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护理的进展-医学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41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相关并发症及护理研究进展机械通气已成为ICU救治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导致会厌功能、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同时正压通气妨碍纤毛运动,患者往往不能自主排痰,导致气道内分泌物潴留。
吸痰是保证气道的通畅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
但吸痰也可导致诸多不良并发症,如气道粘膜损伤、低氧血症、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颅内压增高、医源性感染、误吸性肺炎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人工气道吸痰引起的并发症进行大量的研究,现将相关并发症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气道粘膜损伤气道黏膜损伤是指气道黏膜炎性细胞浸润,表面充血、水肿、溃疡,甚至深达肌层。
机械通气患者易出现负氮平衡,气道粘膜湿度下降和免疫机能减退;加之气道吸痰属侵袭性操作,易损伤菲薄的气道粘膜。
如吸痰过频,会增加机械性刺激,加重气道粘膜的损伤。
乔继红认为吸痰过频和吸痰次序不当以及未充分进行体位引流均可导致气道粘膜损伤。
如果痰液位于深部,取仰卧位单纯性吸痰, 不论吸痰管插入多深,都很难吸清深部痰液, 反而加重气道损伤。
另外,病毒、支原体、真菌感染等易诱发气道粘膜损伤。
针对以上的原因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需要把握吸痰时机,进行适时吸痰,即患者有咳嗽或有憋气时;床旁听到有痰鸣音;呼吸机气道内压力升高或报警;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神志清醒的患者主动要求时吸痰;发生频繁呛咳等任何情况立即进行吸痰。
先吸口鼻腔分泌物, 更换吸痰管后再吸气管内分泌物,吸痰过程中保持低负压(吸力不致撕破粘膜)边吸边退边旋转,这样能使吸痰彻底,不需要重复吸引,减少了吸痰次数,从而减少了对气管粘膜的损伤。
2 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动脉氧分压(PaO2)<60MMHG。
气道内吸痰极易导致低氧血症,原因有物理刺激和气道压力改变两方面因素。
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疗法的护理措施研究进展摘要:呼吸衰竭属于多发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致病原因主要为肺换气、通气出现异常,导致代谢紊乱、缺氧,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
临床多采取机械通气治疗,能提升各器官供氧量,减轻临床表现,提升预后。
因该病风险较高,为进一步提升预后,应联合针对性、差异化护理。
本文以呼吸衰竭患者为对象,采取机械通气疗法,就其护理措施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护理机械通气疗法能有效改善呼吸功能,促进呼吸衰竭好转。
当下无创呼吸机应用广泛,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但实际应用中具有诸多问题,易出现并发症,例如肺炎等,为此,引入精细化、综合化护理有积极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优质护理能防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减少脱机时间,缩短住院时间[1]。
目前,该病存在多种护理模式、措施,本文主要就此进行分析。
一、临床护理措施心理干预:通气过程中,患者易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特别是佩戴鼻罩者,常伴有濒死感,产生严重心理负担。
多项研究表明,实施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病情,促使患者满意度、依从性提升,缩短康复时间。
临床应重视心理疏导、健康宣教。
通气前,先开展健康教育,加深患者认知,令其保持放松、乐观的心境。
气道干预:常见方法有气管内滴注及雾化吸入等,能稀释痰液,对气道起到湿化和保护作用。
巫瑞等学者认为,实施气道湿化,能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及刺激性咳嗽,缩短康复时间[2]。
做好吸痰工作,保护呼吸道通畅。
营养支持:若患者能自主进食,可结合其病情、营养状态,提供营养指导,为患者提供半流食、流食,防范呛咳。
若无法自主进食,可提供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调节营养状态。
遵循无菌理念,积极防范并发症,提升康复效果。
二、临床护理模式(一)预见性护理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现代化模式,护理中心内容为“预防”,全面分析危险因素,拟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展开护理,能有效防范不良事件。
一项研究以Ⅱ型呼吸衰竭为对象,采取机械通气疗法,基于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包括腹胀、感染和压疮等,排痰量增加,住院时间、通气时间明显减少。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机的护理进展呼吸机撤机是指将机械通气患者逐步过渡到自主呼吸状态的过程。
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来说,呼吸机撤机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为它标志着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能力,并准备脱离呼吸机,回到普通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
呼吸机撤机的护理进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展开。
1. 评估患者状况:在呼吸机撤机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评估,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参数、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等。
评估结果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具备撤机的条件,并为后续撤机提供指导。
