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卡尔纳普的意义标准和局限性
- 格式:pdf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1
卡尔纳普早期科学哲学思想探析——从《世界的逻辑构造》看张萍【摘要】卡尔纳普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一贯坚持和实践逻辑经验主义统一科学和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目标,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探讨和澄清哲学问题.<世界的逻辑构造>正是他以系统的形式论述其早期科学哲学思想的初步尝试.他用理性的重构来建立构造系统,并描述其间的逻辑关系.【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科学哲学;卡尔纳普;逻辑构造【作者】张萍【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2;B516.6卡尔纳普早期受弗雷格和罗素的深远影响,认为用符号逻辑中提升出来的逻辑分析的哲学方法去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是其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并做了大量的尝试。
《世界的逻辑构造》是卡尔纳普早期的一部著名代表作,也是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此书第一稿写于1922年-1925年,并在维也纳学派内部进行讨论,最终于1928年正式出版,。
这一成果是在马赫关于感觉是一切知识要素的思想、罗素的逻辑原子论思想及维特根斯坦关于一切命题都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卡尔纳普以系统的形式论述其早期哲学思想的初步尝试。
卡尔纳普坚信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消除旧哲学的混乱和错误,并从逻辑上阐明科学的经验基础。
研究哲学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弗雷格和罗素所开创的逻辑分析的方法。
科学是人类所具有的唯一的有系统、有根据的知识,科学方法是唯一能使人们取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归纳逻辑提供据以评价人的合理信念和合理行为的标准。
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研究的目的是提出一个关于对象或概念的认识论的逻辑的系统,提出一个‘构造系统’。
”[1]这里所说的对象指的是可以对其做出陈述的一切东西,包括事物、特性和联系、类和关系、状态和过程及现实的和非现实的东西。
论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之得失论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之得失鹿林/文提要:卡尔纳普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拒斥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以哲学科学化的立场,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是他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
卡尔纳普通过自己的哲学活动,极大推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他在激烈拒斥形而上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偏颇与失误之处。
关键词: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得与失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卡尔纳普在《思想自述》中详细地阐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特别说明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对他思想的影响,尤其指出,1921年他读了罗素的《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对罗素倡导的“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及“造就一批既受过科学训练又有哲学兴趣的专家”的呼吁留下了特别强烈的印象。
他说:“我觉得罗素的这个呼吁就好像是针对我个人的。
从现在开始,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工作!的确,从此以后,运用这种新的逻辑工具来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就成为我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
”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就是说,卡尔纳普的哲学活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对一种科学语言的积极探索,后者表现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激烈拒斥。
一、对科学语言的探索卡尔纳普认为,哲学曾是一切科学之母,而随着各个专门科学分离出来,尤其是把形而上学和心理学排斥之后,“哲学最后就归结为逻辑学了(就这个词的广义而言)”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5页。
,即“哲学”就是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法”:“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
”同上书,第17页。
以此,卡尔纳普对“自然哲学”做了重新理解。
