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花鸟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1.56 KB
- 文档页数:2
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设色特征分析作者:王敏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7期摘要:恽寿平是一位清代花鸟画家,尤长于没骨花鸟,他在继承前人绘画的基础上,将写意画与工笔画相结合,创造了画风高逸、淡雅妍丽的没骨花鸟画绘画风格。
关键词:恽寿平;没骨花鸟画;设色恽寿平,江苏武进人,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他是清代最为著名的画家之一,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又号白云外史、草衣生等。
他与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吴历合称“清六家”。
恽寿平出生在明代末年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但是赶上了乱世经年,于是饱受流离颠沛之苦。
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乱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磨难给他内心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痛。
同时这惨痛的经历对他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于是醉心于诗书画艺术创作以寄托自己的感情,虽穷困潦倒也终身不改其志。
没骨花鸟画中的“没”字,取其淹没而含蓄之意,就是隐去了“骨”,不采用墨笔勾勒外形这样的传统绘画方法,而是直接用色和墨去描绘物象的外形。
迄今为止,古书中最早关于没骨画的记载为北宋时期郭若虚的《见闻图画志》:“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先笔墨骨气而名之,但收取浓丽生态以定品。
”纵观恽寿平的没骨画风格,我们大致可以将其绘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工细型没骨画风格,整体设色非常清淡,用笔细致工整,这一时期恽寿平受到吴门画派中沈周、文徵明花鸟画的影响,没骨画法里面蕴含几分写意的韵味。
总之,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在早期呈现出一种粗犷而不狂野、设色较为清淡的特点。
在恽寿平的绘画作品当中,最早的没骨花鸟作品是他和唐苂一起创作的《红莲绿藻图轴》。
其中,唐苂描绘红莲,恽寿平负责其中的水藻,整体面呈现工整细秀的特征,红莲的色彩是淡雅的,宛如一位美人,让人不禁动心。
在恽寿平40岁的时候,他的绘画创作进入中期,这一时期是从前一阶段的那种工细型没骨风格向写意型没骨风格的过渡。
此时期的画作,色彩沉厚,缤纷多彩,这一时期恽寿平形成了典型风格,在完成上一阶段的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变革以后,绘画的风格更加趋向于细致,更加注重抒发内心情感。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3年3月号 总第156期82文/刘 毅恽寿平没骨花卉技法详解一、没骨写生(一)笔墨、形意(草本、木本)恽寿平是清代花鸟画大师,在前人基础上以自然花卉为写生对象创造没骨法花卉。
开启了扬州画派中的华嵒继而影响海派及后世。
研习恽寿平花卉,必须要弄清楚恽寿平对于写生的理解和追求。
也即绘画最基本的要素笔墨语言的学习。
恽寿平的艺术追求与他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的特殊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1]张庚《国朝画征录》评论恽寿平的画是“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
表明恽寿平的花鸟画是以写生为主,并被推为正宗。
“简法精确,赋色明丽”是指恽寿平笔下的物象简练而精致,笔墨语言洗练,设色明快而自然,清丽脱俗。
“天机物趣,毕集毫端”天机就是物象的天然生意,鲜活的物象在笔下呈现出来的旺盛生机和勃勃生气,因此张庚认为此种写生是以北宋徐崇嗣的没骨为参照对象,表现物象的生意和机趣,即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这是恽寿平笔下独有的气象。
学习恽寿平没骨花卉,我们必须理清恽寿平关于“写生”的理解和表达[2]。
恽寿平将“没骨写生”作为一种立场,一种行为来追求和执守。
他认为这种“写生”是通过对物象的感悟和传写,画面所“写”与自然中的“物”是密切相关联的;而明人所说的写意所表达的是画家主观成分较多,势必造成对物象的损失和减少,就会与写生的本意疏离;如果进一步深究的话,恽寿平是将不求形似的写意排除在“写生”之外的。
恽寿平《荷花图》(图1),绢本设色。
图绘盛夏之荷塘一角,删除一切杂乱的物象,只取荷花荷叶。
