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中远并购众城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80.40 KB
- 文档页数:19
《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DOC《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报告目录1.引言22.公司背景介绍22.1.中远集团22.2.众城实业33.并购过程43.1.未雨绸缪----制定多元化“登陆”战略43.2.随风而起----抓住机遇43.3.水到渠成----实现并购43.4.生花妙笔----众城获得新生54.并购分析54.1.市场环境54.2.并购目的64.3.目标选择74.4.并购战略84.5.股权交易分析94.6.并购整合105.案例评价115.1.成功的收购,双赢的结果115.2.并购得到了市场的认同126.案例评价136.1.为国企发展提供思路136.2.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136.3.制度创新136.4.专业顾问的作用137.结束语14 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37%的发起人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同时为大中型国企利用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中远置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的股权,这样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置业增持股份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虑意义,是在中远对众城资产重组工作已取得明显绩效基础上所作的战略性投资行动。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本文从公司背景.并购过程入手,对并购的目的.战略.目标.股权交易.整合等几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本案例对我们的启示。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并购重组案例分析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企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旨在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市场竞争力提升以及价值最大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典型的并购重组案例,探讨并购重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实施步骤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的是一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A公司,它通过并购同行业的B公司来实现市场扩张和业务多元化。
A公司在并购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内部评估,确认了并购B公司的战略意义和潜在价值。
并购动机A公司并购B公司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并购,A公司能够迅速增加其在目标市场的份额,提高市场影响力。
2. 获得新技术和产品:B公司拥有A公司所缺乏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线,并购有助于A公司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3. 优化资源配置:并购后,A公司可以整合双方资源,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4. 实现业务多元化:并购B公司可以帮助A公司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分散经营风险。
并购过程并购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步接触:A公司与B公司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并购意向。
2. 尽职调查:A公司对B公司进行详细的财务、法律和业务尽职调查,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3. 谈判和协议:双方就并购条款进行谈判,包括价格、支付方式、整合计划等,并最终签订并购协议。
4. 监管审批:并购协议签订后,需要提交相关监管机构审批,确保并购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
5. 整合实施:并购完成后,A公司开始实施整合计划,包括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文化融合等。
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在并购重组过程中,A公司可能会遇到以下挑战和风险:1. 文化冲突: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可能存在差异,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员工抵触和团队冲突。
2. 整合成本: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如人员培训、系统升级等。
3. 法律和监管风险:并购可能受到法律和监管的限制,如反垄断审查、税务问题等。
资本经营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最基本的功能是:(增值功能)2、资本保全的关键是(资本能否得到足额补偿)3、资本经营是企业获得巨大的领先一步的竞争优势,保持长足发展的(手段)4、目前我国企业资本扩张经营的基本方式有:(并购、战略联盟)5、反映我国企业资本收缩经营的基本方式有:(股份回购、资产剥离、企业分立)6、对仍有发展前途、债务负担较重的企业应进行债务重组,其中对国家重点扶持的债务负担较重的核心企业应(积极申请实施债转股)7、(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8、按证券的性质不同,可将证券市场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9、(资本市场)是资本赖以运行的必要条件10、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11、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就是上市公司在首次股份发行后再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行为12、上市公司配股就是公开上市公司(向原股东配售发行股票)的行为13、上市公司配股时应满足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14、股份有限公司在股票市场所筹资金(是公司的股本、属公司自有资本)15、股份有限公司在债券市场所筹资金(是公司的债务,到期要还本付息)16、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的目的是(募集公司股本)17、可转换债券的赎回是指(发行人股票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高于转股价格达到某一幅度时,发行人按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回未转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18、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其股票应(暂停上市)19、并购的实质是(在公开市场上对企业控制权进行的一种商品交换活动)20、一个公司主要通过借款筹集资金,并利用已被收购的目标企业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收入来担保和偿还收购中的借款而进行的收购活动称为(杠杆收购)21、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企业的净资产以获得其全部产权的兼并方式是(购买式兼并)22、丰田公司通过并购来达到控制供应商的目的,属于何种并购方式(纵向并购)23、2003年7月26日,燕京啤酒斥资3.624亿元,受让惠泉啤酒38.15%的国有股股权,成为惠泉啤酒的第一大股东。