在他看来,由于任何对自然有所说的,都必须由科学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来说,根本不存在一种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这样一来,“科学地对待的自然哲学,其对象不是自然,而是自然科学,并且它的任务是对科学进行逻辑分析,换言之,是对科学的语言系统进行句法分析”同上书,第48页。
第三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奥裔英籍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889-1951)在其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直接从“我”的视角出发,说明弗雷格客观的“真”对思想的引导直接就是真命题P的存在,罗素对个体事物分层次的描述直接就是命题P对自身的描述。
真命题P的意义就是存在着命题P,这个命题P是独一无二的,先行存在的,它代表了思想的一个火花,由这个火花漫延开整个思想;真命题P的指称直接是对“真”的假定,假定P的真,立即产生对“-P”的肯定与言说,这就是肯定了或认识到了P这个命题的存在,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命题P对自身的描述。
一、维特根斯坦的生平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有钱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做钢铁生意的大商人,母亲是很有艺术素养、很有艺术造诣的家庭妇女。
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有8个,他排行老小。
他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
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富有的家庭。
维特根斯坦的母亲经常在家中开音乐晚会,高朋满座,出席这种家庭音乐晚会的都是些名人、著名的音乐家,例如勃拉姆斯(Brahms)。
维特根斯坦从小也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
维特根斯坦接受教育的经历也很普通。
他先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
他在14岁时才开始到异国他乡求学。
先后在奥地利林兹、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上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毕业设计:飞机发动机螺旋浆)等专业。
在学习期间对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先后读过(英)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德)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并前往德国耶拿拜访数学大师弗雷格。
结果弗雷格在见到维特根斯坦后,认为英国人罗素更适合回答维特根斯坦的疑问。
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天赋表示肯定,同意指导维特根斯坦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一二年中,罗素与维特根斯坦探讨了许多有关数学、逻辑、哲学的基础问题。
不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当时刚好回到维也纳,就作为奥匈帝国的自愿兵(炮兵)与俄国人打了几年的仗,后来转向意大利作战。
2018年第3期(总第279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理论研究▲一、卡尔纳普数学哲学思想的渊源我们熟知在卡尔纳普等哲学家所提出的逻辑主义观点中,明显地强调数学真理的先天性,认为所有我们能得知的数学真理并不是显现于我们的大脑,而是客观存在的,且这种客观性是基于数学的非经验基础。
同时卡尔纳普认为,数学和逻辑之间并没有一定意义上的区别,数学就是逻辑,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可以被看作是逻辑问题,这样两者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的方式也可以被视为相同。
由此,逻辑的概念也可以被数学概念所定义,当然数学公理也可以从逻辑原则中得到证明。
卡尔纳普在这里将数学归于逻辑的观念,正是接受并继承了莱布尼茨的两种真理观。
莱布尼茨在论证他的这一思想观念时,提出了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的真理,推理的真理具有必然性,它的对立面是偶然的或不可能的,它所依据的判断原则是矛盾原则中所包含矛盾对象的真与假,或者通过矛盾对象的对立面真假来推断结论;另一种真理为事实的真理,具有偶然的因素,它的反面是可能的。
然而,莱布尼茨的这两种推理之间是有明显的界限的,二者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也正是莱布尼茨对这两种真理做了明确的区分,影响了其后诸多哲学家的思想。
特别是康德,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其影响。
康德正是基于莱布尼茨的推理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对立,坚持在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分,并试图在两者的对比中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
而卡尔纳普则批判继承了康德这一思想,丰富了今后自己的逻辑主义哲学观。
二、卡尔纳普数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数学概念可还原性卡尔纳普认为数学是可以还原为逻辑的,数学只不过是逻辑当中的一部分,准确来说“数学就是逻辑”,或数学概念能通过明确的定义从逻辑概念中导出;卡尔纳普为了把数学概念能从逻辑概念中导出的论点精确化,他提出必须详细规定在推导中所用到的逻辑概念。
这个逻辑概念就是包含在处理不加分析的诸语句间关系的命题演算中和以函数的形式给出的函项演算之中。
