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花鸟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宋元明清四大家的画风与特色中国绘画历史上,宋元明清四大家是指北宋时期的梁楷、南宋时期的文同、元代的赵孟頫和明朝的唐寅、清朝的石濤。
这四个时期的画家都有他们独特的画风和特色,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画家的艺术特点。
一、梁楷梁楷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他的画作多以人物、花鸟为主,具有简洁、利落的笔墨,擅长运用西方透视法和明暗对比的技巧,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而且他喜欢用单线描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梁氏铁线素描法”。
梁楷的画作形象生动,笔墨富有变化,人物形象具有笔墨的魅力和感人柔美的气息。
他的花鸟画作更加鲜明生动,富有层次感,是中国古典花鸟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二、文同文同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文人画家,他的画风以文赋为主,兼收并蓄中西绘画艺术,笔墨丰腴细腻,看似随意而实则准确。
他还创造了“浑然一体”的画风,即画面上不分前后、左右、上下,做到了“一气呵成”。
文同的画作体现了他的高超技巧和深刻思想,不仅笔墨精湛,构图新颖,更能体现出绘画和文学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文人画的杰出代表。
三、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的一位官员和书画家,他的绘画风格更加注重笔墨的变化和构图的创新。
他的画作形象丰满,线条细腻,擅长运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墨,表现出独特的细腻感和深度感。
赵孟頫的画作多以人物、山水为主,他的山水画尤为精湛,画风涵蕴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展现出了一种意境感。
四、唐寅唐寅是明朝时期的一个文人画家,他的画作更注重情趣,极具趣味性。
他的画面轻松、随意,笔墨自由、流畅,所画之物生动逼真。
他也擅长写生,用笔墨条分色彩,能创造出绝佳的视觉效果,这也成了他绘画的巅峰之作。
唐寅的画作以花鸟、人物为主,情趣焕发,富有生命力,形象优美、神韵之动人。
他对中国古典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后人称之为“画中之诗,诗中之画”。
五、石濤石濤是清朝时期的画家,他以写意山水画作为主,画中常常有人物或其他物体点缀其间。
他的画风自由、豁达、独具一格、细腻动人,更能很好的表现出画家的个性精神和时代气息。
明清花鸟画的嬗变与演进(一)被称为“艺术皇帝”的宋徽宗虽然治国无方,但他所执事的时代,却是画院花鸟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代表官方意志的《宣和画谱》首次将花鸟画赋予人类的道德情操,所谓“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博,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这种理念在之后的若干世纪(直到现在),一直成为花鸟画家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原则。
元代文人画的长足发展使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题的水墨花鸟得以广泛流行,画家们逐步由“以形写形”开始向“以意写形”转变。
他们主张“以素净为贵”,其画在继承院体花鸟艳丽工整的基础上,一变而为清润淡雅,涌现出了如钱选、陈琳、赵孟頫、王冕、吴镇、柯九思等一代名家。
毕竟元代以上的画家作品传世较少,后人要研究或了解其绘画史大多只能靠有限的文献资源和极其珍稀的画迹,这就注定我们所认识的那些时代的美术状态(包括花鸟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明清时代则不同。
一方面,时人和后人所记载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可信度较高;另一方面,明清时代离现在并不遥远,画家的作品传世较为可观。
这就决定我们所认识的美术状态在客观上可能更接近当时的现实。
一、宋元余韵:明初时期明代初期一般指洪武、永乐到宣德、成化、弘治时期,此时的花鸟画最突出的表现为继承元代水墨画法和宋代院体花鸟。
最能代表两种画风的作家莫过于夏昶与边文进。
夏昶(1388-1470)乃被称为画竹“开山手”的王绂(1362—1416)的高足,以墨竹著称,时谚有“夏昶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谓。
在永乐中举进士,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故后人称之为夏昶太常、夏昶卿。
他继承了元人传统,在其师萧散自在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墨色苍润、洒脱自然的风貌。
他的墨竹,题材、内容极为丰富,在表现风雨中飘舞之竹方面尤见功力。
明清花鸟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明清花鸟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明清时期,花鸟画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传承了自唐宋以来的传统技法,又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元朝花鸟画的影响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统治中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破坏和汉文化的压制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然而,在绘画领域中,元代却对中国画艺术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元代花鸟画以写意、笔墨浓郁、富于神韵而著称。