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50大案例第一波:1990年至1998年未规范的上市公司收购1. 宝延风波——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第一案1993年9月13日, 深宝安旗下宝安上海、宝安华东保健品公司和深圳龙岗宝灵电子灯饰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悄悄收购延中实业的股票。
9月29日, 上述3家公司已经分别持有延中实业4.56%、4.52%和1.657%的股份, 合计持有10.6%。
由此, 延中实业的股票价格从9月13日的8.83元涨至12.05元。
9月30日, 宝安继续增持延中实业的股票, 持股比例达到15.98%。
至此宝安才发布举牌公告宣称持有延中5%以上的股票, 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 向延中实业公开宣战。
这是1993年国庆节的前夕。
1993年的宝延事件, 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延中股票达19.8%, 而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由此开辟了中国证券市场收购与兼并的先河, 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例通过二级市场收购达到成功控制一家上市公司的案例。
后来, 1998年, 方正入住延中, 延中改名为方正科技, 后来有发生长虹、裕兴争夺控制权的收购事件。
宝延风波是中国大陆第一例股权转移事件,标志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其后万科参股申华、恒通控股棱光、康恩贝吃掉凤凰、辽国发拨弄爱使、恒丰举牌兴业、一汽买金杯等一系列事件,都可说是宝延事件激起的千层波浪,同时也催生了中国股市挖掘不尽的题材板块--资产重组。
涉及要点: 信息披露的程序; 公告、反收购2. 申华竞购案1993年11月10日, 宝延风波平息没多久, 深万科(000002)发布公告, 深万科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申华实业5%股份。
1994年3月31日, 《中国证券报》在第四版上刊登万科4家A股股东授权万科B股股东之一君安证券所作《改革倡议——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书》, 其中对万科参股申华大加指责。
王石虽对此并不认同, 但其实在1993年末万科就已经开始减持申华的股票。
企业并购重组成功案例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
本文将以一个成功的案例为例,分析企业并购重组的关键因素和实施策略。
案例背景2010年,A公司是一家中国领先的电子烟生产商,而B公司则是美国市场的主要分销商。
A公司希望拓展国际市场,并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而B公司具有丰富的市场渠道和销售网络。
因此,A公司决定进行与B公司的并购重组,以实现双方的互补优势,取得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并购重组的目标与策略A公司的并购重组目标是通过整合双方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研发创新,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基于此,A公司制定了以下策略:战略规划: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并购重组的目标,确定实施路径和时间表。
资源整合:整合双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市场拓展:借助B公司在美国市场的销售网络,深入开拓国际市场,并通过持续的市场调研,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品牌整合:统一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
组织重构:优化组织结构,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决策效率和协同工作效果。
重要因素分析A公司并购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战略匹配:A公司与B公司的战略目标高度匹配,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团队合作:双方管理团队之间的合作密切,具有强烈的协同意识和执行力,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资源整合:整合双方的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并推动业务的快速发展。
市场机遇:并购重组使A公司获得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借助B 公司的销售网络,加速了产品的市场渗透。
专业运作:A公司拥有专业的并购顾问,协助进行尽职调查、合同谈判和整合规划,保证并购重组的顺利进行。
实施策略根据以上分析,A公司制定了以下并购重组的实施策略:尽职调查:通过尽职调查全面评估B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产品质量和管理能力等,为后续谈判与整合提供基础。
证券市场的并购与重组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证券市场的并购与重组活动频繁发生。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探讨证券市场中的并购与重组现象,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一、案例一:公司A与公司B的合并公司A是一家在证券市场上表现出色的高新技术公司,而公司B则是一家经营实业产业的公司。
这两家公司进行了一次合并,旨在实现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
在合并过程中,公司A和公司B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明确了目标和合作方案。
他们通过协商确定了合并比例和股权结构,并征得了股东的同意。
最终,公司A和公司B成功完成了合并,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案例二:公司C的收购案公司C是一家实力雄厚的金融企业,决定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大业务规模。
