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及操作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6
解读“四学”本真课堂小池镇第一小学袁慧琴前言:“四学”即自学、互学、展学、查学。
在真教育理念下,“四学”本真课堂的基本含义就是学中心、生为本、求真知。
课堂建构要求回归生态,尊重学生求知规律,重视教学自然生成,践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四学”本真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老师、发展师生,学生是多元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长的学堂。
积极倡导“三观”,即人本教育观、学本教学观、生本学生观。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实现“三个变化”:在学生认知上,从学会变会学;在情感态度上,从厌学变乐学;在课堂质效上,从平淡低效变优质高效。
“四学”本真课堂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幸福教育梦”,即学生体验成长幸福、教师收获成就幸福、家庭享受成功幸福。
………对于这个文件的学习,我们学校是逢会必说,从去年开始,大街小巷轰轰烈烈的宣传“四学本真课堂”,因为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课改,学校从上到下都是一头雾水,所以也就停留在说说而已,谁也不知怎么改,谁也没当真。
我一直抱着观望、抵触的情绪任你炒的沸沸扬扬,我自巍然不动。
学校搞赛课时,要求赛课老师用新课堂模式,我观摩了一下,除了感觉上课必须用导学案之外,别的感觉很不好,如:学生不配合,沉默安静,课上到30分钟还没进入主题,一节课下来,老师不知讲了什么,学生也不知学了什么,感觉浪费了一节课。
直到后来去育才小学观摩了三节课,看到的情景让我很惊讶:一节课下来,老师只说了三句话“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下面请小组分工,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问题”“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其余的抄题、讲题、评价、干预、介入一律由学生包办,并且学生表现的十分精彩,讲题人精炼的语言,老到的神采,到位的数学语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无不叫人拍手叫好,听课的及时的补充,灵动的刁难,高水平的质疑更是精彩纷呈。
我开始感叹这样课堂的魅力和神奇,心里不免蠢蠢欲动:如果我的学生都这么厉害,那我上课岂不是很轻松?带着这样的私心,我开始投入其中-----一、喜悦当我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真的很艰难,首先从说话的声音抓起,整个班上找不到几个说话声音大的。
枣庄市小学语文新课堂“四学”教学模式为落实2020年全市中小学教研工作暨“新课堂”达标活动推进会议精神,更好地适合新形势、新教材、新课堂,使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特制定全市小学语文“四学”教学模式,供研究参考。
一、目标导学以单元为整体,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要理清教材的结构框架,合理分配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盘把握,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
上课伊始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
目标制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强化训练意识,体现一课一得,螺旋上升。
二、小组共学围绕目标进行小组共学。
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班级教学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组织规范的小组学习,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在分组时,务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组合,充分发挥班上学习优异学生的优势,“以优带差”以及“学习互补”的方式,对于后进生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也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三、重点研学依据学情按单元梳理各个知识点,把握重难点。
低年级以朗读、识字、写字(词语)、复述、写话、背诵为重点;中高年级以落实语文要素为重点。
教师要紧紧抓住单元“语文要素”,树立“范本意识”,将课文分为阅读能力提升的范本、写作表达的范本、学习策略的范本、知识积累的范本、文化传承的范本等类型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
四、评价促学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学科的评价内容围绕课时目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采用了谈话交流、诵读背诵、认读生字等多种形式的进行测评。
测评目的是对知识点的再巩固,做到“堂堂清”。
评价和终结性测评与学生所学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所获得的学情都应参照目标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形成反馈,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
新课堂“四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情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知能素养提高为目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状态并鼓励积极参与;处理好知识回顾与精讲点拨的关系,通过有效的评价精准掌握学生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高情况,围绕目标整体地处理好教学、学习、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及操作说明“四学”即自学、互学、展学、查学。
在真教育理念下,“四学”本真课堂的基本含义就是学中心、生为本、求真知。
课堂建构要求回归生态,尊重学生求知规律,重视教学自然生成,践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一、理念解读“四学”本真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老师、发展师生,学生是多元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长的学堂。
积极倡导“三观”,即人本教育观、学本教学观、生本学生观。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实现“三个变化”:在学生认知上,从学会变会学;在情感态度上,从厌学变乐学;在课堂质效上,从平淡低效变优质高效。
“四学”本真课堂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幸福教育梦”,即学生体验成长幸福、教师收获成就幸福、家庭享受成功幸福。
二、理论支撑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过程就是对事物求真的认知过程。
而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
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发的。
而“四学”课堂就是对问题本质揭示的求真过程,自学部分设疑寻真、互学部分析疑探真、展学部分质疑辨真、查学部分释疑明真。
2.金字塔学习理论。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与学习方式有关,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
自学、互学、展学、查学与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对应,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四种学习形态。
自学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互学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展学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查学具有诊断性、发展性。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生本教育也认为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探索者,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而“四导学本”作为教材的一种创新模式,恰恰可以很好地支持和促进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本文将探讨“四导学本”如何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了解“四导学本”是什么。
四导学本是指通过观察导学本、实践导学本、合作导学本和探究导学本,引导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传播问题等能力。
“四导学本”是一种基于任务型教学的教材创新模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任务的设置和导学本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