卡尔纳普的词汇意义的判决标准一、卡尔纳普简介。
-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发音:'ru:dɔlf 'ka:nɑ:p],德国裔美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词汇意义相关概念。
1. 词汇意义的基本理解。
- 在语言学和哲学中,词汇意义是指一个词所表达的概念或内容。
例如,“猫”这个词的意义就是指一种小型的、通常家养的肉食性哺乳动物。
[“猫”:māo,名词]2. 卡尔纳普对词汇意义的独特观点。
- 卡尔纳普认为词汇意义需要有一定的判决标准。
他的这种观点与他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相关。
- 他强调通过逻辑分析和经验验证来确定词汇的意义。
对于一个词汇,如果它的意义不能通过逻辑分析或者经验验证来确定,那么这个词汇的意义就是不清晰或者没有意义的。
- 例如,一些形而上学的词汇,如“本体”([běn tǐ],名词),在卡尔纳普看来,如果不能将其与可观察的经验或者逻辑结构相联系,其意义就是可疑的。
三、判决标准的具体内容。
1. 逻辑分析方面。
- 词汇的意义要符合逻辑规则。
如果一个词汇在逻辑上自相矛盾,那么它就没有合理的意义。
例如,“圆形的正方形”([yuán xíng de zhèn g fāng xíng],名词短语),从逻辑上讲,一个图形不能既是圆形又是正方形,所以这个词汇组合没有实际意义。
2. 经验验证方面。
- 词汇应该能够与经验世界中的事物或现象相联系。
像“红色”([hóng sè],名词兼形容词)这个词,我们可以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红色物体的观察来确定它的意义。
如果一个词汇无法与任何经验现象相对应,如某些过于抽象且无法具体化的神秘概念,卡尔纳普认为其意义难以确定。
2015年10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Oct.2015Journal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 32㊀NO.5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5.05.020逻辑与经验的张力卡尔纳普的意义证实理论∗宋㊀珊(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㊀要:卡尔纳普的意义证实理论试图说明科学陈述如何具有主体间可理解的经验意义㊂在逻辑上,卡尔纳普将主体间的物理学语言作为统一的科学语言,这表明语言的主体间性是由逻辑规定而成;在经验上,他认为语言系统的基本谓词 可观察谓词为科学陈述提供经验内容,并用事物语言来说明可观察谓词的主体间性,事物语言恰恰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㊂可见,卡尔纳普试图用逻辑学解决语言的主体间性问题,同时也摆脱不了日常语言的印迹㊂关键词:卡尔纳普;可观察谓词;可确证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B15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672⁃0598(2015)05⁃0124⁃05㊀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界发生了一场语言哲学的转向,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㊂卡尔纳普认为,一方面意义问题应该考虑到语言的形式,卡尔纳普是人工语言的倡导者,他所探讨的不是日常语言的意义,而是借助逻辑工具构造的人工语言;另一方面,科学陈述还必须包含经验事实的内容㊂他将有无意义看作是区分科学陈述与形而上学陈述的标准,有意义的陈述分为两种,一类是必然的,其真假无关乎经验的陈述,即分析性的陈述,另一类是和事实相关的即综合性的陈述㊂卡尔纳普着重考察的正是综合陈述,即具有事实内容的科学陈述㊂如果知道一个语句如何表达实际的或者可能的事实,那么这个语句就是有意义的科学陈述㊂因此卡尔纳普意义标准由经验①和逻辑两方面构成,逻辑则为科学提供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经验为科学陈述提供事实内容㊂由于科学陈述所传达的内容必须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涉及逻辑和经验两种要素的科学陈述如何具备主体间可理解的意义成为卡尔纳普关注的主要问题㊂一㊁意义的标准:逻辑与经验卡尔纳普一直倡导用逻辑构造人工语言,构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定义,一种是还原㊂所谓 定义 指的是:如果D类中的每个符号都是属于C类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D的定义是建立在C的基础上的,即D类可以完全翻译成C类的符号㊂ 还原 指的是,如果我们引进一个谓词P,首先可以用一些有限的经验事实来说明它,接下来还需要不断的引∗①[收稿日期]2015⁃03⁃09[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t12LZUJBWYB019)[作者简介]宋珊(1984 ),女,天津蓟县人;哲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研究㊂参见TestabilityandMeaning-Continued,第2页,在早期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中,卡尔纳普的 经验 专指属于自我心理领域的 原初经验 ,是未经处理的最原始的经验流㊂在讨论意义问题时,卡尔纳普在‘可检验性与意义“的脚注中指出,他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 经验主义 这样的词,这是与传统实证主义者或者其他倡导某类经验的经验主义者不同的,因此指的是有关事实的内容㊂进更多的事实来说明,知识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增长而增长,在这种情形下,不能找到一个关于P的既定的㊁完整的意义㊂可见,定义的方法需要将被定义者的每一元素都建立在定义者的基础上,比如要定义 太阳从东方升起 ,就需要列举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情况;而还原的方法只需阐明这个陈述成立的条件,之后列举出大量的事实就可以了㊂简单来讲,定义一次性决定词汇的意义,而还原的方法不需要一次性地给予所有事实,因此只能部分地决定意义,意义是一个不断得到丰富的过程㊂卡尔纳普在早期选择了定义的方法,认为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在自我心理领域这个基础上构造出来,后来他转向了还原论㊂他在其自述中提到: 我们当初在上述著作中对物理主义所作的表述,只是一种粗糙的初次尝试㊂由于几年后对经验主义观念的解释变得灵活化了,那种基于事物语言的词语来给心理学词语下定义的论断就必须弱化为可还原性的论断㊂ [1]8这表明,科学陈述只需部分地还原为经验事实就可以了㊂定义和还原在具体的科学语言中体现为可证实性和可确证性,即科学陈述在什么程度上和经验事实相关㊂卡尔纳普在较早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中就已经表达了证实的思想,那时他认为构造的方法是定义,科学陈述完全建立在属于自我心理领域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完全的可证实性㊂在这之后,卡尔纳普逐渐认识到,科学陈述无法完全证实,因为 相对于单称陈述, 法则 具有假设的性质,即无法从有限的单称陈述中推论出来㊂ [2]48如果坚持完全的可证实性,一些科学陈述也可能会被排除在科学的范围之外㊂像太阳东升西落这种普遍陈述,得出这样的规律只是基于已有经验的累积,观察事实是无法穷尽的,完全的可证实性只是一个理想㊂于是卡尔纳普开始转向弱的可证实性,即不完全的可确证性㊂ 如果一个语句可以还原为可观察的基本谓词,就可以说它是可确证的㊂ [3]456证实是完全的,而确证是不完全的,是程度上的㊂对于一个科学命题来说,如果在不断的确证过程中没有发现反例,我们对这个命题的信心就会逐渐增强㊂证实和确证关系到语句的意义在何种程度上和经验内容相关㊂卡尔纳普将可确证性和意义看作同一个问题,只有知道如何用观察陈述确证一个语句,我们才能知道它的意义㊂他说,如果希望一次性确定所有新词汇的意义,那么证实就是最佳的逻辑形式;如果想要逐步地决定意义,就应该采取确证的形式㊂与定义相应的证实意味着对一个语句是否为真的最终证明,但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经验事实,因此他主张用可确证性来代替可证实性,这意味着只能部分地决定一个语句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经验事实使意义日益完善㊂另外,确证和证实关系到意义如何具备主体间性㊂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中,卡尔纳普以自我心理领域为构造的起点,但自我心理领域只属于某个主体,而科学语言必须是主体间可理解的,于是他试图利用逻辑学构造出主体间性㊂当卡尔纳普放弃完全的可证实性转向部分的可确证性时,这意味着从自我心理领域出发无法完全构造出科学语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我心理基础不具备主体间性,在这个基础上很难建立起主体间可理解的科学语言㊂于是他将具有主体间性的物理学语言当作构造的起点,其他的语言都可以翻译成物理学的语言㊂对此Richardson评论道, 卡尔纳普的可观察谓词意味着不用从自我心理领域出发构造主体间的世界,语言构造系统就是从主体间语言开始的㊂ [4]216除了逻辑上的规定,科学陈述还必须包含经验事实的内容㊂由于一种语言中的语句数目是无限多的,我们不可能列举出每一个语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列举出一些最简单的原子语句,再由原子语句构成复杂语句㊂原子语句由基本谓词及其变量组成,其形式类似于命题函项P(a),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基本谓词P㊂基本谓词既然是一个语句的关键,如果一个原子语句要和经验事实相关,就必须包含一个和经验相关的基本谓词㊂卡尔纳普提出两种基本谓词:描述谓词和逻辑谓词㊂一个表达了经验的属性或者关系的谓词,称之为描述谓词;还有一类是逻辑谓词,表达了逻辑-数学的属性和关系㊂由于科学语言和经验事实相关,因此关于意义的讨论只涉及描述谓词,这种描述经验事实的谓词也可以称为可观察谓词,可观察谓词为科学陈述提供了经验内容㊂二、意义和主体间性科学陈述必须具有认知㊁事实(factual)的意义,能够传达新的内容㊂卡尔纳普受到了塔尔斯基的影响,试图在语义学的范围内解释意义问题㊂可观察谓词为科学陈述提供经验内容,因此必须是主体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宋㊀珊:逻辑与经验的张力间可理解的㊂可观察谓词分为两种,可观察的心理学谓词和可观察的物理学谓词,可观察的心理学谓词是这样的一类词语,例如:具有生气的感觉,具有红色三角形的想象,等等㊂这种谓词只属于个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别位于现象学语言和物理学语言中㊂首先来看现象学语言中的可观察心理学谓词㊂现象学语言的特点是利用时间维度来标示个体经验,即个体经验在时间中所呈现的经验流㊂现象学语言中的可观察心理学谓词的最大特点是,只有说话者本人可以体验到这种状态㊂另一种是物理学语言中的可观察心理学谓词,维也纳学派的另一位成员纽拉特持有这种观点㊂物理学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用四维的时空坐标进行标示,相比现象学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有时间的维度,还具有空间的维度㊂在卡尔纳普这里,空间是指物理学上的空间,具有公共的可观察性㊂这样的语句如:查尔斯昨天中午生气了㊂可观察的心理学谓词位于物理学语言中,可以被其他人所理解并确证,不过这种确证只是间接的,因为可观察的心理学谓词毕竟只能为个人所体验到,描述的是某人的内心体验,因此并不是主体间可观察的㊂严格来讲,心理学谓词并不是主体间可观察的㊂除了心理学谓词,还有位于事物语言当中的可观察物理学谓词位于事物语言(thing-language)中㊂这种谓词用四维的时空坐标进行标示,自身是主体间可观察的,而事物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它构成了物理学语言的一部分㊂因此这种谓词既是主体间可观察也是主体间可确证的㊂这种谓词首先由波普尔提出,维也纳小组的成员一直认为 可检验主体S 在达到 记录主体S的观察陈述 时,也即在达到他自己的感觉经验的陈述时即可观察的心理学谓词时, 往往停止其检验 ,而波普尔本人却坚持,只有当他达到多数人可观察到的物理客体行为(此刻它似乎已不成问题了)的陈述时才会停止㊂[5]382出于主体间性的需要,卡尔纳普选择了事物语言中的可观察物理学谓词㊂这种谓词既是主体间可观察的,也是主体间可确证性的㊂为什么可观察心理学谓词不是主体间可观察的,而可观察物理学谓词是主体间可观察的,卡尔纳普所说的 可观察性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卡尔纳普认为可观察物理学谓词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概念,可观察性是指可公共观察的外在行为㊂这里的行为主义理论和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行为主义有些不一样,传统的行为主义指的通过身体上的表现来考察内心的感受,这里所说的行为主义可以说是语言的行为主义,语言被看作表现在外的行为,即借助语言将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这样语言及其语境成为判断某人内心活动的外在标准㊂比如,某人面对着一个苹果,他就可以说出 我看到了一个苹果 这个语句来表达他的视觉体验㊂和传统的行为主义一样,语言的行为主义也会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一个人肚子不疼,他却可以说 我肚子很疼 来欺骗其他人㊂尽管如此,语言行为主义还是有一些优点,传统的行为依赖于外部的表情㊁肢体的动作等,当两个人有着同样的表情,就可以断定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㊂但两个人都在痛哭,一个人是太悲伤了,另一个人却是因为太高兴了,单靠面部表情很难区分因为悲伤而痛哭和喜极而泣,语言的行为主义却可以弥补这种不足㊂在正常情况下语言对于主体间的理解和交流是足够的㊂三㊁主体间性:逻辑构造还是日常经验可见,卡尔纳普将逻辑和经验看作是意义问题的两个要素,逻辑决定了语言的形式,经验提供事实的内容㊂学者Cirera提醒我们,在卡尔纳普这里必须区分出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两种 意义 ㊂卡尔纳普总是试图在逻辑的范围内处理意义问题,但科学陈述的意义不可能只是一个逻辑的概念,因为如果纯粹地依赖逻辑学,那么语句就不可能具备经验的意义㊂[6]332卡尔纳普一方面借助逻辑构造科学语言,另一方面又要包含经验的内容,难免就会产生逻辑和经验如何结合的问题㊂从‘世界的逻辑构造“开始,卡尔纳普开始用逻辑学处理个体经验,后来他意识到心理学和逻辑学混合而成的认识论实际上是个形而上学的假概念①㊂在这之后,他逐渐认为应该把认识论看作是逻辑学的研究任务㊂为了处理好逻辑和经验的关系,他在‘可检验性和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2卷①1935年,卡尔纳普在巴黎举办的科学哲学的研讨会上作了题为VonderErkenntnistheoriezurWissenschaftslogik的发言,在这篇会议论文中,卡尔纳普指出他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中的做法混淆了心理学和逻辑学,这样容易导致形而上学的假问题㊂义“中,提出要在语义学①的范围内解决意义问题㊂塔尔斯基的语义学处理的是形式化的语言,只探讨表达事实的语言,并不探讨事实本身,因此 意义 只是一个逻辑学上的概念㊂而且 谓词 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逻辑学的词汇㊂卡尔纳普将 可观察 定义为用四维的时空坐标进行标示,表达的并不是语言之外的有关对象的实在特性,只是一种对事物或事实进行描述的谓词形式㊂可见,逻辑是先于经验的㊂蒯因不赞同卡尔纳普的这种将认识论看作是逻辑学的做法,他提倡自然化的认识论,认为认识论的研究应该是心理学的任务,主体间的可理解性是在日常语言中形成的㊂在蒯因看来,语言是对刺激的反应,这里所说的刺激通常是指受社会评判制约的各种刺激条件,刺激不是处于某个时间的某个特定事件,而是普遍的㊁可重复的事件形式,某个人面对刺激做出的语言反应同样受到社会习俗的培训和影响㊂比如一只兔子,由于角度㊁光线㊁视觉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或不同的人对同一只兔子的察觉会有些许差异,但这些差异可以被忽略,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看到了同一个刺激,这种刺激排除了不显著的差异性并接受了公共的制约和检验㊂语言有刺激意义和意义,刺激意义代表着某人在某个刺激条件下对某个语句做出肯定或否定反应的行为倾向,即他是否同意这个语句对当前情况所作的表述㊂刺激意义是意义的原材料,在同样的刺激下,语句越不受语境中次要信息的干扰,从而表现出同样的刺激意义,就越可以把刺激意义看作语句本身的意义㊂当一个语句的刺激意义在语境中次要信息的影响下不发生任何变化,也不因主体的变化而变化,这个语句就是观察句㊂[7]221-238可见,观察句就是在给出相同的刺激时,该语言的全体持有者都会给出同样表述的语句,也可以说,观察句是语言共同体内部对个体差异不敏感的句子㊂[7]412因此,观察句具有主体间的可观察性和可理解性㊂这种主体间性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来源于语言习得过程以及社会的约定㊂卡尔纳普和蒯因的不同之处在于,卡尔纳普试图逻辑规定语言的形式及主体间性,蒯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和主体间性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语言的主体间性是与语言的社会性相伴随的㊂可见,蒯因的观察句更接近语言的自然用法,这种自然化的用法融于日常生活之中㊂卡尔纳普却认为日常语言充满混淆,我们需要借助逻辑建立一种完善的语言㊂蒯因明确反对这种逻辑主义的倾向,他说休谟表明完全的归纳在逻辑上是不可证明的,因此不适合用逻辑学的方法研究认识论,应该把认识论的任务交给心理学㊂而卡尔纳普将人工语言从日常语言中彻底剥离出来,使得意义问题缺乏整体性的维度㊂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每个语句之间是相关联的,语言和使用者的环境也是紧密联系的㊂因此理论语句不是作为单个语句而是作为一个较大的理论整体才有意义,意义的证实理论不应该针对一个孤立的陈述而是对一个陈述系统的证实㊂有人可能会说谓词 可观察谓词的语句,是用来确证其它语句的㊂这样,虽然各个原子语句之间是独立的,但原子语句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复杂语句,复杂语句的真值和意义由原子语句决定㊂但是这种语言整体完全是逻辑构造上的联系,缺少了生活这个维度㊂语言的意义需要整个语境乃至整个生活背景来赋予,绝不能只考察单个语句或几个语句㊂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在解决主体间性这个问题时,卡尔纳普并不是靠逻辑解决的㊂在逻辑形式上他将物理学语言作为统一的科学语言,但没有选择物理学语言中的可观察心理学谓词,这意味着逻辑上的约定并不能完全赋予基本谓词以完全的主体间性㊂最终他选择了位于对象语言中的可观察物理学谓词,可观察物理学谓词是语言的行为主义概念,是主体间可观察的,但是为什么要将这种谓词置于事物语言而不是物理学语言中呢?