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南宋院体花鸟画审美特征浅析南宋时期的绘画继承了五代、北宋的优良传统,达到了新的高峰。
而院体画是南宋画院中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其特点是多从写生出发,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清丽典雅。
院体画的形成,与南宋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密切相关。
宋徽宗赵佶崇尚文艺,奖励提倡绘画创作,尤重书画院建设,政府大力支持画家外出写生,并多方搜集名家真迹,对创作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后来人把他当作院体画的开山祖。
1、花鸟画在总体上偏向于自然。
文人画自顾恺之“笔迹周密,乃称士气”以后,就在追求物象形似的同时,又注意精神表现和笔墨情趣。
南宋院体花鸟画在追求物象形似的基础上,也讲究笔墨的趣味,强调物我两忘,从而形成了它别具一格的自然画风。
如此造就了一批“胸有成竹”,擅长描写各种动植物的画师们,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及熟练的绘画技巧,以真实而鲜活的动植物入画,给观者一个自然美好的世界。
但随着对外交流增加,文化交融,中西合璧的元画也对院体花鸟产生了一定影响。
2、南宋院体花鸟画,首先是内容形式的要求。
宋代皇帝都喜欢书画。
他们大量收藏历代名画,并且本身就有爱好绘画的兴趣。
因此宫廷中就需要很多画工。
再者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将艺术纳入考试范围之内,很多文人热衷于艺术。
从这里看,文人不但愿意做官,还想有高雅的艺术爱好。
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是院体画繁荣的重要原因。
再者宋朝文人讲究个人修养,主张“温柔敦厚”,那么,文人在绘画上的追求也会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张炎认为黄筌“多学徐熙野逸之状”。
他说:“似乃徐熙之格,黄家体态,妙处难与俗人道。
”这些话虽然带有贬义,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文人重视个性抒发,讲究笔墨情趣的文人画思想。
画院组织非常严密,画师由著名画家直接聘任,画院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他们服务于宫廷,供职于御画院,是名副其实的官僚机构,是科举制度的产物。
当然,南宋画院制度的建立,本身也包含了民间艺人参与创作,自发性创作的积极性。
3、北宋院体花鸟画“以形似”为美,南宋院体花鸟画“以韵味”为美。
北宋院体花鸟画与文人花鸟画比较研究
北宋院体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是两种不同的花鸟画风格。
院体花鸟画为宫廷画风,文人花鸟画为士人个人风格。
1. 创作特点
院体花鸟画一般以写实手法为基础,注重细节和造型的准确性,色彩鲜艳,运用金笺绢帛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宫廷画的华贵感和严谨性。
文人花鸟画则更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追求独特性和意义性,运用意象和诗意进行表现。
2. 创作主题
院体花鸟画以花鸟虫鱼等自然形态为主题,注重细节和形态的表现,常用于宫廷礼仪和装饰。
而文人花鸟画则具有更广阔的主题和表现方式,不仅关注自然形态和细节,更注重表现作者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涉及的主题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文化、神话传说等。
3. 创作意义
院体花鸟画一般代表着宫廷文化的高雅和严谨,意味着皇帝的功德和繁荣。
文人花鸟画则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强调观察、思考和创造的过程。
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形态的完美,而是通过颜色和情感等方面,使作品更符合自己的想法和世界观。
总之,院体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有各自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手法,各有所长。
但两种画风之间的差异也让花鸟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呈现不同的风貌和意义。
宋代花鸟画的特点与艺术价值评析导言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被誉为是花鸟画的黄金时期,该时期的花鸟画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宋代花鸟画既继承了唐代花鸟画的传统,又在技法、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技法、题材、内容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对宋代花鸟画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评析。
技法的创新与发展平法与摩渲法的应用宋代花鸟画在技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平法和摩渲法的应用。
平法是指用平纸就笔、不使用水与颜料的绘画方法,它使画面呈现出平整、均匀的色彩效果,加强了画面的整体和谐感。
摩渲法则是用刷子在颜色尚湿的状态下进行涂抹和推擦,以此来创造出丰富细腻的色彩层次感。
这两种技法的应用使得宋代花鸟画达到了色彩的丰富和表现层次的深度,使画面更加生动而立体。
宋代花鸟画的线条表现在线条的表现上,宋代花鸟画注重捕捉事物的生动性和形态特征。
画家通过精确的线条勾画,将花鸟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纸上。
他们不仅追求线条的细腻和洗练,还注重线条的变化和流畅性,使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动态感。