正是基于“四导学本”强调任务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支持和促进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实践导学本是学生学习任务的操作手册,它通过任务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
在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实践导学本正是以学习任务的实践操作为核心,通过任务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
实践导学本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这与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学习。
通过实践导学本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实践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性运用和探究,这样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四 +四”教学模式打造本真课堂摘要:“四+四”中的第一个"四"即四个维度,四个维度是教师思想的标杆,用四个维度指导备课,确保理论格局和方向;第二个"四"是"四研互助","四研互助"是环节与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导学、互助、夯点"中达到学生行为思维的高参与,做到教学目标的高达成,其宗旨是落实核心素养,回归本真课堂。
关键词:四维、四研、互助、本真一、模式提出的背景1、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孕育教学模式作为学校,应该思考怎样用大致统一的教学思想,给教师们定点、定位、定方向,做到有底线、有特色、有创新。
2、基于对形势的适应,融合教学模式2018年9月,森工学校归地方管理,尚志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四研互助",探究的方式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预习、展示、反馈的方式锤炼学生的实践表达能力。
这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内在途径,是本真课堂的外在表现。
3、基于实践的探索,确定"四+四"本真教学模式我们目前面对的形势是既适应大的教学环境,又保存自己的教学特色,将"四维五环六点"与"四研互助"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在重点处理好四维与四研的关系,导学与导图的关系;"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四+四"本真教学模式。
"四+四"即四个维度是教师思想的标杆,用四个维度指导备课、导学、导练,在六点中落实核心素养。
四研互助是学生学习的方式,用生生互动、相助相长式的研究,达到学生行为思维的高参与,做到教学目标的高达成,从而实现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人本课堂,生本课堂。
二、模式的综述完成对人的培养。
本真教育应该本着既尊重"人",又尊重"本"的思想,追求"三全、两实、三真",即全员参与,全科进入,全程跟进,以扎扎实实研究,实实在在育人的实践做真研究,真回归,真落实。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1. 引言1.1 引言"四导学本"理念的提出,为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四导学本"概念愈发显得重要和实用。
本文将通过对"四导学本"的概念、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四导学本"的运用、学生在学为中心模式下的表现和教师在学为中心模式下的角色转变等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实践效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如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多元、互动和创新的学习环境。
2. 正文2.1 四导学本的概念四导学本是指课程、教学、学法、评价这四项引导学生学习的本质要素。
课程是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教学是指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过程,学法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方式和策略,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和总结。
四导学本的概念强调了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学法、评价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辅相成的作用。
只有四者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佳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四导学本的要素,并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导学本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通过充分发挥四导学本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导学本的概念为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学模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有限。
而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强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将“学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四导学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四导学本是指“情感导入、疑惑导入、启发导入、体验导入”,旨在通过情感、疑惑、启发和体验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将探讨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实践效果,希望能为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研究对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有益意义和作用。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
研究四导学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实践和探索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的方案。
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效,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研究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能力。
2. 正文2.1 四导学本的概念和特点四导学本是指“导思、导学、导练、导评”四个环节的教学资源整合。
其核心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构建知识体系。
四导学本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导思:四导学本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质量,提倡“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构建“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领域的专家们提出了“四导学本”的概念,其包括“导学”、“引导”、“促导”、“自导”等四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核心。
下面将从“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阐述。
导学:以问题引导学习“导学”是“四导学本”中的第一环节,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问题置于心中,并且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而非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然后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举例说明或者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促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导”是“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探究型学习和项目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学习者。
自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自导”是“四导学本”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学生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说到“本真课堂教学模式”,嘿,这个话题真的是让人一听就有点心潮澎湃。
