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 格式:pdf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17
附件1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方案*1灌溉水利用率定义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水总量的比值(%),用η表示。
它反映全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w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
2 技术路线本次组织开展的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灌区作为典型样点灌区,并依据典型样点灌区已有的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灌溉试验与观测资料和灌溉实践经验等,必要时补充典型观测,通过调查观测、计算分析,得出典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
在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的基础上,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推算各省及全国的现况灌溉水利用率。
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说明:本技术方案仅限于此次测算应用,未来制度化的长期测算方法还要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
图1-1 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路线第一,各省对本省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灌溉状况。
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的典型样点灌区;第二,利用本技术方案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典型样点灌区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得出各典型样点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值。
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和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状况分析,以典型样点灌区测算值为基础,推算全省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第三,根据本省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灌区的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水利用率,按水量加权平均得到本省灌溉水利用率的现状平均值;第四,根据各省(区、市)现状水平年灌溉用水总量和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的平均值。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3)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4)3 样点灌区选择 (7)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7)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7)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8)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10)4.1典型田块选择 (10)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13)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20)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22)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3)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25)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5)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5)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7)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8)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8)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8)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8)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9)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9)附录 (30)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31)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44)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52)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1 目的及意义我国水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今后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全国灌溉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灌溉面积的98%为地面灌溉,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较低,因此,灌溉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首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十一五”末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预期性指标)。
《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左右。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灌溉总水量的比值,其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是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
跟踪分析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合理评价节水潜力与节水灌溉发展成效,对于促进灌溉节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的有关要求和部署(水农[2006]617号),为了统一和规范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和步骤,促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2 技术路线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析。
各省(区、市)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下同)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分析计算出各省(区、市)平均值;最后,由省(区、市)数据推算全国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在某次或某一时间内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溉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它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
为跟踪测算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节水灌溉发展成效与节水潜力,根据水利部的要求,自2006年起,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为统一测算分析方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2007年8月下发了《全国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技术方案》,2008年1月下发了《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规范了各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适应节水灌溉发展新形势与国家有关部门新要求,专题组在总结各地测算分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重点细化完善了典型田块选取、样点灌区选择及净灌溉用水量测算等内容,同时对附表数量和内容也作了调整和补充,形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本《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的内容包括:前言、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样点灌区选择、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和附录等8部分。
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采用点与面相结合、实地观测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引言】农业灌溉是提高农田水分供应的重要手段,而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对于农田水分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搜集农业灌溉实验基地的资料,包括灌溉水量、蒸散发量、作物产量等数据。
2. 理论分析:基于农业水文学和水文模型,对农田水分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包括蒸散发、作物蒸腾和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3. 水利用系数计算:根据农田水分平衡理论,计算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
【测算结果】经过对农田实验基地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1. 灌溉效率:根据数据分析,农业灌溉的灌溉效率平均为80%左右,即80%的灌溉水量有效供应到作物根区。
2. 作物蒸腾:通过测算,发现作物蒸腾占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比例,平均约为70%。
3.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对农田水分的消耗较小,平均在10%左右。
4. 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平均补给量占总供给量的20%左右。
【分析讨论】1. 灌溉优化:基于测算结果,可进一步优化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2. 节水灌溉:结合作物蒸腾数据,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无效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水利用效率。
3. 地下水管理:鉴于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超采和地下水位下降。
4. 水资源规划:基于测算结果,可为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分配农业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我们得出了灌溉效率、作物蒸腾、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农田水分管理、灌溉优化和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报告也提出了优化农田灌溉、采用节水技术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等建议,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3 样点灌区选择 (7)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7)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7)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8)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9)4.1典型田块选择 (9)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12)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18)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20)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23)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3)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3)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4)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4)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5)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6)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6)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7)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7)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7)附录 (28)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30)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41)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46)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总4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样点灌区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