这种风格的花鸟画,对于明清时期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画家赵孟頫、文同、虞允文等人的画风,对于后来的明清花鸟画的笔墨处理和构图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明代花鸟画的发展明朝时期,宫廷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花鸟画的传统技法也得到了发扬。
明代花鸟画以工笔花鸟画为主,这种画风以勾勒轮廓,丰富细致的色彩填充为特点。
例如,光绪年间创作的《梅花鸟虫图轴》、《三羊开泰图轴》等作品,都是明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作品。
此外,还有一种流派是文人花鸟画,这种画风重视意境和气韵,力求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心灵。
明代画家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人的花鸟画,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清代花鸟画的变革清朝时期,学术实践兴盛,士人文化繁荣。
在花鸟画领域中,江南一带的画家开始尝试新的表现形式,转向以文人画风为主导,擅长表现意味深长、含蓄丰富的笔墨和意境。
清代花鸟画出现了更多“脱俗”的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同时,清代花鸟画也吸收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元素,例如透视和阴影等。
这种绘画风格被称为“小洋画风”,为比较流行的版本。
四、明清花鸟画的价值和意义明清花鸟画是中国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它既传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技法和风格,又结合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明清花鸟画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光绪年间的《梅花鸟虫图轴》,不仅体现了明清花鸟画发展的历史,也有着非常高的审美品位和收藏价值。
花鸟画发展历程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为您介绍花鸟画发展的主要历程。
花鸟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的青铜器和战国时期的丝绸。
这些艺术品上的装饰图案中,含有一些花卉和鸟类的形象,显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追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开始独立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
这个时期的花鸟画以线条简练、色彩单一、构图简洁为特点,注重描绘花卉和鸟类的形态特征。
例如,曹全碑的《花鸟图轴》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时期的花鸟画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在唐代,花鸟画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唐代的花鸟画家以笔精墨妙、技法高超著称。
唐朝画家董源的《十二月令图》、吴道子的《三骥图》等作品,成为了唐代花鸟画的经典之作。
宋代花鸟画的发展可谓是登峰造极。
宋代画家以注重写实、追求细腻的表现手法著称。
这个时期的花鸟画作品不仅在表现上更加细致入微,而且更加注重形神兼备。
宋代画家范宽的《苍鹰图》、马远的《葵花鹰图》、刘松年的《乌鸦图》等作品,都成为了花鸟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花鸟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花鸟画家注重研究民间画家的表现技法,加入了更多的写意元素,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清代花鸟画家主要继承了明代的画风,但也有独具个性的创作。
这个时期,花鸟画家扬贵珍、郑板桥等都取得了杰出成就。
近现代的花鸟画呈现出更多样态。
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绘画开始与国际艺术接轨,花鸟画也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技法和风格,创作出更加多样化的作品。
现代花鸟画家如郝金杰、赵朴初、陈洪绶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使中国花鸟画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总的来说,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装饰图案到现代的多样化创作,花鸟画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热爱,也展示了中国画家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起源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花鸟画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1. 古代绘画起步: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绘画就有了雏形,但真正的花鸟画起步较晚。
随着绘画技法的逐渐成熟,唐代(618-907)出现了一些描绘花卉的作品,标志着花鸟画的初步发展。
2. 宋代的繁荣:
-宋代(960-1279)是花鸟画发展的繁荣时期。
画家们开始注重描绘花卉、鸟类的形态特征,追求写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赵伯驹、徐渭等画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一系列杰出的花鸟画作品。
3. 元明时期的变革:
-元代(1271-1368)花鸟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画家们开始注重用笔法表现意境,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法。
明代(1368-1644)的花鸟画有了更多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画面更为生动、多样。
4. 清代的传承与创新:
-清代(1644-1912)花鸟画的传统得到了继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创新。
画家如石涛、郑板桥等人在花鸟画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形成了不同的画风。
5. 近现代的继承和创新:
-近现代以来,花鸟画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影响,呈现出更多的创新。
中国现代花鸟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等人,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花鸟画,形成独特的风格。
6. 当代花鸟画:
-在当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画家们不仅在传统纸绢上进行创作,还通过多种媒介和技法进行实验和创新,展现了花鸟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广阔前景。
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创新,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观与意蕴解读引言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宋代被公认为是花鸟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花鸟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与丰富的意蕴而成为后世画家们的借鉴对象。
本文将探讨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观与意蕴,从而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和内涵。
审美观:以写生为基础,取法于古人1. 重视真实写生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观念以真实写生为基础。
画家们注重观察自然界中的鸟类、动物以及花草植物等对象,在作品中力求真实地再现它们的外貌特征和动态姿态。
这一追求真实的写生观念,使得宋代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可信度和现实感。
2. 取法古人,发扬传统宋代画家们对古代名家的作品充满敬仰,并从中吸取灵感,发扬传统。
他们在绘画技法和构图手法上继承了唐代花鸟画的传统,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的创新和独特之处。
这种取法古人的审美观念,使得宋代花鸟画作品既融会了古人的精华,又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意蕴解读:寓意深远,展现文化内涵1. 象征吉祥、美好的寓意宋代花鸟画作品往往寓意深远,象征着吉祥、美好的寓意。
在画面中,常常可以看到描绘了一对对翩翩起舞的鸟儿,或者繁花似锦的花朵,这些形象常常被赋予了吉祥、幸福、和谐的意义。
画家们通过线条、色彩等各种手法,将这些美好的意象展现在作品中,给观者带来欢愉和喜悦。
2. 含蓄、典雅的文化内涵宋代花鸟画作品透露出一种含蓄、典雅的文化内涵。
画家们通过描绘细腻柔和的线条和色彩,给人以温婉、静谧的感觉。
在画作中,常常融入了一些文人雅士的意境,如一带青山绿水,或者松柏挺拔,寓意着壮志凌云,不畏艰险。
这些文化内涵使得宋代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有着深远的哲理和思想。
结论宋代花鸟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与丰富的意蕴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画家们注重真实写生,追求自然与现实的再现,同时又从古人中汲取灵感,发扬传统。
宋代花鸟画作品富含深远的寓意,展现出吉祥美好的意象,同时又含蓄典雅地展现出文化内涵。
这些特点使得宋代花鸟画成为后世绘画家们学习借鉴的对象,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浅谈宋人花鸟画姓名:符凡凡班级:2011级室内一班学号:201111850392摘要: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
宋代院体花鸟画对后世影响致深。
通过对两宋院体花鸟画的学习和研究让我们对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工笔花鸟画艺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宋代花鸟画代表作品技法科学性意境影响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画的雏形,而中国花鸟画,由一开始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到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到了宋代,花鸟画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么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宋代花鸟画呢?宋代花鸟画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在绘画中的体现,通过一幅幅宋人花鸟我们就能感受到。
当我们打开宋人画册时,我们会为每一幅作品栩栩如生的气魄所感染!就算是一幅小品,也大气磅礴,动静有序,一支花,一丛叶,都充满了自然的灵气。
所刻画蜻蜓鸟虫,无不活灵活现,楚楚动人,有振翅欲飞的感觉,如果说现代画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可借助于照相机,能够以高速快门拍下禽鸟飞动的瞬间。
但是在宋代,没有照相机,全靠画家细心的观察和领悟,才能把鸟画得活灵活现。
