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需做哪些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儿童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儿童心力衰竭,以下诊断标准可供参考。
1.临床指标(1)心脏扩大:通过胸部X光片检查,心脏形态明显扩大,尤其是左心房和左心室。
(2)肺水肿:通过肺部听诊和X光检查,发现肺部有湿啰音和肺水肿征象。
(3)心输出量降低:儿童活动耐量明显下降,稍事活动即感心悸、气急,生长发育受影响。
(4)肝肿大:肝脏肿大、质硬、触痛,严重者肝脏表面有结节形成。
2.血液生物标志物(1)脑钠肽(BNP):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细胞受压,导致BNP分泌增多。
血液中BNP浓度的升高可反映心脏功能受损程度。
(2)肌钙蛋白I(cTnI):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受损,cTnI释放入血。
血液中cTnI浓度的升高可反映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
3.影像学检查(1)超声心动图:通过超声波技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程度。
(2)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评估心力衰竭的程度和病因具有较高价值。
4.心功能分级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儿童心力衰竭分为四级:(1)NYHA I级:日常活动无心力衰竭症状。
(2)NYHA II级:日常活动稍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3)NYHA III级: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力衰竭症状。
(4)NYHA IV级: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力衰竭症状,不能进行任何活动。
5.其他因素(1)病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2)诱发因素:呼吸道感染、贫血、甲亢等全身疾病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作。
(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力衰竭病史者,个体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
儿童心衰诊断标准
儿童心衰诊断标准是根据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而制定的。
以下是常用的儿童心衰诊断标准之一:
1. 病史:患儿存在原发疾病或心衰的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食欲不振等。
2. 体格检查:发现患儿体重下降、体征异常,如快速呼吸、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颈静脉充盈及脚踝水肿等。
3.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出现心室肥厚、心室肌束支传导阻滞等异常。
4. 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脏扩大、心脏壁运动减弱等异常。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诊断儿童心衰,并确定心衰的程度和可能的原因。
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排除其他导致心衰的疾病,如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总之,儿童心衰的诊断需要根据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
小儿心力衰竭定量诊断标准的研究
马沛然;汪翼
【期刊名称】《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4(032)003
【摘要】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286名正常儿童和41例心衰患儿的58项
心脏血流参数,选出主动脉峰值流速(PFVA)、肺动脉峰值流速(PFVP)、二尖瓣E峰峰值流速(PFVME)、三尖瓣E峰流速(PFVTE)、心脏指数(CI)等5项作为心衰定量诊断标准。
这5项指标为PFVA:6个月以下<73.1cm/s,6个月~<87.1cm/s,4岁~<101.9cm/s,10~14岁<110cm/s;PFVP:6个月以下<69.2cm/s,6个月~14岁<82.4cm/s;PFVME:6个月以下>78.5或<50.1cm/s,6个月~14岁>101.6或<75.2cm/s;PFVTE:6个月以下>65.9或<37.1cm/s,6个月~14岁>67.1或<43.1cm/s;CI<2.6L/m~2·min^(-1)。
【总页数】4页(P239-242)
【作者】马沛然;汪翼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16.1
【相关文献】
1.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J], 李华;胡节惠
2.N末端脑型钠尿肽定量检测在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 [J], 李敏;孙晓敏
3."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制定——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定量方法学研究 [J], 贾振华
4.骨质疏松定量CT诊断标准的研究 [J], 张光
5.小儿心力衰竭的定量诊断 [J], 马沛然;黄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
为了准确诊断儿童心力衰竭,医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以下是儿童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1.1 心力衰竭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乏力、多汗、食欲不振等。
在睡眠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或窒息的情况。
1.2 患儿可能会有焦虑、易怒等情绪表现,并可能出现生长迟缓和发育不良的情况。
2. 心功能检查--------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况。
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减弱,心脏的形状和大小也可能发生变化。
3. 呼吸急促:呼吸次数-----------------儿童正常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0-30次。
心力衰竭时,呼吸频率会加快,可能超过每分钟40次。
同时,呼吸音也可能变得异常。
4. 心动过速:心率次数-----------------正常儿童的心率在每分钟80-120次之间。
在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心率可能会加快,超过每分钟140次。
持续快速的心率可能导致心脏过度劳累,加重病情。
5. 心脏扩大--------在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心脏可能会扩大以适应增加的血液流量。
通过X光检查或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心脏扩大的情况。
6. 其他症状--------可能会出现咳嗽、咳泡沫痰、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尿少等症状。
严重者可能导致晕厥或休克。
7. 肝脏肿大--------心力衰竭可能导致肝脏肿大,因为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肝脏肿大的程度可以作为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8. 出现奔马律---------奔马律是一种在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心音变化,听起来像马奔跑时的蹄声。
这是由于心率过快、心脏过度充盈和室壁震颤引起的。
奔马律通常提示严重的心力衰竭。