这种线条表现方式的运用,使得花鸟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题材与内容的多样化花鸟并茂的作品宋代花鸟画注重将花与鸟结合在同一幅画中,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画家们通过对花鸟的精确观察和描绘,使这些作品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花鸟的形态特征,赋予作品以自然的美感。
虫鱼草木的丰富表现除了花鸟之外,宋代花鸟画还注重对虫鱼草木等小动物和植物的表现。
画家们通过精确的描绘,使这些虫鱼草木在画面中栩栩如生,充满生机。
他们不仅重视虫鱼草木的外貌特征,还注重描绘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情感表达,赋予作品以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
艺术价值的评析宋代花鸟画的审美趣味宋代花鸟画以其精湛的技法和独特的题材,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这些画作体现了画家对花鸟以及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理解,展现了画家独特的审美趣味。
隐喻和象征: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宋代是我国古代宫廷画繁荣发展的时期,这种围绕着封建帝王将相生活、朝政而进行的绘画,在北宋时达到鼎盛,此时的宫廷花鸟画从绘画技巧、绘画题材、语图关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花鸟画源自新石器时代,在历史长河中逐步脱离其他画种,成为独立画科。
唐至五代之后,花鸟画蓬勃发展,跃居于人物画之上,由单一的图画表现形式逐步转换为语图结合的表现形式,与山水画并驾齐驱。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五代末至北宋初,工笔花鸟画开始走向成熟,绘画中的语图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北宋之前,绘画更加注重对宗教的传播宣传,北宋的文人画和宫廷花鸟画兴起之后,绘画创作从叙事层面转向写生层面,诗词介入画作的文人画和叙事题材的写意画逐渐兴起。
以文治天下是宋朝的国策,这个国策大大促进了宋代文化的发展。
伴随着这种文化的转型与繁荣,宋代绘画美学的新思想、新领域都得到开创与繁荣发展。
北宋的花鸟画,形成了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黄派重形、色,技法上以勾勒染色法表现;而徐派则创立落墨法的表现形式,重作品意的表达。
徐、黄两派也逐步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风格流派——写意和工笔。
宋徽宗时期,宫廷画院机制已经完全成熟,宫廷花鸟画在当时已经占据画坛的主流地位。
北宋宫廷花鸟画语图合体的形式主要有诗与画的合体,最常见的是诗与画的合体,包括题画诗、诗意诗等。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构图开阔,以略带俯视的角度,用石青石绿的色彩渲染了高山和江河,展现了大江大河的气势磅礴。
画中的村、桥、亭等建筑巧妙地与山川河流结合在一起,形成视觉重点,将自然山水描绘得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体现出当时宫廷山水画的主流风格。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宋代的工笔画画面以方或圆为形状,从小处入手,以小博大,用熟练的构图手法、各种各样的画作对象以及简单写实的线条勾勒来蕴含广阔的意境,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宋徽宗的《竹禽图》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布局方式一般分为折枝花鸟画和折枝全景花鸟画两种。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据着显著地位。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写实和创新并重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写实,力求以形象真实、细腻入微的手法描绘花鸟的神韵。
画家们不仅擅长将花鸟形态、毛色、气息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也注重把握自然界中花鸟的气氛、环境和时刻,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写实性为后世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
尽管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写实,但画家们并不满足于对自然界的纯粹还原,而是通过主观加工和创新,赋予作品以个人风格和情感色彩。
这种创新体现在画家们将自己对花鸟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得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表达。
二、精细绘画和意境共存宋代宫廷花鸟画以精细绘画为主要技法,画家们注重用细腻的笔触、精确的线条和高度细致的描摹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细节。
他们追求画面的自然和真实,通过十分细致的处理,使得花鸟在画面中栩栩如生,观者可以感受到花鸟的美丽和生动。
与此宋代宫廷花鸟画也非常注重意境的表达。
画家们通过构图、配色、线条的安排等手法,营造出充满诗意和意蕴的氛围。
无论是将花鸟置于自然景色之中,还是通过抽象的笔墨表现来传递情感,画家们都力求在绘画中创造出深深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三、取法于古人并有所发展宋代宫廷花鸟画继承并发展了以前历代花鸟画的学术传统,使其更加完善和丰富。