中国工笔花鸟画也被称为“帝王艺术”,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黄金时代。
当时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画家,可谓人才辈出。
宋代以来不断完善画院体制,提高画家地位,按职位设立画学士、艺学、待诏、祗候、供奋等名目。
宋徽宗时设立画学,正式成为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部分。
徽宗朝兴“画学”,在封建社会里是空前绝后之举,因为此前和此后绘画都没有被列入国家科举制,它培养了许多画家,提高了画家绘画能力和文化修养,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征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特别是花鸟画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代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被广泛赞誉和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宋代花鸟画注重写意。
宋代花鸟画家注重通过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追求画面的意境和内涵。
他们注重描绘花鸟的精神气质,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画面中,花鸟常常被描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画家通过丰富的笔墨技法,使花鸟的形态、姿态和神态都表现得非常传神。
宋代花鸟画追求写实。
宋代花鸟画家注重对花鸟的真实描绘,力求形神兼备。
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花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将其准确地呈现在画面中。
宋代花鸟画作品中的花朵、树叶、羽毛等细节描绘得非常细致入微,使人感觉仿佛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质感。
画家还注重运用透视和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宋代花鸟画注重构图和布局。
宋代花鸟画家注重画面的整体结构和平衡美。
他们善于运用构图技巧,使画面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在布局上,他们追求简洁、饱满、稳定的效果,力求画面的主题和意境得到最好的表达。
同时,他们注重画面的空间感和节奏感,通过运用大小、深浅和透视等手法,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和动态感。
宋代花鸟画注重墨色运用。
宋代花鸟画家擅长运用墨色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气质。
他们通过变换墨的浓淡、干湿、浓疏等来表现花鸟的轮廓、质感和神态。
宋代花鸟画家还注重墨色与纸张的相互作用,善于运用水墨淋漓、点染、洒墨等技法,使画面更有意境和韵味。
宋代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它注重写意,追求写实,注重构图和布局,以及运用墨色等方面的技巧,使得画作充满生机和艺术魅力。
宋代花鸟画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作,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学习,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时代性研究□李媛徐雷摘要:明朝,院体花鸟啟兴盛,其借鉴了宋代的绘画风格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该文概括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形成与艺术特点、,分析了时代发展对明代院体花鸟画产生的深远影响,以边景昭、孙隆、林良这三位明代画家及其代表作品为例,论述了明代院体花鸟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性表现,剖析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时代性及其由盛转衰的原因,希望有助于对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时代性的研究。
关键词:明代院体花鸟画时代性一、明代院体花鸟画概述1.明代院体花鸟画的形成院体画,又称“院画”,指服从宫廷需求,并以君主个人审美思维为原则,随时代更替而动态发展的绘画。
明代院体花鸟画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审美意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明代院体花鸟画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相较于其他时期,院体花鸟画在明代初期出现较晚。
其次,宣德年间花鸟画全面复兴。
此时,明朝稳定与繁荣的社会背景,进一步推动了花鸟画的复兴进程。
最后,院体花鸟画在天顺年间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此期间,吸收了宣德年间浙派山水画法粗笔水墨形态的花鸟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明代院体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明代院体花鸟画在继承传统唐宋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崭新的突破。
从画面构图看,明代院体花鸟画摒弃了宋代的折枝构图方法,缩造了一种新的全景构图形式。
明代的全景式构图是以整体向局部收缩的模式,递进式地将画面展现出来。
从美学特征看,明代院体花鸟画一直弘扬皇权,为治国安邦发挥政教作用。
从表现技法看,一方面受到明代政治环境的影响,画师的地位已大不如宋朝,他们的绘画逐渐趋向于凌厉、沉重的风格,以此表达心中的不满。
另一方面,明宣宗、明宪宗时期的绘画,写意性明显高于传统的工笔性。
以此为契机,写意的明代院体绘画开始迅速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良与革新,院体花鸟画逐渐转变为文人花鸟画,并形成了明清写意花鸟的新潮流。