奔马律是医生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力衰竭专科检查模板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专科检查来确诊和评估病情。
以下是心力衰竭专科检查的一般模板:
1. 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体格检查,包括心脏听诊、肺部听诊、水肿部位触诊等。
2. 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生化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钙蛋白等。
心肌标志物检查,心肌肌钙蛋白、BNP等。
3. 影像学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X线胸片,观察肺部情况和心脏大小。
心脏核磁共振(MRI),更详细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4. 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评估心律和心脏传导情况。
动态心电图,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监测。
5. 心导管检查:
可以评估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压力。
6. 运动耐量测试:
评估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脏功能。
7. 其他特殊检查:
如有必要,可能进行肺功能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等特殊检查。
以上是心力衰竭专科检查的一般模板,具体的检查项目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任何检查之前,请确保患者已经充分了解检查的目的、流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儿童出现呼吸、心率明显增加,还会出现全身浮肿或肝脏肿大,常伴有尿液减少,甚至无尿。
个别儿童会出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此时听诊,可发现心音明显低钝、呈奔马律。
而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脑钠肽指标,正常值应<100pg/ml,如果指标升高,可考虑为心衰,还应完善心脏超声的检查项目,儿童比较常见的收缩性心衰一般在做心脏彩超时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射血分数,当左心室射血分数<40%时,称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即收缩性心衰,而左心室射血分数≥50%则称为保留性心衰。
心衰血液检查项目
心衰(心力衰竭)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
1. 血常规: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 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如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若出现异常,可进行相应的补充检查。
3. 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心力衰竭诊断、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若数值偏高,提示可能有心力衰竭。
4. 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有助于判断有无心肌损伤。
5. 动脉血气分析: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同时可进行pH 值和PCO₂的测定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肺水肿。
6. 凝血功能检查: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
型口服抗凝药,此项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抗凝治疗。
请注意,具体检查项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小儿心力衰竭的护理小儿心力衰竭是指儿童心脏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流向全身,导致心功能减退的一种疾病。
心力衰竭包括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两种类型。
左心衰竭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右心衰竭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排出到肺部。
1.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检测儿童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以及观察皮肤表面的颜色、温度和湿度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输液治疗:根据医嘱,合理使用输液治疗,包括补充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血容量等,以改善心功能。
3.给予氧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使用氧气治疗,可改善氧合情况,减轻心脏负担。
4.给予适度的饮食: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给予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避免过量或不足,保持正常的营养状态。
5.控制液体摄入量:限制过量饮水或饮料的摄入,减少心脏过度负担,防止水肿和肺水肿的发生。
6.定期监测体重:定期检测儿童的体重变化,早期发现水肿情况和容量负荷情况的改变。
7.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嘱咐,按时给予抗心力衰竭药物,如洋地黄、利尿剂等,稳定心功能。
8.保持室内安静和休息:为儿童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儿童休息和恢复。
9.疾病教育和康复指导:对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指导他们良好的护理儿童,监督药物使用,并制定康复计划。
10.配合医生治疗:根据医生的嘱咐,及时反馈儿童病情的变化,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定期复查。
需要注意的是,护理工作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嘱咐进行,同时,家庭的护理和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有小儿心力衰竭的儿童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提供计划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支持,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病情,促进康复。
小儿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1.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吸允困难、发育迟缓、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喘息等;大儿童可能表现为乏力、体力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腹胀等。
2.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心率异常、心音异常(例如心脏杂音、
奔马律等)、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肝脏扩大、浮肿(主要是下肢和眶周水肿)等。
3.心功能不全的影像学检查:例如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心肌
收缩功能减退、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等。
4.心功能不全的实验室检查:例如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等
指标可升高,反映心肌细胞损伤。
5.其他辅助诊断:例如心电图、心导管检查等。