花写十一朵,朵朵尽呈不同的物理形态,以白色和胭脂细勾慢染,以着色深浅和物象的不同姿态,表现含苞、将开、未开、盛开、怒放几种花的情态。
叶则以成片的形式穿插、隐露、挨挨挤挤,以不同方向的翻转卷曲来表现不同生长时段的荷叶,以墨色的深浅呈现叶的厚薄。
浅析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艺术特色摘要中国绘画历来被称为线条的艺术,没骨用笔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但不容忽视的是,与骨法用笔相异的没骨法向来都是夹在工笔与写意之间,虽然艰难却一直向前发展着。
所以,在当代传统绘画面临种种危机的时候,没骨法更是容易被人忽视。
如何在当代保留并创新没骨法,这是我们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和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没骨法比较感悟恽寿平(1633—1690年),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江苏武进人(今江苏常州市郊),清代著名画家。
恽寿平早年向伯父恽向学画山水,取法元代王蒙、黄公望、倪瓒,并上溯董源、巨然。
中年以后转为以画花卉禽虫为主。
他从明代沈周、孙隆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创作经验,创造“仿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
特点是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
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
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
书法主要学褚遂良,被称为“恽体”。
他的画作不仅出众,风格独具,而兼工诗书,题句清丽流畅,诗格脱俗超逸,为“昆陵六逸”之冠。
晚年作品最为精彩,笔墨简率苍劲,近似陈淳,具有更多文人画的墨戏意趣。
他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要求画家“出入风雨,卷舒苍翠”,然后“走向造化于笔端”的艺术境界。
他同时也强调画家主观情思对绘画形像的溶铸。
由于恽寿平一洗前习,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因而四海之内争学南田画风,蜚声画坛并开创了“常州画派”。
一、恽寿平“没骨画”的艺术特色恽寿平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重视写生,作品基本上都从写生中得来,富有生机。
清初王时敏评价其画“真别开生面,令人眼目一新”。
同时对色彩亦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俗人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着色,如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三折肱知为良医,画道亦如是矣。
”[1]由此可见他对色彩的独到,用心之处,和没骨画技法的高超程度,非同一般,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浅析恽寿平花鸟画一笔精墨灵摘要:恽寿平的山水画花鸟画赫赫有名,诗书画样样精通,在中国花鸟画发展过程中不可轻视。
象为心印,“象”即作品的面貌气质,艺术创作从心理学来讲,是有一定的创作动机。
笔者通过浅谈恽寿平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以及创作时的继承与创新和部分作品的解读来研究他的花鸟画中“笔精墨灵”的特点。
关键词:恽寿平;花鸟画;笔精墨灵恽寿平生于明朝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初一,卒于1690年即清康熙二十九年,初名格,号南田,江苏常州武进人,书香门第,家庭教育甚好,祖父恽应侯曾入太学,太学即我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堂伯父恽厥初当过进士,父亲恽日初曾为贡生,贡生当时可以在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在恽寿平11岁时,随父亲隐居在浙东天台,第二年明朝灭亡,13岁时被清军逮捕,后来在寺庙中与父亲相遇,之后便在家中父亲亲自教书画画。
恽寿平是“清初六家”之一,其余五人主攻山水画,而恽寿平山水花鸟融合贯通,魏禧记录到:“先生(恽日初)以宋为体,以汉为气,深切明刚,皆足见诸行事,以正人心之惑溺,而救国家之败,此非可以文章求也。
”在这样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对他的艺术成就有着必然的影响。
同时经历了朝代更替,就在清初佛教文化得以复兴,禅宗思想开始盛行,从此这一思想贯穿于他今后整个艺术创作,成为了精神指引。
恽寿平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后来舍山水而改为画花鸟画。