画家们在绘画实践中取法于古人的精神和技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他们不仅熟悉并研究了前代名家的作品,还吸收了国内外各种绘画流派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宋代宫廷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对后世的花鸟画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结:宋代宫廷花鸟画在写实性和创新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既注重描绘花鸟的形态和细节,又赋予作品以个人风格和情感色彩。
宋代院体花鸟画设色风格探究摘要:宋代院体花鸟画在中国花鸟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写实”为主的工笔花鸟画也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院体花鸟画在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影响下,整体呈现出赋色浓艳,华丽富贵,细腻写实的画风,并且这股画风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院体画的整体审美方向,影响至今。
而色彩作为表现中国画意境最为直观的第一感觉,宋代院体花鸟画的设色一直以来都被其后的中国画家所效仿。
关键词:花鸟画;院体;设色(一)代表画家及风格北宋社会安定,繁荣昌盛,诗书画印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皇家贵族以及民间审美都趋于偏向院体画风。
初期,以黄荃、黄居寀父子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以造型严谨、赋色浓艳画风为主。
直到崔白后,院体花鸟画的设色才有一定的变化。
后期,受宋微宗赵佶的影响和推崇,院体花鸟画分成了两种形态,一种是延续了崔白画风严谨工细的花鸟画和以赵佶为主的写意形态的花鸟画。
南宋院体画风虽并没有太大改变,现出更加多样的染色方法,设色依旧有的浓艳,有的清新淡雅。
以下,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院体画家来阐述宋代院体画的设色风格。
一、黄家父子黄荃的花鸟画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小笔精细勾勒,先用淡墨晕染再上颜色较多,黄荃相比唐代画家用墨晕染,则更加注重用淡墨晕染,不见墨迹,又能使艳丽的颜色相对沉着,既雅致又不失风韵。
黄居寀虽然子承父法,但在用色上却得己之道,以《山鹧棘雀图》为例,画面上几只禽鸟的设色可以参考其父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但山石树干则使用了较为浓重的墨色,先勾勒皴擦再着色的方法描绘,使用墨色浓淡来区分山石的块面,制造山石的凹凸感,线色相融,虽然整体色彩较淡,但整幅作品还是未跳脱当时“富贵”气象,以至于宋人评黄家父子“父子俱入神品,惟居寀一家云”。
二、崔白崔白进入画院后将院体画推向了新的高峰。
崔白用色特点是综合了黄家和徐熙的的两种风格,用墨和赭石诸多,营造的意境更加疏逸。
代表作《寒雀图》用墨色和浅绛设色,枯树用湿润的墨色,不加其他颜色晕染,营造冬日树枝的伸展和倔强,墨色又更加的湿润饱满,在麻雀的设色脱去追求墨韵的晕染来营造画面效果,通过在麻雀的头,肚,翅尾和翅羽用赭石和白灰来晕染,使麻雀更加灵动。
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美学特征是什么院体画在宋朝最为鼎盛,宋朝前期各朝亦有一定数量的宫廷画师。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院体画的特点宋代院体画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繁荣时期,同时为中国艺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微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名声大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画家,为中国艺术文化遗产留下宝贵的财富,功不可没。
宋微宗不仅是位皇帝,而且还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和鉴赏家,是宋时艺术的引路者和开拓者,并使翰林画院成为朝野上下的热点。
可惜被奸贼所害,成了敌国的战俘。
宋微宗注重画家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古代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为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宋微宗把画院全面改观,这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画”,以花鸟画为主,其特征是细腻准确,幽雅含蓄,富有诗情画意,以形写神的特点。
在技法和审美取向上都与当时文人相融合。
宋代院体画有了诗意的注入,立即有了灵魂,使画面体现生命力,活灵活现,让观众百看不厌。
为了充分表达诗的意境,翰林画家们在构图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强调构图的完美性,叙事性的内容着眼在“事”,构图的'目的性是把情节展现清楚,就像一个人讲话一样要表达什么内容,不但要讲清楚,而且要有品味,有文化内涵。
以诗意的内容着眼在“意”,通过某种场景来传达如诗一般的意境,一幅画只有一个意境,那就是要有个中心点,表现的主题要明确,所以宋代院体画很讲究虚实、主次关系。
画面注重取舍,与立意无关的一律不要,并保留空白,留以想象。
看到宋代院体画,会感到清爽、干净,不纳闷,有韵味,这就是它耐看的特点。
宋代院体画代表人物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黄二体是指徐熙和黄筌的两种不同绘画风格,当时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谈到院体画务必提到他们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黄家代表西蜀宫廷画院工整华丽的一派,徐家代表江南院外潇洒清逸的一派,就绘画风格而论,没有高低之分,正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论的“二者犹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但从总的艺术水平及皇家审美标准而言,还是有差异的。
