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辩证的自然观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2.86 KB
- 文档页数: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评《自然辩证法概论》赵洪武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22(42)16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诞生以及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我国先后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新哲学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座谈会等相关研究组织,对自然辩证法展开了具体学习和宣传。
直至1956年,自然辩证法在我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并在之后中国场域中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发展以及社会效益。
文章结合《自然辩证法概论》一书,就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展开探讨。
【总页数】1页(PI0005-I0005)
【作者】赵洪武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
【相关文献】
1.自然辩证法只能发展不容消解——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对立
2.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
3.充分发挥自然辩证法课的教育功能——兼评《自然辩证法概论》(统编教材)
4.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
会议——全国“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研讨会在桂林召开5.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评《〈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ridge of Century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及在中国的发展陆叶青李福生(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恩格斯在继承马克思人与自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还融合了社会的考察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该理论主要分析了人与自然是如何和解的问题。
这对生态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而今的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上,也继承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并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当代发展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从古至今,环境的生态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自中国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到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都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今,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不断出现。
因此,怎样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学者突破原来的理论框架,结合大量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与探索,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思想。
本文将通过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思想的价值意义和基本内容,来解析当代中国对人与自然思想关系的创新发展。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的价值意义人与自然的思想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对当时和现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理论价值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1001-0475(2020)011-72-04主义自然思想的理论成果,也为我国关于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针对当时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提出来的理论成果。
恩格斯在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以及细胞学说三大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跳出了形而上学的思维圈,又进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合理阐释,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追求。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一、概述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
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
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
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
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自然辩证法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精确查询得到6000多条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是一个丰富的广阔的主题。
其中,有很多文章是讨论何为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之类问题的,即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这个问题受到了持续的关注。
本文拟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此作一扼要探讨,并以此追思于光远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开拓性贡献。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生前未完成的著作,基本上写于1873-1883年,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直至恩格斯逝世了30年之后的1925年《自然辩证法》遗稿整体才由苏联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德文原文和俄文译文对照形式发表。
书名来自四束书稿中第三束的标题,特别是1882年11月23日恩格斯给马克思信中所说现在必须尽快地结束自然辩证法;且不论此书出版后带来了各方面的种种不同评价,在此书是否值得出版时,审稿人爱因斯坦尽管建议出版该书,但对该书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爱因斯坦写道: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
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来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
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又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
我们这里注意的是,认为它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是采用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物理学史方面来看的立场,换言之,是当作科学观、科学(思想)史来进行观察。
这使我们想起了爱因斯坦发表该意见半个世纪之后,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普里戈金却对自然辩证法有高度评价,并成为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的自然观。
他在《从混沌到有序》的书中写道: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概述,包括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
⾃然辨证法论⽂⾃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伟⼤促进作⽤中国⾃然辩证法研究⼀直坚持关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理论问题。
新中国成⽴后尤其是改⾰开放以来,中国⾃然辩证法更加密切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发⽣的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予以研究,提出⾃⼰的看法,从⽽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度重视。
⼀、⾃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然观和⾃然科学观,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从恩格斯《⾃然辩证法》这部著作的翻译出版开始的。
1949年新中国成⽴后,⾃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进⼊了⼀个新的历史阶段。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组织⼒量⼤量翻译出版有关⾃然辩证法的著作,在⼴⼤知识分⼦中开展了学习和研究⾃然辩证法的热潮。
[1]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的春天,也迎来了科学时代的春天,⾃然辩证法在中国再度发展。
30年来,⾃然辩证法在中国演化成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相联结的桥梁。
它作为哲学的⼆级学科,就科学技术本⾝及其与经济、社会、⽂化相联系的各个⽅⾯进⾏哲学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批判地吸收了历史上和当代该领域其他学派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较⼤的学术成就和社会效益。
在改⾰开放和科学技术⾰命两股时代潮流冲击下,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有了重⼤突破,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陆续分化和形成了⼀系列专门的学科分⽀和⽅向,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法论、科学技术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
与此同时,各门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也得到了更深⼊的研究。
[2]⼆、中国⾃然辩证法的中国特⾊在中国这块热⼟上成长起来的中国⾃然辩证法,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然辩证法理论与中国⾰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创⽴者和推动者,是⼀个“⾛出书斋的”,具有中国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
我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作者:束玉将来源:《俪人·教师版》2015年第02期【摘要】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独立神秘的学科,它是人类思想的高度集中,反映着西方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以及两种文化的差异性。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产物。