前面说过,事物语言是物理学语言的一部分,卡尔纳普在回复艾耶尔关于 他心 问题的信[8]886中说,事物语言就是简单的实有语言(reisticlanguage),是对外部实存对象的描述,只有承认了实有语言,才能提出经验的问题,因为经验的问题就是观察的问题,比如 这个地方的这座山有如此这样的性质吗? 关于这座山的 实在性问题 不需要理论的探讨,只需用观察回答就可以了㊂因此,与其把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当作哲学问题,不如当作实践问题㊂作为实践问题的实在性不需要理论的证明,可观察的通常就认为是实在的㊂因此,关于他人如何能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即观察语言如何具有主体间性的问题,我们通过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或事物推断他人拥有和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宋㊀珊:逻辑与经验的张力①卡尔纳普在TestabilityandMeaning Continued,p2注释2中说,在这篇文章中所讨论的 意义 是个语义学的概念㊂我一样的感觉㊂例如,从我牙痛可以推断(例如通过类比)出 约翰是否有和我一样的疼痛 ,这种推断完全是个实践问题㊂正如完全的可归纳性在逻辑上无法被证明一样,卡尔纳普认为如果把从 我 到 他心 的推论看作是逻辑上的推论,同样也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㊂由此可见, 事物语言 就是日常语言,日常语言的可交流性正是在生活实践中完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看到的看作是实在的,卡尔纳普将实在问题看作是实践的,也正表明了他没有脱离生活这个维度㊂综上所述,一方面从逻辑构造上,卡尔纳普将主体间的物理学语言作为统一的语言,其它学科的语言都需要翻译成物理学的语言,这样就从逻辑上约定了语言的主体间性;另一方面他又试图用事物语言这种基于日常经验的语言来说明物理学语言中的基本谓词 可观察谓词的主体间性㊂因此,卡尔纳普一直宣称意义是 语义学 的问题,需要在逻辑上得到说明,但是又离不开日常经验㊂他一味强调人工语言的优越性,却忽视了任何人工语言都是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可能完全脱离日常语言和我们已有的生活㊂语言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工具,正如维特根斯坦所倡导的,语言和我们的生活形式交织在一起㊂其实卡尔纳普并不否定日常语言,他说日常语言本没有错误,但容易产生混乱,人们对日常语言的误用导致了形而上学㊂只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错误的产生,他干脆抛开日常语言㊂这一点从他关于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分中可以看出来㊂卡尔纳普在语言上持有 宽容态度 ,我们选择哪种语言,都是出于方便和需要,各种语言之间也没有好坏之分㊂如果把语言当作生活整体的一部分,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不会为了如何交流而发愁㊂人们之所以可以互相理解,是基于共同的生活背景,而不是构造出来的㊂美中不足的是,卡尔纳普将人工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的界限划分得太明确㊂或许我们可以采取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比喻:语言就像是一座城市,有类似老城区的日常语言,同时也有如逻辑学这样的新城区㊂新城和老城之间的界线真的就一清二楚吗?其实无论新旧,都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㊂人工语言也离不开日常生活这个大背景,在考虑意义问题时,绝不能忘记语言和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㊂[参考文献][1]鲁道夫㊃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M].陈晓山,涂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RudolfCarnap.TheUnityofScience[M].TranslatedwithanIntroductionbyM.Black.London:KeganPaul,Trench,Trubner&Co.Ltd.[3]RudolfCarnap.TestabilityandMeaning[J].PhilosophyofScience,1936,(3):419⁃471.[4]AlanW.Richardson.Carnap sConstructionoftheWorld-TheAufbauandtheEmergenceofLogicalEmpiricism[M].CambridgePress,2008.[5]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6]RamonCirera.CarnapandtheViennaCircle EmpiricismandLogicalSyntax[M].TranslatedbyDickEdelstein,Am⁃sterdam-Atlanta,GA1994.[7]蒯因.蒯因著作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PaulArthurSchlipp.ThePhilosophyofRudolfCarnapLi⁃braryofLivingPhilosophers[M]ʊCambridgeUniversityA.J.AyeronOtherMinds.