北宋后期宫廷花鸟画研究
北宋后期宫廷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画家们不仅继承了唐代宫廷画的优良传统,而且受到南方画派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花鸟画风格。
北宋后期宫廷花鸟画在内容上主要描绘花卉和鸟类,所以被称为花鸟画。
与唐代宫廷画的特点不同的是,北宋后期宫廷花鸟画更加注重对花鸟的写实描绘,画面更加细腻、精致,能够展现出自然界中微妙的色彩和形态。
在北宋后期宫廷花鸟画中,为代表作品的画家有徽宗仁宗时期的赵令畤、赵孟頫和苏东坡,他们的作品在宫廷花鸟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赵令畤擅长绘画兰花和菊花,而赵孟頫则更擅长画竹和梅花,苏东坡则是以画鹰最为著名。
此外,北宋后期宫廷花鸟画在技法上反映出水墨画的特点,画家们运用了水、墨、笔、纸等工具进行绘画,注重墨色的层次感和笔墨的流畅程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
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技法。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写实性
宋代宫廷花鸟画追求写实性,强调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描绘。
画家
们通过对植物、鸟兽等细致入微的观察,将其形态、色彩、纹理等特
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力求达到真实自然的效果。
二、注重构图
宋代宫廷花鸟画在构图上也有独特之处。
画家们善于将花卉、鸟兽等
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的画面。
同时,在布
局上注重对称和平衡,使整幅画面显得稳定而美观。
三、注重笔墨技法
宋代宫廷花鸟画在笔墨技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画家们善于运用“写意”、“工笔”等不同的技法进行表现。
其中,“写意”强调笔墨自
由流畅,追求意境和气韵;“工笔”则注重细腻精细,追求写实效果。
画家们在运用不同技法的同时,也注重墨色的运用和层次感的表现。
四、注重意境
宋代宫廷花鸟画追求意境,强调画面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内涵。
画家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描绘,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灵性的作品。
他们善于将自然界万物与人类情感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
总之,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写实性、构图、笔墨技法和意境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也为后世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画相融的宋代院体花鸟画(组图)诗画相融的宋代院体花鸟画(组图)中国画自与诗词结合后,诗在画面中就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宋代院体花鸟画中尤其如此。
诗词在绘画中或含蓄地、比拟地表达画家的心境,或象征地、抒情地传达画家的情感。
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诗画结合基本上可以分为以诗作画、为画题诗和诗画相融三种。
宋荷蟹图页绢本,设色,纵28.4cm,横28cm以诗作画,顾名思义是用画面来表达诗人所歌咏的意境或事物。
宋代画院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选拔画家,“第一名者,画蜂蝶追逐马蹄,以写其香,不在形似而在含意”;又以“嫩绿枝头一点红,恼人春色不须多”为题,当时有画花木茂密以描写盛春光景的画家,未被选中,只有一幅作品于危庭缥缈、绿杨隐映之处,画一美妇依栏而立,口点胭红。
众位画家都很佩服,认为这才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所要传达的意境。
后又有以“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为题,“形容苏武牧羊于北海,被毡枕节而卧,双蝶飞扬其上,又画林木扶疏,上有子规,月正当中,木影在地,遂入首选受。
”凡此种种,可见宋代画院在选择画家的时候要求其花鸟画作品中必须有诗意的体现,以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
为画题诗,指的是以画的精神含义创作诗词,对绘画作品做进一步的情境补充并使其内涵更为深化。
到了宋代,在唐朝诗词、绘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为画题诗有了更大的发展。
宋代院体花鸟画家在创作时往往根据其构图特点而为其绘画作品加上诗词,用以突破画面的局限,作为画面的补充形式,或者追写画外之意,借题发挥,直抒胸臆,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共鸣,并以此来追求花鸟画的诗情画意。
“为画题诗”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当推宋徽宗赵佶,他对花鸟画诗画相融的形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他的《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腊禽图》等都在画上题有诗,为画题诗遂成为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一大重要特色。