自然辩证法与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他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类世界,同时也在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
1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回顾及在中国的传播1.1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回顾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
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世纪40年代。
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有重要意义。
1.2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自然辩证法从开始出现到最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它,自前苏联传入我国,经历了三个传播时期:对《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学习、理解和介绍时期;自然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加速传播并被确认为独立学科的时期;自然辩证法在我国大发展时期[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林琨智;韩丽珠【摘要】主要阐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前苏联、日本、中国传播、研究、学习的情况,从而揭示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前苏联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日本广泛传播与应用,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并进入高等教育课堂,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本科生的选修课。
由此看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与深刻影响。
%The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the situation of spreading,researching and study of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Soviet Union,Japan and China,and it reveale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Soviet Union;the widely spread and application in Japan and its emergence as an independent branch of science in China,a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classroom as well as an optional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s,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wide spread and profound impact of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around the world.【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1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作者】林琨智;韩丽珠【作者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吉林化工学院高教研究所,吉林吉林13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著最早的版本1925年在前苏联出版,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二卷,以德文和俄译文同时问世。
自然辩证法资料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自然哲学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
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
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
系统地重新思考和解读了西方科学和哲学中自然现象,从而成为当代世界上最有前途的物质论哲学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物质论、辩证法、形而上学、实践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宏观发展观、系统论和现代物理学等,它们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科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论,把物质世界的发展信息抽象化,用客观事实描述物质世界和逻辑一致性,从而形成一种整体观点,强调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和发展,不断重塑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大自然研究、数学应用、工程设计、
仿生学、信息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准确描述和改善自然现象,为新的认识提供实践指导。
例如,仿生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生物系统,更加准确地构建出高效率的工具系统;机器学习则可以自动改进系统,以实现更好的服务和操作;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实现自主或在网络中运行的计算机,并让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物质论、辩证法、形而上学、实践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宏观发展观、系统论和现代物理学等,而技术基础则主要包括大自然研究、数学应用、工程设计、仿生学、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
这些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不仅可以提高自然观的理论内涵,而且可以更好地改进自然现象,为新一代自然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发展传播-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之一。
它以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阐述和论证了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范畴,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理论基础。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二版序言》中讲的,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一、中文的《自然辩证法》翻译出版情况《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从1858 年开始酝酿.1873 年2 月至1876 年5 月,写了一些札记和《导言》的大量片段。
1876 年5 月至1878 年3 月,从事《反杜林论》的写作。
1878 年5 月至1883 年3 月,继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1883 年3 月,由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需要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不得不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恩格斯在病逝前,把他的这部未完成的著作手稿和相关资料分成四束。
这部手稿后由当时的德国社会党保存,其伯恩斯坦将其中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两篇论文分别在《新时代》杂志1896 年第 2 期和1898 年《世界新历画报》年鉴发表。
1924 年,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对《自然辩证法》手稿全部拍照。
1925 年《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2 卷,以德文和俄文对照形式在前苏联出版。
1930 年代《自然辩证法》一书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4 卷出版。
在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单行本,由一远翻译,1928 年书店出版。
《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最早译本是杜畏之由1925 年出版的德俄对照版本翻译的,1932 年8 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1940 年2 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该学会组织了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由会长徐特立指导,驻会干事于光远主持。
初探:20世纪辩证的自然观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摘要: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的衰微以及西方科学和西方自然科学哲学的传入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产生与兴起。
其发展经历了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和80年代以后新时期、新局面的发展阶段等3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自然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20世纪中国一、20世纪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和科学演进自然辩证法(德文Dialektik der Natur),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
[1]它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2)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观;(3)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方法论。
19、20世纪之交,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导致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同时,新的科学发现也在不断地冲击着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经典物理学体系内部矛盾重重,陷入全面彻底的危机。
物理学家凯尔文勋爵曾把当时的物理学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乌云”。
这两朵乌云就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
然而这两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变成了压城的滚滚黑云。
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论在新发现面前无能无力。
这实际上预示着应该对旧理论进行变革,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但是一些持有经典科学和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家却陷入了信任危机,他们“不了解一些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不懂得辩证法,夸大机械论的观点。
”[2]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就经历了30年之久的物理学革命。