二、影响明代院体花鸟画发展的时代性特征1.绘画的时代性绘画的时代性指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发展进程中的绘画创作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
宋代花鸟画精选:古画技法析览宋代的花鸟画是中国画的重要分支,它以精致的绘画技法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历史。
特别是在宋代,花鸟画的发展出现了突破性的突破。
画家们使用复杂的绘画技法,创造出大量精美的花鸟画作品。
本文就宋代花鸟画的古画技法做一析览。
宋代花鸟画分为四大流派,分别是书法家“书画合一”的风格、山水画家“山水相连”的风格、工笔画家“立体变形”的风格和软笔画家“空灵理智”的风格。
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在一个画家的作品中共同作用,形成多元的艺术表达。
首先,我们看看“书画合一”的风格。
书画合一是宋代书法家通过结合书法和绘画的技法,以书法的笔法绘制花鸟图案的特殊画风。
这种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表现出深厚的书法文化,以及极高的文人气质。
画家们结合书法笔法,可以制作出别具一格的花鸟图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其次,是“山水相连”的风格。
在宋代,山水画家利用通透自由的画笔,使风景山水与花鸟结合起来,形成宋代花鸟画的特殊风格。
在作品中,画家们不仅勾勒出精美的花鸟图案,而且在背景中塑造出精致的山水画面,使画面更加生动细腻。
再次,是“立体变形”的风格。
立体变形是宋代工笔画家精心创作的花鸟画技法,它融合了古典工笔画法,以精致的线条错落有致,用笔触呈现出花鸟图案,又充分表现出花鸟的立体形态,表现出花鸟生动活泼的质感。
最后是“空灵理智”的风格,它是宋代软笔画家创造的一种绘画方式。
他们摒弃繁复的笔法,使用轻柔的笔法,以简洁明了的线条表现出花鸟的形态,描绘出空灵飘逸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意境。
从上面的技法来看,宋代花鸟画的创作,受到不同流派的影响,以及画家们独特的创作经验,使得宋代花鸟画在绘画技法上创造出了繁多的变化,丰富了宋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
总之,宋代花鸟画在古代画技法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宋代画家们结合不同学派的特色,使用复杂的绘画技法,创造出大量精美的花鸟画作品,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历史。
3、花鸟画花鸟画在两宋时得到空前发展。
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不拘陈法,寄情笔墨之中,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①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宋初的花鸟画延续了五代画风。
在宫廷画院中,以黄筌的儿子黄居寀为代表的花鸟画;继承了黄筌画风。
作品工笔重彩,富丽华贵。
这种以深入体察自然,力求真实生动、风格端庄富丽、绘制精细不苟的绘画,深得皇室的赏识。
院体风格的确立,甚至影响宋代宫廷达90余年,并一度成为皇家画院评鉴优劣、录用舍去的标准。
院体画的繁荣,宋代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作用。
涌现了一大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黄居寀、赵昌、崔白、易元吉、吴元瑜、赵佶、李安忠、林椿、李迪等均在艺术上独有专长。
崔白的影响尤大。
黄居寀,是黄筌的三子,深得家传,擅长花竹飞禽,精于勾勒,用笔挺劲,画怪石山水超过其父。
传世作品有《山鹧棘雀图轴》。
作品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生机勃勃。
赵昌,善画花果,兼工草虫。
赵昌常于清晨朝霞未干时,观察花木神态,然后描绘,故自号“写生赵昌”。
易元吉,长河人,善画獐和猴。
他除了常深入到山林中观察动物,而且还在家中养各种动物,细致观察、反复实践,所画动物特生动自然。
崔白,工人物、山林走兽,以花鸟画成就最高。
作画重视写生,常不打草稿,放笔挥写。
技巧纯熟,一改黄氏父子的刻板精工的路子,擅于表现不同季节、自然环境中的物象情态,营造出动人真切的气氛。
传世作品《双喜图》,在技巧上融入水墨画的效果,打破了北宋院画“黄氏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
寒雀图崔白赵佶,北宋宫廷花鸟画在徽宗时达到创作高峰。
赵佶在政治昏庸无能,但在书画上却贡献极大,他亲自指导画院创作,勤于实践,造诣精湛,山水、花鸟、人物皆能。
他注重写生做到精工逼真、富丽堂皇。
传他画禽鸟,常以生漆点睛,形成点形突出于画面,亮而有神。
传世作品有《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等。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当时众多的作品具备这样的素质。
将作品归类来看其特征:第一,纯画花卉者:赵昌《杏花图》花朵明媚嫣然,盈盈有绰约之姿。
刘益画莲塘背风荷叶百余,其中独有一红莲花半开,创意颇佳。
此类画花,调粉弄朱求得鲜华之色与摇曳俯仰之姿。
第二,花果带蜂蝶禽虫者:崔白《杏花双鹅图》杏树下有两鹅,其一欲鸣,另一临流唼花片。
林椿《桂竹翠鸟图》桂花竹叶,游蜂上下飞舞,翠鸟偷窥。
此类讲求物象之间呼应关系,独具生动情趣。
第三,带景禽兽者:崔白《秋塘双鹅图》红蓼清波,双鹅游于其中。
李迪《雪树寒禽图》一鸟立于枯枝上,旁有雪竹,空中飞雪如粉点。
此类画追求特定景致的意境。
第四,禽兽相戏或相斗者:李迪《鹰熊图》在峭壁岩中,鹰熊相互顾盼,隐隐动犄角之机。
陈居中《五鹑图》其两相斗,其两驯扰,另一伏于坡下草间延项窥伺得蓄怒之状。
此类作品传得物象动势之神态。
以上的归类并不是绝对的,目的在于突出画面的特征。
这一幅幅画作栩栩如生、宛然若动。
花盛叶茂,果实灿烂,俯仰有体,布景有致。
花鸟相伴,意趣颇多,游蜂栖蕊,飞鸟窥实,虫穿绿叶。
禽兽之态各得其情,戏水眠栖翻飞顾盼,独立相斗哺乳觅食,安祥嬉戏鸣噪捉攫。
自然之丰富多采,可谓气韵生动,情趣活泼。
院体还专指南宋画院有代表性的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形态的写实性和生动性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对花鸟形态的真实描绘,力求表现事物的形态特征。
