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时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28.51 KB
- 文档页数:4
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蔡晓萍发布时间:2023-05-17T02:27:50.071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8期作者:蔡晓萍[导读] 目的:讨论及研究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导管室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方法: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起始时间2022年1月份,截止时间2022年1月份,整个研究为期一年,分析该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原因以及相关护理措施。
结果:50例患者有8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比16.00%,通过有效治疗得到康复。
结论:为脑血管介入术患者提供经股动脉穿刺时,应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提高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该病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脑血管介入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该种治疗方式更为安全、微创且治疗效果更佳,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术后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因此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1】。
本文主要讨论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相关护理措施,详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时间为2022年1月份至2022年12月份,年龄分布在46-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5±2.16岁,女性患者26例,剩余的则为男性患者,分析所有患者各项资料,结果显示P>0.05。
1.2方法为所有患者提供局部麻醉,之后行经股动脉穿刺,置入5F动脉鞘,使用造影管常规进行主动脉弓上造影以及全脑室血管造影,之后拔除动脉鞘给予压迫止血器压迫6小时,观察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如果已经达到CAS时应提供CAS治疗,患者手术之前提供硫酸氢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口服,连续服用3-5天【2】。
介入性操作期间常见并发症及解决方案
介入性操作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标准方法,可以使患者受到较小
的创伤,并缩短康复期。
但是,介入性操作也有一些潜在的并发症,下面是介入性操作期间常见并发症及其解决方案。
出血
介入性操作期间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患者失去过多的
血液,他们可以在手术结束时出现头晕,乏力和血压下降。
解决方案:
- 在手术期间保持血压稳定
- 在手术期间及时止血
- 在手术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栓形成
手术期间,患者可能会形成血块。
这些血块可能会断开并流向肺部,导致肺栓塞。
解决方案:
- 给予抗凝药物
- 手术期间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凝固状态
- 鼓励患者在手术后快速行走以预防血栓形成
休克
患者在手术期间可能会出现休克症状,例如血压下降,心跳过缓或呼吸急促。
解决方案:
- 及时处理低血压和缺氧
- 给予液体来维持血容量
- 吸氧来纠正低氧血症
反应性出血
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出血。
这种情况发生时,手术部位出现发热、红肿、疼痛、局部压痛、突然疼痛加剧等现象。
解决方案:
- 及时进行伤口处置
- 合理使用抗生素
感染
如果穿刺部位在手术后过于湿润或没有完全关闭,患者可能会感染。
解决方案:
- 保护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 及时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 当发现穿刺部位感染时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虽然介入性手术期间可能会出现这些并发症,但是多数病例都是安全的。
为了使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建议在术前详细了解风险和利益。
血管内介入诊疗、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患者制动时间影响因素血方法、制动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总结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是血管类疾病治疗的重要的手段,其优点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股动脉是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应用于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等。
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出血、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40%-11.65%,且由于穿刺点按压时间及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均较长,患者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腰背部疼痛、排尿困难等并发症,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患者的卧床制动时间为鞘移除后 2-24h。
影响因素1.1患者及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卧床休息时间长短取决于抗凝药物应用、鞘管大小、血管闭合装置的应用情况,但通常为术后2-6h下床活动,术后还应定期检查神经恢复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A级推荐)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应具体考虑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A级推荐)止血方法2.1诊断性或介入性血管内手术后(鞘管型号≤9Fr),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手动压迫或机械压迫。
(A级推荐)2.2与手动压迫相比,血管闭合装置在缩短制动时间方面的有效性尚不确定。
(B级推荐)术后制动时间3.1患者在介入术后 1-8h后下床活动,具体时间通常取决于鞘管的大小和血管闭合装置使用情况。
接受手动压迫的患者可以在术后4-6h走动,而采用血管闭合装置的患者可以在术后1-4h 内走动。
(A级推荐)3.2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卧床制动3-4h,4h后床上活动,6-12h下床活动。
(B级推荐)术后相关并发症4.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术后 2-6h)下床活动对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或出血的发生率没有影响。
(B级推荐)4.2患者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鞘管型号:5-7Fr)2-3h下床活动,可减轻背痛强度和泌尿系统不适。
(A级推荐)4.3与卧床休息 8h相比,卧床 4-6h能显著降低血肿形成的风险;拔鞘管后3-4h下床活动不会增加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还可减少背痛的发生。
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探究【摘要】外周血管疾病是常见的疾病,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并探讨了相应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
在术后护理方面,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并进行了护理效果的评估。
结合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对这一诊疗方法的护理工作进行了评述,为未来临床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提高患者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并发症、影响因素、预防措施、护理策略、术后护理、护理效果评估、研究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经股动脉介入已成为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诊疗手段之一,其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
由于该技术操作复杂、风险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护理效果和患者的生命质量。