你看,我们平时上课,老师讲课,学生听讲,感觉就是老师说啥就是啥,学生也没什么太多发言权,是吧?但如果说到“本真课堂”,你就得先把传统的那种“我讲你听”给抛到脑后。
这种模式,可不是什么生硬的教学法,而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参与、自己发现的方式。
它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不光是课堂上被动听知识,而是主动去体验、去探索。
你想,换成这种方式,学生们自己找答案、自己做实验,哪怕一开始可能会犯错,也没关系,关键是让他们在错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比什么都重要。
你要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不是简单的“讲”字那么简单。
过去,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学生就像一个个坐在底下的听众,听着老师的废话,嘴里还得“嗯嗯啊啊”地回应。
每当老师问问题,学生们那种木然的样子,真是让人心酸。
就像在我小时候,老师一提问,大家都盯着桌面,生怕被叫到答题。
可这种模式就像是把学生困在了一个无形的框框里,他们的思维被束缚住了。
你看,想想你自己上课的情况,最不想被老师问问题的那种状态是不是常常发生?这就是典型的“被动学习”,结果就导致了什么?学生的兴趣低,课堂的气氛也死气沉沉。
但本真课堂就不一样啦!它鼓励学生动起来,去做事,去体验,去参与。
你想啊,学生如果能主动去解决问题,自己找到方法,那感觉绝对不一样。
你跟我说,那种不断做错、不断试探的过程,是不是让人更有成就感?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玩游戏,失败了很多次,但你每次都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最后成功时的那一刻,简直爽到飞起!本真课堂其实就像是这个游戏,只不过玩的是知识,玩的是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不光是记住了知识点,还能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说,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课堂就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
你想象一下,如果学生自己去调查、自己去讨论,课堂上你就能看到更多的眼睛在闪闪发光,他们会很自然地表现出兴趣。
课堂氛围也会更活跃,学生们不再是低头捧书的“木雕”,而是充满好奇心的小小探险家!像我小时候,每次课堂上没法发言,心里就不高兴,现在想想,哎呀,早知道有本真课堂那该多好,能让我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说出来。
“四导学本”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提倡“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四导学本”教育理念正是基于这一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它通过“四导学本”的构建,帮助教师实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导学本”是指“用心导学”、“用情导学”、“用理导学”和“用行导学”,它们分别代表了教育的四个维度:思维维度、情感维度、理性维度和行为维度。
这四个维度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四导学本”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实现“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用心导学”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或者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情导学”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品质,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情感管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某些现实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品质。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及操作说明“四学”即自学、互学、展学、查学。
在真教育理念下,“四学”本真课堂的基本含义就是学中心、生为本、求真知。
课堂建构要求回归生态,尊重学生求知规律,重视教学自然生成,践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一、理念解读“四学”本真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老师、发展师生,学生是多元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长的学堂。
积极倡导“三观”,即人本教育观、学本教学观、生本学生观。
“四学”本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实现“三个变化”:在学生认知上,从学会变会学;在情感态度上,从厌学变乐学;在课堂质效上,从平淡低效变优质高效。
“四学”本真课堂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幸福教育梦”,即学生体验成长幸福、教师收获成就幸福、家庭享受成功幸福。
二、理论支撑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过程就是对事物求真的认知过程。
而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
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发的。
而“四学”课堂就是对问题本质揭示的求真过程,自学部分设疑寻真、互学部分析疑探真、展学部分质疑辨真、查学部分释疑明真。
2.金字塔学习理论。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与学习方式有关,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
自学、互学、展学、查学与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对应,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四种学习形态。
自学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互学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展学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查学具有诊断性、发展性。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生本教育也认为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教学要强调学生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
课堂要求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
而“四学”课堂流程充分体现了学中心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学”本真课堂是学案导学、学生自学、同伴互学、教师助学的和谐统一。
三、流程操作“四学”本真课堂环节由“自学、互学、展学、查学”四个模块组成。
自学:导入、独学;互学:对学、群学;展学:全班大展示;查学:学案整理、反馈检测。
模块一:自学,包括新课导入和学生独学。
在教师简单导入,明确课堂学习内容和目标之后进行独学,完成学生个体自主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个体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
(一)新课导入:指的是新课开始前教师的导入,这是“四学”模式的首要环节,重在明确学习内容和需达成的学习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教师作好激励和唤酲,为学生进入独学环节作好准备。
这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步骤,但时间宜短不宜长。
(二)独学:指的是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这是“四学”模式的基础环节。
独学时,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为后续互学和展学提供物质保障,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四学”课堂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
要明确所有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也主要指学生的自学能力。
操作原则与要求:1、学生在自学阶段,要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做到静、专、思,要实事求是,不抄袭、不弄虚作假,要有自己的独学成果,有自我见解和困惑标记。
2、教师在自学阶段,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适时点拨指导,完成第一次学情调查,为学生进入互学提供选择性参考,并对各组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即时性点评。
3.根据教学情况和学段实际,独学部分也可安排在家中或课前完成,但要确保独学效果,需通过有效课堂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学生养成高度自觉的习惯。
模块二:互学,包括对学和群学。
