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9
预激综合征的诊断鉴别方法诊断方法:一、预激综合征患者遇下列情况应接受心电生理检查:1、协助确定诊断2、确定旁路位置与数目3、确定旁路在心动过速发作时,直接参与构成折返回路的一部分或仅作为“旁观者”4、了解发作心房颤动或扑动时最高的心室率5、对药物、起搏、导管消融与外科手术等治疗效果作出评价。
二、本征的心电图典型表现为P-R间期P-R<0.12s, QRS>0.10s。
但有时确切诊断较为困难,为避免漏诊,遇到下列情况应考虑是否有预激的可能:1、PR间期接近0.12s,而QRS波形或时间异常2、QRS波形似束支传导阻滞而PJ间期正常或缩短3、心电图形在不久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但临床上却没有明显症状,特别是PR间期与QRS时间的改变恰好相反(即P-R缩短,QRS波增宽)4、QRS波起始部分粗钝5、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史。
鉴别诊断:除体表心电图特征外,希氏束电图和体表或心内膜标测有助于鉴别各种预激症和进行旁路的定位,在确诊旁路是否参与心动过速折返环方面起重要作用。
心电图上预激图形应与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肥大或心肌梗死鉴别,PR间期缩短和预激波的存在可确认为预激。
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与窦性心律呈干扰性房室分离时(尤其当心室率与窦性的心率相似时),可有短阵PR间期缩短、QRS波群宽大畸形的心电图表现,酷似间歇性预激;但长记录常可显示PR 间期不固定和房室分离,不难与预激鉴别。
预激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常不增宽,但发作中止后除隐匿性预激外均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预激并发房颤或房扑时,QRS波群常增宽,应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单纯预激并无症状。
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一般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
并发房扑或房颤者,心室率多在200次/min左右,除心悸等不适外尚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突然死亡。
心室率极快如300次/min时,听诊心音可仅为心电图上心室率的一半,提示半数心室激动不能产生有效的机械收缩。
预激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常不增宽,但发作中止后除隐匿性预激外均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预激并发房颤或房扑时,QRS波群常增宽,应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了解病症、原因和治疗方法概述预激综合征,也被称为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是一种心脏疾病,通常由一条心脏额外的传导路径引起。
这条额外的传导路径被称为Kent束。
患有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在心电图上显示出异常的预激波,这使得心脏的电信号早于正常情况下到达室室结,从而导致心率加快。
本文将重点介绍预激综合征的病症、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病症预激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慌和气短。
这是因为预激波的到达时间早于正常心电图的时间。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的心动过速,这是由于额外的传导路径导致心脏电信号循环触发。
在一些情况下,预激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或失去意识,这是由于心跳过快或心脏节律失常引起的。
原因预激综合征通常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即患者在出生时就存在这种特殊的心脏结构。
预激综合征的原因与额外传导路径的发育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只能通过房室结传导到心室,但在预激综合征患者中,额外的传导路径使得电信号能够旁路房室结,直接进入心室。
这样,电信号就会提前到达心室,导致心脏节律的异常。
治疗方法对于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的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然而,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心率和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
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药物控制心率。
通常会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来减慢心率。
然而,这些药物并不能完全消除预激综合征以及相关的心律失常。
治疗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电生理学操作破坏额外的传导路径。
这种方法被称为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的操作,通过将导管引入心脏并使用射频能量来破坏额外的传导路径。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永久性地解决预激综合征问题,但患者需要接受手术并可能有一定的风险。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控制心率和维持正常的心律。
预防措施由于预激综合征通常是先天性的,因此很难采取预防措施来预防该疾病。
然而,在治疗之后,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和心脏健康管理非常重要,以防止病情复发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基本概述中文名称:预激综合征中文别名:wpw综合征 wolf-parkinson-white综合征英文名称:pre-excitation syndrome预激是一种房室传导的异常现象,冲动经附加通道下传,提早兴奋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
有预激现象者称为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或WPW(Wolf-Parkinson-Whi不同旁路从解剖、心电图与希司束图表现te)综合征,常合并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
预激是一种较少见的心律失常,诊断主要靠心电图。
病因三尖瓣现已公认,预激的病因是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以外的先天性房室附加通道(简称旁路)存在。
患者大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也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下移、梗阻型心肌病等。
电生理研究证明,旁路的传导速度快,心房冲动部分经旁路快速下传,提前到达旁路的心室端,激动邻近心肌,从而造成心室提前激动和改变心室肌正常兴奋顺序,其结果是心电图上QRS波群畸形,起始部分有预激波(δ波)。
心房冲动的其余部分可沿正常途径下传,与旁路引起的心室激动合并形成心室融合波。
心室融合波的形态由正常与旁路的不应期长短决定。
正常通路不应期长,或冲动大部沿旁路传导,则QRS畸形明显;旁路不应期长,则心室融合波接近正常。
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患者房室间存在两条传导通路,容易发生折返和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发作时大多经旁路逆传而沿正常通道下传,因而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形态正常;偶见冲动经旁路下传而沿正常通道逆传、造成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呈预激状。
预激患者也可有房颤或房扑发作,这种发作大多由冲动逆传、在心房易损期抵达心房所致。
房扑和房颤时,冲动在交接处组织内的隐匿传导,促使冲动大部或全部经旁路传至心室。
心室率极快、QRS 波群畸形的房扑或房颤,有时可发展为室颤。
旁路的单向阻滞(大多为下传阻滞)可使心电图无预激表现,但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电生理研究可证实旁路参与心动过速的折返。
预激综合征
【临床主要表现】
1 可无症状或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
晕厥,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等。
2. 大多无心脏病
3. 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畸形
4. 二尖瓣脱垂
5. 心肌病等
6. 心动过速可表现为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预激合并房颤,房扑等。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必要时动态心电图
2. 食道电生理检查
3. 有关心脏病合并存在检查
【诊断与鉴别】
1. 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典型表现:窦性心律P-R间期小于0.12s;QRS波群起始部分粗钝(delta波),QRS波群大于0.12s;继发ST-T改变。
2. 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
正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形态时限正常,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相同。
逆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增宽,畸形易与室速混淆,应注意鉴别。
3. 预激合并房颤、房扑:心房冲动沿旁路下传,心室率很快,可演变为心室颤动。
【治疗】
1. 正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处理同房室交界处性折返性心动过速。
2. 逆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禁用洋地黄和维拉帕米,选用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平或胺碘酮。
3. 预激合并房颤、房扑或室上速时,若出现心绞痛、心衰、晕厥、休克等,立即心脏电复律。
4. 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