对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和术后护理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各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研究,旨在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保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对于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了解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评估工作,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时局部并发症
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摘要:当今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因其具有有创性,在穿刺的部位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以及住
院费用影响比较大,因此日常护理中不能绝不能忽视并发症的危害。
笔者所在的
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在分析并发症发病的病因基础上,通过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出许多预防、护理以及治疗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使患者明显受益,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护理措施
神经介入治疗术以数字减影设备为指导,借助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针对脑
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临床诊疗手段。
由于属于微创伤技术,所以近年
来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鉴于股动脉具有粗大,易穿刺的特点,所以被作为介入治
疗脑血管病最常用的术式[1]。
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局部
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2]。
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以及动静
脉瘘等,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影响比较大,严重情
况下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局部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十分必要,不容忽视。
本文首先对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对我院长期临床经验积累
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介绍,为临床参与护理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局部现进行针对性分析。
1穿刺部位局部血肿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研究显示, 局部血肿是介入治疗穿刺部位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约占全部并
发症65%-70%[3]。
血肿可引起局部皮肤张力增高,患者疼痛不适。
形成原因:穿
刺技能不足导致血管壁被刺破、穿刺一侧肢体提前活动、压迫手法不当、患者血
压过高以及有凝血功能障碍等[4]。
护理措施:(1)术后8小时内护理人员应5~
30min巡视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现象,穿刺点是否压迫到位等;(2)触
摸穿刺部位是否有显著压痛感,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色泽及温度是否异常;(3)
告知患者术肢放松,卧床期间应避免腹压增加,特别是咳嗽时要用手压紧穿刺口,防止出血;(4)告知患者血肿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要求患者加强穿刺部位保护,禁止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提拉重物等[5];(5)小
的血肿可以使用消肿止痛膏外敷或者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6]。
2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假性动脉瘤是因为穿刺部位血管局部破口没有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及时造成的。
假性动脉瘤具有发生率高,不能自愈的特点,因此一旦确诊必须积极治疗[7]。
形
成原因:穿刺点位置偏低、压迫不到位、血管损伤大、抗凝药物使用、患者血压
高以及肢体运动过早等[8]。
郭章宝[9]等设计一项假性动脉瘤相关因素分析实验中
发现,参与研究的23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竟然有22例患者有高血压,比率高
达95.65%,这说明高血压是假性动脉瘤的形成重要性因素。
护理措施:(1)观
察穿刺部位有无搏动性肿块存在,一经确诊发生假性动脉瘤,患者应绝对卧床、
禁止剧烈运动、禁止咳嗽及打喷嚏,并且确保大便通畅;(2)告知患者假性动
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给予心理支持;(3)观察术侧皮温以及足背
动脉搏动状况,借助血管超声技术及时掌控假性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并依据超声
检查结果决定压迫时间点,目前通过超声技术引导,徒手压迫假性动脉瘤成功率
已经非常高。
若压迫疗效不佳,则采取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
3动静脉瘘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动静脉瘘使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异常通道。
形成原因:穿刺时不慎导致动静脉
同时受到损伤,动静脉相通。
动静脉瘘危险性较高,特别是大量的动脉血经瘘口
流向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可诱发心衰。
护理措施:(1)术后每半小时严密观
察穿刺点敷料有无渗血现象,足背动脉搏动强弱以及血压波动状况;(2)严密
观察穿刺点有无皮下淤血及血肿的发生、有无连续性血管听诊杂音出现;(3)
同患者多交流,缓解患者不安与焦虑心理,提升治疗及护理依从性;(4)嘱患
者术侧肢体制动,绝对卧床休息,同时间隔两小时1次观察穿刺点包块,记录测
量包块大小,了解变化情况;
4其他
如股动脉穿刺点易诱发腹膜后血肿,腹膜后血肿属于严重并发症,止血难度大,若出血量少可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出血量较大则需积极干预,可使用球囊压迫止血等。
如预防术后下肢动脉血栓,护理人员应当间隔15分钟就观察穿刺部位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
若患者出现肢体发麻等,应考虑绷带是否过紧等。
当今介入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应用广泛,但并发症的出现加大了患者痛苦、增加了心理与经济负担、影响患者预后状况。
所以,术后穿刺部位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是广大医护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
作为医护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依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最合理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广大患者真正从介入治疗技术中获益。
参考文献:
[1]鞠黎明,姚敏.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世界复合医学,2018,4(3):83-85.
[2]肖蓓.脑血管介入术围术期介入护士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1):98.
[3]胡小艳.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点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
报,2013,34(17):2653.
[4]林彩.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名医,2020,(01):200.
[5]赵凌.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3):144.
[6]冯琛,刘锐锋.消肿止痛膏治疗经桡穿刺PCI术后患者局部血肿和皮下瘀血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8):143-144+151.
[7]李国英.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1例的护理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6):153-154.
[8]甘解华,陈勇,赵嘉林.脑血管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治疗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17,29(12):1572-1573+1540.
[9]郭章宝,许项前,段振晖,等.脑血管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0,27(4):524-527.
作者介绍:杨璐,女,本科,护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