他们找到了一家盈利稳定、市场份额大的竞争对手公司D,并提出了收购计划。
在收购过程中,公司C进行了详尽的尽职调查,评估了公司D的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他们还制定了合理的收购方案,包括收购价格、交易结构和资金来源等。
最终,公司C成功收购了公司D,并实现了战略目标。
三、案例三:公司E的重组案公司E是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了困境。
为了转型升级,公司E决定进行内部重组,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在重组中,公司E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优化,并裁撤了一些低效部门。
他们还引入了新的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
重组后,公司E实现了业务转型,逐渐恢复了竞争优势。
总结与启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证券市场中的并购与重组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经验。
首先,尽职调查是成功并购与重组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合理的交易方案和交易结构对于成功完成并购与重组至关重要。
最后,专业的团队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战略调整,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并购与重组并非都能取得成功。
一些并购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市场反应的不确定性和管理整合的难题。
关于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重组的案例分析注释(1)编写者:李梦倩,王西娟,邓琳,张伟芬(2)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资产重组理论(3)案例的真实性本组成员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小组成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经小组讨论总结做出的真实案例总结。
本案例为近期发生的中远中海的重组案例,时效性强,有据可查,信息保证真实性。
(4)案例的来源[1]谌耒. 不同资产重组模式对企业长短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C].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2]傅蕴英,陈子奇.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及绩效[J].重庆大学学报,2002,25(11).[3]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陈茸.资产重组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实证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第27卷,第4期.[5]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互作用机制研究,会计研究,2002,第173卷,第3期[6]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6).摘要随着大量重组事件的涌现,资产重组作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大量文献就资产重组理论、重组动因、重组模式、重组绩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而我国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重组的进行和业绩的计量。
我组选取了最新的中远中海重组的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做了相关的背景介绍,然后就本次重组的优势和劣势做一番分析后,提出思考题供读者深入思考。
历经本次重组,中远和中海两大集团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更加集中,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上市公司的发展活力与潜力将得到长期有效释放,内在价值将得到真正实现,从中长期来讲,必将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关键词:资产重组、中远集团、中海集团AbstractMore and more reconstruction events happened in China, it becomes a hot point. Lots of literatures are about reconstruction theory, reconstruction motives, reconstruction modes, re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In 2007,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was issued in China, which means it would impact the processing and measuring of assets reconstruction significantly. We selected the latest ca se of COSCO Group and China Shipping reorganization’s reconstruction, first introducing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n done som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construction, and reflected questions for readers to ponder deeply. After this reconstruction, COSCO and China Shipping Group's two major production factors and resources are to be more focused, capable of synergy, and the listed company's development potential will be effective and long-standing released, intrinsic value will be truly realized. In the long term, this event will create greater value for shareholders.Key Words:Asset Reconstruction ,COSCO Group,China Shipping引言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接轨,中国的证券市场也飞速发展。