2. 患者清醒和合作:患者在撤机过程中需要清醒和合作,以有意识地参与自主呼吸。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和意识状态,并提供必要的镇静和镇痛措施,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3. 呼吸机模式的调整:在开始撤机之前,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例如降低支持压力和频率,以逐渐减弱对患者呼吸的依赖性。
4. 撤机过程的监测:在撤机过程中,护士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和血氧饱和度等参数,以及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或其他不适症状。
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撤机失败的处理:在有些情况下,患者可能无法成功撤机,表现为呼吸频率不稳定、呼吸困难、氧合不良等症状。
一旦出现撤机的困难,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示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增加呼吸机支持或重新进行机械通气。
6. 患者教育和康复:在患者成功撤机后,护士应进行相关的患者教育和康复指导工作。
这包括告知患者关于自主呼吸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正确的肺部康复锻炼和如何预防再次呼吸机依赖等知识。
呼吸机撤机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顺利撤机。
护士还应与医生、物理治疗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护士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对呼吸机撤机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ICU 内 ARDS 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个案》一、疾病概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ARDS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误吸等。
ARDS 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常见的危重症之一。
机械通气是治疗 ARDS 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机械通气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氧中毒等。
因此,对 ICU 内 ARDS 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至关重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 肺内因素:如肺炎、误吸、肺挫伤等直接损伤肺组织的因素。
2. 肺外因素: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间接损伤肺组织的因素。
(二)发病机制1. 炎症反应:各种致病因素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 等,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肿和肺不张。
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萎陷,肺顺应性降低,引起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3. 肺内分流增加:肺组织损伤后,肺内分流增加,导致静脉血掺杂,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4.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组织损伤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无效通气增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三、临床表现(一)呼吸困难是 ARDS 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呼吸频率可达 30-50 次/分以上。
(二)顽固性低氧血症尽管给予高浓度吸氧,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 60mmHg,甚至更低。
(三)咳嗽、咳痰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四)发绀由于低氧血症,患者可出现口唇、指甲床等部位发绀。
(五)其他症状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四、治疗要点(一)机械通气是治疗 ARDS 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功能。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研究进展【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69-02机械通气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治疗极其关键的环节,现对近年有关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综述如下:1 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要洗手、戴口罩,资料表明洗手率提高10%,感染率下降35%[1],严格6步法洗手,每日进行手染菌监测,看洗手是否彻底。
所有物品严格消毒,专人专用,定期更换消毒管道,避免交叉感染。
进行气道吸引时,要保证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湿化液24小时更换一次,吸痰时先吸气道内后吸咽部、口腔,以免气道内污染。
2 口腔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一般病情危重,口腔分泌物相对增加,唾液流速下降,对口腔的缓冲能力很清洁作用也随之下降,口腔内微生物得以迅速繁殖,容易发生口腔细菌感染,成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 [2]。
临床常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但短时间内细菌又生长,难以保持口咽部的清洁;有效的口腔清洁通过改变微生物在口腔中的接触频率,减少细菌数量等来维持口腔的防御体系。
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重要途径[3]。
口泰的有效成分是洗必泰和灭滴灵,洗必泰广泛应用于清洗口咽部可减少需氧菌和口腔内条件致病菌,预防性使用可减少口腔操作的医源性感染。
0.02%呋喃西林也是常用口腔漱口液,有广谱的抗菌作用[4]。