爱因斯坦提出一种新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关、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的相对性理论,彻底批判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解决了经典理论中的相对性矛盾。
与此同时,另一个物理学新理论——量子力学也在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等人的研究中,酝酿而生。
这两大全新的理论成果的诞生,揭开了机械论和绝对的时空观念消亡的序幕,深刻显示了物质的无限性和统一性,革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
科学家开始辩证地看待宇宙。
如今,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横向综合学科和以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为代表的复杂性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使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沟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把现代科学认识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
这样,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在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
二、20世纪中国辩证的自然观的形成1. 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的衰微中国古代哲学有关于宇宙本原、关于万物构成、关于自然界及其根本规律的丰富思想。
道、墨、儒、法各家的发展变化观表现出丰富的辩证法特征。
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方科学和西方自然科学哲学的传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自然认识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较量,最终人们认为科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和理解自然,并以科学为基础改造了中国传统自然观。
改进的自然观反过来又成为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的文化背景。
[3]中国传统哲学开始走向衰微。
虽然中国传统哲学走向衰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底蕴,它不仅从各个方面对国人的自然观、科学观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影响着近代西方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2. 近代西方科学哲学对中国国人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了一些开明之士,魏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提出在传统经方的基础上再加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一味药。
而此时,绝大多数士人将西方科技视为“奇技淫巧”。
然而,中国的国门已经打开,西方科技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士人中已经有人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进行改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意识到原有政治制度的土壤不适于西学的移植,于是提出废科举、兴学堂等主张,并讨论了民权与民智的关系。
与此同时,近代思想家和学者在其著作和文章中集中讨论了一些自然哲学和科学思想史方面的内容,如魏源《海国图志》对西方近代地理学和西方科技进行了介绍;严复的《天演论》介绍了生物进化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进化思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以前几年即已开始的,它的中心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极力提倡科学的,有陈独秀、胡适这些先进知识分子,以及《新青年》这样的作为思想革命号角的刊物;还有任鸿隽、王星拱这样的关心思想文化问题的自然科学家,以及中国科学社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团体主办的《科学》杂志。
1916年《新青年》杂志高扬“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宣传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之后,李大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宣扬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得到一些先进青年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它的社会革命论和唯物历史观,而不可能是自然辩证法。
这是由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所决定的。
但是,从着重介绍唯物史观开始,很快就发展到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
瞿秋白是第一个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人。
他的《社会哲学概论》讲义,从“哲学上之宇宙根本问题研究”起,依次讲了“宇宙之起源”,“生命的发展”,“细胞——生命之历程”,“物质和意识”……,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简要叙说。
三、20世纪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 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发展,最初是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的翻译出版开始的。
此外,《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的中译本先后问世。
同一时期,我国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团体——上海“自然科学研究会”1936年成立,此后,各种自然科学哲学小组、研究会便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开来。
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在党内号召大家研究自然科学,从自然科学中了解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同时还提议在延安大学开设全校师生都听的包括自然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和当前现实理论问题三个基本部分的大课,这也成为了我国大学开设自然发展史——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为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所必需的,又是为影响和吸引自然科学工作者到马克思主义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来所必需的。
而被革命运动吸引过来的自然科学工作者,要寻找马克思主义同自己专业知识的结合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道路。
[4]所以这个阶段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成果,主要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革命运动的扩大和发展上,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学术成果。
2. 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科技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对中国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扩展着自己的研究领域。
一方面,制定自然辩证法远景规划。
这一规划的制定本身就动员了各方面力量参与到自然辩证法的实业中来,许多中国当时最优秀的自然科学家都集中到了规划制定中。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的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组成立。
大学里也成立了专门研究和教学机构,开设了各类自然辩证法课程,开办了研究生班并扩大了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
[5]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学术研究成果。
当时大批涌现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论、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法等几个方面。
它们都反映和适应看当时的时代需要,并因此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
3. 80年代以后新时期、新局面的发展阶段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以新的长远规划的制定为标志,进入总结历史经验、开创新局面的阶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科学哲学过去长时期基本上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西方科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迅速开展,成为自然辩证法工作新局面的特点之一。
新时期自然辩证法研究着眼于同世界的交流,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对80年代知识界思想的影响非常显著。
绝大多数自然辩证法工作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西方科学哲学背景,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国际化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被改称为科学技术哲学。
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不能用无批判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的各种哲学流派,西方哲学中一些违背科学的、攻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必须据理加以反驳。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不是自我封闭的,它要面向世界的自然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同他们在同一研究领域的积极思想成果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从批判地吸取这些积极成果中来丰富自己的研究。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从总结历史经验开创了远较以前开阔和繁荣的新局面。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已经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1]陈其荣.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科学技术哲学[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0,2(2)[2]曾国屏.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61[3]修圆慧.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p33[4]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新编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p17[1]任元彪.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简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