自宋以后,这种为画题诗的形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宋李嵩花篮图页绢本,设色,纵19.1cm、横26.5cm诗画相融,并不是指图画中有诗句参与构图,而是指画面从构思到章法、从形象到颜色的诗化。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北宋初期,黄筌的“黄家富贵”风格是主流,其特点是色彩艳丽、用笔精细,注重细节的描绘。
随着时间的推移,崔白等人的作品开始出现,他们在继承黄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徐熙的野逸风格,形成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大风格体系。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风格清新自然。
北宋中后期,花鸟画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逐渐从富丽堂皇之风向清淡典雅过渡。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赵佶,他的作品注重笔墨意趣,追求文人的审美情趣。
同时,院体画也开始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逐渐摆脱了单纯的写实风格。
南宋时期,花鸟画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以李唐为代表的“南宋四家”等一批杰出的画家。
他们的作品在继承北宋院体画的基础上,注重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同时,南宋的花鸟画也开始注重画面的诗意和象征意义,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和表现力。
总体来说,宋代院体花鸟画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画家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得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不断丰富和完善。
宋代院体花鸟画地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地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地观察研究,他们笔下地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地审美特征.代表人物与作品是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地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地时期.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地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地特征,当时众多地作品具备这样地素质.将作品归类来看其特征:第一,纯画花卉者:赵昌《杏花图》花朵明媚嫣然,盈盈有绰约之姿.刘益画莲塘背风荷叶百余,其中独有一红莲花半开,创意颇佳.此类画花,调粉弄朱求得鲜华之色与摇曳俯仰之姿.第二,花果带蜂蝶禽虫者:崔白《杏花双鹅图》杏树下有两鹅,其一欲鸣,另一临流唼花片.林椿《桂竹翠鸟图》桂花竹叶,游蜂上下飞舞,翠鸟偷窥.此类讲求物象之间呼应关系,独具生动情趣.第三,带景禽兽者:崔白《秋塘双鹅图》红蓼清波,双鹅游于其中.李迪《雪树寒禽图》一鸟立于枯枝上,旁有雪竹,空中飞雪如粉点.此类画追求特定景致地意境.第四,禽兽相戏或相斗者:李迪《鹰熊图》在峭壁岩中,鹰熊相互顾盼,隐隐动犄角之机.陈居中《五鹑图》其两相斗,其两驯扰,另一伏于坡下草间延项窥伺得蓄怒之状.此类作品传得物象动势之神态.以上地归类并不是绝对地,目地在于突出画面地特征.这一幅幅画作栩栩如生、宛然若动.花盛叶茂,果实灿烂,俯仰有体,布景有致.花鸟相伴,意趣颇多,游蜂栖蕊,飞鸟窥实,虫穿绿叶.禽兽之态各得其情,戏水眠栖翻飞顾盼,独立相斗哺乳觅食,安祥嬉戏鸣噪捉攫.自然之丰富多采,可谓气韵生动,情趣活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院体还专指南宋画院有代表性地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人地作品③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地时期.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社会上民间画家艺术水平地提高,为画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画家.此时画院高手云集,善画百马、百雁地马贲,开南宋山水画新风地李唐,善画风俗界画地张择端,富有才华地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善画花鸟翎毛地韩若拙、孟应之、薛志,以画婴儿货郎著称地苏汉臣,为徽宗代笔供御画地刘益、富燮等人,都以画艺精湛、笔墨不凡而著称.徽宗时内府书画收藏极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宣和画谱》反映了当时宫廷收藏地盛况.靖康之变,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画家被掳北去,宫廷藏画流散北方甚多,给金朝统治区绘画发展以相当影响.另外,大批画家纷纷逃到江南,又成为南宋高宗画院中地骨干力量,促进了江南地区绘画地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④孝宗以后地南宋时期,特别是光宗、宁宗时期,山水画继李唐之后,出现了明显地画风变化,代表画家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他们重视章法地剪裁,巧妙地利用画面大片空白突出鲜明地形象,画面效果含蓄凝练,简洁而富有诗意,具有优美地意境,简率而富有表现力地大斧劈皴则显示了笔墨技巧地提高.历史故事画及风俗画在整个南宋时期都比较发展,此时出现地李嵩是尤其值得注意地画家,他曾作《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图》、《四迷图》、《观潮图》等,作品大都含有深刻地意义.