最新卓越管理方案您可自由编辑中远并购众城案例分析一、并购方-中远背景介绍中远集团,全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COSCO),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年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系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航运业是集团的核心业务。
目前公司拥有600余艘船,1700万载重吨,在世界主要的航运企业名列第三。
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上名列第四,1996年中远的集装箱运输量超过320万TEV。
中远的规模及占国内运输市场的规模较其主要国内竞争对手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中远在拓展航运业务的同时,将其业务向综合物流、多式联运的方向发展。
在港口和仓储方面,中远在国内上海、宁波、蛇口盐田港码头拥有大量投资,目前正在参与江苏太仓港的开发;在香港,通过控股的中远太平洋(联交所上市公司)和香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合资经营8号集装箱码头;在日本神户码头拥有投资,并准备参与美国长江流港的建设。
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虽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海运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但是随着海运市场的对外开放,中远集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种竞争自1995年国际主要海运公司将其干线班轮直接停靠上海、盐田等中国港口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并导致了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份额的下降和1996年经营效益的滑坡。
为了克服在竞争中遇到的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的新发展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面过渡,并着重将房地产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拓展的重点。
在中远登陆战略步署中,在上海建立桥头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建成航运中心,对我国航运界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使集装箱的运输量迅速增长,而且还会带动与此相关的仓储的大力发展。
对此,国内外航运企业都反响强烈。
作为航界巨子的中远早就有进军上海的计划,在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凸出以及竞争对手纷纷抢滩的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
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的仓储业务的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
因此,在中远的战略部署中,决定在上海采取一系列大动作来建造好桥头堡,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资本市场支撑点和通道,使之成为以后在上海开展货运、仓储及其他陆上业务的基地。
二、被并购方-众城背景介绍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公司于1991年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993年4月7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众城实业以房产开发、经营为主,集餐饮、娱乐、商贸为一体。
公司总股本1.68亿股,发起人持股1.23亿股,公众受让持股612万股,已流通A股3024万股。
1.原主要股东持股情况(截止 1996年12月31日)持股人持股数(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3868.12 22.97%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2813.184 16.70%建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 2813.184 16.70%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 2813.184 16.70%2.主要子公司、关联企业企业名称注册资本本公司持有权益主营业务上海众城外高桥发展有限公司 300万美元 100% 房屋经营、仓储上海众城大酒店 1000万元 100% 中西餐饮业上海众城俱乐部 1000万元 100%娱乐服务业上海众城超市 l00万元 100%百货、五金上海众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120万元 100%物业管理、房产咨询上海众神娱乐有限公司 137万美元 54%娱乐、酒吧上海东城商都实业公司 500万元 30%百货家电、房屋租赁3.主要财务指标1997年末 1996年末 1995年末1994年末总资产(万元) 61016.1 45825.6 48283.3 39854.7流动资产(万元) 58548.9 33647.5 36018.5 33840.7资本公积(万元) 7248.9 12302.1 12302.1 4926.8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24451.8 4458.6 10410.0 16111.2净利润(万元) 10448.5 93.4 2669.7 6512.6每股收益(元) 0.48 0.0055 0.16 0.49净资产收益率 23.78% 0.28% 7.33%28.45%每股净资产(元) 2.01 1.99 2.16 1.71股东权益比例 72.01% 73.09% 75.45%57.44%三、并购过程1.准备阶段:1996年底一1997年中远集团从1996年就着手收购国内的上市公司,并于1996年底与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接触,双方决定合作。
中远集团是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究竟把哪一家下属企业作为收购主体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讨论。
最后于1月底中远决定在上海专门成立一家企业作为收购主体,至此收购的步伐已逐步加快。
1997年3月27日,本次收购的主体公司一一中远(上海)置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这时经过中远和亚商的多次协商分析,收购对象也最终确定为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收购阶段:1997年4月一1997年10月从1997年3月下旬至5月,中远与众城实业的主要大股东就股份转让进行了多轮谈判。
1997年5月27日,中远置业与上海建行分行第二营业部及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中远置业一次性受让众城实业发起人国有法人股共4834.4265万股,每股转让价格为3元,总共耗资1.45亿元。
由此,中远置业持有众城实业28.7%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1997年7月15日,众城实业召开了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改选、调整了董事、监事和总经理。