画家们以细腻、精确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的轮廓,通过用墨、色彩的变化来衬托出花鸟的神韵和生动感。
画家们注重细节的描绘,尤其是花鸟的羽毛、花瓣、叶子等细节,以及它们的眼睛、爪子等部位,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花鸟活灵活现的形态。
二、运用写实的绘画技巧宋代宫廷花鸟画运用了许多写实的绘画技巧,例如立体感的表现、光影的处理、层次感的塑造等。
画家们通过运用透视原理、阴影和颜色的变化等手法,使花鸟画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他们善于运用墨线,通过变换线条的粗细、浓淡和质感来表现物体的纹理和质感。
画家们还善于利用颜色的明暗变化和层次感的处理,使花鸟画更加生动逼真。
三、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宋代宫廷花鸟画不仅注重形态的写实性,还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画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细腻的色彩和精妙的构图,营造出一种静谧、优雅的意境。
他们注重表达花鸟的姿态、神情和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对花鸟的热爱和情感。
四、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
画家们追求画面的和谐、平衡和整体的美感,注重构图的布局和比例的协调。
他们注重画面的空灵、雅致和简洁,追求画面的纯净和淡泊。
画家们还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技法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笔墨和技法来表现花鸟的特点和个性。
总的来说,宋代宫廷花鸟画以其形态的写实性、生动性、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独具特色。
它注重对花鸟形态的真实描绘,运用写实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花鸟的神韵和生动感。
它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细腻的色彩来营造一种静谧、优雅的意境。
它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追求画面的和谐、平衡和整体的美感。
宋代宫廷花鸟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审美的追求,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借鉴。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代表人物与作品是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
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
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
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院体花鸟画的繁荣,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崔白影响尤大。
黄筌介绍(课本)(课本)崔白:字子西,濠梁( 今安徽风阳) 人,生卒年失考。
宋神宗熙宁初为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线条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在继承徐熙、黄筌两体的基础上别创出一种清雅疏秀的风格。
崔白还精于道释人物鬼神。
他对院体花鸟画的兴盛产生很大的影响。
《双喜图》是他的传世名作。
(课本)赵佶(1082 一1135 年)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无能,但酷爱艺术并极有造诣。
他在位时扩充翰林图画院,提高画家的社会地位,建立比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并经常亲自进行指导。
他还广泛搜集历代文物,命下臣编辑《宣和睿览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汇刻书法《大观帖》等。
他亦善书法,书风坚劲秀挺,被称为“瘦金书“。
擅绘画,尤工花鸟。
代表作有《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大约均系代笔而署宋徽宗御制。
所以留传至今确为宋徽宗本人所作的画并不多。
<芙蓉锦鸡图》是北宋徽宗赵佶的代表作之一。
课程:宋元明清花鸟画研究任课教师:高卉民教授作业题目:宋元明清四朝水墨花鸟画之流变专业:美术学姓名:郭丽娟宋元明清四朝水墨花鸟画之流变宋元明清四朝是水墨花鸟画的发展流变期,水墨花鸟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条发展脉络,这三条发展脉络分别为院体绘画一脉、禅宗绘画一脉、文人绘画一脉。
在文人画一脉中包含士夫文人画家和坊间文人画家两个层面,这三条发展脉络如同三条轨迹,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渐而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水墨花鸟画传承体系"如果从水墨花鸟画发展的空间范畴上来划定,与上述三条发展脉络相对应,有三大空间范畴,分别为:宫廷魏阀、释道绪门和市井坊间这三个空间范畴合起来基本构成了水墨花鸟画发展的外在环境,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墨画的传承与流变,就水墨花鸟画而言,其画风确立是在唐、五代时期,到了两宋,在画风上逐渐趋于多样,可以说,两宋是水墨花鸟画风格的最初分流期,也就是说,到宋代末期,基本形成了三种水墨花鸟画风格,并且,这三种风格同时存在"从作品文化内涵上看,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渗透的关系"譬如,一些水墨花鸟画作品中,既有皇家院体风范,也兼有文人书卷气息和宗教气息;特别在一些文人画中,融入了大量的禅宗意味,这与禅宗在中国宋代的逐渐拓延不无关系。