梁楷、牧溪、温日观地水墨、减笔则开了元明写意画之风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宋代院体花鸟画地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地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地观察研究,他们笔下地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地审美特征.代表人物与作品是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地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地时期.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地时期.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地承袭五代“黄家富贵“地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地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地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院体花鸟画地繁荣,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地大力提倡起了重要地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技巧高超地花鸟画家,崔白影响尤大.黄筌介绍(课本)(课本)崔白:字子西,濠梁( 今安徽风阳) 人,生卒年失考.宋神宗熙宁初为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线条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在继承徐熙、黄筌两体地基础上别创出一种清雅疏秀地风格.崔白还精于道释人物鬼神.他对院体花鸟画地兴盛产生很大地影响.《双喜图》是他地传世名作.(课本)赵佶( 一年)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无能,但酷爱艺术并极有造诣.他在位时扩充翰林图画院,提高画家地社会地位,建立比较严格地考核制度,并经常亲自进行指导.他还广泛搜集历代文物,命下臣编辑《宣和睿览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汇刻书法《大观帖》等.他亦善书法,书风坚劲秀挺,被称为“瘦金书“.擅绘画,尤工花鸟.代表作有《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大约均系代笔而署宋徽宗御制.所以留传至今确为宋徽宗本人所作地画并不多.<芙蓉锦鸡图》是北宋徽宗赵佶地代表作之一.该画所描绘地是:一只毛羽绚丽地锦雉落在芙蓉花地枝上,压得芙蓉摇曳生姿,锦雉凝神注目蝴蝶地神情动态,芙蓉花娇弱妩媚地姿容,都描绘得生动感人;左下角菊花向斜上方生长地姿态优美.这幅画描写了花枝和禽鸟地动态,芙蓉把锦鸡压得很低,栩栩如生,三种形象连在一起,构成了整体效果,使得整幅画既具体精到,又典雅堂皇,设色艳丽,充满活泼与吉祥地气氛.它体现了宋代花鸟画地成就及其特色,也代表了“院体”花鸟画地一种艺术风格。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形态的写实性和生动性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对花鸟形态的真实描绘,力求表现事物的形态特征。
画家们以细腻、精确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的轮廓,通过用墨、色彩的变化来衬托出花鸟的神韵和生动感。
画家们注重细节的描绘,尤其是花鸟的羽毛、花瓣、叶子等细节,以及它们的眼睛、爪子等部位,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花鸟活灵活现的形态。
二、运用写实的绘画技巧宋代宫廷花鸟画运用了许多写实的绘画技巧,例如立体感的表现、光影的处理、层次感的塑造等。
画家们通过运用透视原理、阴影和颜色的变化等手法,使花鸟画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他们善于运用墨线,通过变换线条的粗细、浓淡和质感来表现物体的纹理和质感。
画家们还善于利用颜色的明暗变化和层次感的处理,使花鸟画更加生动逼真。
三、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宋代宫廷花鸟画不仅注重形态的写实性,还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画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细腻的色彩和精妙的构图,营造出一种静谧、优雅的意境。
他们注重表达花鸟的姿态、神情和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对花鸟的热爱和情感。
四、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
画家们追求画面的和谐、平衡和整体的美感,注重构图的布局和比例的协调。
他们注重画面的空灵、雅致和简洁,追求画面的纯净和淡泊。
画家们还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技法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笔墨和技法来表现花鸟的特点和个性。
总的来说,宋代宫廷花鸟画以其形态的写实性、生动性、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独具特色。
它注重对花鸟形态的真实描绘,运用写实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花鸟的神韵和生动感。
它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细腻的色彩来营造一种静谧、优雅的意境。