1997年8月18 日,众城在上海远洋宾馆召开了该公司临时股东大会,按法定程序选举中远集团总经济师李建红为众城实业董事长,纪委书记王富田先生为公司监事长,这标志着中远集团已实质性地掌握了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1997年10月,中远(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签署协议,一次性受让总共占众城实业总股本39.67%的发起人法人股。
至此,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的股权,成为其绝对控股方。
3.整合阶段:1997年7月一1997年底购并整合阶段与收购阶段在时间上出现了1997年7月一10月的重叠期,这是因为经过第一次收购,中远已完成相对控股任务,7月15日中远向众城派驻董事后,就开始对众城实业的资产重组进行规划研究。
在此过程中,亚商继续为中远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1997年12月5日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如下重要事项:(1)拟将公司名称改为中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或中远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将行业类别由原来的房地产类调整为综合类。
(2)在年底之前用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以10:3的比例转增股本。
(3)同意把众城外高桥发展有限公司整体转让给中远(上海)置业公司;把众城大酒店转让给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中远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把众城俱乐部转让给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中远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把众城超市公司转让给上海远洋船舶供应公司。
(4)决定与上海远洋广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成立上海众城花苑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双方各按50%比例投资,共同开发众城花苑房产项目。
4.1998年2月9日,众城实业公布1997年年报,公司经营状况极大改善,主营业务收入达2.44亿元,每股收益为0.4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3.78%。
四、中远-众城案例的购并与重组分析(一)买壳上市的动机及选壳技巧中远集团很早就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开展资本运作业务,如在香港控股了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等上市公可,从而积累起丰富的资本运营经验。
在中远集团尽快发展陆上产业的目标要求下,利用买壳上市的方式实现快速抢占上海桥头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时间快。
这是买壳上市和造壳上市之间一个最显著的区别。
实践证明,买壳上市,所具有的时间优势不仅在国外市场十分明显,而且在国内也同样显著。
此次收购行动从最终确定目标公司到股权转让成交、公告,前后历时仅两个月,从而为中远集团迅速采用资产运作、资产经营的企业外部增长方式、大步加快国内陆上产业的发展速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可以不受上市额度的限制。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上市额度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这些限制制约着中远系统企业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利用资产经营的规模和时间。
因此,在这种上市难、难上市的背景下,买壳上市无疑可以合法、有效的方式超越这种政策性限制。
具体到壳公司的选择时,中远选择众城实业作为目标公司,是考虑到以下因素:1.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众城实业地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繁华地段,是上海市政府在90年代初,为加快开发、开放浦东建设步伐而新组建的股份制企业。
公司所有资产集中分布在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地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因此,它既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又对中远集团实施登陆战略参与浦东这一二十一世纪中国金融、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
2.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注册并挂牌上市的上市公司在当时仅有两家,它们是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因此,众城实业可以享受浦东新区诸多优惠政策,例如: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按投资项目和行业不同程度地享受减免税、甚至退税的优惠政策等等。
这些优惠政策既有利于中远集团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又可以通过今后对该上市公司的注资及资产重组,使集团内其它企业间接分享这些优惠政策,以提高集团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资产结构单一,资产质量相对良好。
众城实业作为一家被收购的房地产类壳公司,其主要资产由三幢高档商住楼及三大地块共15000平方米的土地储备组成。
另外还有六家全资子公司(涉及餐饮、娱乐、贸易等)。
从总体上看,由于众城作为房地产公司,其资产质量及经营的连续性远好于工业、商业乃至综合类行业的上市公司。
因为导致房地产公司亏损或微利的直接原因是所建造的房产滞销,一时难以套现,在接管众城后,中远在对其原有资产存量进行大规模的重组时,从利用集团公司优势和加大市场销售力量入手,即可事半功倍地取得效果。
4.公司资产和财务状况很适合于购并整合工作的展开。
首先,尽管公司从1994年起业绩大滑坡,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如1996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26.91%,这在绩差类上市公司中是较为少见的。
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为收购方利用杠杆效应举债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次,公司资产流动性极佳,如1996年流动比率高达2.72,显示出短期偿债能力极佳,高流动性是众城财务状况上的重要特色。
资产流动性强对于收购方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使收购方在进行资产整合时可以采取较有魄力的处置方法,不必过度担心财务上的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