(责任编校:杨㊀睿)TheTensionBetweenLogicandEmpiricalCarnap sVerificationTheoryofMeaningSONGShan(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Carnap sverificationtheoryofmeaningtriestoillustratehowscientificstatementshaveintersubjectiveandempiricalmeaning.Onlogic,Carnaptakesphysicallanguagewhichisintersubjectiveastheunifiedscientificlanguage.Thisshowsintersubjectiv⁃ityisstipulatedbylogic.Onempirical,Carnapthinksobservablepredicatesoflinguisticsystemoffertheempiricalcontentsforscientificstatements.Andheexplainstheintersubjectivityofobservablepredicatebything-language.Thing-languageisusedinordinarylife.ThusCarnaptriestosolvetheproblemofintersubjectivitybylogic,butcannotcastoffordinarylanguageabsolutely.Keywords:carnap;observablepredicate;confirmation;intersubjectivity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2卷。
卡尔纳普数理逻辑的认识论价值研究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美国哲学家卡尔纳普的数理逻辑在科学技术哲学上的应用,尤其是深入探究卡爾纳普代表作背后的认识论基础,进而总结出数理逻辑的局限性,让我们认识到辩证逻辑的强大生命力。
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和文献例证的研究方法来深刻理解数理逻辑的认识论意义,通过综合比较,发现数理逻辑本质上仍然是形式逻辑。
通过进行历史维度的纵横联系,本文发现辩证逻辑是人类逻辑思维的最高形式。
标签:数理逻辑;认识论;归纳;演绎1 数理逻辑与逻辑发展概况我们知道,逻辑作为人类的思维形式,有着几种不同的类型。
他们分别是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
对于数理逻辑,就是数学化的逻辑。
卡尔纳普在前人对数理逻辑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数理逻辑上做出了新的重大成就,其代表作《世界的逻辑构造》系统反映了其数理逻辑思想,他的数理逻辑理论对哲学认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数理逻辑在逻辑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飞跃,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发展到辩证逻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逻辑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
数理逻辑既不同于传统的形式逻辑,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
它是一种有着自己特别形式和独立系统的逻辑。
我们知道,逻辑学在数学上的运用是很普遍的。
因为数学以逻辑学为支撑。
没有逻辑学的支撑,数学的基础就会动摇。
故而,数学和逻辑学本身的关系就是密不可分的。
数学和逻辑学的有机融合就构成了数理逻辑的概念。
数理逻辑作为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上有力的工具,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理逻辑是人类思维逻辑的精华,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光芒和智慧的强大。
2 数理逻辑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哲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古往今来,她不知吸引了多少哲学家为之倾倒,从而为追求智慧而求索一生。
人是万物的灵长,有认识能力。
人类具有认识世界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和兴趣。
作为哲学中的重要内容,认识论理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1年04月学术探讨
早期卡尔纳普的意义标准和局限性
文/王红娟
摘 要:早期卡尔纳普的意义标准产生有着广泛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近代哲学家对知识可靠性基础的寻找为线索来展开这个背景的过程。
卡尔纳普认为语句的意义在于找到它的证实方法,这也是卡尔纳普的意义标准的核心内容。
但是证实原则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物理学规律或全称命题不能得到完全证实,因而面临着把这些命题看作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的,这是意义标准的局限性。
另外卡尔纳普认为,“意义”是客观的、不可修改的,因而又不能给予“意义”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卡尔纳普;意义;证实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12-01
一、产生的背景
卡尔纳普是逻辑学家、哲学家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这一流派的中坚人物。
早期的卡尔纳普意义标准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存有广泛的文化背景。
本文当中主要介绍文化背景是近代哲学家对知识可靠性基础的寻找。