他的没骨花鸟画影响最大,“没骨”即没有笔线勾勒,以色彩和水墨为主描绘物体。
没骨法的创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黄荃创立,一种说法是徐崇嗣创立,经韦昊昱论证是黄荃首创,军寿平没骨花鸟画的继承可以追溯到五代徐熙以及徐崇嗣,徐崇嗣的祖父为徐熙,恽寿平特别强调研習古人绘画的重要性,说道:“作画须优人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
”恽寿平对笔墨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这种理解使他的花鸟画呈现出“笔精墨灵”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清·恽寿平《花卉图册十二帧》《花卉图册》,清代画家恽寿平作品,绢本,计十二帧,每帧纵32.5厘米,横25.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写生花卉图册展现了恽寿平“没骨花卉”画的基本风貌,造型准确,构图自然生动,赋色明丽秀润。
花卉图册第一帧,绘雁来红两枝,一高一低。
在高低两株雁来红中,高者红叶簇簇,低者绿叶渐黄,无论构图或色彩方面都非常丰富,艳丽夺目。
图上自题:“琼霞云锦”,将雁来红比喻成天上的红霞、美丽的彩云。
署款“南田”,下钤白文“南田草衣”、“寿平”二印。
第二帧花卉图,右下方自题:“人间无八树,留我一枝看。
”署款“云溪外史”,下钤白文“寿平之印”、朱文“正叔”二印。
从作者自题看,应是指天廷中的桂花树。
所画的这一折桂枝,主干苍劲屈挺,枝干健拔而富韧性,干枝穿插有序,敷色纯朴素雅,笔墨粗细浓淡相宜。
久观之似能感受到一股扑鼻的桂花香。
第三帧,绘折枝石榴与金萱各一,二花各显姿媚,互不相连。
石榴花开两朵,两颗花蕾为绿叶所簇拥,绿中有红。
金萱一朵盛开,数颗花待放,花黄透红,绿叶相伴,似在迎风摇曳。
其色调纯正俏丽,运笔滋润俊逸。
在图的左下角钤有朱文“寿平之印”、“南田草衣”二印。
第四帧为水仙花,这里的数茎水仙,花盛叶茂,穿插有序。
用笔细腻,墨色清淡,花的周围以青色淡淡地渲染,衬托出花朵的高雅洁净,显现出清新幽静的意境。
图左下方题“拟赵子固法”,署款“寿平”,钤印同上帧,右上角钤白文“园客”印。
“拟赵子固法”并非学赵子固的画法,而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艺风气下的一种题字的习惯,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无非是为了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第五帧,花卉图上题有:“何用红泉摘瑶草,满囊金粟是仙粮。
” 钤印同第一帧。
诗中指的金粟即罂粟,画面为两朵盛开的罂粟花,一紫一红,正反相映,还有一枝含苞欲放。
绿叶团团簇拥,向背浓淡有别。
笔法细致,设色艳丽。
浅析恽寿平“沒骨花卉”艺术特色发表时间:2020-09-17T14:59:48.7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3期作者:黎婷婷[导读] 恽寿平是清代著名画家,擅长山水与花鸟;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初六家”黎婷婷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恽寿平是清代著名画家,擅长山水与花鸟;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初六家”。
在重视摹古的清代的大环境下,继承徐崇嗣的沒骨花卉画法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黄筌和徐崇嗣两家的精髓,重视师法造化,开创了其没骨花卉独特的绘画风格,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极大。
本文主要通过对恽寿平的花鸟画的设色、造型及格调等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恽寿平沒骨画艺术特色一、恽寿平的简介恽寿平(1633--1690),江苏常州人。
字寿平,号南田,别号瓯香散人、白云外史、云溪外史、东园草衣、青蓑钓隐、白云溪渔等。
恽寿《南田画跋》是他重要的绘画理论作品。
在该作品中,恽寿平将自己的绘画美学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比较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被学术界称为“毗陵六逸”之冠,对清代以后的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平出生于书画之家,自幼向伯父恽本初学画山水,取法元代王蒙,黄公望,倪瓒,并上溯董源、巨然。
中年以后转为画花鸟为主,他从明代沈周、孙隆等人的作品,中吸收创作经验,创造了个人独特的绘画艺术特色。
他是清代的写生大家,他在写生花卉方面的艺术成就较为突出;沒骨画注重写生,艺术形象生动真实;不用笔墨勾勒,而渲染生动,浓淡浅深间妙,极自然。
工细秀逸,清晰淡雅,笔墨和设色俊秀,清新;有文人画的情调和韵味。
二、恽寿平的艺术特色1.题材广泛恽寿平是一位有思想,有创新的画家,不拘一格,不步古人的前尘。