在独学基础上,对个体和对子互学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通过小组群学达成共识,整理学习成果,标记出小组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一)对学:指学习小组内同质学生的合作学习。
对学是同层次学生根据独学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主要包括独学成果的分享,解决独学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群学:指学习小组内部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是小组同学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交流,包括小组学习成果的分享、小组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疑难问题的探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任务的合作完成等。
同时,群学还要形成组内共同意见,群学在课堂上一般安排在独学或对学之后。
操作原则与要求:1、学生在互学阶段,要实现三步提升:收获分享—质疑求证—探究提升。
互学阶段,要求每位学生都是有备而来,踊跃发言,通过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2、教师在互学阶段,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参与到小组同学生一起探究,适时点拨指导,既了解问题的生成情况,也带动小组的研讨氛围。
3、群学要发挥学科小老师的作用,小老师要通过集中讲解、黑板演绎、有效分析、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各对子最大限度解决彼此的困惑和问题。
同时,小老师还要收集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将学习收获和疑问板书在展示区,并对即将开始的展学进行组内分工和预演。
4、教师在组内群学时,要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或学习组长的反馈。
教师就群学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情况,灵活调整预设的展示安排,以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和方式。
模块三:展学,即全班大展示。
在充分自学和互学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70%—80%的知识内容,剩下的共性问题将通过展学来解决。
展学也是知识生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全班学生通过交流与质疑、合作与探究,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全班大展示:大展示是“四学”本真课堂的关键环节。
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组内形成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
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展示过程是解决共性问题和引领提升的过程。
解决问题就是要做到共性错误有纠正,共性疑难有突破,课堂生成有收获。
引领提升就是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方法思路、规律总结、思维情感的有机统一。
展示形式:主要有书面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等。
书面展示,要求学生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便于其他同学阅读和理解题意及解题过程;口头展示,要求学生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能选择较好的切入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行为展示,要求通过适当形式的表演,形象说明一些道理,让其他同学在快乐中领悟问题的实质。
操作原则与要求:1.展示不是对导学案上所有问题答案的重复讲解,而是对互学和群学中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大展示是一个再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展示要突出“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2.学生在展示阶段,要动作迅速、声音适中,分享群学学习收获,充分暴露问题,主要展示学习的重难点、疑惑点、易错点和生成点等。
3.展示开始前,教师要分别对展示和听展学生从站位、姿式、声音、板书、展示形式,以及展示内容分工等提出具体要求。
4.展示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有即时性和激励性,做到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要设计科学的记录方法,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达到人人参与评价,以评价促管理的目的。
5.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智慧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大展示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考停留在浅层次、甚至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教师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展示情况,激励学生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6.教师的主导还体现在对重难点问题和深度生成性问题相对系统讲解策略的把握。
依据学习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不同要求,教师要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对有关问题做好充分预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或无力达到的目标要求教师要主动干预,特别是思路、方法和规律性问题老师还要进行相对系统讲解,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拓展能力。
模块四:查学,包括学案整理和反馈检测通过大展示,学生要整理学案,教师要组织反馈检测。
反馈检测有很多方式,如对子测评、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试、开放性研究小课题等,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
(一)学案整理: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的整理和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书写在纠错本或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双色笔做好标记。
整理学案,一方面是落实课堂上学习内容,获得生成性知识;另一方面是为学生以后的复习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
(二)反馈检测:达标检测主要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教师既要重视检测题的设计,又要重视对学生检测过程的检查和反思,以便检测出真实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课堂高效。
操作原则与要求:1.反馈检测一要做到“精选”,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基础的夯实;二要做到“分层”,训练题一般按由易到难5:3:2的结构来设计,以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三要“限时”,确保5—6分钟完成,真正做到“堂堂清”。
2.通过反馈检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第三次调查。
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检测的依据。
标注本节课导学案预设之外有价值的生成性知识,作为二次备课的有效补充。
查学除了有学案整理和反馈检测两个环节外,它的重要功能在于贯穿“四学”课堂始终的学情调查。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自学过程,特别要及时掌握学生自学时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互学时问题暴露和生成情况,反馈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等,能依据学情及时改进课前预设,调整教学方案,以达到有的放矢,提高课效。
“四学”本真课堂流程用模块形式呈现,旨在阐释打造优质课堂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形态,学校可根据学段、学科、课型的不同进行有机整合。
在确保教学完整性的前提下,模块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模块内的基本环节可以融合。
四、技术说明小组建立和建设学习小组是“四学”课堂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都是通过学习小组来完成的。
无论是预习中的自学、对学、群学,还是展示中的倾听、质疑、辩论,学习小组和学习主体都形影相随。
(一)小组的建立1、分组原则小组划分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每班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若干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