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穿刺并发症
- 格式:pptx
- 大小:16.91 MB
- 文档页数:31
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思维导图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思维导图第一部分穿刺点定位点击放大查看第二部分局部麻醉点击放大查看第三部分股动脉穿刺点击放大查看第四部分导丝置入点击放大查看第五部分置鞘注意事项:1 确定导丝置入动脉后,撤出穿刺针,左手压好穿刺点;2 置鞘时导丝要漏出头(适当),且保证导丝未弯曲,插入时略带旋转,动作轻柔,遇阻力时勿盲目用力。
第六部分冲洗动脉鞘【1】置入动脉鞘后,撤出导丝;【2】开放动脉鞘三通确定动脉回血,并使用肝素盐水冲洗动脉鞘,顺势关闭动脉鞘或连接高压滴注。
第七部分并发症及处理常见并发症:1、穿刺部位皮下瘀斑、血肿。
2、假性动脉瘤:穿刺点过低,压迫不当。
(超声定位下压迫压迫前应用吗啡或杜冷丁止痛,凝血酶局部注射、覆膜支架覆盖、外科修补)。
3、腹膜后血肿:穿刺点过高,灾难性后果,防重于治。
(停用抗凝剂、维持血容量、防止休克,外科修补)4、动静脉瘘:穿刺方向不准确(覆膜支架覆盖、超声下压迫,外科修补)5、夹层或闭塞:导丝有阻力置入(覆膜支架覆盖)附1:假性动脉瘤诊治思维导图点击放大查看附2:腹膜后血肿具体处理腹膜后血肿临床特点:1 腹股沟上方皮肤和肌肉紧张和饱满。
2 严重背部和下腹部疼痛。
3 股神经受累表现,如下肢疼痛或无力。
4 血色素水平下降,并且排除其他出血原因。
5 严重出血病人呈出血性休克表现。
6 严密观察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得出腹膜后血肿的诊断,还可通过腹部CT检查发现腹膜后血肿予以确诊。
腹膜后血肿处置1、腹膜后血肿关键在于预防。
行脑血管造影和神经介入治疗时,皮肤穿刺点一般确定为腹股沟韧带下方1.5-2cm,斜行45度进针,这样确保穿刺针穿入股动脉的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以下。
拔除动脉鞘后局部按压也要准确到位,时间要足够。
2、术后需密切观察病人不是所有发生腹膜后血肿的病人的股动脉穿刺点都在腹股沟韧带之下。
对于所有病人,术后均需要密切观察,出现腹股沟区血肿或不适,均需要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
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蔡晓萍发布时间:2023-05-17T02:27:50.071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8期作者:蔡晓萍[导读] 目的:讨论及研究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导管室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方法: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起始时间2022年1月份,截止时间2022年1月份,整个研究为期一年,分析该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原因以及相关护理措施。
结果:50例患者有8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比16.00%,通过有效治疗得到康复。
结论:为脑血管介入术患者提供经股动脉穿刺时,应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提高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该病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进步,脑血管介入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该种治疗方式更为安全、微创且治疗效果更佳,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术后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因此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1】。
本文主要讨论脑血管介入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相关护理措施,详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时间为2022年1月份至2022年12月份,年龄分布在46-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5±2.16岁,女性患者26例,剩余的则为男性患者,分析所有患者各项资料,结果显示P>0.05。
1.2方法为所有患者提供局部麻醉,之后行经股动脉穿刺,置入5F动脉鞘,使用造影管常规进行主动脉弓上造影以及全脑室血管造影,之后拔除动脉鞘给予压迫止血器压迫6小时,观察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如果已经达到CAS时应提供CAS治疗,患者手术之前提供硫酸氢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口服,连续服用3-5天【2】。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时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摘要:当今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因其具有有创性,在穿刺的部位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影响比较大,因此日常护理中不能绝不能忽视并发症的危害。
笔者所在的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在分析并发症发病的病因基础上,通过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出许多预防、护理以及治疗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使患者明显受益,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护理措施神经介入治疗术以数字减影设备为指导,借助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针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临床诊疗手段。
由于属于微创伤技术,所以近年来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鉴于股动脉具有粗大,易穿刺的特点,所以被作为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最常用的术式[1]。
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2]。
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等,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影响比较大,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局部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十分必要,不容忽视。
本文首先对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再对我院长期临床经验积累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介绍,为临床参与护理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
介入治疗经股动脉穿刺局部现进行针对性分析。
1穿刺部位局部血肿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研究显示, 局部血肿是介入治疗穿刺部位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约占全部并发症65%-70%[3]。