古希腊时期还未曾对知识可靠性这一基础问题展开思考,近代著名哲学家康德把寻找知识可靠性与科学合理性联系在一起,然而也由于康德的著名“物自体”论断,使得他的论断与形而上学形式联系在了一起,因而这一寻找知识可靠性基础问题仍然是不成功的。
以石里克为首的维也纳学派,他们致力于科学的世界概念这一方向的研究。
科学的世界概念倡导一切命题应接受经验的检验,并要求命题直接或间接还原到经验。
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可靠性的考虑与形而上学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当然理论和现实证明形而上学的方式寻找知识可靠性是根本不靠谱的,而唯有以经验为基础的思路才是正确思考途径。
早期卡尔纳普坚持以经验为基础的证实。
二、早期卡尔纳普的意义标准——“证实原则”
(一)什么是证实?卡尔纳普是从可证实性的涵义来理解的。
与石里克相同,卡尔纳普认为可以证实并不意味着现在得到证实、马上实现的证实。
可证实性是指证实的可能性。
再者,这种证实的可能性不能是经验可能性,而只能是逻辑的可能性。
“同意义相联系的证实可能性不能是经验可能性;它是不能事后建立的,你必须先肯定它,然后才能考察经验的情况,探讨情况是否许可证实,或者在何种情况条件下许可证实。
”[1]p47卡尔纳普后来认为检验一句话的过程是有物理的可能性,也就是依赖于物理的检验。
(二)直接证实与间接证实。
对于直接证实,卡尔纳普最初是把证实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
“一个陈述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证实方法。
一个陈述所断言的只是它的可以证实的那么多。
因此,一个句子如果真的用来断言一些什么的话,就只能断言一个经验命题。
如果一样东西在原则上越出了可能经验的范围,这样东西就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也不能提问的。
”
[2]p31具个例子来说,“这朵花是红的”,通过视觉感知器官马上就知道这句话是真的。
对于间接证实,卡尔纳普也给出了说明。
他是这样说的:“一个不能直接证实的命题,就只能通过间接的证实,即对从这个命题与其他已证实的命题一起推演出来的新命题加以证实。
”[3]p10可见,间接证实是建立在已经证实了的命题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新的命题。
关于直接证实与间接证实,那个更可靠?卡尔纳普认为通过直接证实的命题更可靠,而通过间接证实的命题可靠性是值得商榷的。
原因在于卡尔纳普认为间接证实包含着前提和推理。
一是前提的真结论不一定真;二是前提真的可靠性也是不一定的。
(三)语句的意义取决于证实。
实证主义把语句的意义与对它的证实方法联系在一起。
卡尔纳普在谈到意义与证实的关系时说:“认识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就是意义问题和证实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问:在什么条件下一个语句是有意义的,所指的是认识的、事实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要问:我们如何得以知道一些事情,我们如何能够发现一个给定的语句是真的还是假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如果我们知道是什么事情使一个语句被发现是真的,那么我们也就晓得它的意义是什么了……因此一个语句的意义在某种涵义上是和我们决定它的真的或假的方法相等同的;而且只有当这样一种决定是可能的时,一个语句才有意义。
”[4]p69当然,这里的证实仍然是指证实的可能性。
也可以看出卡尔纳普接受维特根斯坦所主张的命题的意义在于找到证实它的方法。
早期卡尔纳普的意义标准——“证实原则”也就是对于语句的意义考察与证实方法联系在一起。
只有可以证实的语句才是有意义的,不能得到证实或否证的语句在卡尔纳普看来就是无意义的。
三、意义标准的局限性
上面谈到早期卡尔纳普追随维特根斯坦主张,认为一语句的意义在于找到证实这个语句的证实方法。
如何找到证实这个语句的方法?卡尔纳普也给出了答案。
他认为通过把语句转换成“观察语句”或“记录语句”时,就找到了证实这个语句的方法。
然而有些科学知识的命题由于得不到完全的证实或否证,就变为了无意义的命题,这是卡尔纳普也不承认的。
如全称命题或物理性规律,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证实,因为这些命题有无数个因由构成,对这些因由的分析是不能穷尽的。
即使单个例子是可证实的,但这个规律所考察的数目在有限的生命观察中又不能穷尽。
因而根据“证实原则”不能给予这些科学知识予以合理性说明。
另外,卡尔纳普认为,“意义问题同研究某一思想活动可以包括的心理过程是无关的。
”[5]p54意义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主观意识而转移。
科学合理性与客观性是以意义客观性为前提的。
卡尔纳普要求,这种“意义”不能是心理的,必须是指“可观察”的性质。
但是汉森•库恩等人指出:任何一个语词(无论是观察还是理论名词)的意义与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是分不开的;库恩提出范式理论,认为每个语词的意义受构成它们的基础范式或更高层背景范式制约,不可能有纯粹客观的“观察”。
其次,在实践中,“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变的、可修改的。
早期意义标准要求精确应用于某一观察现象,但是科学的实际发展没有不可修改的东西,科学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状态。
因而这又是一个证实原则所不能摆脱的理论困难。
以上看到,证实原则首先不能给予科学命题以意义说明,而后不能给予“意义”自身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作者简介:王红娟(1983—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8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2][4][5]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Rudolf Carnap. Philosophy and Logical Syntax, London:Kegan Paul,1935.
312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