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后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和神经介入护理常规介入病房护理常规一、住院病人常规护理同肿瘤内科护理常规二、灌注化疗、栓塞术护理常规(TACI、TAE、TACE)1、向入院病人进行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协助病人完善术前的各种检查例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试验、B超或CT、穿刺活检取组织行病理检查等,做好检查前的宣教;2、术前宣教,因人适宜,第一次行介入治疗的病人要详细讲解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途径、手术室的大致环境、术中配合、术前应做的准备,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应对措施、注意事项。
多次行介入治疗的病人以询问、复述出以上内容为主;3、指导术前病人进行胸式呼吸的锻炼,深吸气、憋气默数10秒,为术中造影做准备,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后需卧床24小时,患肢要制动,须在床上大小便,如适应不良易出现尿潴留和便秘;4、碘过敏试验,术中需使用一定剂量的造影剂,预防出现过敏反应;5、备皮,范围:脐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6、术前4~6小时禁食水,防止术中出现呕吐和误吸;7、遵医嘱准备术中用药;8、术日将病人带至介入治疗室,和其护士交接、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所用药物、术中所用片子;9、术后将病人送回病房,意识清醒者,以协助指导为主,工作人员将转运床摇至和病床平齐,一手压迫患肢穿刺点,保持肢体平直,另一手托其肩背部,利用健侧下肢及双肘支撑,移动躯体完成体位的转移;年老体弱、肢体活动障碍者需由医务人员协助搬运,方法为平车和病床保持平行、平齐、固定,双人,一人托肩背部和腰,一人托腰臀及下肢,同时使力将病人送至床上,(位置可站在平车侧,也可以站在病床对侧),搬运时注意动作不要过猛,10、24小时内检查穿刺肢体的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的皮温及颜色,穿刺点压迫、包扎是否完整,有无绷带过松或移位、渗血、皮下血肿;11、移至病床后,休息1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并记录,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常规记录3天出入量,体温术日起连续监测3天,每日4次,正常后为每日1次;12、术后饮食指导:术后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决定是否立即进食,如:有饥饿感,无疼痛、恶心、呕吐,可即刻进食以半流食为主如:面片汤、米粥、菜粥、等,少量多餐,温度适宜,不要吃太多的甜食及奶制品,以肠胀气;如果患者术后疼痛严重、有恶心、呕吐情况,建议不要立即进食,需先对症治疗,待症状缓解后1小时方可进食,饮食原则:术后3天以半流质、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3天后如无特殊不适转为普通饮食,但仍应避免辛辣、刺激、过咸、过硬的饮食;13、术后活动指导:术后4~6小时后协助患者床上翻身,一手压住穿刺点,一手托患者肩背部,主要靠另侧肢体用力,可以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一般以术肢肢体不受压为宜,指导陪护人员按揉背部和腰部的肌肉。
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常规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做血,尿常规化验,检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血糖及血电解质。
2、向病人做好术前卫生宣教,嘱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
3、术前一日行手术野备皮(右上肢、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根据需要做抗生素过敏试验,遵医嘱给予术前应召药。
4、手术当日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正常服药.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需要补液。
二、术后护理
1、病人返室后测量血压,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密切观察心率、律的变化。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观察有无胸痛或憋气等不适。
2、应用股动脉时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足温情况,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皮温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免造成下肢供血不足引起坏死。
3、嘱病人多饮水,按需予以静脉补液。
术后6小时内总入量应达到1500毫升,尿量达1000~1500毫升。
排尿困难者必要时予以导尿。
4、患者卧床24小时,病人卧床期间应做好生活护理,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渗血情况。
5、如伤口局部沙袋压迫,动脉穿刺伤口压迫1小时,术侧肢体制动8小时。
定时检查穿刺部位伤口情况。
6、根据需要遵医嘱予抗菌素预防感染。
7、抗凝治疗者给予皮下注射时,注射部位应于腹部脐下偏左或右,注射后嘱病人稍用力压住针眼5-10分钟,不得揉动。
8、术后给予半流食、易消化食物.少食用奶制品以免引起腹胀。
9、病人卧床期间应注意保暖及卧位舒适,做好生活护理。
10、术后24小时拆除压迫止血器,确定无出血、溶血等情况时,病人方可下床活动。
第十八章介入治疗护理常规第一节介入治疗一般护理常规1、主动、热情接诊新人院患者,安置床位,介绍住院须知、有关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及病区环境,通知主管医生。
2、根据病情和医嘱执行分级护理,对特级护理病人要制定并执行护理计划。
3、测T、P、R、BP。
bid连测三日改为qd,体温37.5℃以上者qd,39.5℃以上者q4h,体温正常三日改为qd。
qd记录大、小便;每周测量体重一次。
急诊病人立即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4、根据病情及医嘱给予相应级别护理、饮食。
急诊介入、消化道出血、急腹症、休克病人暂禁食。
5、介绍介入治疗的方法、特点、目的和注意事项。
6、急诊危重病人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并做好记录。
7、急腹症病人未确诊前禁用止痛药或其他止痛措施。
8、按医嘱及时留取标本并送检。
9、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使病人术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信任感、安全感,以良好心态接受治疗。
10、卧床病人定人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必要时垫棉垫、气垫床、贴减压帖,预防压疮发生。
