力而产生拖延的行为;而如果任务过于简单,我们可能会失去兴趣和动力去完成它们。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能力和情况,合理分配任务的难度。
马修拉宾关于自我控制和拖延的理论概述
摘要:马修拉宾于2001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最高奖克拉克奖,他与其合作者特德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自我控制和拖延的文章,在行为经济学中影响重大。
自我控制或约束问题非常普遍,也正因为自我约束及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而导致人们一系列的行为产生,如拖延,成瘾等。
关键词:自我控制拖延偏好的时间不一致性
一、引言
马修?拉宾将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模型,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不仅仅只是“自利”,也有情感、观念导引和“社会目标”引致的成分:受自我约束的局限,人们会出现“拖延”、“偏好反转”等行为。
二、自我控制有关理论
(一)时间偏好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的偏好具有时间一致性,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偏好具有时间不一致性,拉宾假如,现在有两个选择:a:4月1日做7个小时令人不愉快的工作;b:4月15日做8个小时令人不愉快的工作。
结果表明,若在2月1日提出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a,因为据“理性人假设”和效用最大化原则,a的效用比b的效用大;若在4月1日被问,则多数人会选择b,即人们极其重视此刻的感受,更倾向于把不愉快的任务拖延到以后来完成。
因此,人们
的时间偏好是不一致的,这种对即期的偏好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成瘾、拖延等行为问题。
(二)成瘾和自我控制
拉宾基于有害成瘾产品的消费,研究了成瘾者自我控制问题对成瘾行为的影响。
自我控制问题使人们倾向于过度消费成瘾产品,如香烟、酒精、毒品等。
成瘾产品有两个核心特点:习惯形式的构成:人们过去消费的成瘾产品越多,现在就越期望这种产品;内在消极性:过去消费的成瘾产品越多,人们现在的总效用就越小。
拉宾也着重研究了人们对自我控制问题的认知程度,提出两个极端假设:老练世故的人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自制问题,因此了解自己在未来将如何行动;天真幼稚的人则完全不能意识到未来的自制问题,因此相信自己在未来将如他现在所期望的那样行动。
而时间偏好一致的人(tcs),则是完全理性的,偏好不随时间的推进而改变。
天真幼稚的人总是比tcs更可能破戒。
由于不能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自制问题,认为自己将会同tcs做出同样的行为,而对即刻效用又尤为关注,因此更加倾向于冲破自我控制的桎梏,而“破戒”。
在拉宾的模型研究中,老练世故的人总是比天真幼稚的人更容易戒除已经形成的成瘾癖好。
(三)基于自我控制的激励机制
对即刻幸福感有偏好的人们在使他们长期效用最大化过程中也
许并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那么对于公司,政策制定者而言就有必要为更明智更理性的行为创造激励机制。
传统经济学模型认为,只
有总收益才是最重要的,拉宾则认为对于对即刻幸福感有偏好的人而言,激励机制的具体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拉宾的拖延理论
(一)选择与拖延
拉宾建立了基于自制问题的拖延模型,人们从一个选择菜单中选择,并部分意识到自我控制问题。
拉宾发现,给一个人提供额外的选择能够使他产生拖延。
例如,只有一个投资计划可以选择的话,人们可能会立刻投资,但如果有几个不同的投资计划可供选择的话,他就会拖延投资,因为他总是期望有收益更大的投资计划。
人们在追求重要目标时比不重要目标拖延得多,或者说递增的重要性将会加剧拖延。
目标越是重要,他计划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就越有可能在执行这些计划时拖延。
例如,退休金的管理和投资对美国人而言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本金是10000美元,他可能会严重地拖延,但当本金只有1000美元的话,他就可能立刻进行投资。
人们可以为1000美元计划并实施一个快速的投资策略,但是10000美元对他们来说,他的行为更慎重,只是计划而不实施更加有挑战性的投资策略。
(二)长期项目的拖延
拉宾假设一个项目有两个阶段,开始阶段和完成阶段。
在每个时期人们都可以完成现在的阶段任务或什么也不做,但只有在完成整个项目时才能收益。
在这种模型假设下,拉宾分析了三种类型的代理人。
老练世故的代理人能够正确地预测未来不恰当的行为,而天
真的代理人则相信他们未来会同现在所做的行为一样,这两个极端类型的代理人的比较会展现出长期项目拖延中天真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基准,拉宾同时还考虑标准时间一致性的代理人,他们在面对长期项目时,立刻开始项目然后完成,但当且仅当折现收益大于折现成本时他们才会这么做,否则永远都不会开始项目,因为他们是完全理性的。
老练世故的人如预期自己不能完成项目的话就不会开始它,而在其他情况下均能完成项目。
对比而言,天真幼稚的人可能只是对项目进行计划,但是却无限期地拖延。
四、小结
拉宾把时间偏好不一致这一特征引入到模型中,考虑了人的心理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拓宽了传统经济学模型的应用范围;结合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并新引入了“部分天真的代理人”这一概念,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代理人在各种模型中的行为表现,对自我控制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由此深入研究了有自制问题带来的成瘾、拖延等问题。
五、前景与展望
拉宾的研究善于运用数学模型,通过各种参数来模拟研究人的行为,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和说服性,而心理学中对于拖延行为的研究,多是通过一些自陈式问卷来研究拖延和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或研
究拖延的动机,而对如何应对拖延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未来,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来对拉宾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性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对于选择对拖延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们可
以借助于问卷或者行为实验来给出实证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肖德,孙铭.(2001).2001年度克拉克奖得主修拉宾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动态,9:68—72
[2]周兴华.(200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与克拉克奖得主拉宾行为经济学思想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3]郎利锋.(2006).行为经济学述评.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