血肿可引起局部皮肤张力增高,患者疼痛不适。
形成原因:穿刺技能不足导致血管壁被刺破、穿刺一侧肢体提前活动、压迫手法不当、患者血压过高以及有凝血功能障碍等[4]。
护理措施:(1)术后8小时内护理人员应5~30min巡视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现象,穿刺点是否压迫到位等;(2)触摸穿刺部位是否有显著压痛感,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色泽及温度是否异常;(3)告知患者术肢放松,卧床期间应避免腹压增加,特别是咳嗽时要用手压紧穿刺口,防止出血;(4)告知患者血肿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要求患者加强穿刺部位保护,禁止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提拉重物等[5];(5)小的血肿可以使用消肿止痛膏外敷或者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6]。
股动脉穿刺要点
股动脉穿刺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操作,常用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股动脉穿刺的要点:
1. 术前准备:病人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穿刺前要保持病人处于禁食状态。
2.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通常选择股动脉在腹股沟以下3-4cm
处作为穿刺点。
在穿刺前要进行局部麻醉。
3. 采用无菌操作:护士或医生需要进行全身无菌手术操纵,包括消毒、穿戴无菌手套等。
同时,需要使用无菌巾包裹穿刺区域,以减少污染。
4. 技术娴熟:穿刺过程需要由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操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力度和角度,以避免动脉破裂或血管损伤。
5. 结束后的处理:穿刺结束后,需要进行绷带包扎,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或局部肿胀等异常情况。
病人需要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观察,以减少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
6. 并发症的处理:股动脉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并发症,如出血、血肿、血栓形成等。
如有并发症发生,需要及时处理,如进行止血、冷敷、血液稀释等。
需要注意的是,股动脉穿刺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操作,需要由
专业的医生进行,同时也需要病人积极配合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血管内介入诊疗、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患者制动时间影响因素血方法、制动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总结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是血管类疾病治疗的重要的手段,其优点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股动脉是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应用于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等。
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出血、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40%-11.65%,且由于穿刺点按压时间及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均较长,患者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腰背部疼痛、排尿困难等并发症,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患者的卧床制动时间为鞘移除后 2-24h。
影响因素1.1患者及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卧床休息时间长短取决于抗凝药物应用、鞘管大小、血管闭合装置的应用情况,但通常为术后2-6h下床活动,术后还应定期检查神经恢复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A级推荐)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应具体考虑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A级推荐)止血方法2.1诊断性或介入性血管内手术后(鞘管型号≤9Fr),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手动压迫或机械压迫。
(A级推荐)2.2与手动压迫相比,血管闭合装置在缩短制动时间方面的有效性尚不确定。
(B级推荐)术后制动时间3.1患者在介入术后 1-8h后下床活动,具体时间通常取决于鞘管的大小和血管闭合装置使用情况。
接受手动压迫的患者可以在术后4-6h走动,而采用血管闭合装置的患者可以在术后1-4h 内走动。
(A级推荐)3.2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卧床制动3-4h,4h后床上活动,6-12h下床活动。
(B级推荐)术后相关并发症4.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术后 2-6h)下床活动对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或出血的发生率没有影响。
(B级推荐)4.2患者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术后(鞘管型号:5-7Fr)2-3h下床活动,可减轻背痛强度和泌尿系统不适。
(A级推荐)4.3与卧床休息 8h相比,卧床 4-6h能显著降低血肿形成的风险;拔鞘管后3-4h下床活动不会增加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还可减少背痛的发生。
经皮股动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介入家园2016-11-11来源:重庆医学2004年9月第33卷第9期作者:戚跃勇综述,邹利光审校目前,微创高效的介入治疗正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青睐,包括放射科、心内科、脑外科、肝胆科、消化科、肿瘤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等诸多学科都相继开展了血管内介入诊疗工作,但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却呈逐渐增多趋势。
有报道经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与治疗性心脏介入的血管径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1%~2%和0.5%~5%,这不能不引起血管内介入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就股动脉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的一些常见的并发症作一综述。
1 股动脉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1.1 动脉夹层在股动脉导管引入系统的操作过程中,因髂股动脉硬化狭窄或走行迂曲致较粗硬的导丝或导管通过不畅,如仍强行插入,易使导丝或导管头端进入血管内膜下形成夹层[2]。