需要指出的是,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以上多个方面的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病症状方可确诊。
如果怀疑小儿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建议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小儿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小儿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功能不全,导致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的
需求,进而引起全身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呼吸困难、乏力、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
因此,对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
方面的信息。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呼吸困难、乏力、食欲
不振、发育迟缓等。
此外,患儿可能还会出现心悸、体重下降、夜间咳嗽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需要医生进行仔细观察和询问,以便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的可能症状。
2. 体征,小儿心力衰竭的体征包括心率不齐、心音减弱、心尖搏动减弱、心肝
扩大、水肿等。
这些体征需要医生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的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小儿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心肌酶谱、肝功能、
肾功能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病情及病因,为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4. 影像学检查,小儿心力衰竭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心脏超声、X线胸片、心脏核
磁共振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综上所述,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小儿心力衰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心衰的检测诊断和治疗方法
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以下是心衰的常规检测诊断和治疗方法:
检测诊断:
1. 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症状评估等。
2. 血液检测: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来评估心肌功能和损伤程度。
3. 心电图(ECG):用于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包括心率、心律和心肌缺血等。
4. 胸部X线检查:可观察心脏的大小、肺水肿和胸腔积液等。
5.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通过超声波检测心脏的结构、收缩功能和血流情况。
6. 心脏核素扫描:评估心室功能、心肌灌注以及心脏毒性等。
7. 心导管检查:通过插入导管进入心脏血管系统,评估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ACEI/ARBs、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以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并延长生存时间。
2.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具有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通过植入心脏起博器(CRT)来改善心室收缩的协调性。
3. 非药物治疗:包括限盐饮食、戒烟、限制液体摄入、心理支持和康复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症状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或心脏辅助装置等手术治疗。
5. 疾病管理:定期随访、监测心功能、调整治疗方案,以及积极处理其他相关疾病和风险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心衰的治疗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并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和指导。
以上仅为一般性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更详细、准确的建议。
小儿心衰的诊断标准小儿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小儿心衰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小儿心衰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小儿心衰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浮肿等。
此外,患儿还可能出现心悸、心前区疼痛、夜间咳嗽等症状。
临床医生应当对这些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患儿的年龄、生长发育情况等因素,以进行初步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
在进行小儿心衰的诊断时,体格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状况、心率和心律、肝脏大小、下肢水肿等情况。
此外,还需要进行心脏听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全面评估患儿的心脏功能和结构。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BNP等实验室检查对于小儿心衰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心脏功能状态等,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影像学检查。
除了常规的超声心动图外,有时还需要进行心脏核磁共振、心脏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以更准确地评估患儿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衰的病因,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五、心衰的分级。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将小儿心衰分为轻、中、重度。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六、鉴别诊断。
小儿心衰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有时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例如,需要与呼吸道感染、贫血、代谢性疾病等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误治。
综上所述,小儿心衰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时,医生还需要与患儿的家人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够对临床医生在小儿心衰的诊断和治疗中有所帮助。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一种心脏疾病,指心脏无法有效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和心脏影像学等方法,以下是心力衰竭的常用诊断标准。
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的心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以及目前的症状表现。
