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观及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
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是:
第一,整体直观性。
人们笼统地看待事物,都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体上和宏观方面进行直接观察,又从总体上加以抽象和猜测,提出关于自然事物的思想。
第二,简单性。
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界万物本原的认识都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从宏观上选取一种或几种简单物质作为自然界万物的始基,用简单的原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
第三,猜测性。
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无法获得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想象和思辨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
第四,思辨性。
古代人们在诸多不能直观的事物或过程面前,它们只能求助于人们的思辨,只能借助人脑的推理猜测和想象去说明假其复杂的自然现象。
第五,辩证性。
它们都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界看成一个种种联系和过程的统一体,并且力图从对立斗争的两种属性或因素中去寻找构成万物及其变化发展的动力。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点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时期.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关于世界构成有“阴阳五行说"、“元气说”等,并产生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中国古代自然观(1)阴阳五行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
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科学方面,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并不断得到细致化和丰富化。
在这种理论中,很少有意志论和目的论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是具有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倾向.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对促进中医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的怀抱,与现代科学结合才能发展。
(2)元气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生产过程.“太极"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3)天人合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采用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代人认为,人是天(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一: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1)古代朴素自然观▪1、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1)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
(2)特点:“万物有灵”论▪(3)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4)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2、中国古代自然观▪(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3 )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3、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1、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上帝”。
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
▪2、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了神学改造。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A: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B: 伽利略的贡献:▪(1)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2)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3)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C: 牛顿的综合: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力的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D: 机械自然观的中心思想: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
▪(1)认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从来如此、永远如此;(2)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其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3)万事万物只在空间上彼此排列着,并无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E: 机械自然观的贡献▪F: 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1)绝对化,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和随机性,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
(2)不彻底性,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
[1]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
《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
”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根植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世界的直观观察与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
1.和谐统一:中国古代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宇宙、人类和自然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
然的关系是共生的,而不是对抗的。
这种观念透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
哲学思想贯穿其中。
2.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人相信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天象、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都被认为互相影响和相互联系。
中国
古代人将自身与自然相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3.尊重自然:中国古代人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力
量和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并且深知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
他们尊重并接受自然的支配和因果律。
4.观察和天文学:中国古代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特别是天文学方面。
他们运用观测、记录和计算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
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5.五行学说:中国古代人通过一种称为“五行”的观念来解释自然现
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即金、木、水、火和土。
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
古代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
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注重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观察和天
文学,这种观念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为后世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环境保护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在大多数人眼中,环境保护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但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与现代的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古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这样的自然观念下,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致力于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江雨霏霏江草齐眉/六朝如梦鸟道归/何日重游楚天碧/东风梦断不须归。
”白居易通过诗歌抒发对自然的景物的敬畏之情,因为他知道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够保障后人的生存。
在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水资源保护。
古代的建筑大多采用木材来搭建,这也是每到大雨季节,河流水位上涨,绵延不断的建筑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古代人们多采纳声波技术,大声呼唤,意在祈祷天佑人类。
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人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求到上天的庇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周围人们采取措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古代人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在中国古代,人们提倡节约资源,勤俭节约的道德准则也深入人心。
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古代中国的人们非常注重环境保护。
他们普遍注意节约资源,不随便浪费,往往使用东西的最后一个角落。
古代中国人认为,防止自然环境的损害,就是要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让人们避免随便地破坏自然环境。
在古代的经济中,青出于蓝的地方在于在物资的消耗上,古人比现代人更为节省。
例如,古代人们青出于蓝地掌握一项经验:源头消耗不大,耗散传输巨大。
在生活中,要做到尽量不用易消耗的资源,比如盐,每年只能捕一波鱼,就算是纯净的水也要珍惜,因为水源稀缺。
这就是古代人们保护自然的一个重要方法。
另外,古代中国还有不少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