在清代摩古的风潮下,勇于创新,开创“恽体”个人独特艺术风格。
纵观他的传世沒骨花卉画,在题材上表现很丰富,为了求售,花卉不可能尽画些荒寒、萧索的东西,画的必须是世俗习见的事物,恽寿平花卉画的题材的广泛是令人惊讶的。
清代的花鸟画坛异彩纷呈,风格多样,画派耸立。
被称为“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在花鸟画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和重要地位。
恽寿平能诗文擅书法,早年涉笔山水,中年后专攻花卉,尤以写生花卉蜚声画坛,创“没骨画”一派,是“常州画派”的创始人。
其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花卉写生方面。
恽寿平的“没骨花卉”一扫明末清初画坛上流行的勾勒重彩类似于院体画一类的花鸟画的纤丽浮艳、陈陈相因的风气。
自清张庚以来,在谈到恽寿平的写生花卉的艺术成就时,都说他“一洗时习,独开生面”“有起衰之功”。
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设色清雅秀丽、简洁明快、姿态生动、气韵天然。
以极似求不似,风格清新亮丽、秀逸淡雅,题材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秀丽华润的笔墨和设色,创造了“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没骨画法。
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一字寿平,后以此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有东园草衣、南国余民、筠谷樵樵、葫芦钓客、雪衣居士、箨(tuò)冠子、巢枫客、横山樵、亦庐等富有闲情逸致的雅号,江苏常州人。
晚年迁居常州城南的白云溪旁并名其画室为瓯香馆,则又别号云溪外史、白云外史、瓯香散人。
恽寿平出生在常州的士大夫家庭,早年随其父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有过家破人亡的遭遇。
恽寿平幼年经历了明清易代天崩地裂的巨变,生活困顿颠沛流离。
入清后,坚决不应科举考试,靠卖画维持生活,贫困以终。
恽寿平艺术天赋很高,幼年随伯父恽向学画山水,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出名甚早。
后与王翚交厚,改习花鸟,用设色没骨恽寿平没骨花卉艺术探析河南博物院 李耀华清 恽寿平 百花图卷(全卷) 绢本画法创立新风,世称“常州派”或“恽派”。
恽寿平的花鸟画成就突出,其“没骨法”糅合黄筌、徐崇嗣两派技艺,既注重写生,力求形似,又强调传神,力去华糜,画风形神兼备,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恽寿平的没骨法画花卉,自称从北宋徐崇嗣(徐渭)画法发展而来,曾谓:“ 没骨画法起于崇嗣,数百年画法如广陵散,不传人间久矣,自予创兴,覃思研索,即为古人重开生面。
惲壽平花鳥畫源流探討葉惠美一、前言惲壽平(1633~1690),名格,字壽平、正叔,號南田,江蘇武進人。
在清初畫壇與當時四王、吳歷並稱「清初六大家」,其花鳥畫在技法上有許多新的創見,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任何藝術創作皆有其根源與背後的學習歷程,在惲壽平花鳥作品所收錄五百多幅中,就見有兩百多幅在畫款跋中題臨或仿某人、某家,為其所用筆墨技法細述源流,時期從早年至晚年皆可見,而所臨仿對象涵蓋了五代、唐、宋、元、明各大家,本文主旨即以惲壽平花鳥作品畫跋中所見,探究其取法之淵源和繪畫觀點。
二、五代畫家1.滕昌祐「昔滕昌祐常于所居多種竹石杞菊,以資畫趣,所作折枝花果,并擬諸生。
余曩有抱翁之愿,便于舍旁得隙地,編籬種花,吟嘯其中,興至抽毫,覺目前造物皆吾粉本,庶幾滕花之風,然若有妒之,至今未遂此緣。
每拈筆寫生,游目苔草,而不勝凝神耳。
」1藤昌祐在繪畫上的主要表現,擅畫折枝花果、蟬雀,傅彩鮮澤妍麗,宛有生意,對花卉描寫精緻,並栽花來觀察花的形狀和神態。
由上引文可知惲壽平早年即對於滕昌祐「種竹石杞菊」、「以資畫趣」之創作行為是肯定的,而他自己也表示日後亦將灌花南田,玩樂苔草,抽毫研色,以吟春風,信造化之在我矣。
在惲壽平的花卉作品中常題「對花臨寫」,為花「留照」,自稱「南田灌花人」,這都說明了惲壽平藝術思想上「師造化」的精神,強調寫生,重視生活1楊臣彬,《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惲壽平》〈記秋山圖始末〉吳湖帆所藏〈惲南田花卉冊〉中所署款。
大陸: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5月。
感受的態度受滕昌祐所影響。
2.徐熙「北宋徐熙寫生多用淡墨,略施丹粉,意態自足,蓋其靈氣在筆墨以外也。
」「寫生家以沒骨花卉最勝,自僧繇創制山水,灼如天際雲錦,非復人間機杼所能仿彿。
北宋徐氏斟酌古法,專宗僧繇,全用五彩敷染而成,一時黃筌父子偕俯首」2。
「寫生有高逸一派。
明代石田翁,北宋之徐熙也。
如白陽山人,用筆巂快,實開後世率易徑路,為周之冕諸人濫觴,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