一、两宋水墨花鸟画之新格宋代进一步确立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其中花鸟画所涉及的题材最为广泛,包括花卉、禽鸟、畜兽、鱼虫、蔬果、器皿等六大类;从绘画内容上看,花鸟画也涉及宗教神话的题材内容,譬如:龙、凤、玄武、麒麟、貌琳等瑞兽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宋代主要有两种,一种依然是着色画,另一种就是水墨画,从绘画技艺风格上看,北宋主要以院体设色工笔一路为主,意笔水墨绘画虽也有一定的比重,但较之院体工笔画风,显得稍逊一筹,究其原委,主要是因为北宋以来依旧延续了五代黄荃设色工笔画风,徐熙的画风尚未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心仪,黄荃和徐熙的画风,被时人称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但到了南宋时期,态势发生逆转,徐熙一路画风逐渐升温,得到更多包括皇家贵族及士大夫阶层人士的青睐,虽然宋代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式微之势难以避免,但在绘画艺术上,依旧保持着相当的活力,特别是文人画的逐渐兴起,给予了中国绘画艺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宋时期的绘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倾向于院体一格,此时山水画一科,承前代法度,多见水墨点虱之作,技艺娴熟,境界幽夏,堪喻酒之醇,人物、花鸟在绘画表现技艺上也日臻完善,观察细致,描绘精微,堪称绝妙,水墨画风在这一时期也承前贤墨韵,有所发展,如梁楷、扬无咎之水墨画作,两宋时期在工笔花鸟画方面的成就最为显著,渐成为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水墨花鸟画也可谓异军突起,特别是以岁寒三友、松石为题材的水墨花鸟画,开文人花鸟墨戏绘画之先河,两宋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经典的水墨绘画名家及作品,譬如:山水画方面的荆浩、关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他们的水墨绘画作品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在花鸟画方面,随着花鸟画题材中松、石、梅、竹、兰等题材在文人画中的普及,出现了诸如文同、苏轼、扬无咎、郑思肖等以墨竹、墨兰、墨梅为题材的文人画家,他们崇尚笔墨的主观意趣和形式趣味,使士人画逐渐兴起,又如南宋僧人牧溪的意笔水墨花鸟画风,为后代水墨意笔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水墨画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共融时期,三教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直至北宋,从相互的矛盾排斥到相互融合共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相互磨合过程,宋代三教的融合及其各自的本土化发展态势,给予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可低估的影响,传统绘画艺术在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群体意识的合力推动下,在功能上从教化更趋向于抒情,从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向主体精神品格的传达,从悦目颐性到借物托志,反映了传统文人主观思想上对于绘画艺术内在价值的新型期盼,这种期盼更多的使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们不再满足绘画固有的艺术样式,转而将绘画的文人化定格为一种新型的绘画样式,以满足他们在视觉审美上的心性表达与个性抒发需求,这种需求为文人画的生成埋下了伏笔,宋代主要有三大学术流派,一个是以王安石为核心的新学;以及以苏询苏轼苏辙三苏为核心的蜀学,和以程颖、程颖为核心的理学,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渐成主流,北宋时期,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思想兴起,蜀学不拘成说,特立独行的治学方法,促进了文人画思想基础的进一步生成,特别是苏轼,极力倡导绘画的文人化,崇尚诗文和书法的苏轼认为诗书画是一体的,一个画家,应通晓诗书,一个文人,应通晓画理,苏轼这种观点,在后来的文人画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苏轼虽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画家,而是一个文人,但其也有绘画作品传世,特别是在理论上,奠定了写意画和水墨画发展的理论基础,可谓意义非同寻常"南宋时期在文人画的绘画理论上不及北宋,但在文人画表现风格上有了明显的推进,南宋的文人画作品中题跋开始普及,这一绘画特点源于北宋,但到了南宋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影响到后代,使诗书画印最终呈现在绘画作品中,成为中国画最为独具特色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南宋时期,受北宋文人画及其理论的影响,文人画中出现大量以水墨的形式来进行绘画创作的表现手法,水墨画在南宋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渗透到院体绘画中,在花鸟画方面,多以水墨的形式出现,且格调清雅,技艺精湛,意韵无穷,以四君子花卉为题材的绘画至南宋末期渐成气候,一直延续至后朝,宋代士夫文人的这种将绘画语言的文学化和将绘画题材的人格化倾向,促进了中国画风格的流变与分庭,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文人画一脉之先河,并就此促进了水墨花鸟画的发展与完善,使中国传统绘画从院体的画工画向文人的写意画转型,开辟了中国画历史的新格局。