徐颖鹤[5]等报道使用口泰和呋喃西林清洗口咽部,对早期vap的发生率有预防作用。
可以提倡将其作为机械通气中患儿口腔护理的常规清洁液,方法:每次行气道内吸痰后用棉签蘸口泰或呋喃西林清洁口咽部,清洗部位包括齿龈、頬部粘膜、舌,时间不少于一分钟。
3 留置胃管的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常规放置胃管,不仅有利于排出胃内气体,避免腹胀影响膈肌运动,而且便于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利于从胃管内注入牛奶以保证营养供给。
但接受胃鼻饲的患儿有70%发生肺吸入和反流[2],误吸是引起vap的一个重要原因。
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机的护理进展撤机是指将患者从呼吸机上取下,让其独立呼吸。
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机撤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顺利撤机。
1. 预备阶段:在撤机前,护士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药物,包括吸痰设备、吸痰管、痰瓶、咳痰的药物和吸氧设备等。
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心率、呼吸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撤机的适应症。
2. 患者准备:在撤机前,需要进行有效的气道清除和痰液引流,以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
护士可以通过吸痰管或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气道清除和痰液引流。
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如是否存在压疮或红肿等情况。
3. 患者自主呼吸试验(SBT):在进行撤机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自主呼吸试验,以评估其是否能够独立呼吸。
自主呼吸试验通常是暂停呼吸机的工作,观察患者在一定时间内的呼吸情况。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深度、频率和呼吸努力等指标,以判断患者是否能够撤机。
4. 撤机过程:如果患者通过自主呼吸试验,可以进入撤机的过程。
在撤机过程中,需要逐渐减少呼吸机的支持,如降低气道内争吸力和降低呼气末正压(PEEP)等。
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和心脏指标,以及监测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水平。
5. 撤机失败处理:如果患者在撤机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或其他不适症状,可能表明患者无法独立呼吸,撤机失败。
这时,护士应立即停止撤机过程,并重新连接患者到呼吸机上。
应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撤机后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定期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和生命体征,如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如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等。
给予患者适当的呼吸技巧训练,以帮助其恢复自主呼吸功能。
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撤机是ICU机械通气患者恢复的重要一步,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需要掌握合适的时间和方法,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顺利撤机。
·一、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二、人工气道护理-·三、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四、呼吸机的撤离-·五、呼吸机的维护与消毒1病情观察-·患者在机械辅助通气期间,应注意评估机械通气效果,及时发现-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机械通气的安全性。
机械通气患者病情-观察重点如下:-1.呼吸功能:观察呼吸节律、呼吸深度,评估有无呼吸困难、人-机对抗等,机械通气患者缺氧时可出现脉搏、呼吸增快,需严密-观察,注意气道压力、呼出潮气、SPO2,评估通气和氧合状况,-观察患者皮肤粘膜、口唇和甲床青紫提示低氧血症。
当患者病情-严重必须给予高浓度氧时,应避免长时间吸入,氧浓度尽量不-过60%,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氧中毒所致肺损伤出现,加强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或改善呼吸肌功能。
·2循环功能-机械通气可使胸腔内压升高,静脉回流减少,心脏-前负荷降低和后负荷增加,出现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表现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末梢循环关注不良、尿量减少-等。
-·3意识-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意识障碍患者,若呼吸-机支持适当,患者意识状况应逐渐好转。
若意识障碍程度加应-考虑呼吸机支持是否适当或患者病情发生变化。
因此应严密观察-观察意识状况,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4血气分析机械通气30分钟后应做动脉血气分析,以评估机械-通气的效果和是否需要调整呼吸机模式和参数。
若治疗有效,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应趋于正常,若疗无效,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无-改善或继续恶化,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严密-监测动脉血气状况。
·5体温观察气道分泌物量、色、性状和味,评估肺部感染变化情-况,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原有肺部感染恶化时,可出现-体温异常改变,应严密监测,及报告。
-·6其他机械通气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6%-30%。
如果原-发病为ARDS或MOF,则发生率更高,应注意观察应激性溃疡所致-消化道出血有无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