11、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向病人宣传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教育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2、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定时进行房间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第二节肝癌介入治疗护理常规(一)执行介入科一般护理常规(二)治疗前护理1、饮食指导:护士应指导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营养、半流质食物,以防术后便秘。
对合并其它疾病的患者,也应进行相应的饮食指导。
2、训练床上排大小便及胸式呼吸练习。
3、备皮:备双侧髂前上棘至大腿上1/3,包括会阴部。
4、必要时术前作抗生素、碘过敏试验并记录。
5、术前4~6h禁食水,以防术中呕吐。
6、术前排空膀胱,术前晚保证充足的睡眠。
7、备好术中用药并协同病历、X光片、CT片带至介入治疗室,必要时术前半小时应用镇静剂。
(三)介入治疗后护理1、病人回病房后应立即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出血,术后4~6h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介入科疾病一般护理一、护理评估1、患者生命体征,有无介入治疗禁忌症。
2、患者对该项检查的认知程度,有无焦虑恐惧。
3、术后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包扎是否完好。
4、化学药物所致毒性反应。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术前备皮,排空大小便,术前24小时进易消化食物,术前6小时禁食。
(2)介绍介入治疗相关知识,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
(3)进行屏气练习,使术中血管图像更清晰,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
2、术后护理(1)平卧24小时,术侧下肢制动,保持伸直位24小时。
(2)手术部位加压包扎,手压迫穿刺点1小时后,用沙袋压迫6小时,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化疗药所致毒性反应的护理,向患者做好解释,遵医嘱对症处理。
(4)并发症护理,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做好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避免劳累。
2、进食高维生素,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饮水。
3、坚持治疗,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四、注意事项1、术毕穿刺侧肢体制动,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处理。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式、手术名称、返回病区时间,伤口出血情况、各种管路情况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
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1、协助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
2、合理制订宣教计划。
术前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方法、目的、特点。
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
3、术后责任护士应协助患者上床,取平卧位,注意保暖,询问有无不适。
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按医嘱给予抗炎、水化、支持输液治疗。
按化疗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嘱患者术侧下肢制动24小时,注意观察患者股动脉穿刺处有无
渗血,沙袋压迫位置是否准确。
术肢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凝血异常者应适当延长加压包扎及制动的时间,拆除绷带时动
作要轻柔,以免损伤皮肤,并用汽油将胶布印迹擦净,常规消毒穿
刺点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穿刺部位要连续换药3天,
5、指导患者取舒适卧位,注意患肢腹股沟部位不弯曲,另侧肢体可轻度活动;全身放松,不要过于紧张。
6、术后水化处理治疗期间应作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并嘱多饮水。
7、术后可进半流质或流食,宜清淡且营养丰富,主张少量多餐。
8、如发生尿潴留,协助患者尽量自行排尿,必要时导尿。
9、做好疼痛的护理
10、对于肝脏巨大占位者,术后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破裂出血。
11、高热时,做好降温处理,避免发生虚脱。
12、针对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如恶心、呕吐、口腔炎、腹泻、呃逆、骨髓抑制等。
13、患者术后十分痛苦,责任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到舒适。
I4、出院指导:讲解出院带药的目的、用法。
告之复查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一般1周复查1次,如有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3周后复查CT、B超。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控制血压:术后应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 预防感染: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注意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5. 活动限制:术后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6. 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7.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以了解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注意饮食、活动限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介入治疗护理常规一、专科评估1、术前评估①心理评估对介入手术知识缺乏的患者及其家属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应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做好解释工作,减轻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②术前准备告知患者术前需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确定检查结果符合手术标准后,方可制定制定治疗计划。
告知患者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咳嗽、咳痰及大小便。