它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追求画面的和谐、平衡和整体的美感。
宋代宫廷花鸟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审美的追求,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借鉴。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代表人物与作品是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
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
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
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院体花鸟画的繁荣,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崔白影响尤大。
黄筌介绍(课本)(课本)崔白:字子西,濠梁( 今安徽风阳) 人,生卒年失考。
宋神宗熙宁初为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线条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在继承徐熙、黄筌两体的基础上别创出一种清雅疏秀的风格。
崔白还精于道释人物鬼神。
他对院体花鸟画的兴盛产生很大的影响。
《双喜图》是他的传世名作。
(课本)赵佶(1082 一1135 年)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无能,但酷爱艺术并极有造诣。
他在位时扩充翰林图画院,提高画家的社会地位,建立比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并经常亲自进行指导。
他还广泛搜集历代文物,命下臣编辑《宣和睿览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汇刻书法《大观帖》等。
他亦善书法,书风坚劲秀挺,被称为“瘦金书“。
擅绘画,尤工花鸟。
代表作有《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大约均系代笔而署宋徽宗御制。
所以留传至今确为宋徽宗本人所作的画并不多。
<芙蓉锦鸡图》是北宋徽宗赵佶的代表作之一。
该画所描绘的是:一只毛羽绚丽的锦雉落在芙蓉花的枝上,压得芙蓉摇曳生姿,锦雉凝神注目蝴蝶的神情动态,芙蓉花娇弱妩媚的姿容,都描绘得生动感人;左下角菊花向斜上方生长的姿态优美。
这幅画描写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把锦鸡压得很低,栩栩如生,三种形象连在一起,构成了整体效果,使得整幅画既具体精到,又典雅堂皇,设色艳丽,充满活泼与吉祥的气氛。
它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成就及其特色,也代表了“院体”花鸟画的一种艺术风格。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
此派画法,以细挺的墨线勾出轮廓,然后填彩,后人评为“勾勒填彩,旨趣浓艳”。
而徐熙江南处士,“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
”此派画法多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
黄筌画派、徐熙画派都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黄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
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五代花鸟画著名的“黄徐体异”,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千百年来,传统花鸟画家无不追踪黄、徐二人,汇聚起“院体工笔花鸟画”和“文人写意花鸟画”两大主流;而画论研究者亦无不关注“黄徐体异”这个话题,认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绘画风格问题,开创了绘画艺术风格评论的先河。
虽然历经千百年来,至今现代绘画美学研究者,依然十分注重这个话题,因为这是宫廷审美理想与在野审美理想的典型表现。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产生“黄徐体异”的地域文化背景、具体画法的差别,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一、黄荃徐熙花鸟画的地域文化背景作为五代北宋宫廷院体风格的黄筌花鸟画,是中原文化高度艺术成就的结晶。
发生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是在比长江流域地区气候相对寒冷、地貌变化不大、物产相对贫瘠的地理环境里,人得依靠集体力量维护生存为起点来发展的。
因此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并儒治社会、宫廷统治的坚强意志力、中原人对宫廷坚固的向心力、艺术在宫廷紧随儒治起端正社会风气的政教功用,为中原文化特点。
这里宫廷绘画发生之早,在西周初年就有“武王、成王伐商图及巡省东国图”的创作①,汉代起设宫廷绘画机构,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到五代西蜀正式建立宫廷画院,历经千年有稳固发展的历史。
宫廷绘画有两个贡献很突出:一是凝练出千年不移的绘画“六法”论,重视骨力表现的工笔色彩画法。
二是以此画法确立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画种。
在唐代所完成的花鸟画独立形态,能在图《花鸟轴》一见大概。
五代西蜀宫廷画院的黄筌,即是在中原唐代文化转移到西蜀之后,将宫廷院体花鸟画推向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
而徐熙的花鸟画天才,则是受长江流域楚地江南地域文化之蒙养。
此处所言“楚地江南”,系指湖北、湖南“正楚”地和战国中期起广大江南吴越也成为了楚地的“泛楚”地区。
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徐熙的家乡在邻近湖南洞庭湖的江西进贤钟陵乡,即是属于泛楚地区范围内。