体格检查常见的体征包括心脏杂音、肺部啰音、水肿等。
2.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NYHA心功能分级和CCS心绞痛分级。
其中,NYHA心功能分级将心力衰竭分为I、II、III、IV四个级别,分别表示轻度、轻度至中度、中度至重度和重度心力衰竭。
3.血液检查: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通常会显示高乳酸脱氢酶(LDH)、高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高C-反应蛋白(CRP)等。
4.心电图(ECG):ECG可以检测心电图的变化,如心室肥厚、传导异常和心律失常等。
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包括心房颤动、心室肥厚和ST段改变等。
5.胸部X线片:胸部X线片可以评估肺部充血和心脏大小的改变。
心力衰竭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常表现为心脏扩大、肺血管增多和肺水肿等。
6.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超声心动图可以测量心室收缩功能、心室射血分数(EF)和心室舒张功能等指标。
7.造影检查:心脏造影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注射造影剂进入心脏血管,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常用的心脏造影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等。
除了上述常规的诊断方法,还可以根据心力衰竭的病因诊断,如心肌病、冠心病、心瓣膜病等。
此外,心力衰竭的诊断还需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肺部疾病、肾脏疾病和贫血等。
总之,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医学检查结果,并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相似症状,以确定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儿童心脏衰竭诊断和治疗建议指南(2023年修订)简介本指南是为儿童心脏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建议和指导。
它基于最新的研究和数据,在2023年进行了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识别和处理儿童心脏衰竭的相关问题。
诊断儿童心脏衰竭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多方面的信息。
心脏超声是非常有用的诊断工具,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分类根据心功能的丧失程度,儿童心脏衰竭可分为四个阶段:A、B、C、D。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
- 阶段 A:无结构性心脏病,但存在高危风险,需定期随诊。
- 阶段 B:有结构性心脏病,但无症状,仅部分心功能受损。
- 阶段 C:有结构性心脏病,出现症状,需要进一步治疗。
- 阶段 D:症状加重,需要心脏移植或其他治疗干预。
治疗儿童心脏衰竭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
治疗目标包括改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减少住院率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
手术治疗可以包括心脏瓣膜修复、心脏移植等。
预后儿童心脏衰竭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脏病的类型、病因、心功能等。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良预后风险。
结论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儿童心脏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每个患儿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并定期随诊。
我们鼓励医生和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以改善儿童心脏衰竭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注意:本文档仅为指南,具体诊断和治疗应与专业医生讨论。
最新研究和数据仍在不断更新,具体内容请以可确认的来源为准。
*。
小儿心力衰竭需做哪些检查
小儿心力衰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一般孩子在发病期间,多表现为躁动不安、排尿减少、经常出汗等。
做家长的应该对这类症状小心应对,因为这很可能是小儿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体循环血量严重降低者,组织灌注不良,酸性代谢产物尤其乳酸积蓄,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动脉血氧张力严重减低,如肺血流梗阻、大动脉转位畸形等,无氧代谢增加,虽然体循环血量不少,但氧释放到组织不足,也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2.血清电解质婴儿心力衰竭常出现低钠血症,血钠低于
125mmol/L,反映水潴留。
低氯血症见于用襻利尿药后。
酸中毒时血钾水平可升高。
用强效利尿药可致低钾血症。
3.血常规严重贫血可导致心力衰竭。
4.尿常规可有轻度蛋白尿及镜下血尿。
5.血糖及血钙新生儿患者应测定血糖、血钙,低血糖或低血
钙均可引起心力衰竭。
6.心肌酶心肌炎及心肌缺血者,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工酶(CK-MB)可升高。
7.肾功能检查。
1.X线胸片对于评价心脏大小及肺血情况十分重要。
根据房、室大小,肺血增多或减少,可协助做出病因诊断,并可显示肺淤血、肺水肿、胸腔积液及因肺动脉与心房扩大压迫支气管引起的左下肺不张,或继发性肺炎。
婴儿正常的胸腺心脏影,可被误诊为心脏扩大,应予注意。
2.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力衰竭有诊断及指导治疗意义。
3.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技术用于观察心脏大小、心内结构、
大血管位置、血流方向和速度、心包积液及心功能测定。
具有无创、方便、重复性好的优点,可在病床旁进行。
对于病因诊断及治疗前后心功能估计十分重要。
通常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心功能。
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有:
(1)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为心脏每次收缩时射出血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搏量/心室舒张末
期容量它反映心室泵功能。
心室收缩力愈强,则心量愈大,心室舒张末期残余血量愈小,即射血分数增高。
正常值为0.59~
0.75(0.67±0.08)。
如低于0.5提示心功能不全。
(2)缩短分数(Shortening Fraction SF):为心室收缩时内径缩短数值与舒张末期内径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缩短分数=(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它反映心肌纤维收缩期
缩短的能力、心肌收缩的强弱。
正常值为0.35±0.03,低于0.3提示心功能不全。
舒张功能测定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经二尖瓣和三尖瓣血流频谱,可清晰显示心室舒张充盈。
E峰为快速充盈血流速度,A峰为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
通过心室主、被动充盈频谱E和心房充盈频谱A,可测出其他充盈血流速度、速度-时间积分及相互间关系
等。
舒张性心衰频谱E波降低,而频谱A波可代偿升高,则E/A1。
正常E/A1。
如EF、SF正常,E/A1则为舒张功能障碍。
对有心衰的患儿,射血分数50%,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室充盈频谱E/A1,即可初步作出舒张性心衰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