2、术后评估①手术的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麻醉情况②一般评估:生命体征、氧饱和度、静脉穿刺情况③特殊评估:伤口敷料有无出血,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小时④重点评估:疼痛、双肺呼吸音、皮肤完整性⑤营养状况:进食情况,有无恶心呕吐⑥心理情况:有无焦虑、是否知晓病情、疾病的接受程度。
⑦用药情况:一般药物及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二、术前护理: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的方法,如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术、支气管动脉灌注术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具体方法、过程及术中需注意的问题,说明介入治疗的效果,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检查,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预防感冒,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术前夜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
①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的方法,患者在CT引导下,常规消毒一侧腹股沟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经皮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沿动脉向心方向插入达同侧支气管动脉时,注人造影剂2-3ml,经屏幕观察造影剂流向靶血管时,即为满意。
②支气管动脉灌注的方法。
将准备好的抗癌药物,一般为2-3种,分别溶人40-lOOml等渗盐水中,用注射器抽吸后,逐一用手法经导管注入支气管动脉,所有药物可在15-30min注完。
③支气管动脉栓塞的方法。
在灌注术后,若肿瘤血管较丰富,导管进入供血动脉较深,该动脉与脊髓动脉无关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时,可在灌注后,再注入栓塞剂。
三、术后护理:①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以后每小时测量生命体征1次,观察足背动脉情况,连续6次正常者可改每4h l次。
第十节心脏介入手术前后病房病人护理常规(2003年12月修订)一、术前常规1.健康教育⑴心理护理:介绍手术过程及导管室环境,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使病人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发放健康教育书籍,并向病人做耐心宣教解释工作,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要指明书籍中的有关页码部分。
使之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⑵病人行为训练:训练有效咳嗽、屏气、床上大小便、卧位及合理饮食方法。
2.术前用药:遵医嘱给予术前静脉或口服药物。
3.备皮,协助病人准备大小便器,换开衫衣,必要时擦洗身体。
4.建立静脉通道留置静脉套管针(左侧上肢或下肢),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
5.测血压、脉搏、填写PCI护理记录单上有关术前的内容,与护工交接病历及有关病情,将病人交给护工去导管室。
6.遵医嘱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如有前列腺肥大或平卧位排尿有困难者)。
二、术后常规1.接病人回病房后即刻起⑴在床旁与护工接病人术区情况。
⑵连接心电导联线,监测心率、心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
⑶监测血压和循环功能。
⑷PTCA及PTA术后拔管前,每5~30min观察局部情况1次至拔管。
观察局部有无渗血及血肿、足背动脉搏动及加压包扎状态、局部皮肤张力及颜色,测量并记录双侧腿围,有血肿者用笔划出界线。
及时填写护理观察表格有关局部观察的内容,有变化及时报告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
⑸健康教育:术后注意事项及病人需配合的内容。
⑹记录病人回病房时间。
2.拔管时:执行各项拔管前医嘱⑴测ACT。
⑵连接心电监护。
将除颤仪推至病人床旁。
⑶测血压。
⑷协助病人排尿。
⑸做解释工作。
准备常规物品:敷料、剪刀、手套、各种抢救药物、注射器、胶布。
⑹建立静脉通路,连接静脉液体。
⑺局部压迫止血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至拔管完毕。
拔管后每30min监测一次共6h,以防止发生迟发性迷走反射。
⑻严密观察病人拔管过程中的神志及精神状态。
3.拔管后⑴局部沙袋压迫6~8h。
⑵PTCA拔管后,头2h护士每10~20min观察局部情况1次,以后每30min观察1次至拔管后5h,再其后每h观察1次直至18h,继之每2h一次至术后24h。
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2、术后护理1、一般护理病人术后取平卧位,一级护理,带有股动脉管病人绝对卧床12-24h,肢体制动6-8h,1h后拔出鞘管,伤口沙袋压迫6-8h,伤口放置血管缝合器病人平卧4h,压迫2h,当伤口有渗血,渗液须延长卧床和沙袋压迫时间,术后30min后可进食,水,嘱病人多饮温开水,以利造影剂的排空。
每30min测血压1次,连续6次,平稳后停测,同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监测体温,每日4次,连测3d,正常后停测。
协助好病人生活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由于病人肢体制动时间、卧床时间均较长,容易产生不舒适感,护理人员应加强沟通,做好健康教育,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指导病人如有胸等不适主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拔股动脉鞘管的护理拔管前行床边心电、血压监测,血压过高时不宜拔管,应先降压再拔管,协助医师准备拔管用的物品,并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和紧张心理。
对于情绪紧张者,应酌情使用镇静药,对病痛敏感的病人,拔管前给鞘管周围局部麻醉,拔管时严密监测心率,血压等变化,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倾听病人的主诉。
拔管时易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严禁双侧同时拔除动脉鞘管,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减慢,意识淡漠等表现应立即处理,使病人头偏向一侧,中流量吸氧,遵医嘱快速补充等渗盐水,症状重者可静脉推注多巴胺、阿托品,必要时静脉滴注多巴胺。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很常见,多为一过性(如室早、房早、室速等),一般不产生临床后果。
但有些心律失常会产生血流动力学异常,需要积极处理,如心室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窦性停搏等。
发生原因:压力嵌顿或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痉挛。
