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03_元气论与原子论_中西自然观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575.00 KB
- 文档页数:27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1. 什么是自然观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2. 西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
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
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
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
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作者: 冯憬远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54-60页
主题词: 物质概念;中西哲学;原子;哲学唯物主义;《尚书·洪范》;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维;结构学说;五行观念;商周之际
摘要: <正> 物质概念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石。
它在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中都经历了自己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
从对比的观点对它们进行研究,无疑是有助于阐明人类哲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及其在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不同特点的。
一 在中国,早在商周之际就提出了原始的五行观念,它后来发展为多元的物质结构学说。
这里所说的“五行”,按照《尚书·洪范》的记载,指的就是水、火、木、金、土。
当时的人们已经从治水平土等生产活动中认识到水、火、木、金、土这五种运动着的具体实物,各有其客观的特性和规律,人们只能根据其特性规划自己的行动,而决不能在实践中违背它们的规。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气一元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相比较,气范畴和原子范畴除都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性外,气范畴还具有弥散性、透达性、能动性、多样性、化生性、经验性;原子范畴尚具有组合性和机械性。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
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东西方自然观中最深刻的差异是什么?(一)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着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不同文化体系间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因此,分析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有助于理解影响中医学的主要观念。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认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造成一种对照。
”这段话筒洁却颇为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的体质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煅就了东西两大文化体系,也包括中西医学地众多异趣之处。
史学家门称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2和3世纪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在世界主要地区都发生了影响久远的事件。
爱琴海周围崛起了一大批说理论道的学者,以致使其后的文化史、思想史黯然失色,后世的许多思想均可在古希腊先圣的智慧中找到源头;在印度,重要的宗教思想和教派相继诞生,一直惠及当今;在中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文化思想领域空前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就确立于这一时期。
中西方学者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自然观)同样萌生、成熟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古希腊学者对万物的本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水(泰勒斯)、火(赫拉可利特)、数(毕达哥拉斯)和空气(阿那克西米尼)等。
公元前4和公元前5世纪,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微小而不可分的、有着具体形质和重量的原子所构成(所谓“原子”,指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这一学说经伊壁鸠鲁等人的充实后,广为人知。
虽在中世纪它一度沉寂,几近遗弃,但文艺复兴起又重焕生机,并影响着一大批文艺复兴运动的勇士和先锋,自身也最终得以发展成近代的“原子论”。
科技史学家一般公认是“原子论”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
近现代西医学也是以原子论为思想指导,以还原分析为主要方法发展起来的。
差不多同一时期,先秦的中国哲贤们也致力于探索万物的本原,思辨性地提出水、土、虚空、道、阴阳、五行和某些“数”(如“九”)等为天地之本。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中医元气论VS原子论在教学中,由于元气论不像阴阳、五行学说那样能方便地以规律或体系的形式呈现,例证又丰富多彩,其所涉的主要是宇宙本原这种抽象而闷、不太容易简单说清明的终极话题,兼之“气”之一字在现代人感观中总有老土之感,故学习者对此论多不上心,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然此论真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内容吗?从学习的角度看,元气论作为哲学背景,其凸显在知识层面的内容虽然没有阴阳、五行学说明显,但作为中国文化的最深层底蕴,若对其理解未透,不但大大影响对中医体系内容的深度把握,更易在中医学发展的路向上迷失。
若纯粹就“气”论“气”,以现代人不太深厚的国学功底,确实难以理解得玲珑透彻,幸好关于世界的本原,古代西方也有一个与“元气论”接近对等的学,就是公元前4—前5世纪,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的“原子论”。
这里,“元”与“原”同义,“气”与“子”则可看作是基元单位的各自表述,这是在唯物本体论上两论所见略同处。
但两说深层之异更值品味,比较元气论与原子论就是审视铸就了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差异的文化基因。
由于中医学以元气论为根,西医学以原子论为基,是以这种剖析最容易把中西医学体系的深层内蕴,诸如不同的思维风格、学术思想乃至具体内容以较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
①世界本原:中国的“道气论”视“元气”为宇宙本原。
《鹖冠子·泰录》谓:“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西方则以“原子”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元物质。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将两种本原之细微处表达得妙趣横生“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口表面看来,两论均肯定了世界本原的物质性,所异仅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而分别归结为“元气”和“原子”,虽异曲却似同工。
但若细究两说又存深刻差异。
②存在形式:元气的本原状态是无形而弥散状态之气,王夫之谓:“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
”(《张子正蒙注·太和》)但气聚则可成形,所谓散则为气,聚而成形,即有形实体是气,无形虚处也是气,有无之间可转换交流。
(二)元气论和原子论尽管元气和原子分别被东方和西方学者认定为世界的究极本原,属于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对这种本原的认识却迥然相异。
东方贤哲认为气是“无形”的(小到没有具体形态)、连续性的物质;其内容没有空隙,外部没有清晰的边界,本身又有阴阳之分(阴气、阳气)。
元气就是阴阳混一之气,而阴阳两气间也无“毫发断处”。
各种有形的具体事物(肉眼所见的种种有具体形态的物体)都是“气”聚合而成的(“气聚而有形”),人体亦不例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物体之间的空间(“虚空”)也充满着“气”;只不过其间的气处于“弥散”状态;有形物体并无不可入性,“气”还可出入其间,使粗看上去互不相干的万物通过“气”的中介而成为互有联系的整体;故有“通天下一气耳”,“大千世界,一气牵系”等命题。