二、元代水墨花鸟画之兴起南宋以降,入元后,绘画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元代是文人画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就此也带动了写意画和水墨画的发展,没骨写意画在元代开始盛行,元代文人画在思想意识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个是以赵孟顺倡导的书画同源说为主导的文人画思想,以书法入画;另一个是钱选提出的士气说,还有黄公望所主张的墨戏论,黄公望继承发展了北宋苏轼的绘画理论,,另外,倪云林提倡的逸笔说,也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思想。
元代绘画与宋代绘画相比较,宋画重意,而元画重趣"对于元代的文人画,叶馄在其《乐志堂题跋》中讲:至元季始有庆家者,盖以绪绅大夫,高人硕士,无论形拘理胜,间或游情翰墨,约略点染,写出胸中丘壑,自是不凡,这基本上概况了元代文人画的创作特点,元代理论家汤厦基于文人画的理论,在元代文人画已基本形成气候的前提下,根据宋代文人画理论精神,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绘画的写意说,这对中国后世绘画产生着重要影响,出现了明清以降中国画坛的多元局面,并且,具有水墨写意特征的文人绘画逐渐占据了画坛主流,水墨画在元代渐成强势,在花鸟画方面出现了大量墨花墨禽的画风,元代文人画风的盛行,与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元代的异族统治及其推行的等级制度和科举政策,使相当一部分前朝文人雅士意冷心灰,更倾向于过着闲散遁迹的隐居生活;即便是一些读书人有出仕的念想,也缺少相应的以科举迁攫的机会,这使元代的众多儒生在心态上发生逆转,深感前途暗淡,苟且坊间,皓首余生,其中不乏借丹青绘事聊发自己志向情怀的儒者,这无形中成为了文人画的一支庞大的创作集群,另外,再加之南宋时期为躲避兵焚之乱,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在南移的过程中,一些手工艺者和儒者背井离乡,羁旅江南,并生根繁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就此,也将文化的中心逐渐由北方迁入南方"这一切,营造了一个适宜文人画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水墨画得以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是宣纸的广泛使用,在元代以前,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完备,到了元代,虽未见多少改良,但在宣纸的使用上,元代远胜前朝,可以说,元代是宣纸被广泛使用的开始"元代建立以后,南北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以复苏,在绘画方面,提倡水墨意笔的表现技法,而宣纸为此种画法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由于宣纸自身的特性,使水墨的渗化效果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的绘画基本工具被重视起来,这大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再者,元代画家在作画时大量使用宣纸,较之前代以绢素为主绘画,大大降低了成本,也拓宽了受众面,致使更多非贵族官宦出身的坊间文人也能够加入到绘画创作的实践活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墨画的发展。
在元代的花鸟画中,四君子绘画成为花鸟画中的一种主流绘画,并且多以水墨的形式出现,这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基于前代的格致延续,是一种志向的殊途同归和品味追求上的契合。
在水墨的凝练与流变中,赋予了水墨形象更多的文化内涵"。
三、明代水墨花鸟画风之完善明代是中国绘画的分野流变时期,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至明代末期,中国画的所有风格样式都已基本上出现。
水墨画和写意画呈现出更加多样的性征,写意水墨设色画逐渐萌生,渐成一格,也较为普遍。
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主要有四个绘画流派,即:浙派、吴派、院派和松江派。
人物画、山水画、花岛画在明代都非常盛行,墨戏画在一些文人画家中己非常普及,以梅兰菊竹四君子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极为多见。
明代的画家中擅长以水墨来作画的不在少数,戴进、吴伟、蓝瑛、等等在师承关系上,明代宫廷绘画和浙派师承了南宋院体的绘画风格,吴门派和松江派发展了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在绘画技法上,水墨山水和水墨写意花鸟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
明代朝廷征召的许多画家,皆隶属于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武职。
画史称他们为画院画家,实际上是宫廷画家,林良与吕纪就是在明代的宫廷画家中擅长以水墨作花鸟画的代表画家"明代初期,江南有一批文人画家继承了元代水墨画传统。
明代中期,苏州一带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渐成为江南富庶之邦,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一时间文人聚蔽,墨客层出,雅集笔会,诗文唱和,文人士大夫多以书画遣性自娱,在绘画上崇尚笔墨意趣,画面气息上追求元代以来的士气和逸格,画法注重笔墨情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沈周作品多见水墨和浅绛画法,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写意画法见长"文微明善用青绿重色,笔法细腻,风格秀雅,水墨兰竹潇洒清润,直抒胸臆,唐寅和仇英与沈周、文微明不同,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文人画家,受文人画的影响,修养全面,技艺精湛,作品多有世俗化倾向,他们两人同师法周臣,画技上逐宋元诸家,近受沈周、文微明的影响,或以水墨,或兼设色,作品堪称雅俗共赏吴门四家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影响很大,学者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