阻塞冠状动脉,导管插入太深,阻塞圆锥支血供,造影剂注入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造影剂排空不畅,长时间淤滞于右冠状动脉内。
介入术后护理常规健康教育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手术已经成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然而,手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加快患者康复,还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规的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1.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的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
患者应该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可以用温开水轻轻清洗伤口,然后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
注意定期更换纱布,及时发现伤口感染的迹象。
如果伤口有红肿、渗液、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 饮食调理术后饮食对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促进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的恢复。
饮食应注意均衡,避免偏食或过度饮食。
3. 活动锻炼术后适当的活动锻炼对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活动,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同时,活动锻炼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4. 心理调适术后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与他人交流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5.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和身体恢复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6. 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术后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
同时,室内空气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7. 合理用药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一些药物来控制疼痛、预防感染等。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合理用药,遵守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同时,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介入治疗护理常规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和局部治疗。
一、主要护理诊断1.疼痛与肿瘤迅速生长导致肝包膜张力增加或手术、放疗、化疗后的不适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化学药物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肿瘤消耗有关3.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膈下积液或脓肿等并发症发生二、观察要点1、局部伤口情况2、生命体征。
3、消化道症状4、尿量情况。
三、护理要点术前护理1、向病人解释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治疗的重要性及优点,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争取主动配合。
向病人解释肝动脉插管化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注意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判断有无禁忌症。
穿刺处皮肤准备,术前禁食4小时,备好一切所需药品及物品,检查导管的质量,防止术中出现断裂、脱落、漏液等。
术后护理1、预防出血术后嘱咐病人平卧位,穿刺处沙袋加压1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6小时。
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穿刺点有无出血倾向。
2、导管护理 1)、妥善固定和维持导管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每次注药前消毒导管,注药后用无菌纱布包扎,防止细菌沿导管发生逆行性感染3)、防止导管阻塞,注射后用肝素稀释液2-3ml冲洗导管。
3、栓塞后综合症的护理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多数病人可出现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心悸、白细胞下降等,称为栓塞后综合症。
1)发热是由于被栓塞的肿瘤细胞坏死吸收引起,一般为低热,若体温高于3 8.5,可予以物理、药物降温。
2)肝区疼痛多由栓塞部位缺血坏死、肝体积增大,包膜紧致所致,必要时可适当给予止痛剂。
3)恶心呕吐为化疗药物的反应,应给予胃复安、氯丙嗪等4)当白细胞计数小于4*10的9次方/L时,应暂停化疗,并运用升白细胞的药物。
4、介入治疗后嘱咐病人多饮水,减轻化疗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观察排尿情况。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神经、肿瘤等多个领域。
术前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介入术前术后护理措施的具体阐述。
一、介入术前护理1. 心理护理介入手术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前准备(1)皮肤准备:手术前一日,护士根据患者腹股沟区(即大腿根部,手术穿刺部位)的毛发情况准备皮肤,确保手术部位清洁。
(2)饮食准备:术前禁食禁水4小时,如有降压药请遵医嘱常规服用。
(3)术前用药: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如抗凝药物、镇静剂等。
(4)术前检查: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3. 术前指导(1)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了解手术风险。
(2)指导患者术前适应性训练,如深呼吸、咳嗽等。
(3)告知患者术前需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紧张、焦虑。
二、介入术后护理1.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