气聚合成有形之物事,又可复归于弥散状态,故有形物体与无形虚空之间还有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只是气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已(“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就是这些观点,勾勒出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总的看法,也决定着医学家的基本认识。
持原子论的西方学者认为各种物体是由一种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这种物质微粒称作“原子”。
它们肉眼难以见到,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有形”),有着一定的性质和重量。
不同事物的性质特点是由组成它的原子在形态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只有借助“还原”,了解组成它的基本物质单位——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舍此便别无他途。
这就是统治着西方科学界的基本信念。
这种信念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物质内部,孜孜不倦地“找到”最基本的物质单位,从而揭示了微观世界一幕幕诱人的实情。
科学(也包括医学)就在这种不断深化的“探微寻源”过程中得以发展。
就中医而言,它的发展标志就是从细胞到蛋白质,到大分子,到亚微和超微结构......。
然而,这一基本信念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比较(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的发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紧密相连和相互作用制约[1]。
不同文化体系间以及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中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中西方不同古代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再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用处。
关键字: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比较正文:在中国西南部的某个村子里,有个孩子生病了:高烧不退,呕吐不止。
他的奶奶说:“没事的,去村头找个风水先生,让他给看看家里的风水,看是不是得罪了那路神仙,或是什么孤魂野鬼啊。
”正在上大学的表哥马上反对她,“快去看医生,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啊。
”这则对话正好说明了人们不同的自然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明朝以前,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元气说”、“五行说”、“阴阳说”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就是殷周宗教观转变为朴实的哲学观。
殷周宗教,既有“帝”或“矢”的抽象圣神概念,又有非常广泛的信仰活动,它堪与同一历史时期的任何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相媲美,然而事实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能够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土壤上诞生[2]。
在原始社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崇拜和图腾崇拜,但是,并未形成一个主宰整个自然和社会的至高的统一神。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元自然观对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天”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
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天人合一”]1[的思想。
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主张自然是各种事物相互充足利用、为人所造的高效经济共同体。
纵观中西文化,不难发现中西传统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由人类支配的,可以随意掠夺。
关键字:元自然观、天人合一、机械论、支配、掠夺一、自然观及元自然观综述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即人与大自然是平等关系还是附属关系;其次则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所呈现的美所采取的态度,是欣赏还是排斥。
元自然观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最根本、最原始的看法。
在认识论上,元自然观确定了科学认识的核心对象,提出了基本的科学范畴,形成了基本的科学范式;在方法论上,元自然观所形成的思维范式、认知方法逐渐演变成人类研究自然、社会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知识论上,元自然观是人类宇宙论、知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元自然观的知识域展开的过程;在文化上,元自然观的基本精神在发展中逐渐渗透到人类基本的人文精神中。
东西方的元自然观分别是“元气说”和“原子说”,这两个学说分别演绎了东西方自然观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元自然观对东西方思维的影响。
二、东西方不同的元自然观原子说与元气说都是人类最初对世界本原的一种探求,原子说产生于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在总结前人对世界本原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2[,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并且事物的“各种性都是约定的,只有原子和虚空是自然的”]3[。
摘要: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东西方人对自然观的认识产生了差异。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本文作者从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入手,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差异比较总结一、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1.东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中国的自然观和方法论贯穿着元气论的传统。
元气学说始于战国,成于两汉,其丰富和发展延续至明清。
元气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交汇,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自然哲学思想,其观点和方法与西方的原子论和还原论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10】。
“气”是未成形质、连续无间的物质;它可以向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转化;它是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在一些元气论者那里,它的本然状态就是虚空;程宜山在《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一书中指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场’的‘聚’‘散’便形成实物,亦即激发成各种各样的粒子。
”(二)以气化活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
“气聚成形,形散为气”,事物的生生灭灭,都是气的聚与散,整个世界是从混沌状态逐渐演化出来的。
“天地未生,混沌一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的元气论自发地倾向于有机的演化,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3】。
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以元气论为核心的有机论自然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按照这种观点,整个自然界和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
这个整体是在气化活动中产生着又逍逝着,是一种“过程流”、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己运动”。
因而认识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功能活动、自我完成的机制。
中国的科学传统是朴素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整体性:自发地把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性,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上,把握事物的一系列的“系统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