楚地江南地理特点是多崇山峻岭和幽川平湖,往往云雾缭绕的眼前景色产生奇思幻想,江河湖海的多水景观酝酿高深莫测,气候温和的丰富植被既因品种各异启人艺术、又因物产丰饶适应个体生存。
所以这里出丰富想象、自由奔放的楚文化以及逍遥自在的江南文化,多自由个性的隐逸人士。
事实上该地区,既有道教的著名葛洪之隐,更有大隐士陶渊明的存在;并且首开“非画之本法”的绘画“逸品”,产生了隐逸绘画重水墨表现的特点。
五代南唐徐熙的“野逸”花鸟画,深深扎根在这地域文化之中。
二、黄荃徐熙花鸟画的画法差别代表中原宫廷绘画与江南隐逸绘画的黄筌和徐熙,两人的人生经历和具体画法都大相径庭。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黄筌(903-965),字要叔。
四川成都人。
17岁入前蜀宫廷作画,19岁赐朱衣银鱼,监都院。
后蜀一建立即进为三品官,半年后为翰林待诏,画院权院事,赐金紫。
累迁如京副使。
一生中因画道出色多次受赏赐。
两个儿子也因继承了父画风而飞黄腾达,如黄居宝为西蜀翰林待诏、水部员外郎;黄居实亦为西蜀翰林待诏。
965年北宋灭西蜀,宋太祖仍厚赐黄筌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黄筌画风备受皇家赏识,全家备受皇恩。
徐熙(生卒未详),江西进贤钟陵人。
虽世为江南名族,却处士终身。
追求志节高迈,放达不羁,识度闲放,以高雅自任的心性自由生活;一生志在淡泊。
典型地表现了江南文人的隐逸心志。
由于这种出身背景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必然造成了两人在创作题材上的选择差异:黄筌多画宫廷禁御中物,充满富贵气象。
在《宣和画谱》记载的三百余件黄筌作品中,描绘御禽御物的作品如玛瑙盆鹁鸽图、竹石金盆鹁鸽图、架上皂雕图、架上御鹰图等,代表富贵祥瑞的如瑞芍药图、写瑞荣荷图、写瑞白兔图、桃花鸳鸯图、牡丹鹤图、夹竹海棠锦鸡图、蜂蝶花禽图等内容的,占了绝大多数。
虽然也有“水墨湖滩风竹图”等少量非宫廷题材,甚至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第三还记载了具有“秋思野态”的《墨竹图》,但这只能说明黄筌艺术修养较为全面的一点。
宫廷生活意趣还是黄筌创作的主流。
而徐熙则多画江湖乡野之物,野逸味浓。
《宣和画谱》记载的二百余件徐熙作品,多写农家水乡感觉。
如写生《家蔬图》、写生葱茄图、茄菜草虫图、苋菜戏猫图、写生草虫图等。
又如穿荇鱼图、藻荇游鱼图、鱼虾图、蓼岸龟蟹图、败荷秋鹭图、宿雁图、寒芦双鹭图等。
还有荒疏感的密雪宿禽图、雪竹图等。
另外也有一些非野逸题材,甚至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记有徐熙专为南唐宫廷作形态富丽的“铺殿花”,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堂富贵图》即是,但只说明徐熙绘画全面的修养。
在野意趣的题材仍为主流。
黄、徐创作题材之异,有宫廷受诏创作选材的被动与在野创作的主动择取之差异。
例如黄筌常有“蜀主命筌写鹤于偏殿之壁”、“又命筌于四壁画四时花竹、兔雉鸟雀”(《益州名画录》卷上),“居宝与父筌奉蜀主命同画”(《图画见闻志》卷六)等记载,说明所画题材受制于帝王。
徐熙则不然,野逸题材乃自心修隐移情于物的取材主动。
这种差异,容易因宫廷创作的不自由酿成一种贬黄因素。
除了创作题材之差异外,两人绘画技巧亦有明显的差别:黄筌工整赋色、“小笔精妙”是为其画法特点。
沈括所言“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梦溪笔谈》卷十七),便是对黄筌画法的具体解说。
以现存作品《写生珍禽图》为例,小笔精妙体现于勾线轻细、设色讲究、造型精微三方面。
图中所画蜜蜂,蜜蜂虽在画面上一丁点不起眼,却有常人难到的精工,无论细翅还是蜂足,结构处理毫不含糊,骨法用笔毫不懈怠,赋色表现惟妙惟肖,稍转姿式的踌躇态造型,得雍穆之美;其它草虫与鸟禽画法亦统一在这种风格中。
这样的画法在两宋画院十分盛行,像北宋初期画院画家王凝的《子母鸡图》,就是这种传承的典型。
“富贵”气,除了题材选择外,更以精工细密、精求设色、精谨造型而作风雍穆的画法体现。
另外《德隅斋画品》记有黄筌“水墨老硬”的《寒龟曝背图》,此类画法还应有其它作品,但非主流。
作为黄筌画法特点的《写生珍禽图》反映的,正是“小笔精妙”为典型。
徐熙以“落墨法”为特点。
近年谢稚柳先生《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一文②,从北宋人记载的徐熙画法,如梅圣俞咏徐熙画诗“年久粉剥见墨踪,描写工夫始惊俗”,沈括《梦溪笔谈》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宋代李荐《德隅斋画品》说徐熙《鹤竹图》“根、竿、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稍萧然有拂云之气”,徐熙《翠微堂记》自述“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等,来理解徐熙“落墨法”,是连勾带染的浓墨与淡墨并用、工细与粗放同在的一种画法。
以此联系“看来”是徐熙“仅存的画笔”的《雪竹图》,其画法“是细和粗的多种笔势与深和淡的多种墨彩所组合而成,它表达了一林竹树,在雪后高寒中劲挺的风神”,认为该画派“在写生的加工上,能敏感地、生动地、毫无隔阂地使对象的形态和神情,完整的再现”。
在图的局部,能见到运用浓淡墨不拘一格的多种笔法的灵气画法。
徐熙也追求工整精微,然而饱含唐代铜官窑花鸟画那种潇洒野态,乃画法妙处,显出了“野逸”特点。
另外徐熙也有“花光艳逸,晔晔灼灼,使人目识眩耀,以此仅若生意可也”的画法。
但“野逸”内涵的“落墨法”才是徐熙画法的最佳代表。
“黄徐体异”的中国花鸟画高峰,意味着中国绘画史脱离中原宫廷绘画一元化画法,进入了表现风格分流的新时期。
中原文化的宫廷花鸟画与楚地江南文化的在野花鸟画,都是中国绘画光辉灿烂的传统。
黄筌风格的宫廷绘画神品格调和实际上徐熙风格的在野绘画逸品格调,是“黄徐体异”的内涵特点。
黄、徐之后,徐的逸性本质被文人发挥形成了写意花鸟画的大河滔滔;黄的骨气本质在两宋形成院体工笔花鸟画的洪流,明初宫廷曾再次出现灿烂的霞光,但以后急剧衰落。
衰落之因,有江南文人对隐逸绘画的偏爱,也与有谬误的沈括之说及文人偏狭习气有关。
其实,宫廷院体花鸟画精微写实、工整灿烂的形态,与文人水墨花鸟画崇尚写放、趋向简笔的形态,既是中国绘画史的平等存在,又是各有独立美学意义的两个典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