(2)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
2. 穿刺部位护理(1)术后穿刺点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处沙袋压迫4-6小时。
(2)术侧下肢保持伸直制动8小时,避免弯曲。
(3)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 药物护理(1)遵医嘱给予抗凝、止痛等药物。
(2)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等。
4. 饮食护理(1)术后即可进食,注意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难消化的食物。
(2)多饮水,尽快排出体内的造影剂。
5. 并发症观察与处理(1)出血:术后密切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如有出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感染: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3)血栓: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观察有无血栓形成。
(4)血管痉挛: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温度、颜色、感觉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 活动与休息(1)术后早期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一、外周血管疾病一般介入护理常规外周血管疾病是指脑和心脏之外的循环系统的任何疾病或异常,常被用作外周动脉疾病的代名词,可包括任何血管的任何疾病。
(一)评估与观察1.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及心理状况。
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
4.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5.观察术侧肢体的肌力及肢体运动情况。
(二)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入院宣教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讲解介入手术的目的、意义、方法、优点、术中配合注意事项,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取得配合。
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前针对患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护士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认识、感觉、情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戒烟限酒。
对进食困难者应给予静脉营养,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
4.需绝对卧床的患者,应向其说明卧床的意义,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以免不习惯床上排便而造成尿潴留。
5.术前准备(1)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肝三系统,胸片,心电图等。
(2)药物过敏试验做好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
(3)皮肤准备按手术要求备皮,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是否完整,协助其清洗干净。
(4)穿刺动脉者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并标记,便于术后对照观察。
(5)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导尿和灌肠。
(6)一般患者术前清淡流质饮食,预避免术中呕吐;全麻患者、术中应用化疗药物患者及特殊患者与医生沟通禁食水时间。
(7)协助患者准备手术用物。
二、术后护理1.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术后的护理(1)按照局麻或全麻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2)体位与活动①静脉穿刺患者平卧4-6h,术侧肢体伸直制动;动脉穿刺患者用一次性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平卧6-8h,穿刺侧肢体伸直,12-24h后解除股动脉压迫止血器,解除压迫4h后患者可下床活动。
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常规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2011版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做血,尿常规化验,检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
动度、血糖及血电解质。
2、向病人做好术前卫生宣教,嘱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
3、术前一日行手术野备皮(右上肢、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根据需要做抗生
素过敏试验,遵医嘱给予术前应召药。
4、手术当日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正常服药.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
需要补液。
二、术后护理
1、病人返室后测量血压,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密切观察心率、律的变化。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观察有无胸痛或憋气等不适。
2、应用股动脉时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足温情况,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
弱或消失,或皮温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免造成下肢供血不足引起坏死。
3、嘱病人多饮水,按需予以静脉补液。
术后6小时内总入量应达到1500毫升,
尿量达1000~1500毫升。
排尿困难者必要时予以导尿。
4、患者卧床24小时,病人卧床期间应做好生活护理,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渗血
情况。
5、如伤口局部沙袋压迫,动脉穿刺伤口压迫1小时,术侧肢体制动8小时。
定
时检查穿刺部位伤口情况。
6、根据需要遵医嘱予抗菌素预防感染。
7、抗凝治疗者给予皮下注射时,注射部位应于腹部脐下偏左或右,注射后嘱病
人稍用力压住针眼5-10分钟,不得揉动。
8、术后给予半流食、易消化食物.少食用奶制品以免引起腹胀。
9、病人卧床期间应注意保暖及卧位舒适,做好生活护理。
10、术后24小时拆除压迫止血器,确定无出血、溶血等情况时,病人方可下床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