例如,传统医学中重视自然药材,通过吸取自然中的物质来治疗人体疾病,避免使用化学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试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p18-20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早期的元气说,阴阳说,五行说等自然观学说。
中国古代自然观基本理论:元气说,阴阳学说,五行说。
基本特征:a.有机整体性:基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国人往往强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b.朴素的辩证性: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试比较中国和古希腊自然观的差异。
(第一章)p24表1-1-21.现代自然科学基础A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三大发现和两朵乌云(以太阳漂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证实了电子流。
B 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1905年,爱因斯坦在解决以太阳漂实验所蕴含的新事实与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矛盾中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量子力学。
基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C.系统科学:以人类社会系统和生命系统为代表的宏观层次的科学技术的系统科学获得了蓬勃发展。
2.系统自然观的思想: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揭示出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些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a 从存在的自然到演化的自然b 从机械决定论到内在随机性c 从自然的简单性到自然的复杂性d 从线性的自然到非线性的自然◆试述传统发展观的缺陷1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平衡。
2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缺乏整体协调观念忽视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基本内涵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要点包括:a 人类社会必须发展。
自然辩证法简答汇总一、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1、古希腊自然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着重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
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朴素的自然观(2)、主张对存在的自然界做本原性的探索(3)强调自然界变化的形式动因(4)与以前的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差别,因为它具有原始自然科学的成分。
局限性:内容上是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
猜测性的思辨,形式上直观、零散、片面、孤立,缺乏深入缜密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总之,它只是直观的勾画出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称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
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顿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浸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但过于注重形而上学的形式,以形式抑制经验,而缺乏与经验相互印证的精神,总是使用阴阳几个含糊的概念,走不出形而上学的框架。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1)、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他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2)、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3)、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2、近代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利弊得失: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
(1)、利: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缺陷,是巨大的进步,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弊: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浅谈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辉煌的,四大发明,圆周率的计算都是领先世界很多年的。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
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有:(1)阴阳五行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
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科学方面,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并不断得到细致化和丰富化。
在这种理论中,很少有意志论和目的论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是具有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倾向。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展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
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寒”“阴虚则热”“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与此同时,阴阳学说也应用于疾病的诊断,疾病的诊断要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的属性,才能临床中正确运用。
【1】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对促进中医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的怀抱,与现代科学结合才能发展。
(2)八卦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生产过程。
“太极”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3)天人合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采用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人认为,人是天(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人何以成之就要通过礼乐的教养,也就是文明和文化。
假如没有文明和文化,宇宙就像是一个未成品,宇宙本身也会感到不完全的痛苦。
从对以上观念的概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自然观的思想与其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密切相关,人们对自然的理解附属于对人的理解之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其中与中国的封建统治有很大的关联,古代封建统治者为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
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
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还有我们知道很多古代的起义军在起义之前所做的种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鱼肚里挖出的“陈胜王”;东汉末年张角以得仙人所赠《太平要术》,学会道法后借施送符水为名,招收徒众来起义;元末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后来果然因为黄河泛滥,天下人反了等等各种形式的迷信活动。
(4)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学派的人不相信鬼神之说,摒弃所谓的“天人感应”。
其中代表人有汉代的王充、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
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4.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
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他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
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但是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
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他认为任何生命体都经历着胚胎、流荡、灌注、衰减、散灭诸阶段,前三者是生长过程,后二者是衰亡过程,而就在“衰减”、“散灭”过程中已经孕育“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契机,旧事物的死亡准备了新事物诞生的条件,“由致新而言之,则死亦生之大造矣”。
中国古代自然观点的特点总之,我国古代自然观更多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辩解说,纯粹是各家的主观臆测。
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的,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对问题的讨论也只是泛泛而谈,不作深究。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那时不可能出现象古希腊“原子论”那样的思想,而且这些辩证思想与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没有多大的联系,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没有起多大作用,只有中医学是个例外,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成分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医理论的形成,至今仍然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实践,而且其中有些是西医理论无法超越的。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
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
义利思想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
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富国思想见解或政策。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
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
赋税思想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