如沿此夹层跟进血管鞘即易导致动脉穿破。
防治措施:(1)对年龄较大或估计有动脉硬化者,插管宜选用细而柔软的导丝或导管,应用“J”形导引钢丝者应常规将其弯头向前。
(2)在推送短导丝的过程中如遇阻力,应在透视下判断它是否进入股动脉分支或者形成股动脉夹层乃至穿破股动脉,以及时回抽并调整导丝的方向,如仍不能成功者可更换为白泥鳅导丝。
(3)在导管鞘内跟进或交换导管时,宜在导丝的指引下进行。
在送入导管过程中,如遇阻力应即刻透视观察导管头端位置,亦可手推少量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以减少髂股动脉动脉夹层的发生。
1.2 鞘管进入血管周围间隙导丝沿穿刺针跟进过程中,如碰到穿刺针易使之移位于股动脉鞘内,或者导丝直接穿出股动脉,导丝沿腰大肌前缘进入腹膜后间隙。
由于该间隙组织疏松,特别在消瘦患者,有时导丝导管进入相当顺畅,即便有经验的操作者也很难体会其到底在动脉内或是在动脉外。
当进导丝导管有阻涩感,患者诉腰背酸痛时应高度怀疑导丝或导管已进入血管腔外。
如手推造影剂呈片状或带状分布,久滞不消则可明确诊断,但手推造影剂应缓慢、少量,以免人为扩大腹膜后间隙撕裂小血管造成血肿。
介入诊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和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356例介入诊疗术患者术中监护,观察其并发症并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
结果 35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出现并发症28例,经过及时处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结论严密的观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配合,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并发症护理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接受介入诊疗的人数在迅速增加,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也在所难免。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行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出现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6月—2011年6月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术356例,其中男215例,女141例,年龄3岁—82岁,共发生血管并发症28例。
1.2方法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r法,右侧腹股沟区局部消毒铺单,用2%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在股动脉搏动最强处腹股沟韧带下1.5cm处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送入鞘管,根据操作规程行其他介入诊疗。
1.3结果术后穿刺点渗血及血肿10例,假性动脉瘤4例,股动静瘘8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6例。
2 常见并发症及护理2.1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表现为穿刺部位疼痛、烧灼感,血肿周围呈青紫色改变。
多是由于穿刺操作不当,术前及术中大量应用抗凝剂,压迫止血方法不当,穿刺侧肢体过早活动或不适当活动,高血压等。
护理要点:介入术后拔鞘管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压股动脉穿刺点,一般在皮肤穿刺点的正上方1.5-2cm处,压15-20分钟,再以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患者平卧24h,术肢制动12h,嘱咐患者不要做屈髋动作。
本组有10例发生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4例判断为进行性发展性渗血,立即提前拔管,挤压血肿,使之消散,然后加压包扎。
6例为非活动性出血者,先用注射器抽吸血肿处淤血,然后施以冷敷40-60min,对已拔管者,要拆除绷带,重新徒手加压止血。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标签: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并发症随着有创血管诊疗技术运用的日益增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随之增加,血管穿刺所带来的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总体疗效。
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血栓、血管狭窄。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怀疑发生并发症的3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局部出现肿块、软组织肿胀、皮肤瘀斑或临床听诊有血管杂音的患者335例,男190例,女145例;年龄28~80岁,平均(51.0±14.5)岁,其中合并股动脉硬化118例。
1.2仪器与方法使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5MHz,患者取仰卧位,下肢稍外展、外旋,检查患者股动脉穿刺侧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处有无混合性回声或回声肿物,观察肿块的形态、大小、性质、血流情况,与股动脉的关系,股动脉的血流有无外溢,股动脉与股静脉有无相通的血流,股动脉周围小分支的血流情况,周围静脉的回声及血流。
怀疑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形成时寻找瘘口位置,测量其大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物内有无血流信号、与股动脉是否相通;频谱多普勒于瘘口处探及异常频谱。
明确为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在彩超引导下徒手压迫瘘道位置,加压至通道闭合,瘤体内无彩色血流显示。
压迫结束后用超声观察瘤体内的血流情况,如果通道内仍有血流继续压迫,压迫结束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第2天及1周后复查。
如遇破口较大,压迫后肿块无缩小甚至增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结果2.1股动脉穿刺出现并发症情况本研究股动脉穿刺后出现并发症257例,其中皮下血肿189例,主要表现为穿刺点周围软组织内局限性的混合回声区,以实质性低回声为主,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部无血流信号,股动脉管壁延续,血肿导致了其中20例出现股动脉外压性狭窄,血肿均位于股动脉的后方,且体积较大,压迫导致前方血管明显变窄,血流呈细条状通过;出现假性动脉瘤38例,表现为股动脉旁见一无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肿物,具有搏动性,由于瘤壁为动脉内膜或周围纤维组织所构成,无动脉壁的各层结构,瘤体内部可见大量浮动的点状中强回声或似云雾状回声,肿物内可有或无血栓,若肿物内有血栓,可呈形态不规则、回声强弱不等的回声区域,瘤腔与一侧动脉壁间有通道,动脉管壁连续性中断,通道口即为动脉破口,通道较长者走行迂曲;出现动静脉瘘5例,其中4例为股浅动静脉瘘,1例为股动脉小分支与浅静脉的动静脉瘘;出现静脉血栓25例,其中单纯股静脉血栓17例,股静脉合并浅静脉血栓5例,股浅静脉合并股深静脉血栓2例,大隐静脉血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